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7篇
测绘学   116篇
大气科学   21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32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19篇
自然地理   1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51.
应用文献[1]推导出的球谐系数与椭球谐系数的转换关系,给出了椭球界面下Neumann边值问题的积分解.  相似文献   
52.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experiment of climate at Last Glacial Maximum (LGM.21 ka BP)in China is made by using an 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AGCM) coupled with landsurface processes (AGCM SSiB) and earth orbital parameters and boundary forcing conditions at21 ka.The modeled climate features are compared with reconstructed conditions at 21 ka frompaleo-lake data and pollen data.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imulated climate conditions at 21 ka inChina are fairly comparable with paleo-climatological data.The climate features at 21 ka in Chinafrom the experiment are characterized by a drier in the east and a wetter in the west and in theTibetan Plateau as well.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distribution of pressure and precipitation,aswell as the intensity of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t 21 ka,monsoon circulation in eastern Asia wassignificantly weak comparing with the present.In the Tibetan Plateau,the intensity of summermonsoon circulation was strengthened,and winter monsoon was a little stronger than the present.The simulation with given forcing boundary conditions,especially the different vegetationcoverage,can reproduce the climate condition at the LGM in China,and therefore providesdynamical mechanisms on the climate changes at 21 ka.  相似文献   
53.
本文用参数化方法计算了北太平洋地面泣面的太阳辐射收支各分量。在计算方案中考虑了大气水汽、二氧化碳气体、臭氧和尘埃等的吸收作用,同时计算了北太平洋上空整层大气的大阳辐射增温率,给出了上述各结果的分布特征图,描述了北太平洋地区洋面太阳辐射收支的基本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54.
TLD水箱减(冰)振的现场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星  王翎羽  宋安  郑沧波 《海洋学报》1995,17(2):140-144
寒冷地区海洋结构物在漂移的冰排作用下,常会发生剧烈地振动[1].运用传统的增加结构整体刚度的方法来加强结构的抗冰振能力往往效果甚微,并且由于海洋工程投资巨大,这种做法往往不经济、不现实.根据目前已发表的文献资料,对已经建成的海上平台,减冰振可从改变振源特性和动力消振这两方面来考虑.  相似文献   
55.
稀土元素由于其独特的化学特征被广泛应用于环境地球化学分析过程研究。以淮南采煤沉陷区表层沉积物中稀土元素(REEs)为研究对象,采集研究区潘一、顾桥、谢桥沉陷区的表层沉积物样品共12个,采用ICP-MS对样品的稀土元素含量进行测试分析,探讨了表层沉积物中稀土元素的含量分布特征、控制因素及其物质来源。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稀土元素含量为54.63~130.45 μg/g,平均102.60 μg/g;LREE/HREE比值为11.89~20.55,平均14.29,轻稀土呈现明显富集现象;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REEs趋向于黏土组分中富集;研究区养殖和捕捞活动导致表层沉积物中稀土元素含量的降低;球粒陨石标准化结果表明,研究区稀土元素呈现不同程度的La和Gd正异常,其中,Gd正异常主要是受到燃煤的影响,而La正异常主要与燃煤和化肥有关。结合Pearson相关性、球粒陨石标准化和(La/Yb)N-(La/Sm)N-(Gd/Yb)N三元图判别,认为研究区水体表层沉积物中稀土元素与人类活动(燃煤和化肥)有关,研究认识为污染物的源头控制和煤矿区环境的生态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6.
基于IGS提供的对流层天顶延迟数据,分析单站对流层天顶延迟特征,据此构建单站对流层天顶延迟模型,并对其进行拟合得到相关模型参数;比较模型参数与地理位置的关系,得出对流层天顶延迟与测量时间及测站地理位置的相关性,并分析其在全球范围内的连续分布情况:全球对流层天顶延迟变化具有周年性,且与测站位置和高程密切相关;其较高值多集中在赤道附近,并以赤道为中心向两侧递减。该研究为利用全球IGS站的对流层天顶延迟数据建立无需气象参数的全球对流层天顶延迟模型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7.
IPCC A2情景下中国区域气候变化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在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排放情景特别报告 (SRES)的A2情景下,利用CSIRO Mark3海气耦合模式模拟现代和未来2个10年的模拟结果,驱动MM5区域气候模式进行中国未来区域气候变化的数值模拟试验,研究了IPCC A2情景下未来中国温度、降水和环流等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区域气候模式MM5V3能够再现气候平均环流、降水和温度分布的主要特征,具有较好的区域气候变化模拟能力;(2)IPCC A2情景下,未来中国平均地面气温将有明显的升高,特别是中国的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增幅超过了1 ℃.冬季,地面平均气温的增幅由南至北逐渐增加;夏季,在内蒙和中国西南地区有明显的增温.伴随温度的升高,降水也有明显的变化,年平均降水在中国的东北地区、江淮流域及以南大部分地区都有明显的增强,而中国华北部分地区及西南、西北大部分地区降水将呈减少趋势.不同季节不同地区的降水变化也不同,秋季华北、华南和江淮地区降水都增加,而冬季减少.降水的年内变化也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58.
利用NCEP资料对1002号热带气旋"康森"的路径及强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康森"的移动主要受副高环流影响;吕宋岛地形导致了"康森"的海平面气压的不均匀分布,进而减弱水汽的汇聚和风速的幅合,最后使平均风速减小,垂直风切变增大,使"康森"在吕宋岛西边有一个强度减弱的过程。  相似文献   
59.
1991年气候异常,入春以后雨量偏多,5月中旬起,高空低槽不断东移,北方冷空气频频南下,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很快,高压脊线西伸北抬,梅雨提早发生,雨期连绵两三个月,范围广、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加上长江和淮河的洪水夹击,使江淮流域和太湖地区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暴雨洪涝灾害.本文从江淮地区的地理气候特点出发,分析了导致这场灾害的大气环流异常和下垫面水文水利状况,研究了形成这场灾害的雨情特征、水情特征和灾情特征,并与1954年的特大洪涝灾害相对比,揭示了这次暴雨洪涝灾害的气象水文特征与机理.  相似文献   
60.
GIS中三维空间直线的误差熵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信息熵的角度提出了三维空间直线的误差熵模型,该模型由以垂直直线的平面误差熵为半径的圆柱体和两端点的误差球组成,是一种完全确定的度量空间线元不确定性的模型。理论分析与实验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模型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