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8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39篇
海洋学   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3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东昆仑造山带中地壳存在古洋壳俯冲的深反射地震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DEPTH Ⅳ深反射地震测线横跨可可西里-巴颜喀拉地块和东昆仑-柴达木地块,为揭示青藏高原东昆仑造山带深部构造提供了直接地球物理证据。针对地表和地下"双复杂"地质构造条件,地震数据处理中通过剩余折射波静校正技术、异常振幅噪声衰减技术和CRS优化叠加技术,获得了较高信噪比的地震反射叠加剖面。INDEPTH Ⅳ深反射地震剖面揭示,在东昆仑造山带岩石圈上、下地壳之间存在不连续的古洋壳反射同相轴,该反射界面应属古特提斯域松潘-甘孜洋壳向北俯冲遗迹,不连续特征反映中生代东昆仑-柴达木地块南缘属于被动大陆边缘碰撞带。利用INDEPTH Ⅳ深反射地震单炮、速度和叠加剖面等成果,综合解译数据,提出东昆仑造山带隆升过程的另一种模式,以助于深化东昆仑造山模式认识。  相似文献   
2.
揭示班公湖- 怒江(班怒)缝合带Moho(莫霍面)结构对于认识中特提斯洋壳俯冲和南羌塘坳陷成因具有重要地球动力学意义。基于横跨班怒缝合带的深反射地震数据(88°30′E),本文采用了中长波长静校正、噪声压制、优化叠加和叠前深度偏移(PSDM)等地震处理技术,获得了深度域地震反射偏移剖面、层速度场和高分辨率Moho结构。由深度域剖面显示,班怒缝合带Moho位于地表以下65~80 km,呈不连续北向抬升趋势,指示在拉萨地块与南羌塘地块之间存在岩石圈上地幔断阶,最大阶步可达15 km。综合分析缝合带两侧的Moho形态认为,这些断阶受南侧拉萨地体的岩石圈上地幔以19. 5°北倾俯冲与北侧南羌塘地块的上地壳抬升驱动,可能与深部存在局部熔融相关。班怒缝合带下的Moho结构表明,随着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中特提斯洋闭合,南羌塘地体由边缘海沉积向前陆盆地转换,形成南羌塘坳陷。  相似文献   
3.
青田县属浙南丘陵低山区。全县人口48.6万人,耕地18.5万亩,人均占有耕地0.38亩,人多地少粮缺。但是丰富的旱地及光、热、水资源却得不到充分利用。种植制度历来以蕃茹一熟,或麦一蕃茹二熟为主,复种指数低。为了探索旱地资源开发技术,78年农业部门曾经在万山区高湖乡桐川村进行过小麦—玉米—蕃茹三熟套种试验,获得成功,亩产达975公斤,比当时的2熟(对照)亩产增275公斤,增产效果显著,获得了省农业厅科技进步三等奖。本文试图从气候角度对旱地三熟套种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4.
祁连山造山作用与岩石圈地幔的特型结构构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探讨了祁连山地壳增厚与造山机制。提出新生代以来,由于印度地块向北推进,其延迟的远程效应使祁连地块内4条断裂再次活动,特别是23 Ma以来,分阶段的活动使上地壳缩短了30%,40 km厚的祁连地壳增加到57km厚;并通过柴达木地块下地壳物质的挤入,使祁连地块地壳厚度增加到现今的60~74 km;地壳质量基本平衡表明其下部地壳物质横向迁移较小,即走滑断裂带走的地壳物质较少。依据INDEPTH-V新的宽频地震调查成果,提出祁连地块下岩石圈地幔的复杂结构,南部来的昆仑岩石圈地幔(双层结构)与北部向南俯冲的阿拉善地块下的亚洲岩石圈地幔在祁连地块深部相碰撞,而柴达木—祁连岩石圈地幔则被保存在昆仑岩石圈与亚洲岩石圈地幔碰撞带之上,共形成一倒三角汇聚区;在柴北缘与中祁连北缘岩石圈地幔各出现一条北倾和南倾的正转换震相,可能是老俯冲带残存岩片的显示;在祁连地块岩石圈地幔的两端地壳底部还出现有"双"莫霍"现象",地表见有多条榴辉岩带。以上结果构成了高原最具特色的构造区。  相似文献   
5.
韩建光  王卿  许媛  刘志伟 《地质论评》2023,69(4):2023040015-2023040015
基于深度学习的地震数据噪声压制方法是当前地震数据去噪处理的重要方向。深度学习方法突破了传统滤波处理的局限,在对常规地震数据的噪声压制中表现出效率高、信噪分离效果好的特点。但针对深部弱有效反射数据,当前的深度学习方法特征提取能力有限,难以取得较好的去噪效果。笔者等结合深反射地震数据特点,针对当前深度学习噪声压制方法在特征提取及对数据集依赖上的局限,提出了基于注意力循环生成对抗网络(Attention Cycle- Consistent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A- CGAN)的深反射地震数据随机噪声压制方法。借助循环一致生成对抗网络(Cycle- Consistent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Cycle- GAN)的域映射思想,降低对数据集的要求。为了构建适用于深反射地震数据的去噪网络,从3个方面对Cycle- GAN进行改进:在Cycle- GAN的生成器(去噪器)中加入残差结构和注意力机制,用于加深网络深度和提高其特征提取能力;在Cycle- GAN的鉴别器中使用块判决,提高鉴别精度和准确度;在损失函数部分加入感知一致性损失函数,提升网络模型恢复纹理细节信息的能力。通过合成地震数据和实际深反射地震数据测试,验证了优化算法的有效性,体现了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东昆仑位于青藏高原北部, 是研究青藏高原向北生长的重要地区。该区在印度板块向北俯冲与亚洲阿拉善地块向南挤压下, 新生代构造和地震活动强烈, 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构造变形、强震发生机理等问题的极佳试验场。近几十年来, 在东昆仑及邻区开展了大量的地球物理探测, 取得了很多进展, 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收集近年来在该研究区开展的人工地震和天然地震探测成果, 综合分析了研究区的壳幔速度结构, 莫霍面形态及各向异性特征, 总结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柴达木盆地南缘上地幔内的北倾界面可能代表早古生代昆仑洋向北俯冲的遗迹; 东昆仑缺乏“山根”, 重力均衡调整对东昆仑莫霍面加深没有起主导作用, 印度板块向北俯冲, 通过青藏高原对柴达木盆地的挤压造成东昆仑地壳垂向增厚。最后我们探讨了东昆仑地区壳幔结构研究的不足, 并对下一步的研究思路和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从乡规民约石刻看历史时期云南民间的环境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移刚  刘志伟 《地理研究》2012,31(8):1512-1522
基层民众的环境意识对环境变迁起着重大作用。云南乡规民约石刻中包含大量保护生态环境的条款,这些条款体现了人们对环境与审美、环境与风水的关系的理解以及对森林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的朴素认识。根据目前收集到的具有环保条款的乡规民约石刻,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将云南民间环境意识发展分为萌芽期、发展期、高潮期、低谷期、恢复期、下降期等6个阶段。民间乡规民约石刻的在时间轴上的分布规律和民间环境意识的变化是同步的。清代以前,云南地区植被覆盖率较高,自然环境良好,人口密度较小,对自然的破坏程度较小,环境问题尚不足以引起人们的注意。清代以后,随着人口压力的加大,经济开发对植被的不断破坏以及战争对正常社会生产生活秩序的打乱,云南民间环境意识也就不断增强。从空间方面看,云南环保型乡规民约石刻分布广泛、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经济开发历史最为悠久、人口最密集、工农业最发达、同时也是毁林开荒最严重的地区。  相似文献   
8.
INDEPTH IV深反射地震数据处理的重点和难点是近地表风化壳静校正和异常振幅噪音衰减,通过初至波剩余折射静校正技术、异常振幅噪声衰减技术和CRS优化叠加技术获得了信噪比较高的地震剖面.由INDEPTH IV深反射地震剖面揭示,东昆仑造山带上地壳地层具有挤压走滑、断展褶皱等动力学特点,岩石圈上、下地壳之间存在不连续的松潘-甘孜古洋壳反射特征,东昆仑山下偏南局部Moho面以上低频异常反射特征指示局部熔融、低速高导体存在.综合INDEPTH IV深反射地震剖面和其他地球物理数据分析认为,东昆仑造山带隆升过程非常复杂,隆升过程至少经过两次主期变形,一期是中生代三叠纪松潘-甘孜洋向北俯冲引发被动大陆边缘造山,另一期是新生代古近纪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致使羌塘地块北移造成的上地壳挤压隆升.利用INDEPTH IV深反射地震单炮、速度和叠加剖面等成果,综合解译数据,最终提出东昆仑造山带隆升过程的另一种模式,以有助于深化对东昆仑造山模式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应力路径对软土应力-应变特性影响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林靖  戴自航  刘志伟 《岩土力学》2011,32(11):3249-3257
采用应力-应变控制式三轴仪对福州市区某基坑影响范围内典型饱和软土进行了一系列应力路径试验,以研究受基坑开挖和支护结构作用影响的土体卸、加载应力-应变特征。对室内正常固结和相同围压K0固结的试样剪切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表明二者在变形和强度上均存在较大差异。基于K0固结剪切试验结果,求出了邓肯-张模型参数,提出了该模型各参数的验证方法。同时,与室内正常固结试验确定的模型参数进行了对比,说明部分参数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也决定了二者应力-应变关系上的差异,建议以K0固结试样进行三轴加、卸载试验确定邓肯-张模型参数,以满足该模型在基坑工程数值模拟分析中的需要。试验得到的典型软土的邓肯-张模型参数,可供福州市区或相似地层条件下基坑工程数值模拟时参考  相似文献   
10.
冻土区输电线路塔基选位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西藏500kV直流联网输电线路工程跨越整个青藏高原,其生存环境不可避免与冻土有着紧密联系,冻土特有的冻胀、融沉特性给线路的勘测、设计、施工及后期运营带来了极大挑战。本文对取自青藏高原的原状和重塑冻土样样品进行了物理力学试验。结果表明:同种土在不同含冰量下,随含冰量的增大,则冻融特性敏感性增强;不同性质的土,在含冰量相同的情况下,颗粒越细,则冻融特性越敏感。同时,分析认为:塔基地质环境、不良冻土现象、不同地貌单元、冻土的热稳定性特征及施工作业便捷性等都是影响塔基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