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5篇
  免费   277篇
  国内免费   294篇
测绘学   223篇
大气科学   315篇
地球物理   158篇
地质学   697篇
海洋学   142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106篇
自然地理   207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63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74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82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102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91篇
  2011年   94篇
  2010年   96篇
  2009年   82篇
  2008年   93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5篇
  1963年   2篇
  1958年   6篇
  1957年   2篇
  1951年   2篇
  194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为了更好地了解煤矿地下水位的变化趋势,结合工程实例,运用递归和非递归2种滤波技术进行分析,通过对比2种滤波技术的滤波效果,可以得到地下水位的变化规律和成因机理。结果表明:滤波系数的调校对滤波效果的影响至关重要。根据平滑度指标、均方根误差和信噪比对现有观测数据进行计算的结果可知,当b=0.5时递归滤波效果相对较好,当q=5时非递归滤波效果相对较好。滤波结果可以作为预测未来该地区地下水位变化趋势的依据,也可以为安全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2.
通过对西秦岭上白垩统红层地层基本沉积特征的研究和空间高程分布的定量化分析,讨论了西秦岭晚白垩世时期可能的构造地貌状态及西秦岭新生代以来地壳隆升的空间变化规律。取得如下认识:1根据西秦岭上白垩统底部洪积-冲积砾岩层之上普遍存在一套厚度不等的具有风成砂岩特征的红色中细粒砂岩和上部出现以泥岩、泥质粉砂岩为主的湖相沉积,结合现今多分布在不同水系分水岭之上,以及西秦岭中部宕昌-岷县-临潭断裂带两侧上白垩统红层地层顶面高程和底部角度不整合面高程没有显著差异分析,认为西秦岭无论在晚白垩之前经历了何种构造过程,晚白垩世具有整体稳定的泛沙漠-湖盆的古构造地貌状态,且断裂带不具备控制上白垩统沉积的构造边界性质;2现今离散型分布在西秦岭的上白垩统沉积地层反映的原型盆地不是孤立的、受区域断裂控制的山间盆地,而是统一的泛沙漠-内陆湖盆,现今的离散型分布是新生代以来地壳不均匀隆升和侵蚀的结果;3西秦岭上白垩统底部的角度不整合面产状,虽然由于后期构造变动呈非完全水平状态,但总体产状平缓。从大区域尺度分析,可以近似看做原始近水平的古地貌面。通过对该角度不整合面高程信息提取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其高程分布具有从南西到北东、从北西到南东逐渐降低,穿越区域断裂带没有显著梯度变化,指示了西秦岭新生代以来的隆升具有整体性和隆升幅度呈连续梯度变化的特征。这可能指示了西秦岭新生代以来的地壳隆升机制主要不是上地壳挤压逆冲缩短,而是在印度板块-欧亚板块碰撞汇聚的动力学背景下,下地壳或上地幔自西南向北东连续流变逐渐增厚,造成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呈向北东突出的弧形扩展隆升。  相似文献   
43.
青藏高原北缘前寒武纪地质演化:进展与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北缘前寒武纪块体主要出露于塔里木盆地南缘的铁克里克和阿尔金、祁连山及柴达木盆地周缘等地区。这些古老块体分布于相对年轻的古生代秦祁昆造山带之中,大多经历了古生代造山事件的改造叠加。近10年来,对该地区前寒武纪地层时代格架、物质组成和构造属性研究取得了许多进展:1)揭示铁克里克、北阿尔金、全吉和阿拉善地块具有相似的2.5~2.2 Ga、2.1~1.7 Ga的基底演化和1.7 Ga之后的盖层沉积记录,反映塔里木克拉通、全吉地块和华北克拉通在Columbia 超大陆中具有相关和相似性。2)一系列地层时代被重新厘定,为建立新的前寒武纪地层划分方案提供了依据;3)厘定出铁克里克新元古代裂谷火山—沉积盆地,其可以与华北克拉通南缘1 000~830 Ma的裂解事件对比,它们在新元古代早期可能构成同一个克拉通裂解边缘;4)在南阿尔金与祁连、柴达木等地块识别出性质相似的新元古代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它们可能共同代表一个新元古代早期活动大陆边缘的构造杂岩,为古生代汇聚、增生于塔里木克拉通或华北克拉通南缘的外来地块,存在于秦祁昆造山带之中。目前关于青藏高原北缘前寒武纪块体的物质组成、时代格架、构造属性和古环境变化研究还存在许多问题,仍需要开展进一步的大量工作。  相似文献   
44.
针对高速公路边坡稳定性评价中稳定性系数与失稳概率混合使用的现状,结合西部高寒、高海拔、高地震烈度的地质环境特点,提出高速公路边坡稳定性系数与失稳概率之间的转换关系。简述可靠指标相关原理,参考相关规范标准,提出边坡可靠性分级标准;基于GEO-slope中的可靠性分析模块,对岩土体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发现内摩擦角φ的变异特性对边坡可靠性最为敏感;根据现场调查、室内外试验研究,找出"三高"地区典型岩层岩性的变异范围。以此为基础,统计分析提出适合"三高"地区高速公路边坡稳定性系数与失稳概率之间的转换关系。为"三高"地区边坡稳定性快速评价提供技术支撑,对相关地区高速公路的勘察、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5.
为保证结合机载Li DAR数据与同机影像数据的直接定位模型的计算精度与生产效率,本文提出了一种结合SURF匹配算法自动选取影像连接点的直接定位技术。首先对直接定位过程中控制点选取和IMU与相机旋转角误差进行探讨,然后对SURF、NCC、SIFT影像连接点选取方法进行对比,最终选取SURF匹配算法获取影像连接点。以Li DAR点云差值来修正地面点坐标高程值,结合SURF匹配算法进行直接定位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与其他几种算法相比,SURF可自动获取精确的影像连接点,且计算速度快,便于直接计算定位模型,达到快速获取像点地理坐标的目的。  相似文献   
46.
对1∶10 000比例尺DLG数据更新可采用的更新方法、更新方式、更新技术等进行了阐述,并通过分析、比较,总结了各种更新方式、方法所适用的范围及优缺点,为更新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7.
地–空瞬变电磁法在煤炭采空区勘探等领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有必要研究发射电流波形参数对地–空瞬变电磁三分量响应特征影响, 为地–空瞬变电磁数据处理与解释提供理论依据。以梯形波为例, 首先, 研究不同发射电流波形的频谱分布情况; 然后, 基于三维时域有限差分正演研究发射波形的上升沿时间、脉宽和关断时间对地–空瞬变电磁三分量磁场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上升沿时间对三分量二次场响应基本不产生影响; 关断时间对三分量二次场响应的影响主要集中在0.2 ms之前, 且关断时间越长对纯异常响应影响越大; 脉宽对三分量二次场响应的影响主要集中在0.1 ms之后, 且脉宽越短对纯异常响应影响越大。三维采空区模型结果表明:关断时间、脉宽对三分量异常场和背景场响应的影响特征基本一致; 通过三分量纯异常场响应多测道图和时间道图可以判断异常体的分布范围和深度。研究成果可为地–空瞬变电磁激励源波形的参数选取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48.
文章研究关注了内蒙古冬季极端多雪气候事件的季节预测问题,在对大量降水观测资料、海温及大气环流场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历史上58a(1960—2017年)内蒙古冬季极端多雪和少雪气候事件样本,通过对大气环流场的对比分析发现极端多雪或少雪冬季环流场特征显著不同,分析后确定了影响内蒙古冬季降雪的主要环流系统,包括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极涡、东亚大槽、环流E型及南方涛动等系统。同时,探索了对这些主要环流系统具有预测意义的来自海洋和大气场的预测信号,对预测信号关键区做了标准化定量提取,确定了预测信号综合指数分段判别阈值,给出了预测概念模型,取得了较好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49.
气象条件与对虾养殖密切相关,它直接影响着对虾的生长发育,探求其相关规律,寻求最佳气象条件,以提高对虾产量,具有科学意义和明显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0.
所收集的两个岩石样品,一个取自系岛花岗闪长岩,另一个取自杷木花岗闪长岩,主要是研究黑云母粒度与Rb和Sr含量及黑云母的Rb—Sr放射性年龄的相关变化。为此,从这些岩石样品中分离出黑云母晶体颗粒精制,分选成大小碎片,然后再分析。取自系岛和杷木花岗闪长岩的黑云母样品显示出粒度与Rb含量的相关变化具有相同性。且在粒度为500μm处有明显的间断(图1)。粒度由粗到细,Rb含量先是逐渐衰减、间断后急剧上升到高值,再降为平缓。这一间断解放释为存在有基性岩浆贯入到冷却的花岗闪长岩浆中,结果花岗闪长岩浆被加热。因为在结晶作用期间,岩浆不可能逐渐地消耗Rb,所以,粒度与Rb含量的相关变化取次于黑云母与共生岩浆之间的温度与Rb分配系数的相关变化。取自系岛花岗闪长岩中的黑云母样品的粒度组确定了一个单一的其年代为87.3±0.5Ma、原始~(87)Sr/~(86)Sr比值为0.70629±0.00013的等时线。取自杷木花岗闪长岩的黑云母样品的粒度组未确定出单一等时线,但表明了粒度与年代的相关变化(表2)。粒级大于24目时,得到这样的年代如93.4Ma和92.2Ma。这些年龄值可以解释在结晶作用期间所发生事件的集中原因。粒级小于32目时行到较为年轻的年龄值87.6±0.4Ma。这一年龄有可能圈出完整的结晶作用时间。24目~32目之间的粒级,给出人们难以理解的年轻年代值82.6M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