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8篇
测绘学   24篇
地球物理   59篇
地质学   25篇
综合类   1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初步设计了地震监测雷达卫星的轨道参数,讨论了单颗雷达卫星的参数,以及3颗或4颗卫星组成卫星星座时重访周期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72.
介绍了应用雷达卫星影像对四川龙门山活动断裂开展断错地貌判读结果,展示了龙门山构造带4条分支断裂9个点位的雷达卫星影像图像、11个点位的野外调查结果及6个点位与断层活动性有关的地层测年。在11个野外调查点位中,位于青城山北面4条断裂8个点位均出现2008年5.12汶川MS8.0地震的地表破裂,其中包括沿青川断裂青溪段及金山寺断层沟谷出现的两条地表破裂,沿后山断裂带茂县北断层和汶川南七盘沟断层出现的地表破裂;   沿中央断裂带北川和小鱼洞南2个点位出现的地表破裂;   以及沿前山断裂汉旺台地前缘和青城山山前地表破裂点位。在这些地表破裂中,中央断裂带地表垂直位移为 2~6m,青川断裂、后山断裂和前山断裂多数段地表断错垂直位移量为 10~40cm。后者位移量虽小,也不应被忽视。本项研究结果表明,雷达卫星影像显示青川断裂与后山断裂带和中央断裂带右旋走滑明显。雷达卫星影像实地调查表明,前山断裂带南段的水口场-横山庙断裂带醒目的断错地貌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73.
首都圈地区是中国大陆东部构造极为复杂的地区之一。本文利用首都圈地区布格重力资料,采用小波多尺度分析方法对布格重力异常信息进行了局部场分离,对场源在横向及纵向上所产生的异常现象进行了多层次的分析,将这些现象与地质构造环境建立起联系,对其产生原因给予了地质上的充分解释。重点对小波变换细节图中存在的规模较大、特征较为明显的两条NE向及一条NWW向布格重力异常带进行了深入分析,对异常所揭示的构造现象在地壳不同深度的展布特性等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3条布格重力异常分别反映了华北地区的3条构造带,分别为太行山前构造带、沧县构造带以及张家口-渤海构造带,每个构造带分别由次级隆起、凹陷以及断裂构造单元组成。研究认为太行山山前断裂带为深大断裂,构成了华北裂谷盆地与太行山隆起的地球物理分界,沧县构造带与张家口-渤海构造带新生代以来仍具有一定的活动性。其中在两条NE向构造带与NNW向构造带的交汇区域,地壳结构最为复杂,形成了两条非常重要的地震带,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重点关注。通过研究,对首都圈地区构造体系及地壳结构有了深入认识,为进一步研究华北地区壳幔结构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4.
利用汶川地震前后的ENVISAT ASAR影像,采用交叉相关性方法对影像进行了亚像元级别的配准,获取了沿卫星斜距向和方位向上的同震形变图,对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分布及断层运动特性进行了分析.提取了沿北川-映秀断裂分布的长230 k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以及沿灌县-江油断裂分布的长约65 k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通过对两个方向地...  相似文献   
75.
利用多源遥感数据及SBAS-InSAR技术,多尺度多角度开展太阳山断裂带及周边地区的断层遥感解译与对比分析工作。结果表明,研究区共发育6条主要断裂,其中太阳山断裂带构造地貌特征明显,由4条主干断裂组成,即岗市-河洑断裂、太阳山西侧断裂、肖伍铺断裂、仙峰峪断裂,主干断裂表现出线性陡坎、断层沟谷、湖泊边界、山体断错等异常地貌特征。SBAS-InSAR结果显示,研究区在2017-01~2019-10累积最大沉降量为62.59 mm,最大抬升量为59.42 mm,断裂控制着区域构造格架,影响地面抬升与沉降的分布格局,其中太阳山地区沉降与抬升的形变分布特征与构造带走向一致,可间接反映遥感解译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6.
一、前言许多震例表明,恰当的应急反应可以有效地减轻地震造成的灾害,尤其是能减少人员的伤亡。地震发生后,需要运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快速调查震害、评估损失,粗略地提供灾区的范围和受灾程度,使政府有关部门对灾情有宏观上的了解,从量级上掌握地震现场的破坏情况及灾情可能发展的趋势,及时部署救灾工作,以便有效地降低灾害的影响。遥感具有覆盖范围广、图像获取方便等特点,遥感手段在震害的评估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随着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成为一种方便、快捷、便宜的信息源,可以期望,遥感手段能够在地震灾害快速评估中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77.
断裂活动往往引起地貌景观和水系格局等的变化。在遥感图像上,这些细微的变化通过颜色以及空间纹理特征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运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鲜水河地区TM图像进行了参量统计、增强变换等处理,还进行了水系特征、纹理特征、波谱分析以及含水性信息等专题信息的提取研究,掌握了一套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78.
卫星重力资料在恢复地球重力场方面具有全球高覆盖率、高空间分辨率、高精度和高时间重复率等优点,为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学科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本文简要回顾了卫星重力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四种卫星重力探测技术的原理和发展状况,并分析了三颗重力卫星的优点和不足,最后对卫星重力在地球科学中的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简要总结。  相似文献   
79.
鲜水河活动断裂带TM图像中雪及其影响的抑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利用TM图像研究鲜水河活动断裂带时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大片的积雪在TM图像中经常出现,干扰了图像中有用的地学信息的解译。本文主要探讨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抑制雪等干扰信息的几种有效方法,在鲜水河地区使用这些方法增强了活动断裂带信息,获得了一些新的地质认识。  相似文献   
80.
文中通过对海南岛北部卫星遥感影像的解译分析,对该区活动断裂的分布与发育情况进行了研究。首先选取光学影像和雷达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在数据预处理及信息增强处理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源遥感信息融合处理,以综合利用各类数据源;其次结合研究区已有研究成果,分析遥感影像上地质地貌特征的表现,以建立研究区的解译标志,分析提取各类地质体影像特征;最后,综合分析研究区的地质地貌特征,对海南岛北部活动构造的分布与发育情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遥感解译。研究发现,研究区内主要存在EW、NW及NE向3组活动断裂,其中EW及NW向断裂对海南岛北部的地质地貌发育情况影响很大,对该区地震的发生起了比较大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