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1篇
  免费   90篇
  国内免费   69篇
测绘学   41篇
大气科学   31篇
地球物理   94篇
地质学   138篇
海洋学   29篇
天文学   49篇
综合类   23篇
自然地理   2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41.
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金潮原因种铜藻(Sargassumhorneri)的腐烂液和培养液对绿潮原因种浒苔(Ulvaprolifera)微观繁殖体萌发和幼苗生长以及五种赤潮原因种——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costatum)、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catenella)、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和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生长的影响。研究发现:低浓度铜藻腐烂液(10g/L)对浒苔微观繁殖体萌发和幼苗的生长以及五种赤潮微藻的生长影响效应不显著;中等浓度铜藻腐烂液(20g/L)对浒苔微观繁殖体萌发具有抑制作用,抑制率13.3%,而对浒苔幼苗有一定的促生作用,对米氏凯伦藻的生长抑制率在第12d能达到90.4%,对其他四种赤潮微藻的抑制作用并不显著;高浓度铜藻腐烂液(40g/L)对浒苔微观繁殖体萌发的抑制率为45.8%,对浒苔幼苗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对米氏凯伦藻具有致死效应,对东海原甲藻的抑制率在第12d为65.9%,对其他三种赤潮微藻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但并不显著,其中赤潮异弯藻受到的抑制作用最小。低浓度铜藻培养液(5g/L)对浒苔微观繁殖体萌发的抑制率为22.8%,对浒苔幼苗的生长表现出一定的促进作用,对米氏凯伦藻生长的抑制率在第12d能够达到40.5%,对其他四种赤潮微藻生长的抑制作用不显著;而高浓度铜藻培养液(10g/L)对浒苔微观繁殖体萌发的抑制率为29.6%,对浒苔幼苗生长的抑制率为22.2%,对米氏凯伦藻生长的抑制率在第12d为92.9%,对其他四种赤潮微藻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不显著,且赤潮异弯藻受到抑制作用最小。可见,铜藻腐烂液和培养液均会对浒苔微观繁殖体萌发和幼苗生长以及五种赤潮微藻的生长造成影响,且影响程度与浓度相关,五种赤潮微藻生长受到的影响与藻种有关。以上结果表明,金潮原因种对绿潮和赤潮原因种的生长有一定的影响,金潮的暴发和衰亡过程也会对绿潮和赤潮的发生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42.
HD 140283是一颗近邻极贫金属亚巨星,形成于宇宙大爆炸初期,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古老的恒星之一,同时它也是一颗典型的弱r-过程星,对它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宇宙早期演化、丰富元素核合成理论.将HD 140283从C到Zn的观测丰度与单个超新星(SN)事件元素理论产量进行拟合,得出HD 140283可能诞生于前身星质量为22.5 M⊙(下标"⊙"代表太阳)的超新星爆发污染的星云.基于同样的方法,研究了另外5颗典型弱r-过程星,分别得出了污染产生这些恒星的气体云的超新星前身星质量,进一步推测了弱r-过程可能发生的天体物理环境.  相似文献   
343.
通过研究区近年地球物理数据,结合钻井和地质等资料以及前人研究成果,讨论了临夏盆地重磁场特征及地质意义,对研究区基底埋深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临夏盆地基底是由大面积分布的花岗闪长岩等中酸性岩浆岩组成,上部为大规模的中—新生代沉积,两者之间局部夹杂着变质岩;临夏凹陷盖层整体表现为由东北向西南方向加厚的趋势,最深处位于山前地带,大约1 200 m ~ 1 600 m;临洮凹陷盖层厚度相对较大,最深处基本沿洮河河谷呈南北向弧形带状展布,普遍大于1 000 m。  相似文献   
344.
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陆丰15洼、陆丰22洼勘探程度较低,文昌组沉积体系认识较薄弱。为了推进勘探进程,基于地震、钻井、岩矿分析等资料,对洼陷文昌组源--汇系统和沉积演化进行了研究。识别出沿陡坡、缓坡和轴向发育的6个一级水系、23个二级流域单元。文昌组沉积时期,湖水经历了由浅变深再变浅的过程,裂陷早期与晚期物源输入最强。陆丰15洼早期的物源主要来自轴向、缓坡,中期收缩,晚期物源整体推进,而陆丰22洼早期的物源主要来自缓坡、陡坡,中期收缩,晚期主要来自轴向。文昌组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湖相沉积体系。文四段发育湖泊相烃源岩,文三段、文五段发育辫状河三角洲砂岩储层,预测文五段为有利勘探层系。  相似文献   
345.
武威盆地是河西走廊主要的含油气盆地,也是古生界页岩气勘探的热点区域。由于武威盆地为第四系所覆盖,盆地的结构和构造存在争议。为研究武威盆地西部的地质结构和构造特征,利用二维地震和已有的1∶5万航磁、1∶20万重力、钻孔,采用钻孔约束下的重磁震联合反演,对武威盆地西部的结构和构造进行了厘定。研究表明:武威盆地西部的基底岩性复杂,寒武系变质岩、加里东期中酸性岩浆岩交互分布,岩性变化大;盖层以第四系、新近系为主,第四系厚度多在200 m以上;武威盆地西缘可分为古生代—中生代、新近纪、第四系等三个构造活动阶段,古生代—中生代经历了早寒武世NE—SW向伸展变形、侏罗纪末—白垩纪初NE—SW地壳缩短变形、早白垩世NE—SW伸展变形等三个阶段的构造变形,在新近纪晚期经历了伸展断陷过程,在第四纪经历了快速堆积过程;新近系和寒武系之间的区域不整合界面表明,至少在晚中新世(11.2 Ma)之前,武威盆地西部仍处于准平原化阶段,对晚中新世之前的沉积进行了剥蚀、夷平,造成了武威盆地西部地层分布的不连续;中新世之前,武威盆地西部和北祁连山是连为一体的,即武威盆地在发生相对沉降之前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346.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构造地质学教学和科学研究均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为了促进学科发展,让构造地质学走上健康发展之路,构造地质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组织召开了“构造地质学有关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研讨会。本文为该研讨会成果的简要总结,内容包括:(1)构造地质学概念、理论和方法理解和应用中存在的部分问题;(2)构造地质学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建议;(3)构造地质学未来发展方向;(4)走构造地质学健康发展之路。供有关部门和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347.
偏远地区雪冰中的化学组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当地的大气环境状况。为揭示青藏高原冰川表层雪中低分子有机酸的特征、探讨其可能来源及对降水酸度的贡献,进一步理解偏远地区酸沉降的形成机制,本研究基于2021年5至6月在青藏高原的五条冰川:阿尔金、扎子沟、七一、煤矿和玉珠峰采集的28个表层新雪样,分析了雪样中低分子有机酸的含量和组成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雪中的甲酸、乙酸和草酸的浓度范围分别为90.2~225.2 ng·mL-1、54.6~277.8 ng·mL-1和46.1~474.0 ng·mL-1,除煤矿冰川外,雪样中有机酸总浓度相对较高。根据亨利定律和理想气体方程对有机酸的来源进行分析,表明阿尔金、扎子沟和煤矿冰川地区表层雪中的有机酸均主要来源于大气中不饱和碳氢化物的氧化反应等间接来源,而玉珠峰和七一冰川地区表层雪中的有机酸则主要来源于植物、土壤、生物质和化石燃料燃烧以及人类活动直接排放。在本研究中,甲酸、乙酸和草酸之间高度相关(相关系数介于0.73~0.97之间),表明它们可能均来自生物质燃烧。在有机酸的降水酸度贡献分...  相似文献   
348.
张波  盛煜  陈继  李静 《冰川冻土》2011,33(2):381-387
在多年冻土区,由于特殊的冻土工程地质条件带来的冻土问题,是铁路建设及维护面临的难题之一.为评价铁路沿线冻土工程地质条件,从分析影响冻土工程地质条件特征的两大因素冻土热稳定性和自然环境条件出发,结合现场勘探资料,采用突变级数法建立了可量化的冻土工程地质评价模型并划定评价等级,评价结果S分为5级:恶劣(S≤0.77)、较差...  相似文献   
349.
2021年5月21日晚21时48分,云南省大理州漾濞县(震中:25.67°N,99.87°E)发生M_S6.4地震,震源深度8 km。为快速获得此次地震同震形变场及断层几何参数,研究该次地震的发震构造等,文章基于震前、震后的sentinel-1A卫星升降轨SAR数据进行二轨法差分雷达干涉测量(DInSAR),并基于Okada弹性半空间位错模型反演断层几何参数。研究结果如下:(1)此次地震造成的同震形变场长约19 km,宽约20 km;(2)升轨雷达视线向最大形变约为8.2 cm,降轨雷达视线向最大形变约为8.7 cm;(3)地震断层走向为313.7°,倾角为87°,滑动角为175°,为右旋走滑型断层,最大滑动量为0.79 m,反演得出的地震矩为1.48×10~(18) N·m,矩震级为M_W6.1。在川滇块体向南挤出的构造背景下,块体西边界的维西—乔后断裂、红河断裂发生右旋走滑,本次地震便是维西—乔后断裂南段分支断裂右旋走滑活动的体现。  相似文献   
350.
极摩尔圆法计算二维平均运动学涡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江  张进江  张波 《地质科学》2012,47(1):13-21
通过有限应变椭圆长短轴比(Rs)和长轴与剪切面夹角(α)构建极摩尔圆,本文计算得出二维平面应变平均运动学涡度(Wm)计算公式为Wm=cos ,并以此绘制了Wm关于Rs和α的等值线投影图。公式计算和有限应变数值投影都是计算平均运动学涡度的简捷有效的方法。极摩尔圆计算提供了判定剪切类型(简单剪切,纯剪切,减薄一般剪切,增厚一般剪切)的两种方法:α值判定瞬时应变剪切类型; Rs×tan2α值判定有限应变剪切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