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3篇
测绘学   27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4篇
海洋学   2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1.
地理国情监测是时代赋予测绘地理信息部门的新使命[1]。本文从特大城市的实际需求出发,提出了一个面向特大城市的地理国情普查监测框架体系建设思路,并以北京市的应用实例,分别从框架设计、内容指标、技术体系、数据资源、基础软件、统计分析、监测应用和系统建设等方面进行阐述,可为其他特大城市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我国于2012年1月在南极Dome A区域正式开展实施了南极昆仑站深冰芯科学钻探工程,截至2021年,钻孔深度已达803.54 m。该工程是我国第一个深冰芯钻探工程,也是国际上第一个在Dome A地区开展的深冰芯钻探项目。本文介绍了昆仑站深冰芯科学钻探工程实施的整体情况,对过去近10年的钻探活动以及取得的成果和经验进行了总结,以期为后续的深冰芯钻探工作提供理论和经验指导。  相似文献   
13.
2013年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正式启动,为了使普查成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本文对北京市国土空间宜居性进行评价。基于地理国情普查成果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应用层次分析法,定量计算宜居性在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资源承载、基础设施和公共安全六个子系统得分,最后计算综合得分。西城、朝阳和海淀区宜居性排在前三。通过研究,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对宜居性得分贡献最大,而公共安全与资源承载是宜居性最弱的两项,为了提高区域综合宜居性,需要格外重视这两方面的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4.
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作为全国第二批地理国情普查试点的承担单位,选取北京市西城区作为北京市普查试点的区域,全面开展北京市地理国情普查试点工作,并探索相关的技术方法和总体技术路线,摸索相应的工作方法和机制,总结普查试点的经验,为后续全面铺开北京市地理国情普查工作未雨绸缪。本文首先简单阐述地理国情普查的意义和背景,接着详细介绍北京市地理国情普查试点的工作目标、工作内容、总的技术路线及相关的技术方法,最后,总结开展普查试点存在的困难以及相关的建议等。  相似文献   
15.
2017年6月24日和2019年9月30日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出现了两次严重的地质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本文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地面自动站观测资料及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资料,对比分析了两次灾害的天气诱因。结果表明:“6.24”滑坡灾害发生在夏季主汛期,是由冷暖空气长时间交汇造成的持续性降水天气导致,期间伴有几次区域性强降水过程,雷达回波以大范围层积混合云回波特征为主,对流性暴雨特征不明显。“9.30”泥石流灾害发生在大气环流突变的秋季,冷暖空气势力较弱,天气尺度系统造成的区域降水强度不大,而由局地热力作用造成的单点对流性强降水才是灾害发生的主要诱因。   相似文献   
16.
17.
18.
城市地表沉降是一种不可逆的极具危害性的地质灾害。为深入、系统的掌握城市地表沉降现状和发展趋势,北京市已开展相关研究和实践,并将地表沉降监测纳入城市常态化监测实施方案。基于地理国情常态化监测,采用PS-InSAR技术方法获取准确、详实的地表沉降监测数据,从而准确分析、归纳地表沉降发展规律,这些研究与应用对于北京市城市规划、建设、安全、运营和综合管理都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以为其他城市开展相关区域地表沉降监测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9.
20.
从防灾减灾角度研究珠三角城市群的社会脆弱性,提出降低社会脆弱性的优化策略。首先,从人口、经济、基础设施、社会组织保障等4个方面构建城市灾害社会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基于客观赋权的信息熵法,建立城市灾害社会脆弱性定量评价模型,计算珠三角城市群社会脆弱性指数,分析各城市社会脆弱性演变规律和影响因素;最后,基于韧性视角提出降低社会脆弱性的优化建议。结果表明:2010—2020年,各大城市的人口脆弱性增加,经济脆弱性呈先增后减趋势,基础设施脆弱性增加,社会组织保障脆弱性降低,社会脆弱性呈先增后降趋势;广州、珠海和深圳社会脆弱性相对较低,肇庆和江门相对较高;经济脆弱性和社会组织保障脆弱性是影响整个城市群社会脆弱性的主要因素;应从科学制订城市空间规划、开展城市韧性水平科学评估、推进城市韧性系统建设、促进蓝/绿/灰防灾基础设施融合、构建城市群防灾韧性管理制度等方面提升韧性城市建设,以整体提高珠三角城市群的防灾减灾能力和城市韧性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