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扶余油层和杨大城子油层典型河道砂岩岩心样品,利用CT扫描物理实验和数字岩心重建技术,开展低渗透砂岩微观孔隙结构表征及渗流机理分析。通过矿物组分定量分析和扫描电镜拼图成像技术,识别出岩心矿物种类及其含量,划分出粒间孔、粒内孔和填隙物内孔共3种孔隙类型。针对总孔隙空间进行等效半径分布曲线计算,呈现明显的双峰结构,峰值主要集中在约50 μm和约1μm。利用重构的数字岩心模型模拟油水两相渗流,模拟结果显示,扶余油层油水共渗区较宽,残余油饱和度为30%~45%;杨大城子油层油水共渗区较窄,残余油饱和度为40%~55%。在毛管力和亲水性的作用下,水相优先进入小孔道,小孔道先于大孔道形成水锁,相较于扶余油层,杨大城子油层的喉道半径小,数量多,更易形成水锁,残余油饱和度较高。   相似文献   

2.
北布扎奇油田下白垩统三角洲前缘储层是主要的开发层位,内部结构复杂。利用岩心、测井、地震及动态监测等资料,进行微相复合体及单一微相构型表征,建立构型控制下的剩余油分布模式。结果表明:北布扎奇油田下白垩统三角洲前缘主要发育坝主体拼接连片河口坝与分流河道、坝缘拼接河口坝与分流河道、孤立河口坝与分流河道和孤立滩砂4种微相复合体平面分布样式,以及单一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的拼接样式、单一河口坝之间的拼接样式两大类,主干分流河道—河口坝拼接、末端分流河道—河口坝拼接、坝主体—坝主体拼接、坝缘—坝缘拼接、河口坝—坝间泥—河口坝拼接5种单层优势微相样式。受构型的影响,注入水沿分流河道平面舌进、侧向隔挡体和坝缘侧向阻碍、不稳定层间隔层、层间干扰分别在河口坝、坝主体边部、河口坝边部、上部砂体、相对低渗层发生剩余油富集。该结果对相似油田的剩余油挖潜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前,中国辫状河三角洲油气储层的开发很多已经进入高含水期,但对辫状河三角洲储层构型的研究并不多,影响了该类储层剩余油的挖潜。以胜利油田永8断块沙二段辫状河三角洲厚层砂体为研究对象,充分利用岩芯、测井、地震和开发资料,通过隔夹层划分,将主力层段划分为5级界面限制的三角洲前缘复合沉积体和4级界面限制的单一三角洲前缘沉积体。单一三角洲前缘沉积体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河道周缘溢岸砂体、河口坝主体、河口坝周缘、分流间湾等构型单元。通过综合利用曲线形态差异、砂体侧向厚度变化、砂体间泥质沉积、隔夹层数目差异等进行砂体边界与叠置关系的划分,确定了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单一沉积体的平面和剖面构型样式,揭示了单一沉积体各构型单元逐层进积的基本过程,明确了该区辫状河三角洲具有河窄坝宽、河薄坝厚、河顺坝横的特点。研究区沙二段辫状河三角洲河口坝宽度为分流河道宽度的2.23~8.95倍,河口坝厚度为分流河道厚度的1.25~2.50倍。  相似文献   

4.
大港油田官80断块辫状河储层构型表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莉  芦风明  范志勇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2012,(2):71-76,90,127,128
为研究辫状河复合河道砂体心滩坝(对应Miall的四级界面,相当于单一沉积微相级别),以大港油田官80断块为研究区,以枣Ⅲ油组的单层为研究层位,应用密井网信息(岩心、测井、动态资料)、现代沉积和露头测量资料,采用分级描述、模型构建、交叉验证方法,分析河道砂体多级次界面及构成单元的定量几何特征,建立河道砂体构型定量模式,进行砂体构型分析及三维建模,以及研究区储层构型表征与建模,分析深化辫状河储层内部非均质性和剩余油分布,为油田开发动态分析、剩余油挖潜提供更准确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适应开发中后期剩余油分析的需要,对辫状河储层内部结构进行了复合河道、单一河道、结构要素及结构要素内部结
构4个层次的结构格架表征。复合河道和单一河道的识别及边界确定主要依据洪泛沉积的测井响应及地层对比。而河道内部结
构解剖基于沉积体的内部特征和地貌特点。据此识别出高地貌的坝核、坝侧缘及低地貌的河床、废弃河道和深潭5种基本结构要
素,通过对地貌分析和要素识别查明了基本结构要素的分布及演化。而结构要素内部结构主要是由于非渗透性的沉积单元造成
的渗流缓冲带和夹层形成的结构内部的次级分割,在坝体系内主要是前种泥岩,而在河床中则是停滞期的细粒沉积,基于坝边界,
可对这些细粒沉积进行较准确的预测。通过研究建立了储层内部结构格架,为开发动态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采用“重点井沉积时间单元划分”-“标准层控制﹑参照层借鉴对比”-“切叠河流定界”-“平面井网对比”这一对比方
法,可以很好地解决复杂河流相地层沉积时间单元精细对比的难题,采用该方法对大庆长坦喇嘛甸油田目的层301口开发井进行
了沉积时间单元的划分与对比,在此基础上精细刻画了SⅢ各沉积时间单元单砂体的分布范围,把原来认为的大面积连片的河道
砂体细分为多条单一河道砂体,为剩余油的挖潜提供了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7.
为查明油田开发中后期储层构型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以孤东油田七区西Ng52+3层曲流河储层为对象,在沉积微相研究基础上,采用岩心观察、测井曲线识别和动态资料分析等方法,刻画微相内部的储层建筑结构。在储层中划分不同级次构型界面,识别构型单元类型,并结合露头和现代沉积成果、经验公式、对子井资料分析,研究不同级次构型单元的发育规模。利用测井及生产动态资料,分析以侧积层为代表的构型界面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研究区Ng52+3层发育点坝、废弃河道、泛滥平原3种微相类型,沉积单元内部划分出1~5级构型界面;识别出单一曲流带、点坝砂体、单一侧积体等不同级次构型单元,并确定单一曲流带宽度、点坝长度和厚度、单一侧积体厚度和水平宽度,以及侧积层平面间距和倾角等参数的取值范围。该研究为孤东油田储层精细表征及剩余油预测与开发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柴达木盆地扎哈泉地区X井区下油砂山组Ⅳ-27+28小层滨浅湖砂坝展布特征,根据沉积学、测井地质学、储层构型分级理论,结合岩心、测井和注水动态等资料,采用岩心识别、底部等高、测井曲线相似、油水分布关系等方法,识别单一坝并将研究区目的层划分为6个期次(4级构型单元),研究单一坝展布方向、面积、厚度、长宽比等几何特征,总结单一坝展布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大部分单一坝展布以NEE向为主,面积小于1.20 km~2,厚度小于1.81 m,长宽比一般大于2;厚度与长度、宽度之间相关关系较弱,长宽比与宽厚比呈正相关关系。根据长宽比,将单一坝分为单井控制型、片状、长条状,大部分呈长条状。该结果为研究区滨浅湖单一坝研究提供参考,为油田开发方案调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长8期发育近百千米长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其形态和展布既不受传统意义上的湖岸线的
控制,又与典型三角洲形态不符,长82 油层与长81 油层沉积特征存在较大差异的问题,从沉积动力学角度,应用流体力学上的射
流理论分析了三角洲前缘特别是河口地区水动力特征及沉积作用;运用河床底面形态控制原理分析了长8期的沉积环境和沉积
作用。结果表明,长8期不具有水下分流河道发育的水动力条件,湖泊不可能长期大范围存在,传统意义上的水下分流河道可能
属于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是湖退河流进积形成的。沉积环境特别是湖盆底形和水体深度的差异是延长组长82 油层与长81 油
层沉积特征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三叠系延长组长61 时期,鄂尔多斯盆地安塞三角洲广泛发育于浅水台地之上,沉积以细砂岩为主的似块状连片厚砂
体。厚砂体内部叠置多期单砂体,横、纵向上物性差异明显,造成剩余油分布复杂,因此对储层厚砂体进行精细解剖尤为重要。首
先论证了单砂体对水淹的控制作用及单砂体刻画的必要性;结合实际开发状况制定了一套小层细分方案。在识别出水下分流河
道、河口坝和溢岸砂等不同沉积微相的基础上,从沉积微相组合的角度,将长61 分为主力河道、分支河道和河道间3类相带;同时
进一步分析了不同期次、不同成因单砂体间包括河道切割河口坝、削截式、侧向拼接、侧向斜叠和堆叠等组合模式;最后总结了长
61 的地质沉积模式和长611的砂体沉积特征:长61 时期的安塞三角洲是快速进积的建设性三角洲,长611为砂包泥的拼合板状,长621则为泥包砂的迷宫状;长611沉积以多种规模的水下分流河道为主体的条带状砂体,河口坝不发育或残留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