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45篇
测绘学   31篇
大气科学   63篇
地球物理   19篇
地质学   43篇
海洋学   10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41.
李建  田礼乔  陈晓玲 《测绘学报》2017,46(4):478-486
对地观测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水环境定量遥感监测提供了多源遥感数据的有利支撑,然而多源数据空间尺度差异引起的遥感数据和定量产品的不一致性严重制约了水环境科学研究和业务化应用。针对多源遥感数据的空间尺度转换和尺度误差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模拟遥感成像过程点扩散函数(PSF)的多源遥感数据空间尺度转换方法。以高空间分辨率GF-1卫星16m遥感数据为基础,模拟了常用的内陆水环境监测卫星Landsat TM/ETM+/OLI(30m)、Terra/Aqua MODIS(250m、500m、1000m)数据,系统研究了高动态浑浊水体(以鄱阳湖悬浮颗粒物监测为例)多源定量遥感监测的空间尺度误差,并对比分析了常用的多源数据尺度转换方法(基于遥感反射率数据平均法和基于悬浮颗粒物产品平均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基于点扩散函数的空间尺度转换方法与传统方法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基于遥感反射率数据平均法的水环境定量遥感产品的误差水平低于基于悬浮颗粒物产品平均法;相对于南海等相对平稳水体的低空间尺度误差水平(0.5%),在高动态浑浊的内陆或近岸水环境遥感监测中,由空间尺度变化引起的产品误差可达±5%左右。因此,在高精度水环境定量遥感发展应用的需求和多源多尺度遥感数据协同的背景下,本文研究对于提高多源遥感监测产品的一致性和应用能力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2.
基于物理过程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尺度依赖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变化基于物理过程分布式参数流域水文模型的单元格大小(Grid size)和时间步长(Timestep)研究流域水文过程的尺度依赖性,进而寻求最佳模拟尺度和模拟效果,可以为实现相对准确的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植被变化以及气候变异的水文响应预测,制定适应性流域管理措施提供科学基础.本文以基于物理过程的分布式水文模型MIKES眦为工具,以位于西北黄土高原甘肃省天水市吕二沟流域的实测次降水一径流为输入对模型进行校正后,采用多尺度检验的方法探讨分析了单元格及步长变化的水文影响.结果表明:单元格变化对峰值及模拟径流总量有影响.单元格从10m增大到200m,模拟峰值及径流总量均增大,分别变化为1.72~8.56m3/s和1.10~3.68×105m3,这主要源于单元格变化引起流域特征变化,10m和200m单元格对应模拟面积分别较原流域面积变化-0.09%和20.57%,河流链接"rivet link"分别较原沟系长变化27.23%和5.48%.此外,模型中运动波近似方程有限差分像元△x与单元格水流交换总量之间的关系一定程度也解释了单元格变化对模拟结果的影响.分析认为本研究60~100m为较适宜采用的模拟单元格.步长变化引起单位步长内降水强度的变化,从而影响峰值模拟,但对径流总量无影响.步长减小,模拟峰值增高,0.5h步长和24h步长对应模拟峰值分别为2.38m3/s和1.72m3/s.由于各时段观测记录分辨率不一,研究中步长的选择确定具有很大任意性,使得任一既定采用的模拟步长并不适用于另一观测时段,模拟效果不一.  相似文献   
143.
关坝位于西南山区,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灾害现象频繁发生。为加大对关坝地区地质灾害的认识和提升防灾减灾效果,在对该地区文献调研、走访的基础上,对地质灾害进行野外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查明其类型及特征,并研究其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万盛关坝地区共具十六个较大地质灾害点,以滑坡和危岩为主,滑坡主要发育在黏土岩地层中;危岩发育在灰岩、砂岩地层中,与重力作用和构造发育密切相关;其次,泥岩、页岩及风化堆积层中多发崩塌;岩崩、坠石发育于强岩层,分布最广;局部地区发育地面差异沉降、岩溶塌陷和采煤沉陷,规模较小;泥石流和山洪是具高潜势的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144.
李建  郑伟才  邓闯  马琰钢 《气象科技》2017,45(2):254-260
随着移动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公众对移动互联网气象信息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同时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软件的使用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另外由于社会经济活动的日趋活跃,公众特别是沿海用户对获取台风信息的权威性、便捷性、及时性、全面性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进行快速迭代开发,研究设计既适合微信传播,又能通过手机APP应用市场下载使用的浙江台风信息发布系统,打造了一个浙江台风信息发布的权威平台满足新形势下公众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5.
张岳桥  李海龙  李建 《地球学报》2016,37(4):481-492
青藏高原在末次冰期晚期(30—40 ka B.P.,相当于MIS3a阶段)出现的暖湿气候事件强烈地影响了川西高原东缘河流地质生态环境。表现在深切河谷中普遍发育大型滑坡、泥石流、冲洪积扇体等灾变事件和古堰塞湖沉积。本文重点剖析了岷江上游、大渡河中游大型堵江事件的地形地貌特点、沉积物发育特征、沉积年代学、新构造背景等,同时分析了黄河上游玛曲段大型冲-洪积扇体的沉积特征与时代。结果表明在川西高原东缘深切河谷普遍存在距今30—40 ka时期的堵江事件,而这一时期在黄河上游发生大型冲-洪积事件和黄河袭夺若尔盖古湖事件,二者均与青藏高原末次冰期暖湿事件同步。研究认为这期急剧气温变化增强了河谷侵蚀和卸载能力,而东缘强烈的地震断层活动又触发了突发事件的发生,暖湿气候事件与新构造运动在时空上的耦合共同塑造了晚更新世晚期川西高原东缘深切河谷系统特殊的地质生态环境及其演变。  相似文献   
146.
147.
甘玉婷  陈昊明  李建 《气象学报》2021,79(5):750-768
为深入认识对流可分辨模式对小尺度孤立地形区降水的预报性能,使用2017年暖季(5—9月)台站逐时降水观测数据,以小时尺度降水特征为指标,细致评估了千米尺度分辨率(3 km)的北京“睿图”短期数值预报子系统(RMAPS-ST)对泰山及其周边地区降水特征的预报能力,并对比了不同起报时次(北京时08时和20时)的预报差异。评估发现,RMAPS-ST可以再现泰山站的局地降水中心,但区域西南侧降水预报小于观测,而泰山站及其东北侧则相反。清晨和午后时段的降水预报与观测相比存在较大偏差。以泰山站为例,RMAPS-ST易于低估夜间至清晨时段的降水频率,这可能与模式对降水系统发展演变过程的预报偏差以及清晨泰山站弱降水事件的漏报有关;清晨泰山站降水强度的预报在不同起报时次的结果中存在差异,20时起报存在大幅度高估的问题,进而导致其暖季平均降水量预报大于观测,而08时起报对于清晨降水强度的高估不明显;08时起报易高估泰山站午后的降水频率,这与其午后短历时降水事件数预报偏多有关,模式对山区热动力场的预报偏差是午后降水空报的可能原因。小时尺度降水特征已应用于中国气象局区域数值预报模式的业务评估体系中,本研究结果也表明,此类评估有助于深入认识千米尺度数值预报模式对降水日内变化的预报能力,从而为精细化降水产品的订正提供更详实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8.
1 2006年项目概述 2006年美国地质调查局为地震灾害研究项目的预算申请了51 337 000美元. 美国地质调查局地震灾害项目(EHP)将提供科研信息和必备的相关知识, 用于减少地震和由地震引起的海啸、山体滑坡和沙土液化所导致的人员死亡和经济损失. 项目内容包括: 及时报告震中位置、震级及其可能的破坏; 区域和国家对地震的灾害评估; 增加对地震的成因和地震影响的认识, 提升地震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149.
李建一  李革平 《中国地震》1994,10(4):421-424
1993年中国大陆地区地震灾害评述李建一,李革平,陆鸣,朱宏任,张晓华1993年中国大陆地区共发生Ms≥5.0中强地震19次(包括3次余震),其中Ms≥6.0的强震6次,最大震级为Ms6.6,19次中强震全部发生在中国大陆西部地区。这使得1993年中...  相似文献   
150.
基于微信“小程序”的公众气象服务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锋  邓闯  李建  刘敏  陈锦慧 《气象科技》2019,47(2):361-366
利用微信小程序技术开发"智慧气象"公众版,研究基于小程序的图形绘制技术,实现气象数据可视化。同时将气象与新闻、视频和图片等相融合,开发多个符合公众需求的功能页面。"智慧气象"公众版在浙江省气象服务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为微信小程序在公众气象服务上的应用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