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们所见天空中的星星几乎全部是恒星,而且许多是与太阳类似的恒星,它们的核心正熊熊燃烧着氢。通过多种天文观测手段(例如光谱学),人们可得到恒星的大气成分、光度、表面温度、质量、半径、磁场强度、自转情况等资料,然后运用物理规律和数学方法可以推算出恒星内部各种物理参量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2.
以近距星星表第三版(CNS3)为样本,统计了太阳附近恒星的空间分布情况,结果发现在太阳附近恒星分布十分不均匀,许多地方密度极小,甚至为零,我们称其为空洞。本给出了这些空洞的位置和大小,并提出它们可能与超新星爆发有关。  相似文献   

3.
星空:有趣的探索(3)星星的亮度在一个无月光的晴朗夜晚,当你仰望星空时,你也许会觉得肉眼可见的恒星有几万颗,其实没有这么多。天上的星星有明有暗,人们是怎样区分它们的呢?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天文学家希帕恰斯就把星星按明暗程度分成等级,在晴朗的夜晚用肉...  相似文献   

4.
春夜空中的亮星和星座张淑莉在晴朗的夜晚,如果没有月亮,附近又没有灯光,你就会看清楚蔚蓝色天空中列布的恒星。熟悉星空的少年天文学家都知道,这些星星都是一个个遥远的太阳,就象我们的太阳一样在发光、发热。天上的星星有的亮有的暗,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古希腊的天...  相似文献   

5.
本文给出由Wackerling早型发射线星星表与IRAS点源表交叉认证得到的V-[25]≥8的早型发射线星星表。对它们空间分布的研究表明:这些星属于极端星族Ⅰ,从而为进一步研究主序前和主序后中等和大质量恒星的演化提供较为完备的观测对象。  相似文献   

6.
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丁 过去在民间,有一种普遍的说法叫做“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丁”,认为地上的人口与天上的星星是对应的。这种民间的“天人合一”思想与人们对流星的认识大有关系。古人认为,流星是天上的恒星掉下来形成的,地上的一个人死去,天上那颗与他对应的恒星也就坠落了,夜间人们时常会看到有流星在天穹划过,这数量与人们心目中的人口死亡发生率也很吻合,所以形成了这么一种有趣的观念。  相似文献   

7.
《春秋》“陨石于宋五”天上的流星很早就被我们的先辈观测到了,也被诗人们代代吟诵。古人大都认为,这些流星就是天上的星星(恒星)坠落形成的。那么,这些流星会不会落到地上?如果落到地上,会是什么样子?  相似文献   

8.
在晴朗的夜晚,望苍天,我们可看到繁星闪闪。星星中,除了几颗行星外。几乎都是恒星。恒星在天球上排布成各种形状。为了便于认星和研究,天文学家们将满天恒星划分成88个区域,叫做星座。如双鱼座、室女座……。 在古代,我国先民曾将肉眼所看到的恒星划分成东、南、西、北、中五个星宫区。其中的中宫包括三垣:紫  相似文献   

9.
我们早就从教科书中得知,当大质量恒星的寿命接近尾声的时候,它们将发生猛烈的爆炸,在我们看来,这颗原本可能毫不起眼的恒星陡然增亮数千万甚至上亿倍,就好像天上出现了一颗明亮的新星,这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超新星”——星星并不是新的,  相似文献   

10.
恒星的自转 ,是恒星结构和演化理论的难点。近年来有许多观测事实 ,特别是早型大质量星的观测事实 ,预示恒星的自转效应可能引起恒星内部的物质向外转移 ,造成恒星表面一些元素丰度超丰 ,并且对恒星结构和演化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 ,恒星的自转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考虑自转效应后 ,恒星结构和演化模型将是二维模型 ,本文综述了诸多作者如何将二维的恒星结构和演化模型简化为一维模型。作者在研究了以上作者的简化方法后 ,提出了一种比较简单的新方法。这种方法基于如下假设 :假设在等势面上的温度 ,密度 ,压强 ,光度 ,化学组成和角速度等物理和化学量近似于均匀分布 ,并且这些量与等价球面上的量相同。 (等价球面是假想的球面 ,它包围的体积与等势面包围的体积相等。)我们在等价球面上推出新的转动恒星结构和演化方程 ,构造出新的演化模型。这个模型与不考虑转动效应的演化模型相比 ,有以下变化 :流体静力学平衡方程变化 ;辐射温度梯度变化 ,并引起对流判据变化 ;星风物质损失和角动量损失增大。作为转动恒星结构和演化模型的应用 ,我们研究了中 ,小质量星中心氦燃烧阶段在赫罗图中的演化轨迹发生来回摆动 (又称为蓝回绕 )的物理机制问题。有诸多作者曾经研究了可以影响蓝回绕的各种因素。但是不知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球状星团所特有的金属丰度特征,利用星族综合方法,探讨了球状星团诸恒星的形成史。研究表明,这些恒星不可能通过恒星形成率和初始质量函数均不随时间变化的单一恒星形成模式产生。原初云通过恒星演化而得到金属丰度污染的过程和多数恒星的形成过程必须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 球状星团得到金属丰度污染的过程中,若恒星形成具有通常的初始质量函数,则其恒星形成率必须较低,且初始质量函数不能太陡,从而使污染过程中只形成数量较少的低质量恒星,以保证单个球状星团内金属丰度的均匀性。另一种可能性是污染阶段有非常特殊的初始质量函数,只形成大质量的恒星,从而除提供适量污染外不留下任何痕迹。 多数恒星应是在原初云不同部位得到适当污染后通过局域的短暂的爆发性恒星形成(星暴过程)产生。本文进一步探讨了在Fan和Rees球状星团形成模型的框架下,两相介质中温云块相互碰撞造成星暴过程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新星与超新星 有的恒星原来很暗弱,但有时它突然明亮起来。例如有的亮度增强几千到几百万倍,即在一两天内亮度变化7~16个星等,这叫做新星;有的恒星亮度突然增强数百万倍甚至上十亿倍,光变幅度超过20个星等,这叫做超新星。经过爆发以后,这些恒星又渐渐暗弱下去,犹如在星空中做客似的,  相似文献   

13.
晴朗的夜空,繁星点点。这些宇宙间的天体——恒星,不仅仅赋予我们奇妙的美丽星空,更为我们开启了一扇窗口,去揭开宇宙从诞生一直演化到今天的奥秘。 20世纪天文学的一项重要发现就是人们认识到在银河系中数以亿万计的恒星,并不都是和太阳一样具有相同的化学组成。其中有一类恒星,它们的大气中重元素(如铁元素等)的丰度远比太阳低得多,从而能够为探究现代天体物理中许多未解之谜提供非常重要的科学证据和解释。这类特殊的恒星群体就是今天我们介绍的主角:记录宇宙年龄的“活化石”——贫金属星。  相似文献   

14.
以恒星结构与演化理论中常用的混合程理论为基础,将湍流作用表现出来的宏 观应力引入恒星结构与演化模型中的流体静力学平衡方程.通过计算8M(?)恒星从主序星 到早期AGB星演化过程中湍流应力梯度与引力的比值来研究湍流作用对恒星演化与结构 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核燃烧阶段其比值很小,湍流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但在RGB和早 期AGB演化阶段,发现在恒星外部存在一个湍流应力梯度为引力的几倍到几十倍的很小 区域,而该小区域以外的对流区内湍流作用力能达到引力的65%,这些对AGB星的中心 温度变化与热脉动发生的时间等恒星结构与演化规律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主并合星系对是研究星系同时受到本身与外部环境影响的绝佳实验对象,而星系恒星形成率的变化可以示踪这些影响产生的作用.星系的恒星质量、星系对之间的投影距离与相对倾角都是影响恒星形成率的几个重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更大恒星质量星系倾向于有更大的恒星形成率增幅,相对倾角接近平行的星系同样趋于有更大的恒星形成率增幅,而投影距离在研究范围内与恒星形成率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杨辰涛 《天文学报》2019,60(3):104-107
<正>随着亚毫米波望远镜的发展,利用这些新的探测设备,人们在亚毫米波段发现了一类高红移且富含尘埃的星系,将其称为亚毫米星系.这类星系的发现革新了我们对星系的演化以及极端条件下的恒星形成过程的认知.这些亚毫米星系是宇宙中最强的星暴星系,其中的恒星形成过程产生的能量接近爱丁顿极限.人们普遍认为这类星系正是近邻宇宙中那些大质量星系的前身天体.但是,很难解释其在高红移为何具有较高的数密度.它们其中非常少的一部分会被处于视线方向上的大质量星系通过引  相似文献   

17.
夏夜仰望星空,那传说中将牛郎织女分开的天河分外引人注目。我们知道,事实上它并不是一条河,而是一个由引力维系的庞大恒星系统,也就是常说的银河系。茫茫宇宙中存在着很多像银河系一样的恒星系统,称为星系。离我们最近的大星系——M 31(常称为仙女座星云)距离我们230万光年,在肉眼看来,就像是天上模糊的光斑,而银河系内部的发光气体云在我们肉眼看来也是模糊的光斑。过去人们不知道天上除了星星还有星系,以为那些光斑都是云状的发光物,因而称呼它们为星云。直到上世纪20年代,美国天文学家哈勃证明了旋涡“星云”其实是独立的河外星系。此后人类发现了不计  相似文献   

18.
基于对9颗类太阳色球活动恒星高信噪比的高色散光谱观测, 测量了这些恒星锂线(入 = 6707.8 A'')的等值宽度, 计算了这些恒星表层锂元素丰度. 通过研究这些类太阳色球活动恒星锂丰度和X射线光度之间的关系, 发现X射线光度 强的类太阳色球活动恒星锂丰度值大于X射线较弱的恒星. 也就是说活动性较强的类太阳色球活动恒星其锂丰度较高, 活动性较弱的类太阳色球活动恒星其锂丰度较低. 考虑到主序的类太阳恒星锂元素和恒星自转速度随着恒星年龄的增加逐渐减少, 以及随着类太阳色球活动恒星自转速度的减小, 色球活动又逐渐变弱. 因此类似于锂丰度, 类太阳色球活动恒星自转速度的大小和恒星的 活动水平也同样可以表明恒星的年龄.  相似文献   

19.
《天文爱好者》2014,(2):24-31
上个世纪,天文学家有力地证明,我们现在居住的宇宙起源于大约138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大爆炸之后不久,基本粒子和简单的原子(氢和氦)形成。宇宙在膨胀中冷却,当温度降到足够低时,恒星得以形成。在这些恒星的核心发生的核聚变产生了很多新的元素,如碳、氮、氧等。另外一些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元素,比如铁,则是在更加猛烈的超新星爆发中产生的。与此同时,宇宙中出现了行星、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等各种天体。今天,新的恒星依然不断从大爆炸、恒星风和超新星爆发所遗留的气体中产生出来。现在的宇宙似乎有利于行星的形成和生命的发展,不过在遥远的将来,情况将发生戏剧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α-1(低年组)苏拉威西的星空 题解:只有恒星的赤纬和所在地理纬度相同时,该恒星才有可能位于天顶。从所提供的亮星星表可以看出,赤纬在1°45'和-°42’之间的亮星有两个:Alnilam(猎户座ε,1.69等),和Alnitak(猎户座ξ,1.72等),因此可知:1.1的答案是猎户座ε(Alnilam) 1.2的答案是:可能,该恒星在深秋和初冬季节夜晚的大部分时间里可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