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给出1997年3月9日日全食时所作的日冕偏振CCD观测资料的处理结果,包括太阳赤道东西和两极等十二个方向的中冕(1.6 ̄3.2R⊙)绝对亮度分布和偏振度分布。  相似文献   

2.
由北京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和南京天文仪器厂组成的中国日全食观测队天文组在1983年6月11日的日全食中成功地进行了下述几种项目的光学观测:(1)色球和日冕的光谱观测——拍摄波区为3600埃到6600埃,平均色散度约6.4埃/毫米,高度分辨率约110公里。(2)宽带日冕的光度及偏振观测。(3)日食全过程的彩色摄影。 本文对仪器结构、观测方法和获得的资料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3.
封莉  甘为群 《天文学进展》2005,23(3):215-225
日冕加热是太阳物理中一个基本问题。随着一批高性能仪器(如TRACE、SOHO、Yohkoh)投入观测,作为太阳日冕中一种基本结构的冕环,其观测资料日益丰富。冕环加热是日冕加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在简要介绍冕环最新观测和研究进展后,以其一维模型为基础,着重讨论了现有冕环加热结构和加热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1968年9月22日日全食的内冕和日冕凝聚区偏振观测方法及资料.在对内冕和东边缘凝聚区仔细分析的基础之上,得出如下结论:内冕:1)在小于1.54R☉范围内,内冕总强度的等强度线呈椭率较小的椭圆形,赤道亮于极区.2)内冕偏振度一般在0.2—0.4之间,偏振方向基本上呈现了径向性的规律,径向偏离角△ф<5°.东边缘凝聚区:1)东边缘凝聚区沿日面边缘延伸约28°范围,最大高度约达0.28R☉.2)凝聚区范围内的偏振方向与径向方向有一个较大的规律性的偏离,偏离角△ф在15°—30°之间.而且在其亮核的两边,凝聚区本身辐射的偏振度出现了特殊的变化规律.本文最后,还利用电子速度为零的散射机制,在两种模型的假设之下,计算了凝聚区的电子密度分布,最大电子密度达7.7×10~9cm~(-3).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卡林顿自转周1591 - 1592 中冕流偏振亮度的变化。冕流带偏振亮度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不均匀度为10 % - 50 % 。无日冕物质抛射影响存在时,沿冕流带冕流的分布可持续稳定存在近两个太阳自转周。当一个日冕物质抛射伴随冕流产生时,冕流的经向角大小若大于27°,可导致冕流尖角区顶部上升速度大于2km/s。  相似文献   

6.
给出1997年3月9日日全食时所作的日冕偏振CCD观测资料的处理结果,包括太阳赤道东西和两极等十二个方向的中冕(1.6-3.2R)绝对亮度分布和偏振度分布。  相似文献   

7.
日冕是太阳大气活动的关键区域,是日地空间天气的源头.受观测限制,对日冕低层大气等离子体结构和磁场状态的研究非常欠缺,国际上对于可见光波段日冕低层大气的亮度分层研究很少.利用丽江日冕仪YOGIS(Yunnan Green-line Imaging System)的日冕绿线(FeⅩⅣ5303?)观测资料,对内日冕区域(1.03R-1.25R,R表示太阳半径)亮结构及其中冕环进行了有效的强度衰减分析.对亮结构的强度在太阳径向高度上进行了指数衰减拟合,比较这些拟合结果发现所得到的静态内冕环的衰减指数在一固定值附近.然后将比较明显的冕环提取出来,通过对不同高度的绿线强度进行指数拟合,得出的衰减指数与亮结构中也比较相近,这对进一步研究日冕中的各项物理参数演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前太阳活动处于极小期,太阳表面的活动区磁场处于相对不活动状态。但暗条和冕洞等活动形式仍有存在。特别是极区冕洞,其性质仍有许多疑团不被人所知。例如磁场对冕洞的影响。在中低太阳纬度,冕洞出现在大块的磁场单极区。然而在高纬区情况如何呢?冕洞在极区经常存在(极区冕洞),但并不总是存在。我们曾看到美国高山天文台(HAO)于1973观测的一幅日全食照片,其南极有明显的极区冕洞,而北极区存在有纤细而美丽的冕羽。我国1968年和1980年两次日全食所观测的资料只有中内冕(R⊙—1.5R⊙以内),R⊙大于1.5R⊙的外日冕平时还只有在空间才能得到。1997年3月9日日全食是本世纪我国国土上观测日冕的良好机会,但条件限制我们不能携带专门用于日全食观测的大型设备,本文提出了一种用普通摄像机拍摄日冕像而再进行图像采集处理的方法,以获得R⊙大于等于2范围的日冕观测方案。另外在日全食观测前后,需要用同一台摄像机在同盘磁带上对黑暗进行拍摄以备暗场处理之用。再用同台摄像机和GG11滤光片在同盘磁带上对均匀天空进行拍摄以作黄光,白光平场背景之用。根据不同研究的需要,在资料处理时,应作相应的绝对定标,大气消光及位移的改正。  相似文献   

9.
本文发表了WUMa型相接双星SW Lac的1984年视向速度观测,它给出的新的分光质比q_(sp)=m_2/m_1=1.255±0.011。通过光变曲线观测和视向速度曲线观测的联合分析,得出改进了的双星绝对参量:M_1=0.78M_⊙,M_2=0.96M_⊙,R=0.91R_⊙和R_2=1.00R_⊙,在此基础上,对SW Lac双星的周期变化,可能的质量交流和损失,以及黑子活动等作了详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0.
报告了在埃及赛路姆观测到的2006年3月29日日全食白光偏振测量的基本结果.我们使用的是一架便携式反射望远镜,焦距为640mm(F/D=8).在物镜前方安置可旋转线偏振片,每次旋转角度45°,终端为尼康数码相机.观测过程中,改变曝光时间并旋转偏振片,总共获取20张数码照片.文中讨论并呈现了介于 1.3 R⊙<r <3.0 R⊙范围内的白光偏振方向和偏振度的大小分布.  相似文献   

11.
尤建圻 《天文学进展》1999,17(4):299-308
近年来Yohkon,SOHO和Ulysses等飞船的上天大大提高了日冕观测的范围和精度。如SOHO上的LASCO使日冕可观测范围扩展到1.1-30R并有分光能力;Ulysses则可以取得黄道面外各纬度处的太阳风实地观测数据。这些资料为日冕物态研究提供了大量有用信息:Yohkoh的软X射线观测发现了大尺度冕环重联的证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提议了太阳IV_(dm)型爆发的波-波非线性相互作用机制及其频谱的数值计算方法.假设Iv_(dm)型爆发源位在太阳日冕0.6 R_⊙地方,磁场强度为4G—23G的一个磁瓶.它捕获在爆炸相期间受到加速的非热电子(E_0=100keV).这些各向异性的非热电子同时激发朗谬尔波和哨声波.这两种波的非线性结合过程产生了lV_(dm)型爆发的横波.数值计算1972,8,2,0330的频谱与观测符合较好.两者比较得到非热电子数密度随频率(高度)的分布,还得到IV_(dm)型爆发源中的平均电子数密度为372/cm~3,源中的总的非热电子数为10~(32).这比迥旋-同步加速机制所需的非热电子数少1—2量级.文中还谈到了哨声波调制朗谬尔波导致分米波爆随时间振荡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次测定了WX Cnc的分光轨道解。轨道根数是:V_0=+9.8公里/秒;K_1=110.2公里/秒;K_2=149.0公里/秒;T_0=HJD 2,446,480.0309。结合文献中测光结果,得到了WX Cnc的绝对参量:A=6.32R_⊙;R_1=1.53R_⊙;R_2=1.18R_⊙ M_1=1.29M_⊙;M_2=0.96M_⊙。分光质比q=0.74。  相似文献   

14.
报导了云南天文台精细结构望远镜观测到的耀斑前兆机的日冕环的色球足点增亮和兰移现象。两个日冕环的4个足点由Yohkoh/HXH/SXT的观测研究所确认因光心斑前,色球上与日冕环足点相对应的,分立的点状亮谱斑,其偏带观测显示出兰移,表明它们是日冕环的色球足点,且表明存在着物质的预加热,以及物质从足点沿冕环上向上流动。观测还显示冕环所跨所跨越的暗条的激少达些现象清楚说明,物质沿磁力线的“蒸发”发生在耀斑  相似文献   

15.
报导了云南天文台精细结构望远镜观测到的耀斑前兆相的日冕环的色球足点增亮和兰移现象。两个日冕环的4 个足点由 Yohkoh/ H X H/ S X T 的观测研究所确认。在耀斑前, 色球上与日冕环足点相对应的、分立的点状亮谱斑,其偏带观测显示出兰移, 表明它们是日冕环的色球足点, 且表明存在着物质的预加热, 以及物质从足点沿冕环向上流动。观测还显示冕环所跨越的暗条的激活。这些现象清楚说明, 物质沿磁力线的“蒸发”发生在耀斑前兆相, 而且,色球磁场的剧烈变化可能是引起色球蒸发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日冕中冕环的无衰减横向振荡(简称无衰减振荡)自2012年被发现以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无衰减振荡具有在日冕中广泛存在以及振幅无明显变小的特性,使之在解释日冕加热和冕震学诊断上都具有相当的潜力.总结了日冕中无衰减振荡的研究进展,包括观测研究得到的一系列结果、提出的理论和数值模型以及基于无衰减振荡进行冕震学诊断的一些尝试,并且展望了未来可以进一步开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随着大熊湖太阳天文台的1.6 m口径的新太阳望远镜(BBSO/NST)的成功运行,太阳观测已经进入了优于O.1″的高分辨率时代.这有助于详细分析单个曰冕加热事件,从而为日冕加热问题的最终解决提供原始的高分辨率的观测证据.利用NST所获得的在中性氦10830 A谱线、氧化钛7057 A谱线和H_α蓝翼(-0.7A)高分辨率成像观测数据,结合太阳动力学天文台上搭载的大气成像仪(SDO/AIA)和曰球磁场成像仪(SDO/HMI)同时观测到的极紫外和纵向磁场成像数据,分析了源自太阳米粒间通道的两个小的曰冕加热事件(磁环增亮)中的磁场演化.发现:这两个增亮磁环的足点都处于磁场中性线附近的一侧,一个磁环的足点伴随着一个小的纵向磁场单元的消失和两个米粒之间新形成的连接;在另一磁环的足点伴随着纵向磁场的微弱变化和一个米粒的破碎.据此,倾向于认为发生在太阳米粒之间底层大气的重联同时产生了高温和低温物质的外流.同时指出高分辨率和高偏振测量精度的光球磁场观测对于最终解决曰冕加热问题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冕环结构的准确识别和跟踪有利于更好地研究和分析冕环特征以及同耀斑爆发和日冕物质抛射之间的关系。提出基于相位一致性和方向滤波的冕环震荡识别和跟踪方法。识别过程如下:首先,使用相位一致性技术对太阳图像中的冕环特征进行识别;其次,对识别后的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接着使用方向滤波去除非冕环的结构特征;然后,对其进行形态学处理;最后,再对识别结果进行二次曲线拟合。运用所提算法对2011年9月6日由太阳动力学观测站(Solar Dynamics Observatory,SDO)在Fe IX 17.1 nm波段观测到的冕环震荡进行了识别和跟踪,结果验证了所提算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证明所提算法能被用于冕环特性以及震荡过程的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9.
利用简单的视频图像采集系统 ,对 1 997年 3月 9日用PanasonicNV -S880EN型摄像机拍摄的黑龙江漠河日全食黄光 (加GG1 1滤光片 )和白光日冕观测资料进行计算处理 ,得到大于 1 .5R⊙ 的太阳活动低年外日冕结构及其相对强度分布。  相似文献   

20.
Ⅱ型射电暴是日冕物质抛射(Coronal Mass Ejections, CME)的最佳示踪器,当日冕物质抛射的速度超过本地阿尔芬速度时,会产生日冕激波或行星际激波,并对地球的磁层产生十分剧烈的影响,在射电波段观测到Ⅱ型射电暴也就意味着观测到了日冕激波,预测激波到达地球的时间,是空间天气预报的重要内容之一。2021年9月28日06:20 UT左右,奇台低频射电阵列(Qitai Low-Frequency Radio Array, Qitai LFRA)首次探测到一次Ⅱ型射电暴爆发事件,频率覆盖范围为18~50 MHz,持续时间10多分钟。由于在极低频(<40 MHz)频段还没有进行过具有有效空间分辨率的观测,未来在这个频段发现未知现象的可能性极大。观测结果表明,奇台低频射电阵列性能良好(增益典型值6 dBi)、灵敏度高(-78 dBm/125 kHz,动态范围72 dB),可以在25周太阳活动峰年发挥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