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栅格的安徽省人居环境人文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新型城镇化建设对适宜的人居人文环境提出了切实要求。运用GIS技术,基于夜间灯光遥感影像、交通矢量、兴趣点(POI)、统计年鉴等多源数据,以500 m×500 m栅格为基础单元,选取经济水平、交通通达、历史文化、公共服务等因子(权重分别为0.36、0.27、0.17、0.20),采用综合指数法构建人居环境人文适宜性评价模型,定量评价2017年安徽省人居环境人文适宜性。结果表明:① 安徽省人居环境人文适宜性指数介于0.83~87.10之间,划分为高度适宜区、较高适宜区、中度适宜区、一般适宜区及临界适宜区5种类型区,以中度适宜区面积最大,占全省总面积68.72%,高度适宜区面积最小,仅占总面积的1.24%,整体呈现“多核心”、“条带式”空间分异格局;② 交通通达和公共服务是造成全省人居环境人文适宜性分异的主要因子,其指数均值在中度适宜区皆达到了94.18,且贡献率均值在各类型区均在34.00%以上;历史文化对较高及临界适宜区影响明显,贡献率均值分别为10.51%和11.93%;经济水平对高度适宜区的作用最显著,其贡献率均值高达22.02%;③ 全省近90.86%的人口集中分布在人居环境人文适宜性指数43.00~66.00之间,属于中度至较高适宜区的范围,人居环境人文质量与人口分布较为匹配。测评结果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安徽省人居环境的人文本底。  相似文献   

2.
城市环境地质评价与监测工作浅议本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扩大,人口增加,矿产资源扩大开采,使大部分城市和矿区出现了程度不同的水资源短缺,地面沉降、岩溶塌陷等诸多环境地质问题。为了保护城市和矿区的环境,减免灾害,最终达到人口资源环...  相似文献   

3.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人类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生产、积聚和传播的中心。100多年前,世界上还没有一座城市拥有500万人口,而现在约有60座城市的人口超过500万,全球70亿人中的近50%居住在占世界总面积不到1%的城市地区。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对粮食、水、建筑材料以及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大,人类活动使城市地质环境所受的影响和压力与日俱增。同时,与城市土地利用、资源开发、废物处置、环境保护和灾害防治等有关的地质问题日益突出,甚至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城市的发展和改造。因此,解决城市地区出…  相似文献   

4.
我国有超过7亿的人口居住在城市,未来还将更多. 当前,我国的城镇化率已超过54%,并以每年1%的增速发展. 拔地而起的高楼,日益拓宽的马路,方便快捷的地铁,迅速扩张的城区,生活在城市中的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但,繁华景象的背后,是不断加剧的人地矛盾,地灾频发、资源短缺、垃圾围城、水土污染……城市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一系列的环境地质问题,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拦路虎,也是城市防灾减灾面临的新挑战. 由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牵头组织多家单位开展的《全国主要城市环境地质综合评价》,摸清了全国30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存在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调查评价成果报告显示,有上百万城市居民受到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威胁;由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范围和深度不断增加,地面塌陷频发;129个城市超采地下水,引发了多个区域性地下水降落漏斗,57个城市发生显著地面沉降;100多个城市位于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壳板块碰撞带或活动断裂带影响区域内;124个矿业城市不同程度存在水土污染、尾矿库和废渣堆放安全等问题;12座沿海城市存在海水入侵、海岸带侵蚀与淤积问题.  相似文献   

5.
精细尺度上的城市人口分布是解决城市规划与管理、预警与应急等问题的关键。研究精细尺度上城市人口的时空分布需要还原与模拟城市人口与城市建筑物之间的关系。本文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提取城市精细尺度的建筑物信息,建立了适用于城市人口分布研究的城市建筑物功能分类体系,并获取了不同使用功能的建筑物人口容纳系数;在实际调查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得到不同使用功能的城市建筑物人口吸引率曲线,建立城市建筑物人口分布模型,实现城市精细尺度上的人口分布情况的模拟。以北京东华门街道为例,对16个时间点(0∶00、6∶00、7∶00、8∶00、9∶00、10∶00、11∶00、12∶00、13∶00、14∶00、15∶00、16∶00、17∶00、18∶00、19∶00、22∶00)的城市建筑物人口分布情况进行了模拟,并根据建筑物功能的聚集及道路空间分割情况划分为4个区域进行了人口数量变化分析和原因探讨。最后,讨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增加实际调查数据等可能的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以及人口激增,城市气候与热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开展城市近地表气温遥感监测研究能够为改善城市气候、减缓热岛效应、打造适宜人居环境提供参考.针对传统气温监测方法在多因素复杂关系模拟中的局限性,以陕西省西安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可以集成多要素、学习复杂、非线性映射关系的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  相似文献   

7.
<正>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随着城市人口的日益增长,城市发展的速度加快,使得土地资源十分紧缺。再加上工业污染、环境破坏等影响,土地保护任务更加艰难。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在产生出巨大财富的同时,也减少了大量资源。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不仅导致占用耕地,还使得生态空间越来越狭小,最终导致经济的可持续  相似文献   

8.
城市人口实时分布与动态变化特征是城市规划与综合治理的重要依据。受数据获取手段的局限性,准确地获取城市人口的实时分布状况一直是技术瓶颈,而移动通讯技术的迅速普及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技术途径。本文基于移动通讯信令的连续轨迹数据,实现了城市精细尺度人口分布时空估算的方法流程,并以上海市为研究区,对城市人口分布特征及时空移动过程进行了量化分析。研究表明:① 在数据方面,基于移动通讯信令数据估算城市人口分布的方式样本覆盖广、时空精度高、时效性较强且支持时空尺度灵活多变的应用研究需求,能够定量地描述城市人口分布时空动态特征且能推算城市真实人口规模;② 在人口分布时空特征方面,上海市在全市尺度上,各时段人口空间分布较为稳定且差异较小,而在中心城区日间人口较夜间人口呈现更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③ 在人口移动时空特征方面,城市功能承载区与其它区域之间人口移动很少,早晚高峰期各城市功能承载区之间人口移动均体现为中心城区与其它新城之间的移动,且2个方向移动人数较为平衡;各城市功能承载区内均有超过半数的人口全天仅在其所在城区内部活动。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上海城市规划、应急管理、交通出行等提供更精准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西藏一江两河地区人口分布与地形要素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形条件是影响区域人口分布的最基本的因素之一,本文基于1 km×1 km人口空间分布公里网格数据定量分析一江两河地区人口分布基本特征及其与高程、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等地形要素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揭示西藏高原人口分布现状的本质、理解人口空间分布结构特征,对于今后宜居地选址、改善农牧民人居环境、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政策,促进区域内人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① 一江两河地区90%的区域人口密度不足10人/km2,80%的人口分布在不足5%的土地上,人口分布比较集中。当前一江两河地区有2个主要的人口集中区,分别是拉萨市城关区和日喀则地区日喀则市,拉萨市城关区尤其显著。② 一江两河地区人口沿河分布,80.46%的人口居住在距离河流10 km以内区域,人口总数、人口密度与距河流距离呈明显的指数关系,距离河流2 km以内的区域人口密度高于50人/km2;③ 近99%的人口分布在海拔4500 m以下,当高程超过3800 m时,人口密度随海拔升高呈下降趋势;④ 近70%的人口分布在坡度小于15°的区域,而且随着坡度越大,人口密度越小,人口分布受坡向的影响不明显;⑤ 地形起伏度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显著,近85%的人口分布在地形起伏度小于800 m的区域,人口密度与地形起伏度之间为倒指数关系。  相似文献   

10.
建设环境良好的城市是人居环境应用研究的重点领域。而人居环境的研究则涉及到宏观和中、微观层次,是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的结合。在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的过程中,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对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处理、管理、分析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本文以贵阳市城区为例,探讨了"3S"技术在人居环境研究中城市生态环境分析,以期对贵阳市城市规划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使之更符合建设良好的人居环境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一、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作重要讲话 3月9日召开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胡锦涛总书记主持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他强调,切实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对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对不断提高人民  相似文献   

12.
很强的资源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美国俄勒岗州位于美国西海岸,属美国第十大州,人口320万,土地面积251418平方公里。其中,最大城市是波特兰市,人口120万。全州在经济多样化方面在美国排列第四,注重土地规划、土地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城市拓展界限”、“俄勒岗模式”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在美国甚至世界都有广泛影响。1987年联合国布伦特兰委员会提出“可持续发展是能满足当代的需求而又不损及未来世代满足其需要的发展”。这是基于世界人口不断膨胀、环境不断恶化、能源短缺和资源耗竭等不可持续的现状与趋势而提出的发展理念,得到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响应。而且在实践中都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城市是区域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城市的建设是重大的国际课题。目前,我国城市化的建设,正飞速度向前推进,城市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同时,城市人口膨胀、交通拥挤、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等问题已经显得日益严重。数字城市的提出,为城市的发展确立了长远的规划思想和指导方针。通过购建数字城市,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城市信息资源,积极推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的快速发展,我省面临有限的国土空间承载规模更大、强度更高的经济社会活动,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将日趋激烈。目前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国土空间应用领域尚  相似文献   

15.
人口分布是人文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如何在数据不足的情况下获得较为符合实际的人口分布数据是业界的一大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依照人口分布的规律,以人口统计数据、高程、海岸线、城市中心、河流和行政区划为影响因子,通过距离计算、重分类、加权计算等方法,建立了加权人口密度连续分布模拟模型,并进行了改进。基于2011年的福建省县级人口统计数据,本文在ArcGIS平台上模拟了该省的人口密度空间分布,模拟结果表明:各县人口总数误差与平均人口误差在40%以下的百分比分别为89%与84%,突出了福建省在城市中心、沿海、沿江,以及平原地区的人口聚集规律;各个县级行政区域内的数据集中,相对独立;县与县之间的区分边界数据又相互联系,变化连续,符合人口分布的实际情况。该模型相比于其他的人口模型易于理解,结构简单,可应用于各省的人口密度分布模拟,能有效地解决人口数据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丽江地区人居环境的GIS空间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云南省丽江地区的地势变化、坡度、坡向以及居民点分布与地形的关系等基本问题进行了定量分析,为丽江地区人居环境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分析的依据;同时,探讨了应用GIS空间分析功能研究人居环境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流程.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城市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截至2011年底,我国城镇人口达到6.91亿,并出现了北京、上海、香港-深圳-广州等巨型城市(区),借助其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和人口聚集效应,巨型城市(区)最有可能减轻城市系统的压力,提高城市总体效率,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但随着城市建的设异常活跃、规模不断加大、人口迅速增加,引发与城市土地利用、资源开发、废物处置、环境保护和灾害防治等有关的地质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巨型城市(区)地质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城市是建设在地质体之上的,这就注定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地质工作的支撑,城市地质信息对于快速发展的巨型城市(区)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充分利用大型空间数据库、GIS、三维可视化、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构建智能化、综合化、立体化、快速反应型巨型城市(区)地质安全保障服务系统,成为保障城市地质资源和地质环境安全,满足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减灾防灾的迫切需要。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巨型城市(区)对地质信息和地质保障服务系统的需求,提出了巨型城市(区)地质安全保障系统总体框架,涉及巨型城市(区)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地质安全保障服务基础平台、地质安全保障服务应用系统等部分,并进行了北京市地质安全保障服务系统建设。  相似文献   

18.
由全国政协资源与环境委员会和外事委员会委托国家林业局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主持,在北京召开就森林的环境效应、森林资源与社会生产力、森林可持续发展经营及其认证体系、能源与环境,环境保护与市场以及可持续发展6个方面,进行广泛的富有成效的讨论。其中,可持续发展城市主题讨论会,由陈述彭先生和罗夫·泽留斯先生主持,各位专家讨论的内容丰富,提出的问题很多,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展示了相当宽广的视野。同时,也表明了目前严峻的形势。1就环境等问题,检讨了中国城市的现状、城市发展前景,以及公众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19.
<正>2009年5月18日至21日,笔者随《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课题组一行来到湖北省大冶市调研。课题组采取现场察看、座谈等方式,对湖北省大冶市"矿山环境保护与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有关情况作了详细了解。管中窥豹,通过调研,课题组了解到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的矿山环境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探讨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实现矿山环境保护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人类活动是引起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发生改变的重要因素。很多学者对青藏高原史前人类活动和近几十年的人口分布格局与人口流动开展了大量研究,但有关人群时空分布的精细尺度研究相对缺乏。海量的位置大数据为认识高原人群短期的动态变化提供了新途径。本文利用手机定位数据、人口迁徙数据等高时空分辨率的位置大数据,通过时间序列分解方法和基于统计检验的异常判别方法,分析了2017年国庆期间青海与西藏的人群分布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假期旅游行为及人口迁徙与变化特征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① 在省级和城市整体尺度上,定位请求量的假期变化在时间上呈现先降后升的“潮汐”变化模式;② 在精细网格尺度上,西宁和拉萨城市及周边地区的人群分布变化在空间上呈现中心跌、周边涨的“离心化”变化模式。国庆假期人们向城市周边热门景点移动聚集的旅游行为和城市之间的人口迁徙都是导致西宁和拉萨周边地区定位请求量上涨的重要潜在原因,而两座高原城市中心定位请求的下跌不仅与人口迁徙有关,还与假期人类日常行为及定位请求频次的变化等因素有关。通过位置大数据挖掘节庆假期人群分布的时空变化,不仅加深了对高原人口分布格局与流动变化的认识,也为高原城镇化与生态保护的精细化管理与决策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