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6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211篇
地质学   5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如同一百个人的心目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百个地震科学家心中也许会有一百二十个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本文简要介绍一下经过两年时间,通过很多专家的沟通、讨论、争论、碰撞所形成的关于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的一些“共识性”基本概念,在一定意义上,也算是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本身的“公共模型”(community model).  相似文献   
23.
24.
面向"数字地球"的岩石层三维成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上前主要是基于大地测量信息和卫星遥感信息而建立的“数字地球”的框架构想中,显然没有考虑到地人部的三维结构及其随时间的变化,但是另一方面,要真正实现“数字地球”构想中的模拟和预测的功能,这必不可少的。以“数字地球”为考虑问题的参考系,对地观测的分辨本领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以高的基础的地震学的发展使面向“数字地球”的岩石层三维成像成为可能,进行千米精度的探测和年尺度的监视,并将这些信  相似文献   
25.
中国数字地震台网的现状和近期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自20世纪80年代建成并投入运行以来, 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的数字地震学研究, 扩大并加深了我们对地壳、 地球内部构造和地震震源过程的认识, 从而有助于地震预报和减轻地震灾害的研究工作.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 中美双方于1992年~2001年,对CDSN进行了二期技术改造.本文综述了CDSN二期技术改造的目标和技术内容;ldquo;新一代rdquo;CDSN的技术特性和运行状况;基于CDSN二期技术改造建立的CDSN数据通信系统,研发CDSN数字地震实时分析系统的进展.   相似文献   
26.
真实地震情况下人群疏散特征与模拟演练的差异是应急疏散的统计物理研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本文通过互联网收集和分析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中一些记录到地震时人群疏散的监控录像.这些监控录像不仅为真实地震情况下人员疏散行为的研究提供了目前仍十分稀缺的实例.而且可用于约束紧急情况下人群疏散的统计物理模型.对条件相似的真实地震情况下和模拟演练情况下的疏散人数一疏散时间进行研究,发现出口处的疏散人数和疏散时间呈显著的非线性关系,这与通过模拟演练所得出的线性关系具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27.
历史上发生过强震地区的余震活动可能持续较长时间,而余震序列在何时可被看作正常的"背景地震活动",即"序列归属"问题在地球动力学和地震物理中有重要意义.时-空"传染型余震序列"(ETAS)模型可分离"背景"地震和"丛集"地震,并用概率形式表示作为相应事件的可能性,为考察此问题提供了可能.本文以1976年唐山MS7.8地震序列为例,对唐山地区1970年以来的ML4.0以上地震进行了时-空ETAS模型拟合,并以2010年以来发生的3次MS4.0以上地震为例讨论了它们的"序列归属"问题.研究结果显示,3次MS4.0以上地震的背景地震概率分别为0.72、0.88和0.76,表明它们作为1976年唐山MS7.8的余震的可能性较低,更可能为背景地震.  相似文献   
28.
2010年玉树MS7.1地震前的中长期加速矩释放(AMR)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MS7.1地震前的加速矩释放(AMR)现象的研究,对理解这次地震的孕震过程、对于时间相依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或中长期地震预测)具有重要意义.鉴于以往AMR研究中的争论,本文不刻意选取AMR分析的时空尺度,而是在已知发震时刻和震中位置情况下,对T-R-MC三维空间中矩释放指数m值的分布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9.
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自20世纪80年代建成并投入运行以来,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的数字地震学研究,扩大并加深了我们对地壳、地球内部构造和地震震源过程的认识,从而有助于地震预报和减轻地震灾害的研究工作.本文阐述了基于CDSN二期技术改造建立的CDSN数据通信系统,研发CDSN数字地震实时分析系统的进展.  相似文献   
30.
近年来,国际上对于强震前的加速矩释放(AMR)现象是否可作为一种可靠的、带有普遍性的地震前兆现象争议较大.本文以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MS7.3地震为例,试图从前兆存在的客观性和与地震发生的物理相关性两方面考察本次地震前的AMR现象.用“破裂时间分析”方程中的幂指数m作为描述震前加速矩释放“程度”的参量,在时间-空间-地震序列截止震级组成的三维参数空间(T,R,Mc)内考察AMR现象存在的客观性.考虑了多种因素对m(T, R, Mc)分布图像可能的影响,其中,余震是否删除和Mc对计算影响不大,但ML6.0以上“干扰”事件的影响则较大.结果表明,于田地震前的确存在AMR现象,但得到的m(T, R, Mc)分布图像较为复杂,可观测到两个明显的AMR集中分布区.此外,在以实际震中为圆心的多个圆形区域内,使用固定时间窗向实际发震时刻滑动逼近,可观测到m值逐渐减小,即加速特征逐渐明显的过程.对震前矩释放程度m值的时-空扫描结果显示,出现AMR现象的空间区域与震中位置似有较好的对应,但其时-空演化图像与滑动时-空窗的选取有关.这表明,本次MS7.3地震前的确存在AMR现象,并与其孕震过程在物理上相关.但本文仅是一个震例的研究,无法给出具有统计显著性的结论,此外,用AMR来约束地震发生的时间看来是困难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