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18篇
测绘学   32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45篇
海洋学   15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41.
浙江省临安学川地区地质构造复杂,成矿信息丰富,是省内找矿勘查的一个重要区段。前人在该地区已开展一系列找矿勘查和评价工作,但均停留在单一矿种或单一信息评价阶段。以成矿系列理论为指导,通过对该地区的地质背景、矿产分布、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初步总结了该地区的矿床成矿规律,进而提取了地质、物化探信息的找矿标志,并建立了临安学川地区综合找矿预测模型。早白垩世花岗岩、断裂构造、特定的蚀变矿物组合、剩余重力负异常、航磁ΔT化极正负值交替部位以及地球化学元素组合异常区是临安学川地区重要的找矿标志。通过该模型分析,认为顺溪岩体的北东侧找矿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42.
结合渤海油田开采现状及海上作业条件要求,提出了氮气泡沫段塞调驱措施实现对老油田的挖潜控水。氮气泡沫段塞驱油实验结果表明,在总注入量相同条件下,段塞式注入泡沫好于连续注入方式,且3个泡沫段塞好于2个泡沫段塞的调驱效果,其中"连续注入泡沫"方案相比水驱提高采收率为19.7%,"2个泡沫段塞"方案提高23.5%,"3个泡沫段塞"方案提高31.7%;矿场应用表明,泡沫段塞式注入可以取得很好的降水增油效率,实验井组共计13口油井,其中12口逐步见效,见效率高达92.3%,平均日增油50 m3左右,累增油14 703 m3,展现了氮气泡沫段塞调驱的技术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43.
赵进平  李涛  李淑江  李翔 《极地研究》2008,20(3):287-298
本文介绍了在北冰洋冬季进行人造光源海冰光学实验中光源所产生的辐射场结构及其特性。文章论证了光源最小允许尺度需要由仪器的视场参数和距光源的最大距离同步确定。对光源测试的结果表明,荧光灯光源存在光源不稳定性、光场空间结构不均匀性、光场空间发散性、光源温度变化效应等可能影响测量结果的问题。文章仔细分析了上述问题可能引起的误差,在实验方案设计中采取三方面措施保证测量质量:光源的尺寸满足仪器的视场、现场定标、在有效测量区内测量。其中,现场定标是核心环节,是克服光场结构问题的关键。实践表明,光源形成的光场与实验方案必须非常协调才能取得理想的实验结果。本文利用获得的光场特性指导现场实验方案的制定,将光场结构产生的测量误差降低到最小。这次在北极开展的海冰人造光源实验没有先例,取得的经验对今后的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4.
逆散射级数法去除自由表面多次波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翔  胡天跃 《地球物理学报》2009,52(6):1633-1640
压制多次波是地震资料处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多次波去除的效果直接影响到最后成像的质量.本文研究的逆散射级数法以波动方程和Born级数为基础,构造一个与自由表面多次波相关的子序列来预测并消除多次波,该方法不需要知道地下的速度结构信息,适用于各种复杂的地下情况.在逆散射级数法的实现过程中,地震子波和近道波场是必不可少的信息,本文采用能量最低法则和带限抛物Radon变换法来弥补原始地震资料中所缺失的这些信息.合成资料和实际地震资料的处理结果表明,逆散射级数法能够在去除自由表面多次波的同时保留有效波的信息,对于地下复杂结构的情况同样有效.  相似文献   
45.
利用GIS校正自动计产数据中的收割面积误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样周期内实际收割面积计算误差造成的产量数据误差是联合收割机计产数据中的一种常见误差。为了消除由收割面积造成的产量数据误差,利用产量数据中产量点的精确GPS位置信息,并基于当前产量点与相邻产量点之间的时序关系和空间拓扑关系,通过GIS的缓冲区分析和叠加分析确定当前产量点的实际收割小区,最后通过谷物流量和实际收割面积计算产量点的实际产量。实验结果表明:经过误差校正,收割面积的计算误差由校正前的10%左右降低到1%以内,平均产量提高8%左右,同时该方法也可以检测出没有产量点的区域。  相似文献   
46.
浙江晚中生代大规模火山活动始于晚侏罗世还是早白垩世,长期以来存在争议。本文对浙南龙泉地区火山岩进行了锆石U-Pb定年,获得一批高精度的年代学数据,其SHRIMP锆石U-Pb和LA-ICP-MS锆石U-Pb年龄集中于163~145 Ma,确认浙江晚中生代火山活动始于晚侏罗世。地球化学特征和Sr-Nd同位素特征表明这套晚侏罗世火山岩具有高硅、高钾、低磷、贫铁镁的特征,属于过铝质高钾钙碱性岩石系列。由于晚中生代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导致了下部地壳物质(基底变质岩)广泛熔融,形成了本区晚侏罗世火山岩浆活动。为了便于表达、对比,笔者建议新建"晚侏罗世黄茅尖群"地层单位。  相似文献   
47.
袁东亮  周慧  王铮  李翔 《海洋与湖沼》2017,48(6):1156-1168
印尼贯穿流源区指的是苏拉威西海东部、马鲁古海北部以及棉兰老岛以东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岛以北的海域,其海洋环流的结构和变异对全球大洋环流的物质和能量平衡以及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但是却缺乏大规模的现代海洋观测。本文总结近几年来基金委西太平洋开放共享航次、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以及中科院海洋先导专项项目——"主流系与西太平洋暖池变异机制及其气候效应"等项目在低纬度西太平洋和印尼贯穿流源区的观测成果,初步刻画了印尼贯穿流源区海洋环流的多尺度结构特性,阐明这一海区环流对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ENSO)动力学、季节内振荡研究以及全球变暖减缓和加速的重要性。介绍了项目团队在过去几年里,通过国际合作,促成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与印尼科学院海洋研究中心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目前,双方已经在印尼海和印尼贯穿流关键海峡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观测,建成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印尼海同步潜标观测网,为探讨印尼贯穿流变异及其在全球气候变化的作用问题和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48.
采用煤质化验、XRD、SEM等测试手段,分析煤的化学组分、结构特征、显微构造等特征,结合古应力估算值、古温度和应变速率等结果,探讨了湖南新化地区煤变形变质特征与构造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煤样的d002值为3.36~3.39 nm,受天龙山构造挤压的局部应力场及叠加岩浆构造热的作用,煤逐渐转变为隐晶质石墨,结晶颗粒是由细小的鳞片组成的集合体,粒径集中在50~250 nm;石墨3R型含量随着煤化程度升高,石墨晶体开始增加,Rh相的数量减少;构造变形环境属于低温低围压高应变速率的浅层脆性-韧脆性构造域;天龙山岩体提供了构造热源,侧向挤压应力使寒婆坳向斜煤大分子结构有序化,层面间距减小,形成隐晶质石墨。   相似文献   
49.
目前,为了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浅层地温能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从国家到地方出台了很多政策、法规支持着这种新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各地因地理环境、浅层地温能资源禀赋条件和开发利用方式不同,而呈现较大的差异发展。如何能更好地利用浅层地温能,最大限度地做到资源的高效、节约利用,是我们当前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为此,本文在多年浅层地温能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创新思路,开创可持续发展道路,提出因地制宜、多能并举的发展模式,以浅层地温能为主,充分结合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方式,归纳为"四个结合",并给出浅层地温能未来发展的几点建议,以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0.
地热、浅层地温能(以下简称地热"两能")是一种新型的可再生能源,具有储量大、清洁、就地取材、可再生等优点,其开发利用对改善空气质量、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具有重要作用。京津冀地区是地热"两能"开发利用程度最高、应用规模最大的地区。特别是以北京经验为基础,促成了全国范围内浅层地温能勘查开发工作的大发展。如何使地热"两能"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值得思考。本文在北京市地勘局多年浅层地温能研究与推广实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应深入落实中央提出的的五大发展理念,开发与创新结合积极推进京津冀地区地热"两能"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