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从2002年第五届风沙国际会议(ICAR-5)看沙漠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简要介绍了国际风沙会议(ICAR)的历史,评述了2002年在美国Lubbock召开的ICAR-5会议的主要成果,分析当前国际沙漠研究的热点领域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2.
33.
34.
本文在全面阐述 1 37Cs法技术原理的基础上 ,选择青海共和盆地作为研究区 ,探讨 1 37Cs法在土壤风蚀研究中应用的可行性。通过野外考察和大量 1 37Cs取样分析 ,初步查明了共和盆地 1 37Cs的区域和剖面分布特征 ,确定了区域 1 37Cs背景值 ,建立了风蚀速率的 1 37Cs评估模型 ,估算出土壤风蚀速率 ,并结合近 40年来区域环境变化的背景资料 ,综合分析现代风蚀过程及其与环境变化的关系。初步得出以下结果 :1.通过对共和盆地不同类型土壤剖面的 1 37Cs取样分析 ,基本查清了区域 1 37Cs分布的若干特性 ,分析了一些典型剖面的 1 37Cs深度分布及其机制。据测定 ,共和盆地 1 37Cs活度平均值为 (4.84± 0 .34 ) Bq· kg- 1 ,1 37Cs总量平均值为 (15 13.83± 10 8.37) Bq· m- 2。不同类型土地 1 37Cs活度的排序为 :林地 >干湖盆 >高寒草原 >旱作农田≈干草原 >固定沙丘 >荒漠草原 >流动沙丘 >风蚀地 ,1 37Cs总量的排序为 :干湖盆 >林地 >流动沙丘 >高寒草原 >旱作农田≈干草原 >固定沙丘 >荒漠草原 >风蚀地。2 .在所测 1 37Cs样品中 ,以沙丘砂的 1 37Cs含量最为典型 ,主要表现在 :一是含量小 ,平均值为 (1.6 3± 0 .15 ) Bq·kg- 1 ,接近 1 37Cs探测的最低下限 ;二是含量均匀 ,无论在区域上 ,还是在剖面分布上 ,大 相似文献
35.
生态安全条件下亚洲沙区土地利用结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数字地图与遥感影像资料,通过分析土地利用格局与沙尘传输关系,研究了生态安全条件下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模式、方法与技术。研究表明:①亚洲生态安全条件下的土地利用/覆盖宏观三圈格局为: 内圈以自然保护为主的沙漠地带;中圈以建设人工草地为主,辅以大面积自然恢复的草原地带;外圈以农、林、牧复合为主的交错地带。中国处在宏观三圈格局的中东部,北方沙区是影响东亚沙尘暴的重要源区。②中国半干旱沙区土地利用呈现微观三圈模式,基于RS数据,依据“大面积搞生态,小面积搞生产”的原则进行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提出了外圈沙丘地恢复天然草地生态用地——中圈草原地带大面积搞生态—小面积搞牧业生产——内圈甸子地高效农业生产用地的生态—生产范式。③典型区科尔沁沙地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成套技术,可为类似地区政府土地利用决策与生态补偿机制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36.
民勤沙井子地区降水特征及干旱周期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利用民勤治沙综合试验站34年(1961~1994年)降水的观测资料,对沙井子降水量、降水日数及其季节分配、降水强度、降水变率及降水保证率进行了统计分析,并采用降水变率和湿润指数(MI),应用最大熵谱方法(MEM)对该区的干旱状况作出了周期分析 相似文献
37.
38.
本文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借助ArcGIS技术,选择中国北方10个流域及其12个沙漠/沙地,并以西部的和田河和东部的西辽河为典型研究区,在流域与沙区、河道与沙丘两个尺度上,选取景观破碎度指数、景观多样性指数等指标,探讨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沙漠/沙地景观与廊道景观(河流)的空间镶嵌格局特征。结果表明:在流域与沙区尺度上,内流区较外流区沙区景观类型复杂,景观破碎度较小,外流区沙区景观结构较为相似;内流区沙区景观指数自西向东呈现出“景观破碎度递增、景观结构复杂性递减”的规律。在河道与沙丘尺度上,在缓冲带范围内,和田河较西辽河沙丘景观类型复杂,景观破碎度较小;景观指数随河道距离的变化呈现出“景观破碎度随距河道距离的加大而逐渐递减,丰富度指数随距河道距离的加大而呈阶梯状递增”的规律;从沙丘斑块类型景观指数上看,西辽河以固定、半固定的简单型沙丘为主,和田河以流动的综合型沙丘为主。主导的沙丘类型景观距离河道越远,面积比例越小,不同沙丘类型的水平景观破碎度随河道距离递减。 相似文献
39.
40.
沙粒是区域地表沙化的重要物质基础,以呼伦湖西南部典型间歇性干涸盐湖的湖滨带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测定,分析沉积物粒度组成及平均粒径、标准偏差、偏度和峰态值等粒度参数,探讨粒度与可蚀性特征。结果表明:区内干涸盐湖湖滨带沉积物属沙壤土,干涸湖滨带是潜在的风蚀粉尘释放源;粉砂和细砂是湖滨带沉积物呈现空间变化的主要粒级,从湖心到湖滨带,沉积物粒径频率分布曲线呈三峰态向双峰态渐变,地表粗化现象明显;风力搬运侵蚀是表层沉积物粒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受主风向影响,呼伦湖西南部咸水湖干涸湖滨带存在沿主风向扩大趋势,如进一步连通成片可能发展为呼伦贝尔沙地新的风蚀区,应该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