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4篇
  免费   79篇
  国内免费   63篇
测绘学   130篇
大气科学   36篇
地球物理   63篇
地质学   212篇
海洋学   19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01篇
自然地理   10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3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601.
基于四川汶川8级地震前震中上空DEMETER卫星记录VLF电场频谱数据,利用重访轨道分析了固定纬度点记录的VLF电场信号的背景频谱变化,发现每年的1~6月各频谱变化比较稳定,人工源VLF信号与其他频谱值的幅度相比也清晰可辨,但7~10月扰动比较剧烈,存在整体抬升上升或者快速下降现象,而且人工源VLF信号比较模糊,难以识别.  相似文献   
602.
中国沙漠化土地类型的分形研究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根据分形理论,对中国沙漠化土地类型进行了分形研究。基本结论为:①沙漠化土地斑块面积和形状指数的标度频度分形关系客观存在,不受统计时所使用的标度影响;②沙漠化土地类型的斑块周长面积分形关系客观存在,具有分形特征;③计算出沙漠化土地类型的分维,其中:潜在风移沙地分维最大,为1.5148,其图斑镶嵌结构最复杂;流动沙丘分维最小,为1.2422,其图斑镶嵌结构最简单;④计算出沙漠化土地类型的稳定性指数,其中:流动沙丘稳定性指数最大,为0.2578,其图斑镶嵌结构最稳定;潜在风移沙地稳定性指数最小,为0.0148,其图斑镶嵌结构最不稳定;⑤由于潜在风移沙地、潜在沙漠化土地稳定性差,所以,在防治沙漠化过程中,特别是要注重和加强对潜在风移沙地、潜在沙漠化土地的生态保护与恢复,防止人为作用的进一步破坏。  相似文献   
603.
萨拉乌苏河流域米浪沟湾剖面末次间冰期层系记录了8.5个有风成的古沙丘砂与河湖相和/或古土壤构成的沉积旋回。该层系Rb、Sr元素含量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主要表现为古沙丘砂中的Rb、Sr含量相对迁移,而在上覆河湖相和/或古土壤中相对聚集,构成末次间冰期的Rb、Sr含量迁移与聚集的8.5个元素旋回。研究表明,由Rb、Sr含量变化构成的这些旋回主要是由干冷暖湿气候波动所致。该地末次间冰期层系由上至下可划分为5个层段,即MS1~MS5。Rb、Sr含量在MS1、MS3、MS5和MS2、MS4分别呈现明显的峰态和不同程度的低谷,揭示出前者与后者分别是受到暖湿和干冷气候影响的阶段。据此,可以将 MS1、MS2、MS3、MS4和MS5依次在气候性质和阶段上可与GRIP冰芯和Sulu 海MIS5a、5b、5c、5d、5e诸亚段进行对比。研究亦表明,河湖相和古土壤Rb/Sr曲线却都不尽是峰态,黄土高原Rb/Sr值的气候意义并不完全适宜说明半干旱盆地或洼地的古环境变化。  相似文献   
604.
气象因素影响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发病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引言0~ 5岁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监测项目是我国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共同合作 ,世界卫生组织参与执行的项目。该项目覆盖全国 3 0 5个老少边穷县的 1 .2亿人口 ,哲盟是本合作项目的监测地区之一。2 研究项目本文是研究婴幼儿急性呼吸道感染发病与气象因素的关系 ,并初步探讨其发病规律。急性呼吸道感染 (以下简称 ARI)是小儿的主要疾病 ,分为肺炎、感冒两大类 ,其中肺炎是引起婴幼儿死亡的第一位原因。据监测 ,我国每年约有 3 0万左右 0~ 5岁儿童死于肺炎 ,占西太平洋地区儿童患病死亡总数的 2 / 3。因此 ,加强急性…  相似文献   
605.
地理信息系统的模型库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地理信息系统在理论上应该具有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 ,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缺少空间分析模型及其管理系统 ,严重地制约了地理信息系统强大空间分析功能的发挥。因此 ,对模型与模型库管理子系统的开发研究 ,已成为地理信息系统深入应用的关键之所在。模型库管理子系统应在独立于具体应用领域的前提下 ,对模型进行分类和维护 ,支持模型的生成、存储、查询、运行和分析应用的软件系统。文中对模型库管理子系统的概念、功能与研究内容以及模型字典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论述 ,提出了模型库管理系统的设计思想与总体框架 ,并给出了模型库系统平台在郑州水资源水环境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应用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606.
?????????????????????????????????????????????????????????????????λ??????????С????н?????????????????????????????Ч?????á?  相似文献   
607.
汤加-斐济地区300 km间断面的SdP转换波证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上地幔速度间断面的存在形态及其性质的研究对于理解地球构造运动以及地球内部物质运移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上地幔中可能存在的300 km速度间断面, 本文收集日本Hi-net地震台网所记录的2004年以来、震源深度在145~219 km之间、且震级为mb5.0~6.0之间的6个汤加-斐济地区地震的波形资料. 利用4次根倾斜叠加方法对收集到的波形资料进行叠加处理,获得了相应的叠加灰度图, 从中提取的离源下行的SdP次生转换震相, 进而据此确认了汤加-斐济地区下方的300 km深度附近的速度界面.因该界面起伏较小, 更倾向于该界面为辉石的斜方到高压单斜相变面; 同时基于转换震相的强度差异,我们发现该界面速度跃变量要大于410 km间断面, 因而俯冲带的化学分异和脱水过程产生的较轻物质可能在该界面处形成一定的聚集,使得汤加-斐济地区的该界面更容易被观测到.  相似文献   
608.
强震前ELF/VLF磁场的扰动特征统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DEMETER卫星记录的变化磁场数据统计研究了2005—2009年北半球7级以上强震前后空间磁场的扰动特征.在震中±10°范围内利用震前2个月至震后1个月的5年同期观测的ELF/VLF[370~897 Hz]频段磁场功率谱密度数据构建了背景场,定义了表征空间磁场在地震时段相对于背景场的扰动幅度指标.统计研究发现26个强震中42%的地震主要表现为震前磁场扰度幅度逐渐上升,超过3倍标准差,随后在扰度幅度下降过程中发震.35%强震在地震前10天内最大扰动幅度超过3倍标准差,在扰度幅度处于最高值期间发震,震后磁场扰动幅度逐渐回落.23%的强震在震前震后无明显规律.随机事件测试发现在空间天气平静且无强震条件下随机地点上空的磁场无明显的时空演化规律,且随机地点上空的空间磁场相对于背景场的平均扰度幅度很小,最大扰度幅度从未超过2倍标准差,并且没有明显的随时间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609.
为了提高地震科技书刊质量,更好地为地震预报和科学研究服务,国家地震局于七月廿五日至八月一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地震书刊出版工作会议.会议期间,国家地震局、出版局、地震出版社的负责同志分别发言,提出了希望和要求,并做了总结.丁国瑜、马宗晋二同志做了赴美讲学考察报告.  相似文献   
610.
北京从20世纪50、60年代发现地面沉降以来,其一直呈快速发展的态势。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北京市地面沉降的范围和速度逐年增加。本文以北京市典型地面沉降区为研究区,选择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所获取的2004-2010年间北京地面沉降信息作为主要数据源,补充水准测量数据(1955-2010年),从空间分布和时序变化2个角度,分析北京市平原典型区地面沉降演化特征。结合地下水动态监测网数据、土地利用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研究各因素和地面沉降之间的时空响应关系。结果表明,北京地区地面沉降严重区域面积不断扩大,且局部不均匀程度逐渐增加。在研究期内,地下水水位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与地面沉降有较高的一致性,地下水超量开采是影响北京地区地面沉降的最主要因素,而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工程活动也是影响地面沉降时空分布特征的因素之一。研究结果可为北京市地面沉降防控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