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6篇
测绘学   1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35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4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21.
海洋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精确的数据,然而各种海洋观测仪器在复杂的海洋环境中作业难免产生测量误差,导致观测数据需要进行实时(或延时)质量控制。中国Argo计划在搭载多个航次布放剖面浮标的同时,对航次中获取的船载CTD(conductivity, temperature, and depth)仪观测资料、自动剖面浮标观测资料以及实验室高精度盐度计测量数据进行了实时比对。分析结果显示,利用实验室高精度盐度计对现场观测数据尤其是船载CTD仪观测资料进行质量控制,于温盐数据(特别是深层)的实时/延时校正非常重要;如某航次未经标定的船载CTD仪所测1000dbar以深范围内海水盐度,与实验室高精度盐度计的差值达到±0.1左右,远远落后于国内海洋调查规范对盐度准确度±0.02的一级测量要求,该具体实例更加突显了船载CTD仪在航次前后送往权威部门进行检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确保每个航次获取的CTD资料的质量。建议有条件的情况下,在进行深海大洋船载CTD仪观测时要进行现场实验室高精度盐度计的质量控制工作及比对试验,以提高我国深海大洋观测数据的质量。  相似文献   
22.
我国未来智慧海洋观测系统将集成多种观测平台,获取全球范围、长时间和准实时的海洋数据。为更加科学而高效地管理数据,文章结合我国智慧海洋发展趋势,分析存在的问题,借鉴相对先进的数据管理规范,为建设智慧海洋国际共享应用平台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与观测平台、传感器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相比,我国海洋数据管理的发展十分缓慢,缺乏数据质量控制和存储等规范,严重制约海洋观测数据的有效管理和共享应用,不利于海洋大数据的融合和信息挖掘技术的发展;为各类观测平台制定科学而合理的数据管理规范,对于智慧海洋建设至关重要,亟须尽快组织专业人员成立工作组,落实和保障该项工作的有序开展,从而提升我国在海洋大数据信息处理方面的能力。  相似文献   
23.
西太平洋暖池海温异常年夏季东亚大气环流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对西太平洋暖池区海表水温冷、暖异常年夏季东亚大气环流作了合成分析,与气候平均比较后发现:夏季暖池区暖异常时,在西太平洋上空的对流层低层产生一个强的反气旋偏差环流,因而不利于南海南部和赤道太平洋地区的西风发展,使热带夏季风强度减弱;在南海西部和中南半岛东部有偏差气流转向大陆,因而增强了偏南风,使副热带夏季风强度增强;在对流层中、下层副高脊线位置偏南,大约以400hPa为分界线,低层副高强度增强,高层副高强度减弱。西太平洋暖池冷异常年夏季东亚大气环流特征大致与上述情况相反,且强度或变化幅度小于暖异常年夏季。另外,与气候平均比较,暖异常年纬向Walker环流上升支大幅西移,而冷异常年该环流上升支则东移。  相似文献   
24.
中国Argo计划:Argo观测和资料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回顾了中国Argo计划已经取得的成果,主要包括中国Argo观测网的建设、浮标技术、数据质量控制及共享等。同时,讨论了Argo数据产品的开发以及数据在海洋、气象和大气研究中的应用,特别是在热带气旋(台风)、海洋环流、中尺度涡、湍流、海水热盐储量与输送、大洋水团,以及海洋、天气/气候业务化预测预报中的应用。最后,文章阐述了中国Argo海洋观测网长期维护和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我们应在印度洋增加浮标数量,同时建立南海Argo区域海洋观测网,促进Argo资料在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国家的应用。  相似文献   
25.
The colorful satellite image maps with the scale of 1∶100000 were made by processing the parameters-on-satellite under the condition of no data of field surveying. The purpose is to ensure the smooth performance of the choice of expedition route, navigation and research task before the Chinese National Antarctic Research Expedition (CHINARE) first made researches on the Grove Mountains. Moreover, on the basis of the visu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satellite image, we preliminarily analyze and discuss the relief and landform, blue ice and meteorit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Grove Mountains.  相似文献   
26.
PROVOR型剖面浮标检测及布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ARGO全球海洋观测网建设中常用的一种剖面浮标,即PROVOR型浮标,在布放前的检测过程,以及海上布放的步骤和注意事项等,以便为今后大规模布放ARGO剖面浮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7.
提出了海表温度(SST)和海表盐度(SSS)可统一由混合层深度内对应的平均温、盐度作零阶近似的理论假设,据此利用Chu等提出的最大角度法构建混合层模型,并考虑障碍层和补偿层的影响,得到合成的混合层深度,从而实现了基于混合层模型反推SST和SSS。以太平洋海域为例,分别利用WOA13气候态(1-12月)资料、TAO逐年逐月资料以及历史船载CTD资料检验了这一假设。不同资料检验结果均表明,反推得到的SST、SSS与实测值相关性较高,两者之间残差也较小。将此方法应用于Argo剖面,反推出对应的SST和SSS,并利用逐步订正法对散点资料进行客观分析,生成2004年1月-2014年12月逐年逐月的1°×1°的网格化SST和SSS。对网格资料进行检验,结果发现由Argo反推的SST和SSS气候态分布特征与WOA13资料非常相似,差异不大;与TAO实测资料相关性较好,甚至略高于同类型网格资料与TAO资料的相关系数;EOF分析表明,无论是空间还是时间的主要变化模态,与同类型的网格资料符合性较好。综合来看,构建的混合层模型可以用于Argo表层温、盐度的反推,获得较高质量的SST和SSS,能较好弥补Argo缺乏表层资料的不足。  相似文献   
28.
内蒙古二连盆地深层地球物理特征和上古生界的地质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二连盆地上古生界经历海西、印支、燕山等多期构造改造,现今残存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等,其分布主要受区域深部大断裂的控制。针对上古生界重新处理地震资料,提高深层信噪比,增强深层反射能量,地震反射特征较为清晰;对重力资料联片处理,整体研究区域地质特征,采用小子域滤波和图像增强处理,准确确定深大断裂的位置。综合地球物理资料、地质调查资料,认为二连盆地发育近东西向、北东向5条深大断裂,发育规模大、活动时间长,对二连盆地不同时期大地构造演化、沉积建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起明显的控制作用。地震资料显示,上古生界在二连盆地发育较普遍,经长期褶皱隆起剥蚀,总体表现为西部剥蚀较严重,东部残留厚度较大;泥盆系主要分布于贺根山断裂北部,南部缺失;石炭系、二叠系在盆地内分布广泛,东部和北部厚度大,其它地区局部残留,厚度差异较大,最大厚度近万米。  相似文献   
29.
吕宋海峡附近海域水团分布及季节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2003年2月至2009年4月期间在吕宋海峡附近海域由Argo剖面浮标观测的温、盐度资料,对该海域的水团分布及季节变化特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120.5°-122.75°E、19°-23°N范围内,水团特征介于南海水和北太平洋水之间,而19°N以南区域的水交换并不显著.北太平洋热带水(NPTW)和北太平洋中层水(NPIW)通过吕宋海峡入侵南海的趋势在夏季较弱.秋季,NPTW入侵南海的趋势增强,而到了冬季,受东北季风控制,北太平洋水的入侵程度最强,然而并无NPIW进入南海的迹象.值得指出的是,整年没有发现明显的NPIW进入南海,而南海中层水可以通过海峡流入太平洋,其强度在秋、冬季节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30.
全球Argo实时海洋观测网全面建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中较详尽地介绍了全球Argo实时海洋观测网建设现状,以及Argo资料在相关领域应用研究中所取得的成果,揭示了Argo资料广阔的应用研究前景。但要实现国际Argo计划的最终目标,尚需各参与国不遗余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