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基于课题调查研究,解析历史地震记载和小南海地震遗址的现存形迹,梳理前人的认识,推算重力崩塌的势能及其相当的地震震级,探讨几种可能的地震地质灾害成因,同时也提出其他可能的诱发因素,认为小南海地震地质灾害可能是多次构造地震叠加的结果,也可能是纯粹的山体自然坍塌形成的塌陷型地震,而彻底揭开小南海地震地质灾害谜团还需人类科研实践的进一步发展,也需要更广泛学科的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2.
基于高精度机载Li DAR数据在GIS平台的地貌因子渲染分析,对海原断裂老虎山段松山地区古地震研究点进行高精度大比例尺(1∶1000)地貌填图,勾勒出研究点微地貌空间展布和断裂高精度几何形态。通过对松山古地震研究点2个新探槽的开挖,结合细致的探槽解译、地震事件识别与分期、年代学样品测试,得出5次37380±880BP以内的不连续古地震序列。通过对比此处已经开挖的各自相距不足150m、分布于断裂同一段落的4个古地震探槽的微地貌位置、沉积特征和地震事件信号强弱,发现即使相距不远,不同微地貌位置古地震探槽揭示的古地震现象也会有显著差别。这种差别凸显了古地震研究结果,如揭示的事件证据和个数等与探槽点位置的选取有较强的依赖性。综合对比分析表明,较低的地势、低能静水环境、高沉积速率、细粒的沉积物源区及连续的沉积环境是走滑断裂上开展古地震研究的优选地貌位置。实例表明,基于高精度地形数据对研究点开展精细地貌填图揭示微地貌时空演化,从而在探槽开挖前对古地震研究点的构造地貌优劣进行充分评价是提高古地震研究质量的必要程序,同时也显示出高精度机载Li DAR数据在活动构造研究中的重要新应用。  相似文献   
3.
4.
掌握青藏高原的高程演化历史对检验高原边界的变形机制和理解深部地球动力学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对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囊谦盆地、贡觉盆地、芒康盆地、黎明-剑川-兰坪盆地、洱源盆地、怒河盆地和岔科-小龙潭盆地等不同区域的典型新生代盆地的古高度重建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总结以及部分重新计算后,恢复了青藏高原东南缘新生代隆升过程的时空...  相似文献   
5.
<正>新生代沉积地层中古土壤碳酸盐结核氧同位素可以示踪古海拔高度,并越来越多应用于研究青藏高原地形生长的时空演化,对探索高原巨型地貌体形成和高原变形等大陆构造动力学机制问题提供重要约束。青藏高原东南缘高程变化较缓,边界模糊,与较常见的陡变高原边缘形貌特征大相径  相似文献   
6.

河流下切带动区域地貌的演化,因此河流下切速率及其时空分布样式是解析构造、地表过程和气候变化之间广泛相互作用的关键切入点之一。根据阶地的保存状况,利用河流阶地的累积下切量和下切时间可以直接测得千年到百万年时间尺度的下切速率。鉴于此河流下切速率是链接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地貌侵蚀速率的关键所在,并具有较精细的时空分辨率。计算河流下切速率时,累积下切量上限是阶地基座的拔河高度,下界最优选择是低级阶地基座,而累积下切时间的最佳约束是尽量靠近阶地基座的冲洪积物的沉积时间;运用河流下切速率获得岩石抬升速率和区域构造变形量时,通常假定区域地貌处于均衡状态,河流下切速率代表着岩石抬升速率。但是由于气候变化,河流下切过程具有较强的时空不稳定性,导致这些假设经常失效。此外,河流加积和下切的转换与第四纪冰期-间冰期的变化并不一定存在时间上的一一对应关系,这可能是由于河流裂点的溯源迁移以及河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方式与强度存在差异。因此,实际工作中需要多方面获得不同时空尺度和分辨率的构造变形、气候变化以及地表过程的基本信息,借助地貌数值模拟程序,定量解析构造、气候和地表过程之间的广泛而复杂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7.
8.
经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北京时间2016年12月27日8时17分,重庆荣昌区发生MS 4.9地震,震中位于四川盆地东缘华蓥山基底断裂系中北段.该区域历史地震活动性较弱,20世纪80年代末,受天然气田废水回注影响,4.0级地震频发,截至2020年12月,已发生14次MS≥4.0地震.中等地震频发,被认为是人为注水使得中等...  相似文献   
9.
极地环境下进行标准的P波接收函数分析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厚厚的冰层里面的多次反射信号往往会掩盖来自深地下结构的P-S转换波,并增加背景噪声水平,显著降低数据的信噪比。本文提出了另外一种冰盖之下地下结构成像方法。我们利用P波响应向下延拓和波场分解来获取不受冰层影响的上行、下行P波和S波波场势函数。在某一参考深度波形分解得到的上行P波波场,可以用来计算冰层厚度。这个简单的步骤可以使迭代反演过程中不必模拟冰层效应,同时也可加快向下延拓所需的整体波速分析。上行S波通过标准反演方法模拟,即采用最小二乘法得到自由表面的接收函数。为了验证我们的设想,本文检验了南极洲数据网中的数据资料,同时也对比了之前通过P波和S波接收函数以及体波或面波层析成像分析的结果。该方法很好地去除了冰层的影响,同时建立了模拟地壳和上地幔结构的数据库。模型解给出了地壳厚度以及地壳和上地幔剪切波平均波速。电子补充测量数据图,反褶积采用的垂向分量叠加,以及产生的垂向、径向和切向传递函数  相似文献   
10.
在查阅历史文献地震记载的基础上,梳理了黔江地区的历史地震事件。在地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黔江断裂带的活动证据,通过对黔江历史地震与黔江断裂带活动性的综合分析,认为黔江地区是四川盆地东部中强地震能量释放的特殊部位,黔江断裂带是这一区域最重要的活动断裂带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