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星际消光的研究,有利于人们还原天体本来的光度与颜色,也有利于人们了解星际尘埃的性质。小麦哲伦云紫外波段的消光曲线比银河系紫外波段的消光曲线更加陡峭,大麦哲伦云的平均消光曲线介于银河系的平均消光曲线与小麦哲伦云的消光曲线之间。M31的消光曲线与银河系的消光曲线类似,都存在2 175?A的驼峰和紫外波段增强的特征。此外,对高红移河外星系尘埃的星光衰减曲线以及M33,M101,NGC 2207,M82,Ia型超新星、星暴星系、类星体和活动星系核消光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它们所处的星际环境不同,消光规律及尘埃特征也不同。  相似文献   

2.
李天超  赵刚 《天文学进展》1999,17(4):334-345
银河系的形成与演化是天体物理学研究的重大前沿课题,银河系的化学演化在其中更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观测资料的不断积累和理论工作的不断深入,银河系化学演化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在观测方面,从太阳附近区域,整个银盘,银晕和核球等方面简要回顾了银河系化学演化模型主要观测约束的近期结果;在化学演化模型方面,回顾了银河系化学演化研究的发展历程和近期进展,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Ia型超新星因其在宇宙学上起着标准烛光的作用而备受关注,正确的消光改正才能还原其本征亮度和颜色,然后才能在宇宙学中恰当地应用。综述了不同环境中的尘埃对Ia型超新星消光的影响,并讨论Ia型超新星绝对星等的校正和Rv值偏小的原因。Ia型超新星绝对星等的弥散主要受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由前身星状态所导致的固有弥散,二是寄主星系内尘埃的消光。利用与距离无关的参数对绝对星等校正后,可以将弥散降低到0.1 mag以下。Ia型超新星的内禀色指数呈现出随时间演化的一致性,使得其红化比较容易计算。大量的观测和分析表明,Ia型超新星在寄主星系中的Rv值在低红化时,其情形比较接近银河系;而在红化严重时偏小,多在2.0以下,低于银河系的平均值3.1。一种可能的解释是Ia型超新星的星周尘埃对星光的多重散射,另一种可能是Ia型超新星寄主星系的尘埃与典型的银河系内星际尘埃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徐烨 《天文学进展》2011,29(2):123-131
直接测量恒星形成区的距离;从而确定银河系的旋臂结构以及银河系运动学的工作正在逐步展开.通过对恒星形成区脉泽的多历元VLBI观测,利用类星体和脉泽相位参考技术,精确地测定脉泽的位置、自行和视差.精确的距离能够确定旋臂的位置,从而建立银河系旋臂结构的新模型;运用绝对自行确定该处天体的三维运动,由此精确测定银河系的旋转曲线,...  相似文献   

5.
为建立银河系自转理论,由视向速度观测得到的较差自转效应曾用 O 型星及 B 型星、银河星团、造父变星等类天体详尽研究过.这方面的研究,不但显著证实银河系自转理论,而且可以决定自转参数,而自转参数又可以用来研究银河系的自转周期,系内力学定律及质量分布等问题.假定系内恒星的运动在稳定状态,且都绕核心作圆周运动.某恒星和银河系中心(简称银心)的距离为 R,银径为 l,银纬为 b,则因银河系自转而产生的视向速度较差效应  相似文献   

6.
光谱观测显示类星体SDSS J091613.60+292106.1 (简称J0916+2921,系统红移zem=1.1418±0.0018)中有特殊的2175?尘埃消光特征,其强度显著大于银河系平均强度.光谱同时探测到与尘埃成协的丰富气体吸收线,确定吸收线系统红移为zabs=1.1413±0.0002,和类星体红移一致.气态金属离子柱密度相对太阳丰度的比例为[Al/Zn]=-1.68±0.10,[Cr/Zn]=-0.49±0.10,[Fe/Zn]=-0.81±0.18.尘埃耗散作用显著,说明该系统中尘埃十分丰富,与观测的强尘埃消光特征吻合.类银河系的2175?尘埃消光特征在类星体光谱中多见于中间插入吸收线系统,至今未明确认证内禀吸收线系统出现该特征,类星体SDSS J0916+2921是目前仅有的数个候选者之一.该类星体X射线辐射相较一般类星体更强,后续可用作研究2175?尘埃在强高能射线照射条件下的形成与离解平衡,以揭示2175?尘埃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起源.  相似文献   

7.
利用新的银河系旋转曲线和银河系常数,由 H Ⅱ区和巨分子云等示踪天体重新确定了银河系的Sagittajrius-Carina旋臂,得到了其倾角约为12°,并探索了旋臂倾角与银河系常数Ro,Vo的依赖关系,结果表明,减小银河系常数Ro,Vo将导致旋臂倾角的增大,从而按照对数螺旋模型估计的银河系旋臂数目有取大的趋向.同时,银河系晕的质量随着旋转曲线的下倾也将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8.
银河系自转曲线研究有着重要的天体物理意义.自转曲线可以利用多种星族Ⅰ示踪天体来加以测定,如经典造父变星、行星状星云、碳星、疏散星团、OB型星,以及中性氢巡天等.相关研究表明,在太阳圈之外,银河系自转曲线大致保持为平坦状,甚至略有抬高,从而为大质量暗晕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观测证据.  相似文献   

9.
光谱观测显示类星体SDSS J091613.60+292106.1 (简称J0916+2921, 系统红移zem=1.1418\pm 0.0018)中有特殊的2175A尘埃消光特征, 其强度显著大于银河系平均强度. 光谱同时探测到与尘埃成协的丰富气体吸收线, 确定吸收线系统红移为zbs = 1.1413 \pm 0.0002, 和类星体红移一致. 气态金属离子柱密度相对太阳丰度的比例为Al/Zn =-1.68 \pm 0.10, Cr/Zn=-0.49 \pm0.10, Fe/Zn = -0.81 pm 0.18. 尘埃耗散作用显著, 说明该系统中尘埃十分丰富, 与观测的强尘埃消光特征吻合. 类银河系的2175A尘埃消光特征在类星体光谱中多见于中间插入吸收线系统, 至今未明确认证内禀吸收线系统出现该特征, 类星体SDSS J0916+2921是目前仅有的数个候选者之一. 该类星体X射线辐射相较一般类星体更强, 后续可用作研究2175A}尘埃在强高能射线照射条件下的形成与离解平衡, 以揭示2175A尘埃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起源.  相似文献   

10.
对测定银河系质量的一些主要方法及若干重要相关问题做了简要介绍,包括运动学方法(含自转曲线法)、伴天体的潮汐半径、逃逸速度法和计时推理法等。给出近40年来较有代表性的银河系质量的实测结果,并加以比较和讨论。迄今为止银河系质量的测定值仍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未来的空间观测资料有望对此做出明显的改进。  相似文献   

11.
消息     
1985年5月和7月分别举行了两次关于IRAS资料研究结果的讨论会。5月在英国卢瑟福实验室举行了关于河外红外天文学的工作会议,7月在荷兰举行了关于IRAS在银河系内的发现的会议。本文综合了这两次会议的评述文章。 1.横穿银河系 在荷兰举行的名为“Light on Dark Matter”的IRAS讨论会上,介绍了IRAS在银河系内的发现。十几篇特邀报告和五十篇文章叙述了IRAS至今为止所揭示的关于恒星的生死、银河系的大尺度结构以及星际尘埃的特性等问题。 IRAS所发现的245,839个源中,有一半处在银道面7度范围之内。三分之二的源处于银河系中心一侧的两个象限之内。银河系恒星(158,000颗)约占星表的65%。其中约有65,000个天体与星际介质的各种相有关,这包括HⅡ区、嵌有主序前星的分子云和冷尘埃的致密团块。还有22,000个河外星系  相似文献   

12.
2003年至今,天文学家已经发现了16颗正在逃离银河系的恒星。银河系中心的黑洞可能是其背后的“元凶”。有一些恒星正在银河系中加速,它们的方向是更为广袤的星系际空间。由于它们运动的速度实在太快,银河系的引力也无法“挽留”住它们。也就是在2003年,天文学家才第一次发现了这些超高速的天体。然而几十年前理论学家就预言了它们的存在。  相似文献   

13.
M51系统包含巨旋涡星系M51和相对较大且较近的伴星系NGC 5195。M51离银河系较近,由尘埃消光带来的观测不确定性也就不十分显著,从而可以得到较详细的星系结构。自M51被发现至今,从射电波段到X射线波段都已获得了丰富的观测资料。主要介绍了M51的多波段观测成果和数值模拟研究,并概述了对其伴星系NGC 5195的观测。  相似文献   

14.
近年,在“斯必泽”空间红外望远镜的帮助之下,一个天文学家小组对银河系实施了最全面的结构分析,发现银河系属于棒状星系。令人兴奋的观测证据表明,银河系与普通的旋涡星系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新的研究为银河系棒状结构的大小和指向提供了最佳的估计,这与以前的估计值相去甚远。研究表明,一条由相对年老和偏红的恒星组成的棒状结构横跨在银河系中心,大约长达2.7万光年——比此前所认为的数值长了7000光年。  相似文献   

15.
《天文爱好者》2014,(2):18-23
夏季农村的夜晚,天空中南北走向的茫茫天河,是童年抹不去的记忆。长者说,天河里有水,把牛郎和织女分隔在东西两岸。长大后,上了小学、中学,知道月亮是地球的卫星,太阳是一颗恒星,太阳系由许多大行星、小行星、流星和彗星组成,天上的那条河是银河系,太阳系就在银河系内。后来加入了天文学的队伍,了解了更多字窗的奥秘。对子人类的活动空间来说,尽管银河系已是非常巨太,但它只是字窗的微小部分,在我们可观测的字宙中,有吒000亿个银河系这样大小的星系。认识星系的结构和演化是了解整个宇宙的基础。银河系真实的兰维结构是怎样的?它是搬何形成的,叉将如何演化下去?等等,关于银河系仍然有许多待解之谜。北京大学关文学系及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教授刘晓为正带领国内一批天文学家探索有关银河系的疑难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仙女星系(M31)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大型旋涡星系,与银河系结构相似且质量相当,对M31天体的光谱观测与研究有助于理解银河系以及一般星系的形成与演化历史。整理了自20世纪以来天文学家对M31中天体的相关光谱观测与研究成果,共涉及了M31中5 000余个发射线天体、2 000余个星团、6 000余颗恒星、1 000余颗新星以及核球和盘上的星族的光谱。恒星光谱观测由早期的以超巨星为主发展到近20年更大样本以及更多类型,其中红巨星被用于研究M31星系盘和晕的性质及子结构。发射线天体通常被应用于M31质量测定、运动学分析和恒星演化的研究。M31星团的研究集中于金属丰度和运动学性质,以及利用视向速度测定M31位力质量。对M31中心星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核区的星族组成和运动学分析,其中运动学研究结果更支持核区的偏心盘模型。最后,介绍了郭守敬望远镜对M31天体的光谱观测与相关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7.
小麦哲伦云里的沃尔夫一拉叶星AB7周围的星云。AB7可能是迄今观测到的最热的沃尔夫一拉叶星。虽然现在天文学家对银河系里的大多数气体和尘埃星云已了如指掌,但是对一些特殊的强热星云仍感困惑。最近,比利时天体物理和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小组成功地证认了麦哲伦云——围绕银河系做轨道运行的两个矮星系中的三个异常星云中的高能辐射  相似文献   

18.
综述了大小麦哲伦云在紫外、可见光和红外波段的消光规律及其2D消光图,并讨论了其尘埃的性质。大麦哲伦云(LMC)可见光波段的平均色余E(B-V)约为0.13 mag,其RV一般取2.6,AV约为0.34 mag。小麦哲伦云(SMC)可见光波段的平均色余E(B-V)约为0.16mag,其RV一般取2.8,AV约为0.45 mag。从紫外消光的区域性变化来看,LMC的恒星形成区30Dor和LMC2超大气体壳层区属于比较致密的区域,都缺乏2175驼峰,消光在紫外上升比较快;但LMC中相对弥漫的区域却有比较明显的2175消光驼峰。SMC的bar区域几乎看不到2175驼峰,消光在紫外陡峭地上升;而wing区域则有较强的2175驼峰,消光在紫外上升的趋势也较缓。在红外波段,LMC的E(J-H)/E(H-K)大致在1.03~1.36之间,显著低于银河系的典型值1.73,说明LMC近红外消光律的幂律谱指数是明显小于银河系的;SMC的红外消光很小,测光和內禀色指数的微小误差都会带来较大不确定性,目前还没有一致的结论。总之,LMC和SMC的消光曲线不能简单地像银河系消光曲线那样,用仅含单参量RV的理论曲线来描述,而是需要适合其自身的尘埃模型以描述其消光规律。  相似文献   

19.
星流的搜寻     
在冷暗物质的宇宙学模型框架里,银河系(尤其是银晕)至少部分起源于对周围卫星星系的吸积。随着新技术和新设备的不断应用,大规模巡天项目的成功实施使天文学家获得了越来越多、越来越全面的关于银河系的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天文学家发现了很多星流的候选体,为银河系的等级并合理论提供了观测上的证据。随着对星流研究的扩大和深入,人们对银河系及其结构和起源的了解也越来越详细。介绍了搜寻星流的方法,以及基于这些方法获得的星流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20.
一、研究银河系的意义银河系是太阳所属的星系,研究它可使我们了解太阳和地球在宇宙间所占的地位,也帮助我们了解太阳和地球的过去和将来.银河系结构和动力学的研究是解决恒星的起源和演化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尤其是银河系的次系和星族的研究,包括各个次系的结构、空间分布和运动情况、以及成员的化学组成等,对于恒星起源演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银河系的结构和动力学的详尽研究是研究河外星系及其各种集团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