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质学   33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2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根据单一地球化学过程产生的单一地质体中元素含量趋向于正态分布的认识,对被认为是“矿源层”的湖南泥盆系中成矿金属元素的分布进行检验,剔除超差样品,求得正态母体平均值可反映沉积成岩时的含量背景,结果表明:湖南泥盆系在沉积成岩过程中没有造成铜、铅、锌、锑、金等元素的显著浓集,局部出现这些元素的高含量是由于后期叠加矿化作用造成。区域地球化学背景和稀土丰度与邻区对比也表明:泥盆纪时,湖南的区域地壳较稳定,少有深部物质卷入上地壳的沉积作用,不可能造成上述金属元素在地层中的明显浓集,不可能形成普遍的矿源层。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就不同学者所提出的层控矿床分类方案进行了综合评述,论述了作者们近年来研究湖南省泥盆系层控矿床提出的一种新的分类方案,将其分为沉积—改造型(简称改造型)、后成渗滤热液型(简称渗滤型)和岩浆热液叠加型(简称叠加型)三大类;然后根据矿种及成矿元素组合分成若干类,再根据矿体形态及矿体与赋矿地层的整合关系分成若干小类。并就湖南省泥盆系内产出的矿床作了具体划分,总结了各类矿床的特点与区分标志。改造型矿床主要是黄铁矿床,矿质来自泥盆系,成矿受沉积相和同沉积断裂控制,渗滤型矿床主要为铅锌、锑、金矿床,矿质来自下伏岩层,成矿受成岩后长期活动断裂控制,叠加型矿床主要为钨、铅锌、磁黄铁矿等矿床,矿质主要来自燕山期岩体,成矿受燕山期断裂和岩浆作用控制。该分类对指导层控矿床的找矿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扬子克拉通北西缘碧口群的解体与地层划分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匡耀求  张本仁  欧阳建平 《地球科学》1999,24(3):251-255,286
碧口群组成十分复杂,论述了对其解体的必要性;解体出了包括鱼洞子花岗绿岩地体周缘的稳定陆缘沉积建造,扬子地台北西缘古元古代间裂谷型火山-沉积建造,中元古代洋壳残生及深海沉积物和新元古代的火山弧前盆地堆积,新元古代的残留地中海式堆积以造山后的山间盆地堆积等众多不同性质的构造地层单元;并对其形成过程作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4.
大地热流对滇池环境的影响与滇池污染治理的新思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滇池经过长达7年、投资40多亿元的治理,在污染源头控制上已经取得了明显成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滇池水体水质至今没有好转的根本原因在于对滇池蓝藻爆发机理的认识没有考虑其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滇池水体富营养化之后,是由于较高的大地热流背景和四季如春的气候条件使蓝藻得以不停息地繁殖,致使滇池的水生生态系统完全瘫痪,水体完全失去自净能力。“抑制蓝藻的繁殖”和“清除水体中的营养物质”两大问题形成了滇池治理中一个难解的死结。解开死结的有效措施是从抚仙湖调清水给滇池换水,恢复草海,提高湖水自净能力,发展水生生态系统,抑制藻类繁殖。  相似文献   
15.
广东省各地市耕地面积统计偏差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深入分析耕地面积详查数据与统计数据的来源和计量单位口径以数据覆盖范围,建立了详查口径耕地面积与统计口径耕地面积的关系方程。根据1996年详查耕地面积计算了广东省21个地市实际的统计口径耕地面积,并与各地上报的1996年统计耕地面积比较。结果表明,人为夸大或虚报耕地面积情况主要出现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内,大多数山区地市这一迹象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匡耀求 《广东地质》1998,13(1):38-44
山脉隆升的动力来自深部,因此联想到地幔中可能存在天然核反应堆。进入地幔的地壳物质,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必然发生学府南和部分溶融。由于K、U、Th等组分与地幔环境的强不相容性,它们会被清除出来并富集在流体或溶体中。随着熔体的分异演化。K、U、Th将不等断浓集;壳源物质中的含碳沉积物也将分异形成碳质流体,由于铀与硕的地球化学亲合性,很有可能形成一种特别富铀和碳质的流体。这些流体有可能有软流圈顶部的某些部位  相似文献   
17.
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资源、环境地球化学研究——以广东省为例乔玉楼匡耀求谭建军郭国章(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510640)关键词持续发展资源环境地球化学资源环境是维持人类生态系统的物质基础,资源环境的持续发展则是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19.
广东省东莞市1998~2003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金利  匡耀求  黄宁生  吴志峰  刘宇 《热带地理》2006,26(2):102-107,128
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定量研究广东省东莞市1998~2003年的可持续发展状况.结果表明,6年来东莞市的总生态足迹显现较快的上升趋势,每年平均增长12.9%,总生态承载力也是逐年上升(9%),但总生态赤字越来越大;从生态足迹的供需结构看,耕地和化石燃料用地的供需矛盾非常突出,林地、草地和水域供需相对较小.总的来说,东莞市的生态足迹已远超过其生态承载力,已对生态系统构成极大压力.从长远发展看,东莞市应该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控制人口数量,并倡导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同时要加强替代资源开发研究,以实现该地区发展  相似文献   
20.
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若干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可持续发展涉及的系统是指区域人类生态复合系统,可以分解为自然、经济和社会3个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涉及的协调性应该是指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而不宜理解为经济发展指标与环境指标的协调;建立可持续发展模式除了要考虑自然条件外,还要考虑该区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注意地方特色;驱动人类生态系统演化的动力包括自然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只有当两这个方面形成合力的时候,区域可持续发展才成为可能,在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必须把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因素作为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