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本文首先清理了近年来我国一些中强地震前后波速比异常概况。在21个震例中,有7次震前提出过不同程度的预报意见,12次是震后总结发现异常的,2次震后总结未发现异常。其次,讨论了利用天然地震资料探索地震波速度异常的几个问题:(1)现有较密的区域电信传输台网需提高观测精度,使得较大的前兆异常量不致于被误差所掩盖;(2)使用多台和达法探索波速比异常时必须注意其方向性效应,而且,若能把单台波速比法与多台波速比法平行对照使用,效果可能更好些;(3)要注意远台与近台出现异常的早晚与反应的程度;(4)高值点反映地震前兆的信息较小,而低值却可能携带某些前兆信息;(5)不会有固定不变的异常区,应该考虑到异常区的变迁。  相似文献   

3.
在世界许多地方,已同时进行了电磁(EM)法和地震反射剖面法的综合研究.遗憾的是,在其它更多地区,地震反射图象的解释没有受到电导率信息的约束.本文试图说服读者,儿乎在任何情况下,凡是进行了地震反射勘测的地方,都应布笠大地电磁(MT)测童.由六个实例说明,EM法的结果帮助了地震剖面的地质/构造解释. 本文还讨论了MT法的一些困难,并研究了下地壳内传导区的解释方法.最后,提出了一个大陆地壳的一般模型,丹它可计算下地壳顶部的反针率和电导率.  相似文献   

4.
声波测井中的相速度与群速度讨论(英文)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声波测井过程中获取的速度到底是相速度还是群速度,目前仍存在一些争议,本文从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的角度,使用三种模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构造一个相速度与群速度可调的稳态声波传播模型——不同声速的两个平面波叠加模型,利用慢度时间相关(STC)方法提取声波波速,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无论相速度较大或是群速度较大,STC方法提取出来的波速都是相速度;其次,通过频散分析和割线积分得到刚性壁圆柱流体模型中的频散曲线与分波波形,使用STC方法得到的速度与相速度的频散曲线吻合较好,而直接读取波至获得的速度与群速度的频散曲线趋势一致;最后,利用频散分析和实轴积分方法,获得偶极子在慢地层中激发的模式及全波波形,得到的结果再次验证了刚性壁圆柱流体模型中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6.
分析了雷电危害地震台站的几种形式和昌平地震台原有避雷设施的状况,介绍了综合防雷工程风络的防雷原理及电容性地线的优点,在实际防雷工作中,综合防雷工程网络取得了较小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我们确定了两类起源不同与分布不同的相互关联而又独立的微裂隙。一类是在实验室与微裂隙随应力增大而张开产生声发射有关的应力单元所测定的典型的高应力裂隙。另一类是间距密集的应力方向一致的流体饱和的微裂隙。横波分裂监测(SWS)表明微裂隙在上地壳、下地壳,以及地幔最上面400公里处的所有岩石中几乎随处可见。在有些情况下这两种类型的微裂隙可能是相互有关而又相似的(因此定名为"种类"),但通常基本性质是不同的,分布不同,其含义也不同。对油气勘探和开采而言,重要的是,横波分裂监测到了在油气藏层中裂隙的排列和流体流动的优选方向,对天然地震而言,其重要意义是小地震上方横波分裂监测到应力增加对遍布的低应力微裂隙分布的影响,以致于地震之前(地震可能是遥远的)的应力积累可以被识别并对即将发生的地震进行应力预测。  相似文献   

8.
一种评价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的新方法及其应用(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致密砂岩储层的孔隙结构对其渗透性和电性影响显著,是此类复杂储层岩石物理研究的关键。针对仅从连通喉道半径评价渗透率的多解性以及储层孔隙结构与电性关系研究欠缺等不足,综合影响物性的主要因素,提出了一种同时考虑孔隙度、最大连通喉道半径及分选性三种因素的新型孔隙结构参数δ的计算公式。利用岩心及实测数据对比分析表明,δ值能够较连通喉道半径等传统方法更精确地刻画致密砂岩储层渗透性,同时它与储层电性具有密切关系,可用于估算地层因素F和胶结指数m。据此提出将孔隙结构对电阻率的影响进行归一化校正以及基于核磁共振测井预测储层完全含水电阻率R0的评价方法,从而突出储层流体性质变化引起的电性变化,并提供了一种新的致密砂岩储层流体识别思路,研究结果得到了实验资料和实际测井试油资料的验证。  相似文献   

9.
张元芳  任栋  陈珊 《地震工程学报》2020,42(5):1332-1336
2020年是海原大地震过去的第100年,这场震惊世界的大地震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损失,同时也留下了珍贵的地震遗迹[1]。针对海原地震遗迹保护情况进行统计,重点对宁夏段遗迹现状和保护情况进行概述,并对海原地震遗迹保护和开发方案进行探讨,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以期对海原地震遗迹及相关地震遗迹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特征值相干属性是一种高效、成熟的裂缝预测技术。但即使在连续、稳定的目的层段,部分裂缝隐没于相近高灰度值区域而难以识别;在破碎带发育区域,由于成像能量难以完美聚焦,中、小尺度的裂缝区域呈现相近低灰度值的云雾状模糊而无法区分。本文提出一种以直方图均衡化处理为核心技术的新型裂缝增强方法。该方法能够强化相干图像中不连续性信息与背景的差异性,突出裂缝的线性结构:采用相干图像阈值逐级调节的方式,实现对不同尺度裂缝的预测。该方法同时提升了显性、隐性裂缝识别能力和精度。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钢管混凝土柱作为结构底层耗能柱、用承重墙和隔震器控制结构底层倒塌破坏,从而提出了一种新的耗能-隔震柔性底层结构体系。通过本文12根钢管混凝土柱和文献[7]中7根钢管混凝土柱的低周疲劳实验,初步确定了钢管混凝土柱地震损伤模型的参数;通过两个钢管混凝土-钢筋混凝土三层框架模型和一个纯钢筋混凝土三层框架模型的拟动力实验,研究和比较了两类结构体系的地震损伤。  相似文献   

12.
不完整岩石样品的断裂与摩擦滑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单轴压力下对具有锯口面的岩石样品的破裂和摩擦滑动进行了实验室试验。当锯口面与轴应力方向垂直时(拼合样品),研究了岩石的强度,破裂形态和前兆。对于锯口面与加载轴成65°和75°的样品,发现在宏观断裂发生之前有粘滑现象发生。粘滞时的应力降和轴向位移的变化比断裂时要小得多。实验发现,在锯口样品中的断裂往往从锯口一侧发生,穿过间断面而向另一侧发展。本文还简要地讨论了这些结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单轴压力下对具有锯口面的岩石样品的破裂和摩擦滑动进行了实验室试验。当锯口面与轴应力方向垂直时(拼合样品),研究了岩石的强度,破裂形态和前兆。对于锯口面与加载轴成65°和75°的样品,发现在宏观断裂发生之前有粘滑现象发生。粘滞时的应力降和轴向位移的变化比断裂时要小得多。实验发现,在锯口样品中的断裂往往从锯口一侧发生,穿过间断面而向另一侧发展。本文还简要地讨论了这些结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应力途径与岩石的摩擦滑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双剪法对济南辉长岩和点苍山大理岩进行了摩擦滑动实验.实验中的应力变化方式有两种.A 型实验:先使断层面上的正应力增加到一定值,然后保持正应力不变,并增加剪应力使断层发生粘滑;B 型实验:先使断层面上的正应力增加到一定的值,保持正应力不变,并增加剪应力到断层发生粘滑前的某一应力状态,再保持剪应力不变,减小正应力直到粘滑发生.实验表明,B 型实验中岩石的摩擦强度高于 A 型实验.A 型实验中粘滑发生前有声发射率增加的前兆,B 型实验中粘滑发生前看不到声发射率的明显增加.由实验得到一个启示,即闭锁断层的开锁可能采取两种形式:一种是冲开闭锁,即以剪应力的增加使断层发生错动;另一种是解开闭锁,即以正应力的减小使断层发生错动.断层的粘滑采取哪种形式,由断层带的应力变化途径决定.   相似文献   

15.
热水条件下斜长石和辉石断层泥的摩擦滑动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罗丽  何昌荣 《地震地质》2009,31(1):84-96
在热水条件下对辉长岩的2种主要组成矿物斜长石和辉石进行了摩擦滑动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斜长石在整个实验温度范围内(<607℃)显示速度弱化,而辉石除了在200℃附近表现出微弱的速度强化外,在其他温度范围也都表现为速度弱化;2)斜长石在低温时强度随温度的升高而略有增加,高温时强度则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辉石的摩擦强度随着温度的增加没有系统性的变化,在0.74上下波动;3)在热水条件下辉长岩的摩擦性质并不是这2种主要矿物的叠加,有可能是辉长岩中的次要矿物的存在导致了辉长岩的速度强化;4)本实验所得热水条件下的实验结果与干燥条件下的结果有很大差异,再一次表明水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岩石的摩擦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设有液压质量控制系统(HMS)的底层柔性结构体系的动力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和分析,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分析,证明了设有液压质量控制系统(HMS)的底层柔性结构控制体系近似存在经典振型,其阻尼阵满足正交性条件,所以,可用振型分解法计算受控结构的地震反应。  相似文献   

17.
通过高温高压实验及热释光测量建立了石英在100MPa和方解石在30MPa围压下剩余热释光强度随温度的变化曲线,以此为据,通过三轴摩擦实验前后样品的热释光测量,研究了相应围压、不同错动速率下摩擦滑动对石英和方解石剩余热释光强度的影响及其反映的温度变化。在此基础上,根据已有理论结果和实际资料,对利用热释光方法断代及推测断层活动方式的可能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双剪试验的结果表明,岩石摩擦滑动过程中的AE b 值动态曲线可归纳为锯齿状和台柱状两类,分别对应于不规则粘滑和规则粘滑.滑动瞬间滑面上摩擦系数变化△μ的分布决定岩石的滑动方式,不均匀分布易发生不规则粘滑.均匀分布易引起规则粘滑;破裂和滑动是摩擦滑动过程中的两类AE 机制,两类AE 的能量分别与破裂面面积及△μ成正比.研究结果提示,平直光滑的地震断层可能显示出特征地震的发震特点.  相似文献   

19.
滞变—摩擦基底隔震支座的试验和模型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本提出了一种滞变-摩擦基底隔震支座。这种支座由钢棒和摩擦元件组成,钢棒容许摩擦元件水平滑动,同时又限制这种滑动;摩擦元件承受结构的竖向荷载,作完成了钢棒滞变恢复力特性的试验,并给出了钢棒的滞变恢复力模型的模型参数的计算公式,该模型与常用的折线模型有所不同,它仅用一个非线性微分方程来描述滞变恢复力,而不需要复杂的规则。  相似文献   

20.
结构隔震的研究与应用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章珠 《华南地震》1991,11(4):62-66
结构基底隔震是房屋免震的新方法,在国外,这种方法已应用于土建工程。本文介绍基底隔震研究的进展和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