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9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31.
在深入了解"北斗一号"导航卫星系统技术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地质调查工作流程,研究"北斗一号"导航卫星系统与数字地质调查系统集成的关键技术和实现方式以及系统的应用推广模式。研究表明,基于"北斗一号"卫星系统与GPS的双模式位置报送机制,可以为野外地质调查人员提供稳定的位置服务;北斗终端与手机的短信互通,在无手机网络的艰险地区也可与外界保持实时沟通。基于北斗导航卫星的DGSInfo系统可实现驻地实时监控和指挥,有助于野外应急事件的快速响应和处置,在中心节点可实现全局监控,为管理部门指挥调度和决策提供依据。GSIGrid野外地质调查管理服务与安全保障系统可在固定节点实现对移动节点的移动轨迹和通讯信息实时监控,并能与野外驻地和移动目标进行互动通讯,为野外地质调查人员提供查询服务,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管理与决策提供数据支持。集成系统在东昆仑1:50000区调项目示范应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2.
基于针捕集适于免溶剂提取气态介质样品的特点,通过蠕动泵将针捕集与水样组成闭合循环吹扫系统,提高目标物的水样/顶空亨利系数,建立了针捕集闭合循环提取耦合气相色谱快速分析地下水中4种半挥发性有机磷农药(敌敌畏、甲拌磷、甲基对硫磷、马拉硫磷)的方法,该方法集采样、提取、净化、浓缩、色谱进样于一体。确定了针捕集提取水样最佳条件为:采样流速11.11 m L/min,水样提取温度40℃,在此条件下获得浓度均为1 mg/L的4种有机磷农药的针捕集吸附穿透体积,其中甲基对硫磷最大为600 m L。以5μg/L、50μg/L和200μg/L三个浓度水平的加标平均回收率为62.3%~103.0%,除敌敌畏低浓度水平的RSD为26.1%外,其余组分的RSD7.7%;方法检出限为0.016~0.157μg/L,接近或优于现行国标及相关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33.
为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下的智能地质调查体系,把数字地质调查方式提升到地质调查过程智能化方式,本文以云计算、云GIS和Hadoop生态体系为基础,针对地质调查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处理、数据交换传输、三维建模、信息泛在服务和业务管理过程的环节,指出地质调查智能空间建设是智能地质调查的核心内容,提出了天地空一体化的地质调查智能空间体系、架构和应用模式,并在实际工作中对其关键技术进行了成功验证和示范。  相似文献   
34.
首编大别造山带侵入岩地质图(1∶50万)及其说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别造山带侵入岩出露面积占该区总面积的50%左右,不同时代的侵入岩是重塑造山带演化历史的窗口。报道了新编绘的《大别造山带及邻区侵入岩地质图(1∶50万)》的编制过程及其意义。该图反映了大别造山带侵入岩的空间分布、侵位时代、岩石类型和地球化学特征。同时,为了方便查阅,对出露的侵入岩体进行了编号。研究表明,大别造山带及邻区的侵入岩侵位时代以早白垩世为主,并有少量晚侏罗世、新元古代和早古生代岩体。新元古代岩体主要呈岩株状产出于南大别和西大别红安地区,北淮阳地区亦有少量分布;早古生代侵入岩类规模较小,主要于奥陶纪—志留纪时期侵位,分别呈带状分布于造山带的南北两侧,形成双岩浆带;晚侏罗世岩体主要分布在大别山以南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早白垩世侵入岩类分布广泛,面积约占整个大别造山带的47%。认为晚中生代岩浆活动与太平洋板块同期向北西方向的俯冲和随后的伸展事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5.
通过对浙西南遂昌县玉岩古元古代花岗片麻岩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以探讨和揭示华夏地区基底的物质组成。玉岩花岗片麻岩锆石可分为两类:第一类锆石年龄相对年轻,其~(207)Pb/~(206)Pb年龄介于597~1917 Ma之间,结合稀土元素特征,表明为变质成因锆石,在锆石谐和图上,15个年轻锆石点整体上构成了一条不一致线,其上交点年龄为1904±19Ma,代表了片麻岩形成的变质时间,表明华夏地区存在古老的古元古代晚期岩浆岩-变质岩基底,下交点年龄为262±47Ma,可能记录了华夏地块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构造-变质作用的响应。第二类锆石年龄相对较老,锆石~(207)Pb/~(206)Pb年龄介于2087~2523Ma之间,锆石发育核幔结构并有明显的振荡环带,较老的锆石年龄表明华夏地区可能存在太古宙末至2.5Ga的古老基底物质。  相似文献   
36.
青藏高原春夏季对流层温度异常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在揭示青藏高原对流层中上层(500~200hPa)温度变化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比较与同纬度地区对流层中上层温度的差异,从温度纬向偏差角度定义了一个高原热力指数(TDI),并分析了该指数在春夏季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由春到夏,亚洲对流层中上层的暖中心经历了从西太平洋西进到大陆,并逐渐发展控制整个东亚地区,之后东退的过程。春季扰动温度暖中心由我国华南地区逐渐西移至高原南部,中心强度逐渐增大,夏季扰动中心稳定在青藏高原南部;2TDI的年变化曲线呈现出明显的单峰型特征,表明高原的热力作用从4月开始明显增强,并在7月达到最大,9月后又迅速减弱;3各月TDI的最高值、最低值和平均值均表现出夏季大冬季小的特征,夏季TDI变幅明显小于其他季节;4TDI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但春(夏)季该指数存在一定(明显)的月际差异,且无明显的线性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37.
出露于扬子板块东南缘的九宫山片麻状花岗岩侵位于早新元古代双桥山群.通过阴极发光图像分析和LA-ICP-MS锆石U-Pb年龄测试表明,九宫山岩体的岩浆结晶年龄为830±8 Ma;4个继承锆石分析点给出加权平均值为873±7 Ma的年龄值,可能记录了新元古代早期扬子与华夏板块碰撞产生的岩浆活动.九宫山岩体具有高SiO2(71.83%~74.20%)、高K2O+Na2O(7.06%~7.90%)、低基性组分(∑TiO2+FeOT+MgO=2.64%~4.00%)的含量特征,高K2O/Na2O比值(1.25~1.64),铝饱和指数(A/CNK)为1.03~1.27,主要为弱过铝质花岗岩.岩石具有轻稀土富集的右倾模式和明显的Eu负异常(Eu/Eu*=0.35~0.47),K、Rb、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Sr、P、Nb、Ta、Ti等相对亏损.全岩εNd(t)值为-1.49~+5.24,同岩浆锆石和继承锆石的εHf(t)值分别为3.5±1.0~11.0±1.1、5.1±0.9~12.9±1.1,指示岩浆源区含有显著的新生地壳物质.九宫山岩体可能形成于陆内裂谷环境,由类似双桥山群的变质砂屑岩和火山岩部分熔融形成.区域对比表明,江南造山带新元古代中期花岗岩的Nd-Hf同位素组成具有从东向西逐渐降低的特征,表明该区早新元古代时期新生地壳物质对花岗岩的影响由东向西呈减弱趋势,这可能是扬子与华夏板块碰撞拼合过程中岛弧岩浆作用由东向西逐渐减弱而使新生地壳物质减少所引起.   相似文献   
38.
李丰丹  刘畅  刘园园  吕霞 《地质论评》2019,65(Z1):317-320
正通过构建以信息空间和物理空间相融合的地质调查智能空间,为构建以"需求+数据+知识+智能驱动"为一体的数据管理、数据处理、数据服务等地质调查工作环境,提供空间数据自适应感知、非结构化数据挖掘服务、地质知识的流程化和智能化应用等,探索地质调查智能空间工作模式,取得有效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39.
海南岛千家复式岩体位于海南岛南部,发育有一系列的钼、银、铅锌矿床,目前对其开展的年代学工作缺少对整个复式岩体系统的年代学研究。对千家复式岩体各单元进行了系统的精确定年,LA-ICP-MS锆石U-Pb分析结果显示,各单元的侵位结晶年龄集中在100 Ma左右,表明各单元岩浆活动是同时侵位结晶的,可能是由同一岩浆房经过结晶分异演化形成的,原认为是早白垩世晚期的光头岭单元,现拟定为三叠纪岩浆活动产物。复式岩体成岩时代与华南白垩纪大规模成岩成矿时代相吻合,与受太平洋俯冲作用影响的华南岩石圈伸展作用相近(100~90 Ma)。   相似文献   
40.
1978-2006年甘肃产业结构演进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以1978-2006年统计数据为基础,采用产业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的相关方法,对甘肃省改革开放以来的产业结构演进进行了定量分析,对其与同期全国产业结构演进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978年以来,甘肃与全国产业结构演进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甘肃第二产业比重明显偏低,第三产业比重偏高;甘肃产业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不均衡度明显高于全国,近年有扩大趋势;甘肃的产业结构转换速度缓慢,且主要依赖第三产业的推动,转换方向不尽合理;甘肃经济增长结构效应在减弱,增长结构中夕阳产业比重高,比较优势产业竞争力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