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比较了温度和体质量对光裸星虫排氨率和耗氧率的影响,按光裸星虫湿体质量设立了大规格(L组)、中规格(M组)和小规格(S组)3组,设立10℃、15℃、20℃、25℃和30℃共5个温度梯度。结果表明:(1)在15℃~25℃,3种规格的星虫的耗氧率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当温度升至30℃时,S组的耗氧率继续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而L组和M组的耗氧率则出现下降的趋势。在相同温度条件下(10℃除外),3种规格的星虫耗氧率比较为:S组>L组>M组,在10℃条件下各组间的耗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温度15℃~30℃各组间的耗氧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2)在温度10℃~30℃,三种规格的星虫的排氨率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相同的温度条件下,3种规格的星虫排氨率比较为:S组>L组>M组,在10℃条件下,各组间的排氨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15℃~30℃时,各组间的排氨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温度,体质量以及相互作用均对耗氧率和排氨率存在显著性影响(p<0.05)。  相似文献   

2.
温度对橄榄蛏蚌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室内实验条件下研究了温度对不同规格橄榄蛏蚌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15~30℃下,橄榄蛏蚌耗氧率和排氨率为大规格组均小于小规格组。耗氧率和排氨率与橄榄蛏蚌软体部干重(W)呈现明显的幂函数关系。在实验温度(15~30℃)范围内,随温度的上升,橄榄蛏蚌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先逐渐增加,后随之下降,两者的高峰值分别出现在25℃和20℃。耗氧率(O)、排氨率(N)与温度(T)和橄榄蛏蚌软体部干重(W)的二元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O=-0 .651 3+0. 053 2T+0. 107 3W,N=32. 162 6-1. 056 6T+1 .322 2W。二方程复相关系数r分别为0 .964 2和0 .892 1;F检验分别为极显著和显著。  相似文献   

3.
温度对橄榄蛏蚌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实验条件下研究了温度对不同规格橄榄蛏蚌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5~30℃下,橄榄蛏蚌耗氧率和排氨率为大规格组均小于小规格组。耗氧率和排氨率与橄榄蛏蚌软体部干重(W)呈现明显的幂函数关系。在实验温度(15~30℃)范围内,随温度的上升,橄榄蛏蚌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先逐渐增加,后随之下降,两者的高峰值分别出现在25℃和20℃。耗氧率(0)、排氨率(N)与温度(T)和橄榄蛏蚌软体部干重(N)的二元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D=-0.6513 0.0532T 0.1073W,N=32.1626-1.0566T 1.3222W。二方程复相关系数r分别为0.9642和0.8921;F检验分别为极显著和显著。  相似文献   

4.
研究张家口坝上两个规格高背型鲫鱼在不同温度下的耗氧率和临界窒息点.结果显示:在水温24.9~33.0℃条件下,体长76.13±4.66 mm、体质量7.56±1.48 g 的小规格鱼24 h 平均耗氧量为0.220±0.087 mg/(尾·h),耗氧率为0.029±0.012 mg/(g·h),窒息点为0.03 mg/L;在水温12.4~13.4℃条件下,体长153.00±6.66 mm,体质量53.43±6.59 g 的大规格鱼24 h 平均耗氧量为0.506±0.145 mg/(尾·h),耗氧率为0.010±0.003 mg/(g·h),窒息点为0.02 mg/L.高背鲫鱼耗氧率存在明显的昼夜变化,昼间高于夜间,并在7:00-9:00、15:00-17:00出现两个高峰.该鱼窒息点极低,在溶解氧较低的环境下仍能存活,并且达到窒息点的耗时与水温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采用中心复合设计法和响应曲面分析法,研究温度(16~32℃)和盐度(22~38)2个因素对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稚贝存活和生长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温度的一次效应、温度和盐度的二次效应以及温盐的互作效应对存活率、壳长日增长和壳高日增长的影响极显著(P0.01),盐度的一次效应对存活率的影响显著(P0.05),但盐度的一次效应和温盐的互作效应对壳长日增长和壳高日增长的影响不显著(P0.05);存活率、壳长日增长和壳高日增长模型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969 2、0.984 2、0.979 5,校正决定系数分别为0.938 5、0.968 4、0.959 0,3个模型均具有较好拟合度,可用于大珠母贝存活率、壳长日增长和壳高日增长预测。经模型优化,在存活最佳温盐组合25.01℃、盐度30.34条件下,存活率为95%;形态性状生长最佳温盐组合25.54℃、盐度31.70条件下,壳长和壳高日增长分别为2.01、1.79 mm/d。  相似文献   

6.
在实验室室内控温控盐条件下,采用生态学方法研究印尼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稚贝水体温度和盐度的耐受性。结果表明,在温度条件中,12、13、14℃低温区为致死温度,稚贝100%死亡分别耗时6、9、12d;15、16、17、18℃低温区及常温组(26~28℃)存活率分别为41.11%、78.91%、91.10%、94.43%和96.67%;受寒致死温度为15.12℃,低温敏感起始点为16℃;36、37、38℃高温区为致死温度,全部稚贝死亡分别耗时8、3、2 d;常温、32、33、34、35℃高温区组存活率分别为96.67%、93.32%、88.91%、73.40%和14.31%;受热致死温度为34.35℃,高温敏感起始点为34℃;存活率在低温端下降更迅速,稚贝对低温更为敏感。在盐度条件中,盐度12低盐组,5 d内稚贝100%死亡,盐度42、45的高盐组,全部稚贝分别在18 d和4 d内死亡,其它盐度组保持存活;适宜及最适生存盐度分别为16.3~39.5和24~33;适宜及最适宜生长盐度分别为13.1~37.8和27;低、高盐敏感起始点分别为盐度21、36。  相似文献   

7.
比较了珠核规格、植核位置和贝龄对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 Jameson)游离珍珠培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珠核规格、植核位置和贝龄对育珠贝成活率、成珠率和优质珠率存在显著影响(P0.05),珠核直径5.0 mm组休养成活率和育珠成活率最高(90.0%和80.0%),8.0 mm组最低(60.3%和68.0%),珠核直径6.0 mm组成珠率和优质珠率最高(84.0%和38.0%),8.0 mm组最低(43.3%和12.0%);植核位置在性腺左侧("左袋")的育珠贝休养成活率、成珠率和优质珠率最高(88.0%、83.4%和38.0%),性腺左、右侧同时植核的育珠贝休养成活率最低(58.0%),右侧植核的成珠率和优质珠率最低(20.0%和12.7%);2.5龄组休养期和育珠期的成活率、成珠率和优质珠率最高(92.0%、78.0%、82.0%和37.7%),4.0龄组最低(78.0%、63.0%、66.0%和24.0%);大珠母贝最适宜育珠条件:"左袋"植核,首次植核规格为直径6.0 mm,贝龄2.5 a。  相似文献   

8.
大珠母贝人工苗育成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剥落、不剥落、特制附着基 3种育成方式对大珠母贝人工苗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雷州白蝶贝自然保护区 ,用海底沉笼方法对大珠母贝人工苗育成 ,2 10d后壳高达 (5 3.4 0± 0 .5 8)mm时成活率为 76 .5 %。在海南黎安港 ,用 3种不同的育成方式进行对比试验 ,其中 2 0 0 2年特制附着基组 ,成活率明显高于剥落苗组和不剥落苗组 ,180d后在壳高达 (5 8.2 0± 0 .6 3)mm时成活率为70 1% ,批量生产出壳高 5 0mm以上的大珠母贝 11.2× 10 4 个 ,为大珠母贝苗育成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研究雷州半岛自然生活条件、养殖条件下的野生贝和全人工养殖条件下的养殖贝主要污损及寄居生物。结果表明:大珠母贝主要污损及寄居生物共46种,其中自然生活条件下野生贝的污损及寄居生物有24种,养殖条件下野生贝的污损与寄居生物42种,养殖贝的污损及寄居生物有31种;根据附着或寄居部位可将大珠母贝污损及寄居生物可分为4种类型:贝壳表面附生型、贝壳层寄居型、贝壳内侧寄居型、外套腔寄居型;海绵、缨鳃虫、龙介沙蚕、长鳃树蛰虫为贝壳表面附生型主要种类,砗磲江珧虾为外套腔寄居型种类,对大珠母贝危害较小;石蛏、开腹蛤、厥目革囊星虫、有盾海扇虫、才女虫、钻穿裂虫为贝壳层寄居型的主要种类;吻蛇稚虫为贝壳内侧寄居型,对大珠母贝危害较大。自然生活条件下野生贝主要危害种类为石蛏、开腹蛤、厥目革囊星虫、才女虫、钻穿裂虫,养殖条件下野生贝主要危害种类有石蛏、开腹蛤、厥目革囊星虫、有盾海扇虫、吻蛇稚虫、才女虫、钻穿裂虫;养殖贝受寄居生物危害较小。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波纹龙虾(Panulirus homarus)胚胎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能力,为龙虾繁殖提供数据。【方法】采用封闭静水实验方法和常规生物急性毒性实验法。在温度(30±0.5)℃,盐度30,pH(8.10±0.1)和溶解氧(DO)为(5.0±0.5)mg/L条件下,分别进行温度、盐度、pH的骤变和渐变对波纹龙虾胚胎存活影响研究;根据急性毒性预实验结果设置等对数间距浓度值,进行氨氮和亚硝酸盐氮对波纹龙虾胚胎的急性毒性实验。【结果与结论】波纹龙虾胚胎发育的温度、盐度和pH耐受范围分别为7~36℃、15~45和5.8~9.4;波纹龙虾胚胎适宜温度为15~30℃,适宜盐度为30~35,适宜pH为7.0~8.5;氨氮和亚硝酸盐氮毒性效应与浓度和暴露时间呈正相关。氨氮和亚硝酸盐氮暴露24~96 h,波纹龙虾胚胎存活率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氨氮对波纹龙虾胚胎24、48、72和96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是180.46、61.11、41.87、26.58 mg/L,安全浓度(SC)为2.66 mg/L;亚硝酸盐氮对波纹龙虾胚胎24、48、72和96 h的LC50分别是839.50、423.75、214.48、135.41 mg/L,SC为13.54 mg/L。  相似文献   

11.
引进印度尼西亚大珠母贝人工育苗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雷州半岛海域水温24.0~30.0℃、盐度30.8~32.5、pH8.0~8.3条件下,以牟氏角毛藻,亚心形扁藻,牟氏角毛藻、亚心形扁藻和小球藻,天然混合藻等4种饵料,进行印度尼西亚产大珠母贝亲贝促熟培育试验。结果表明:不同饵料组合在亲贝促熟百分率、排精产卵率和受精率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阴干温差流水刺激可以有效诱导亲贝排精产卵,优选幼虫和投放合适的采苗器可以提高幼虫的变态率。  相似文献   

12.
马氏珠母贝胚胎和早期幼虫冷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0~4℃下,不同发育时期的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胚胎和幼虫在不同浓度的DMSO抗冻保护液中放置30min后,置室温恢复,并以不同浓度的DMSO作为抗冻保护液,通过缓慢降温对不同发育时期的胚胎和早期幼虫进行超低温(-196℃)冷冻、35℃水浴快速解冻。结果表明:低温下DMSO对胚胎和早期幼虫活力影响较弱;马氏珠母贝的囊胚和担轮幼虫存活率较低。当DMSO体积分数为14%时,原肠胚的存活率为10%左右,且部分胚胎能够继续发育至D形幼虫;当DMSO体积分数为14%、16%时,解冻后的D形幼虫存活率超过49.9%,其中大部分存活48h以上。  相似文献   

13.
温度对虎斑乌贼受精卵孵化及幼体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海水温度对虎斑乌贼(Sepia pharaonis)受精卵孵化及幼体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虎斑乌贼胚胎发育的最低和最高临界水温为20℃和32℃,孵化的最适温度范围为24~30℃。水温[t(℃)]与孵化率[H(%)]间的函数关系可表示为:H=-5.333+2.583 t(R2=0.247,F=7.213,P<0.01);虎斑乌贼幼体对温度的耐受力最低和最高临界温度分别为12和32℃,存活最适温度范围为22~28℃。温度[T(℃)]和处理时间[t(h)]及其交互作用均对虎斑乌贼的存活率[S(%)]有显著的影响(P<0.01),其函数关系可表示:S=60.526+1664 T-0.588 t(R2=0.572,F=39.407,P<0.01)。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马氏珠母贝(Pinctada fucata martensii)对干露胁迫的响应,为马氏珠母贝健康养殖和遗传育种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在不同温度下对马氏珠母贝进行干露胁迫,探究温度对马氏珠母贝干露耐受的影响;筛选出马氏珠母贝干露胁迫敏感组和耐受组,比较两组的免疫相关基因表达量和植核后休养期存活率。【结果】(1)22~34℃条件下,马氏珠母贝干露耐受能力随温度升高及干露时间延长而降低;(2)22℃下,S组和T组的脯氨酸羟化酶(PHD)、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髓样分化因子(MYD88)、热休克蛋白(Hsp70、Hsp20)和凋亡抑制因子(cIAP)6个基因在干露过程中表达量基本呈上升趋势,组间差异显著(P<0.05);(3)植核试验结果表明耐受组植核后休养期的存活率显著高于敏感组(P<0.05)。【结论】马氏珠母贝在高温环境下干露耐受能力降低,在适温条件下耐受组比敏感组表现出较高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5.
采用室内实验生态学方法对马氏珠母贝的耗氧率和排氨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温度13~33℃范围内,马氏珠母贝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与体重呈负相关,可用Y=aW表示;在13~28℃温度范围内,马氏珠母贝-b的耗氧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28℃时,耗氧率达最大值,温度升高至33℃时,耗氧率反而下降,而排氨率在此温度范围内则呈持续升高趋势;在13~28℃温度范围内,马氏珠母贝呼吸和排泄Q10值分别为1.51~2.71和1.03~2.73,且在该温度范围内,马氏珠母贝的耗氧率和排氨率的比值范围为7.29~13.14。方差分析表明,体重、温度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马氏珠母贝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马氏珠母贝的日常代谢高于标准代谢,耗氧率和排氨率平均值分别提高40.8%和59.1%。  相似文献   

16.
大珠母贝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大珠母贝人工强化促熟、人工授精、幼虫对不同饵料的消化能力、新型采苗器的采苗以及标粗效果等实验,研究大珠母贝人工繁殖中的有关技术问题。结果表明:使用以骨条藻和天然硅藻做饵料促熟的大珠母贝亲贝进行人工授精可以获得质量较高受精率(达98%);用于亲贝人工授精的氨水溶液最佳浓度为体积分数10×10-6~30×10-6(氨水原液质量分数为25%~28%);D形幼虫对饵料的消化能力较差,宜投喂金藻和面包酵母,壳顶幼虫的消化能力强,宜增加扁藻混合投喂;在附着变态期采用新型的聚氯乙烯绳采苗器可以取得较传统附着板更好的采苗及标粗效果,单个采苗器可采壳长2 mm贝苗3.65万只,标粗40 d后贝苗平均成活率可达66.2%,壳长平均生长率可达295μm/d。  相似文献   

17.
雷州半岛大珠母贝贝壳凿孔贝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雷州半岛海域大珠母贝贝壳凿孔贝类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雷州半岛海域大珠母贝贝壳凿孔贝均为小型的双壳类,褶白蚶Acarplicata(Dillwyn)、偏顶蛤Modiolussp.、翘鳞蛤Irusspp.(两种)、单韧穴蛤Vulsella sp.、杯石蛏Lithophaga calyculata(Carpenter)、蝶铰蛤Trigonothracia sp.、短壳肠蛤Botula silicula(Lamarck)、楔形开腹蛤Gastrochaena cuneiformis Spengler等共9种,其中短壳肠蛤(Botula silicula(Lamarck))的出现频率最高,达50%左右,为雷州半岛大珠母贝贝壳凿孔贝类的主要种类;大珠母贝年龄越大,寄生凿孔贝类数量越多;凿孔贝类可以在孔穴中生活较长时间,最长为6a,生长过程中分泌腐蚀性物质腐蚀贝壳,在贝壳内侧形成斑痕,或凿穿贝壳。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温度22、25、28、31和34℃下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O.aureus)仔稚鱼生长、饲料利用和消化酶活力。结果表明:1)不同温度对奥尼罗非鱼仔稚鱼生长有显著影响(P<0.05),温度为31℃时,仔稚鱼生长速度和绝对增重率最高,分别为0.08cm/d和0.035g/d;温度为22℃时最低,仅0.06cm/d和0.020g/d。2)饲料系数在28℃时最低,仅1.90;22和34℃时较高,达2.14和2.17,各组差异显著(P<0.05)。3)在仔稚鱼发育和存活率上,当温度在22~34℃时,温度越高,仔稚鱼发育越好;各组仔稚鱼的存活率介于93.7%~94.7%,差异不显著(P>0.05)。4)在消化酶活力上,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均在34℃时活力最高;脂肪酶活力在31℃时达到最高,22℃时活力最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血清素(5-HT)、蜕皮激素、γ-氨基丁酸(GABA)、腺嘌呤核苷、次黄嘌呤核苷和次黄嘌呤对马氏珠母贝眼点幼虫附着的影响。【方法】以不同浓度的5-HT、蜕皮激素、GABA、腺嘌呤核苷、次黄嘌呤核苷和次黄嘌呤溶液处理马氏珠母贝眼点幼虫,不同时间后,分析眼点幼虫附着率的变化。【结果】在24~96 h作用时间里,5-HT、蜕皮激素、GABA对眼点幼虫附着的诱导效果整体上均呈上升趋势;在24~120 h作用时间里,腺嘌呤核苷、次黄嘌呤核苷和次黄嘌呤对眼点幼虫附着的诱导效果整体上呈上升趋势。眼点幼虫在10-5 mol/L的5-HT和GABA处理24、48、72和96 h后,附着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10-5 mol/L的蜕皮激素处理24 h和72 h,10-6 mol/L的蜕皮激素处理24 h和96 h,10-7 mol/L的蜕皮激素处理24 h,附着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10μmol/L腺嘌呤核苷处理24、48、72和120 h,1μmol/L腺嘌呤核苷处理24、48、72、96和120 h,附着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10μmol/L次黄嘌呤核苷处理48和72 h,1μmol/L次黄嘌呤核苷处理48、72、96和120 h,附着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10μmol/L的次黄嘌呤处理72、96和120 h,附着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5-HT、蜕皮激素、GABA、腺嘌呤核苷、次黄嘌呤核苷和次黄嘌呤溶液在适宜的浓度和处理时间均可诱导马氏珠母贝眼点幼虫附着,其中10-5 mol/L的5-HT处理24 h对附着率的诱导效果最佳,可达对照组的6.3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