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1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84篇
测绘学   100篇
大气科学   28篇
地球物理   78篇
地质学   183篇
海洋学   43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32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昌潍坳陷潍北凹陷烃源岩分布在孔二段(即始新统孔店组二段),包括暗色泥岩、灰质泥岩和油页岩3种类型,前人对灰质泥岩和油页岩的生烃贡献未进行深入研究。利用有机地球化学方法结合热模拟实验对潍北凹陷各种类型烃源岩品质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油页岩和灰质泥岩有机质丰度较高、干酪根类型主要为Ⅰ型和Ⅱ1型,为优质烃源岩;暗色泥岩有机质类型和丰度较差,基本为无效烃源岩。优质烃源岩集中分布在孔二上亚段下部和孔二中亚段上部的油页岩和灰质泥岩中,平面上分布在瓦城断阶带东部和灶户鼻状构造带,与已发现油气藏具有良好的对应性。古生物学标志、古盐度及古氧相分析表明孔二段烃源岩形成于内陆咸化湖泊沉积环境。郯庐断裂带左—右旋转换期构造活动强度较弱和晚古新世到早始新世期间发生的大陆分离事件造成的温暖湿润气候促成了优质烃源岩的发育。  相似文献   
142.
沸水浸提-ICP法直接测定土壤有效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玲  刘军  程丽娅 《安徽地质》2007,17(3):193-197
土壤中有效硼的含量直接影响到植物的生长情况,因而有效硼的提取方法至关重要.目前最常用的是国家标准测定方法姜黄素比色法和亚甲胺比色法.但这些方法操作流程长,结果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不宜控制.而用沸水浸提ICP法(ICP即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技术)来代替比色法,不仅能克服这些缺点,更能使有效硼的分析趋于自动化,使得高效、大规模的土壤有效硼的测定分析成为现实.该法为:称取10g土样,按水土比2:1用沸水浸提15min,稍冷却,立即干过滤,滤液即待测液,直接上ICP测定.实验、实践证明,用该法的结果是可靠的,测定限为0.01μg/g.  相似文献   
143.
珠江口盆地多个凹陷均有钻井钻遇CO2气体, 个别井钻遇的CO2体积分数高达90%以上, 这些CO2气体直接驱替了早期油藏或影响了油气充注规模, 增加了勘探风险。运用钻井数据、地球化学分析数据、重磁研究结果, 通过分析CO2分布特征, 总结CO2分布与断裂、火成岩的关系, 明确CO2分布的主控因素, 预测珠江口盆地高CO2风险带的分布。研究表明: 珠江口盆地对油气成藏有影响的CO2主要为无机幔源成因, 受区域盖层和储层的控制, CO2主要分布在上渐新统到下中新统地层及以下地层, 向上CO2逐渐减少, 同时无机幔源CO2分布明显受控于断裂体系, 与基底断裂和火成岩体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无机CO2气源主要为幔源岩浆的脱气作用, 垂向运移主要受不同级别断裂控制, 尤其该区深大断裂和基底长期活动断裂起到了很大作用, 因此幔源岩浆活动与断裂体系是CO2汇聚的主控因素。由于珠江口盆地不同凹陷结构差异的影响, 幔源CO2运聚成藏机制可概括为两类: 一是在北部坳陷带, 地壳厚度大, CO2沿着深大断裂逐级向中上地壳运移形成"中转站", 然后在基底断裂的沟通下向浅层运移成藏; 二是在珠二坳陷, 由于地壳减薄作用, 并且发育拆离体系, 幔源岩浆首先到达拆离面, 脱出的CO2沿着拆离面运移, 当遇到深切至拆离面的断裂后继续向浅层运移成藏。基于以上分析并结合运聚条件预测出珠江口盆地分布着7个高CO2风险带, 这7个高CO2风险带均位于深大断裂带附近, 并且周边火成岩较为发育。   相似文献   
144.
抗震救灾的第一要务是抢救生命,最大程度减少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本文分析了云南漾濞6.4级地震后云南省消防总队、大理支队及漾濞大队的响应速度、救援特点,从被困人员数量、分布特点、城市密集型场所被困人员类型、解救时长4个方面概括了漾濞地震灾害生命救援的主要特点,为类似地震救援工作提供了借鉴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5.
刘军  蔡哲  庞雄奇  胡涛  游婷婷  徐帜  刘阳  于飒  李洪博 《地球科学》2022,47(7):2481-2493
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古近系油气成藏受多种动力多种要素联合控制,因此不能完全依照经典的浮力成藏理论预测有利成藏区带. 通过剖析研究区已经发现的油气藏揭示出三种动力对油气成藏起到了关键作用,包括低位能(背斜类油气藏)、低压能(断块类油气藏)、低界面能(岩性地层类油气藏);在每一种动力作用下,油气成藏受到有效烃源层、优相储层、区域盖层、低势区带4个功能要素及其时空组合的控制. 通过建立多动力?多要素复合成藏模式,对陆丰凹陷古近系4个目的层有利成藏区带进行了预测评价,优选出10个最有利目标,为研究区油气深化勘探和钻探目标优选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6.
降雨诱发黄土边坡失稳具有严重的破坏性。为了研究强降雨条件下黄土陡坡的开裂特性,在陕北吴起开展了黄土陡坡现场人工模拟中雨和大雨试验,分析了坡体含水率及土压力响应,总结了边坡开裂特征、开裂模式及土工布隔离槽的工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24 h中雨条件下黄土陡坡含水率和土压力上升幅度有限,而144 h大雨条件下边坡表层形成较大厚度的临近饱和区且表层土压力增长明显;144 h大雨条件下黄土陡坡的破坏顺序为坡顶开裂—坡面鼓胀—局部滑动贯通,并且坡顶开裂具有易发性和先导性;边坡破坏模式为自坡顶至坡面的贯通浅层破坏。  相似文献   
147.
主要介绍了用于移动数据采集平台上的地下管网普查数字工作底图的制作技术。首先介绍用于制作工作底图的多源数据的组成、数据格式以及利用程度,然后介绍数字工作底图的数据格式、数据组织方式,接下来重点阐述数据库文件转换技术、批量属性规则化处理技术、批量裁切技术。通过自主开发软件,实现普查数字工作底图的快速制作,提高了数据准备的效率。  相似文献   
148.
铜山矿床是位于大兴安岭北段多宝山矿田中的一个大型铜矿床。文章对该矿区含矿英云闪长岩进行了详细的LA-MC-ICP-MS锆石U-Pb定年、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英云闪长岩侵位于(461±1)Ma。岩石显示埃达克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具有高w(Si O2)(62.5%~64.53%)和w(Al2O3)(14.77%~17.7%),高w(Sr)(394×10-6~804×10-6),低w(Y)(7.78×10-6~10.3×10-6)和w(Yb)(0.8×10-6~1.04×10-6),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无明显Eu异常。锆石εHf(t)值介于11.6~13.5。金属硫化物的δ34S值为-1.3‰~-0.4‰,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值分别为17.591~18.453、15.449~15.551和37.280~37.999。这些特征表明,铜山矿床英云闪长岩形成于大陆边缘弧环境,是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英云闪长岩及多宝山组火山岩。  相似文献   
149.
地震监测数据实时传输与汇聚是实现我国地震观测系统数据汇集处理工程化、运维管理智能化以及地震监测服务体系现代化的基础.新升级研发的地震监测数据实时传输与汇聚系统实现了地震监测数据的实时波形数据流服务,其具有丰富的适配器用于汇集地震监测台站或数据中心的实时地震波形或触发信息数据流.新系统支持快流/慢流混合传输和预警数据低延...  相似文献   
150.
黑龙江省岔路口超大型斑岩钼矿床位于大兴安岭北部,是目前我国东北地区最大的钼矿床,矿体赋存于中酸性杂岩体及侏罗系火山-沉积岩内,其中花岗斑岩、石英斑岩、细粒花岗岩与钼矿化关系密切.本文采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方法,获得了矿区内二长花岗岩、花岗斑岩、石英斑岩、细粒花岗岩、流纹斑岩、闪长玢岩及安山斑岩的结晶年龄分别为162±1.6 Ma、149±4.6 Ma、148±1.6 Ma、148±1.2 Ma、137±3.3 Ma、133±1.7Ma和132±1.6 Ma.岔路口矿区内至少存在3期岩浆活动,其顺序为侏罗纪火山-沉积岩、二长花岗岩→晚侏罗世花岗斑岩、石英斑岩、细粒花岗岩→早白垩世流纹斑岩、闪长玢岩、安山斑岩.岔路口矿床成矿时代为晚侏罗世,是东北亚大陆内部构造-岩浆活化的产物,形成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引起的挤压向伸展构造体制转折背景,与我国东部大规模钼矿化爆发期相对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