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79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质学   104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1.
岩溶生态系统是受岩溶环境制约的生态系统,是脆弱的生态系统,缺水、少土、富钙是岩溶生态系统无机环境的基本特征,植物与岩溶环境长期的相互作用,演化出独特的岩溶植物。岩溶植物具有喜钙性、石生性、旱生性,其多样性表现为少属科、寡种属和特有种,更有岩溶生态系统中特有的洞穴弱光带、天坑植物群落。植物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肩负着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生态服务功能的重任,退化岩溶生态系统的修复,需要根据中国岩溶生态系统发育特色,探索发展具有仿自然特色的生态产业,走出岩溶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路,完善中国岩溶生态系统理论。   相似文献   
12.
以贵州省为核心的中国西南岩溶区面临双重危机:生态恶劣,石漠化严重;人口贫困,全国1/3强的贫困县分布在该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需要从岩溶生态系统结构和运行规律出发,重点关注岩溶地下水的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水土保持和土壤改良,植被恢复和可适应性的经济植物选择,力求区域生态经济双赢、农民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13.
石灰土中秸秆还田降解率及其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灰土具有高的有机碳的积累,但营养成分的供给速率偏低,导致土壤贫瘠。本文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相同来源玉米秸秆在岩溶土与非岩溶土中的降解情况,对秸秆降解率、土壤理化性质、土壤肥力等进行动态检测,结果表明:(1)总体上岩溶土秸秆降解速率比非岩溶土快。秸秆降解速度最快主要集中在最初60天,之后呈缓慢上升趋势,到98天基本达到平衡。非岩溶土降解峰值出现时间为第42天,岩溶土为第28天,峰值出现时间前者比后者滞后14天。总降解时间持续160天,岩溶土降解率为77%,非岩溶土为75%。(2)秸秆降解期间,土壤pH值前期有下降的趋势,后期慢慢回升,这与秸秆降解过程中不同时期降解产物变化规律相吻合。秸秆还田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其中速效氮和速效钾含量增加非常明显。(3)与岩溶土相比,全量检测结果显示各肥力指标在非岩溶土含量低,但升幅百分比高;有效态检测结果显示非岩溶土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高。说明秸秆还田一些营养元素有效态在非岩溶土中更易于释放,而岩溶土由于其土壤质地的特殊性,许多养分被土壤粘土矿物牢固结合,营养元素供给速率慢,但因此也易于养分全量的累积。  相似文献   
14.
文章主要介绍了地面自动站实时资料在赤峰市121信息系统中使用的总体思路,并对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实现自动站实时资料的使用做了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15.
开放洞穴环境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桂林凉风洞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桂林凉风洞洞穴内、外温湿度、pCO2进行连续高频监测,发现洞穴温度受大气度温影响呈现出季节性变化规律。由于受到洞穴结构的阻隔作用影响,洞穴由外向里的温度变化幅度逐渐变小,并且响应的时间存在季节性差异。监测数据表明:洞穴内部温度的季节性变化幅度明显低于洞外气温变化幅度。比较洞内、外温度的时间序列发现,在季节尺度上洞穴温度升温阶段滞后时间长(与外部通风的气温流动交换慢),降温阶段滞后时间短(与外部通风的气温流动交换快,呈现突变特征),这可能与不同季节洞穴内部结构的“缓冲作用”的强弱变化有关。该洞穴空气中pCO2存在明显的夏季高、冬季低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并且外界大气环境季节性变化和洞穴上覆动植物的季节性活动,使得洞穴pCO2主控因素也存在季节性差异。   相似文献   
16.
正2009年12月底,在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直到闭幕一刻,也未能在发达国家中期减排目标的问题上取得任何进展,碳排放分配所触动到的国家利益成为了绊脚石。在一些科学家看来,这样的结局并不难预料,倒是"改变地球"的预想多少有些硬伤,因为它的关键前提是认为人类可以通  相似文献   
17.
潘根兴  曹建华 《中国岩溶》1999,18(4):289-296
作者基于在桂林丫吉村岩溶试验场的长期,系统观测及有关实验研究进展,从影响岩溶作用的土壤化学因素,土壤CO2及土壤有机碳行为等方面论证了土壤对于表层带岩溶作用的媒介及驱动意义,提出岩溶地球化学过程涉及到土壤中Ca^2+的移出及交换释放,土壤CO2对系统空气CO2浓度及HCO^-3排释的控制,并指出土壤有机碳是岩溶作用碳的重要媒介。  相似文献   
18.
石生藻类,地衣,苔藓与碳酸盐岩持水性及生态意义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曹建华  袁道先 《地球化学》1999,28(3):248-256
对藻类,地衣,芭藓生物财溶校样品及相应岩石样品进行了室内蒸发失水,主动吸水试验,结果表明:与无生物覆盖的岩石相比,有藻类生物覆盖的岩石表面失水量,吸水量分别提高18.8,1.6倍,蒸发失水,主动吸水的时间分别延长48%,57%,持水量提高16.6倍,有地衣生物覆盖的岩石表面失水量,吸水量分别提高2.9,19.1倍,蒸发失水,主动吸水的时间分别延长31%,119%,持水量提高2.9倍;有苔藓生物覆盖  相似文献   
19.
结合费县电厂工程地质条件,运用高密度电阻率法和探地雷达勘察法,进行岩溶地区工程勘察,对2种方法的勘察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钻探验证。证实工程物探能迅速查明岩溶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勘察过程高效快速,达到地质勘察效果。最后针对岩溶区的拟建场地进行地基评价并提出地基处理方案。  相似文献   
20.
杨慧  张连凯  于奭  曹建华 《中国岩溶》2012,31(3):265-271
以桂林毛村岩溶生态试验场为研究区域,通过对该地区岩溶区和碎屑岩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进行采样和分析,系统研究和比较了旱地、水田、林地和灌丛四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无论是岩溶区石灰土还是碎屑岩区红壤,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和组成有着显著的影响(p<0.05)。与旱地和水田等传统农田相比,灌丛和林地这两种自然土壤明显提高了>5mm和>0.25mm团聚体的比例,并且团聚体稳定性增加。岩溶区灌丛的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较旱地分别提高了185%和179%,较水田提高了361%和481%,林地的MWD和GMD分别较旱地提高了65%和43%,较水田提高了167%和198%;而碎屑岩区灌丛的MWD和GMD分别较其旱地和水田提高了103%和134%、15%和32%,林地的MWD和GMD分别较其旱地和水田提高了117%和152%、23%和43%。这说明相比碎屑岩区红壤,岩溶区石灰土受到人类活动的频繁干扰之后退化更快,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下降更多,这也说明了岩溶区土壤环境的脆弱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