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6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211篇
地质学   5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61.
吴忠良  黄静  周公威 《中国地震》2002,18(4):337-345
在哈佛全球CMT目录中,震源深度与矩心深度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从统计上说,浅源地震的震源深度大于矩心深度,而中深源地震不具有这样的特征。将地震按照震源机制进行分类之后发现,上述特征主要属于逆冲型地震和正断层型地震的贡献,而走滑型地震没有这样的特征,这一分布规律或可作为地震的“化学力学”模型的一个间接的支持。  相似文献   
62.
地震静态应力触发模型的全球检验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运用1976~2000年哈佛大学矩心矩张量目录,采用地震对概念对地震静态应力触发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从全球角度来看,地震静态应力触发效应确实存在,但只是一种很弱的效应.将地震分为正断层、逆断层、走滑断层等分别对静态应力触发模型进行检验,发现非走滑断层地震具有明显的触发效应,而走滑断层地震触发效应则不明显.按地震对中后续事件的延迟时间分为延迟时间t1天、t<1天、t10天、t<10天和1天 t10天5个时间段的地震对,分别对地震静态应力触发模型进行研究,发现静态应力触发效应在地震之后的短时间内不随延迟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对全球不同区域的地震静态应力触发情况的研究表明,消减带地震对的触发效应较为明显.为了研究地震静态应力触发模型在中国应用的可能性,对中国及邻区的地震进行了检验,发现就中国及邻区的地震类型而言(以走滑断层为主),不容易观测到地震静态应力触发现象.   相似文献   
63.
根据震源的两个节面的走向角和倾角求滑动角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文中推导了双力偶点源模型震源机制解得出的震源参数和用地震矩张量反演得出的震源参数之间的转换关系。并给出了实例的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64.
引言慢地震是指以几小时到几个月的时间尺度缓慢地发生了有限的断层位移、但没有地震波辐射的断层慢滑动事件。由于有人将震源过程慢、但仍辐射地震波的地震(常常是与发生海啸有关的地震)称为慢地震,所以不辐射地震波的慢地震有时被称为"静地震"。  相似文献   
65.
利用海啸数值模拟结果进行海底地震有限断层模型验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景惠敏  张怀  吴忠良  荀扬  王骥  石耀霖 《地震》2013,33(4):207-213
基于地震有限断层模型进行海啸的数值模拟通常被用来估计海啸的到时、 波高等, 另一方面, 海啸数值模拟的结果也可以作为限定条件用来考察同一地震的不同断层模型之间的相对合理性。 采用国际上各地震研究机构在震后各自得出的不同的有限断层模型作为海啸源, 使用基于二维浅水波方程的海啸传播模型对2011年日本东北地震海啸的传播过程进行模拟, 以海啸模拟所得到的沿岸浪高分布、 平均波高、 最大波高等与实际观测值相比较, 进而判断由各有限断层模型所计算得到的海啸中哪个结果与实际的海啸情况更为符合, 由此推断断层模型的相对合理性。  相似文献   
66.
永远的老牟     
牟其铎先生是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技术管理研究室(十室)的老主任。今年是他去世十周年。十年很漫长。但是当年和他在一起的很多事情,今天回忆起来,还像是在昨天一样。  相似文献   
67.
Most of the present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s are based on broadband or strong motion recordings. How-ever, the short-period instruments are still deployed. It is well-known that short-period recordings have saturation problems for large earthquakes when estimating the size of an earthquake. Thus,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clear the magnitude at which saturation starts to occur for the commonly used τc and Pd measurements, respectively. To investigate the possibility of using short-period seismic recordings for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we conducted a simulated experiment using the strong motion data of the 1999 Chi-Chi earthquake sequence including its main shock and 31 aftershocks, with magnitude span from 4 to 7.6. The strong motion acceleration recordings were convolved with the instrument response of short-period seismographs in northern China to simulate short-period seismograms. Parameters τc and Pd from the first-three-second seismograms were calculated for the simulated short-period recordings and compared with that obtained by the original strong ground motion recordings.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o some extent, short-period recordings can be used for threshold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while the magnitude saturation of Pd estimation can be up to 6.5, better than τc estimation.  相似文献   
68.
Varotsos及其合作者(VAN小组)声称,他们成功地预测了希腊的很多地震。但很多作者否定了这些预测,如在《地球物理快讯》(GRL)1996年5月27日出版的专辑和《对VAN方法的检验》一书中所报道  相似文献   
69.
由矩张量反演得到的北部湾地震的震源机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4年12月31日和1995年1月10日,在北部湾海域发生了MS=6.0和MS=6.1地震.运用广义反射-透射系数矩阵方法计算格林函数,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记录的两次地震的长周期体波资料,用频率域矩张量反演方法得到了这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反演结果表明,这两次地震都是以剪切位错为主的事件,它们都是在相同的构造环境下,受到同一断裂的构造运动所控制,在北西-南东向为主压应力、北东-南西向的主张应力的作用下发生的.连续发生的MS=6.0,6.1地震,与菲律宾海板块和欧亚板块沿近北西-南东向碰撞有关.MS=6.0地震发生后震源区应力场发生了明显的变化,MS=6.1地震的发生与MS=6.0地震的发生引起的应力场调整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70.
美国阿尔伯克基地震实验室简介引言阿尔伯克基地震实验室(TheAlbuquerqueseismologicalLaboratory,ASL)位于新墨西哥州阿尔伯克基东南约15英里处紧邻柯特兰空军基地甫界的伊斯莱塔印第安人居留地。柯特兰空军基地特许AS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