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某些地区,片面强调政府主导、资源下乡的乡村治理往往内源动力不足,村民增收乏力。在乡村内源发展的理论渊源分析基础上,从本土化的社会动员、依托本土可持续资源、发挥农民主体地位等方面挖掘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构建内源式乡村发展理论框架,总结了内源式发展的4个关键要素,即社区组织、乡土资源与文化、村民参与、利益分配机制。结合临沂市代村社区的发展实例,对乡村内源式发展的理论框架和动力机制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2.
乡村振兴呼唤文化复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明确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总要求。这表明,乡村振兴是经济、生态、文化、科技、社会的全面振兴。"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乡村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和主干,乡村文化的复兴在乡村振兴中具有基础和战略意义,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之举。  相似文献   

3.
人类正迎来知识经济新时代人类迎来第三个千年纪元,在过去,人类经历了游牧社会、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特别是从第三次产业革命以来,社会生产力增长了20多倍。而在这全球经济高增长中,知识及其精华--科学技术的贡献已由本世纪初的5%左右上升到70-80%,知识或科技进步已成为一个国家富强的源泉,成为人类文明的主要动力。现在,世界正在由工业经济时代迈向知识经济时代,推动这一伟大潮流的是迅速兴起的知识创新。包括观念创新、科学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等等,这个定义基本反映了知识经济的实质,即知识将取代能源、物资等成为支持经济发展的首要资源。  相似文献   

4.
正国际著名地理学家段义孚认为:土地利用是社会的一面镜子。乡村发展进程中暴露出来的形形色色的社会经济问题均可在土地利用上得以反映,也可通过管控土地利用转型得以缓解。文章论述了土地利用转型的概念内涵,探讨了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振兴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实现乡村振兴的土地利用转型路径。土地利用转型是在经济社会变化和革新的驱动下,一段时期内与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转型相对应的区域土  相似文献   

5.
基于脆弱性视角探究乡村地域系统可持续发展情况与集聚特征的空间关联效应,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SPOT2/4全色和Landsat TM卫星遥感融合影像为主要数据源,解译校正得到2016年江苏省乡村聚落斑块。在利用平均最近邻距离指数、核密度估计和标准差椭圆方法明确江苏省乡村集聚分布特征的同时,从资源、经济和社会脆弱性视角构建乡村脆弱性综合评价模型,进一步探讨县域乡村空间集聚特征与脆弱性发展程度的关联规律。结果表明:① 江苏省乡村地域自内核向外缘分布密度逐渐递减,苏北地区中部、苏南和苏中地区毗邻处乡村聚落密集分布,整体空间异质性和集聚形态的方向性特征明显;② 江苏省县域乡村脆弱程度存在地域分区不均衡现象,子系统相关性较弱,空间耦合特征尚不明显;③ 资源脆弱性子系统与经济、社会脆弱性之间均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是当前江苏省县域乡村发展的薄弱环节;④ 江苏省县域乡村资源、经济和社会单一脆弱子系统集聚分布特征明显,综合脆弱性与集聚特征并未实现空间良性共振。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已初步构建起乡村振兴战略的“四梁八柱”,然而,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因缺乏科学规划的引领,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不足、成效不显著。旨在厘清“多规合一”村庄规划对实施乡村振兴意义的基础上,分析目前乡村振兴战略在指导乡村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和堵点,探索以编制“多规合一”村庄规划为抓手,从规划理念、规划内容、规划管控、规划方式、规划队伍、规划支撑、规划指导等方面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正经济结构变革与村庄转型是传统农区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内在需求,"农二代"社会和经济行为特征的变化是宅基地制度改革的主要动力。不同世代的农民与宅基地的粘度不一,代际差异决定宅基地制度改革的节奏与速度。文章以四川省泸县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为例,分析传统农区经济结构变革和村庄转型对宅基地制度变革的影响,指出:乡村经济结构正在质变;村庄的分化和相对集聚;城乡互动与宅基地价值显化。同时,文章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正耕地是我国最宝贵的资源,也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为守好这些"保命田",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作为落实耕地保护政策的重要制度保障和依据,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战略任务迫切需要我们创新耕地保护管理方式和考核监管手段。  相似文献   

9.
正今年1月,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乡村旅游已明确作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也预示着乡村旅游将成为今后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领域。土地是乡村旅游发展的载体,要发展乡村旅游,激活乡村发展的动力,实施乡村旅游用地的合理利用、规划和保护势在必行。一、乡村旅游用地的特性  相似文献   

10.
总书记要求城镇建设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美丽乡村建设就更应凸显"记得住乡愁"的乡土风情。在规划和建设中,一定要根据村庄自然禀赋、文化特色、民风民俗等特点,把"乡愁"的几大符号凸显出来。"乡愁"是乡土文化和农耕文明的记忆。在许多人心中,农村最吸引人的乡愁是那一灶暖暖的炉火,是奶奶驼弯的脊背,是那一壁斑驳的土墙,是记忆里那一片再回不去的从前的天空、房屋、树木、河流和小草……  相似文献   

11.
正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依托现有资源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乡村是国家治理体系的薄弱地区,充分整合政府相关部门的数据,并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构建一套乡村活力数据库,是补齐乡村治理短板,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乡村活力是乡村振兴和乡村发展的内在动力,与国土空间规划是互动的内生关系。本文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实践,对于我国乡村活力评价数据库的建设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依托现有资源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乡村是国家治理体系的薄弱地区,充分整合政府相关部门的数据,并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构建一套乡村活力数据库,是补齐乡村治理短板,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乡村活力是乡村振兴和乡村发展的内在动力,与国土空间规划是互动的内生关系。本文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实践,对于我国乡村活力评价数据库的建设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社会走向文明和进步不可逾越的阶段,所谓城镇化(也称城市化、非农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进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必经的历史阶段。“十五”以来,我国城镇化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在加快城镇化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稳步推进城镇化”。  相似文献   

14.
对北仑河口自然环境动力要素的分析表明 ,河川径流、波浪、沿岸流及潮流是北仑河口演变的主要动力因素 ,三者的叠加不但使河道的大小、位置、形态等发生变化 ,而且还造成河岸的严重侵蚀  相似文献   

15.
耕地抛荒的出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发展到现阶段出现的一个必然社会现象,它的形成受到了社会、经济、文化、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问题的综合反映。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与日本农业经营结构相近,文化背景相似,日本在推进乡村振兴方面积累的经验对于完善中国乡村振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日本,乡村是相对于城市的地域概念,是指以从事农林渔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相对独立的、具有特定的社会和自然景观特点的地区综合体,又称为"农山渔村",或者"农村"。乡村不仅仅是农林渔业经营主体及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场所,同时具有水源涵养、自然保护、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  相似文献   

17.
对北仑河口自然环境动力要素的分析表明,河川径流、波浪、沿岸流及潮流是北仑河口演变的主要动力因素,三者的叠加不但使河道的大小、位置、形态等发生变化,而且还造成河 严重侵蚀。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后,村庄建设用地呈现出日益增长的态势,人居环境不断改善。但是也出现了村庄建设用地缺乏系统规划、分布散乱、布局混杂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村庄建设用地的可持续利用,也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村庄建设用地的可持续利用是确保农村社会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对此,笔者就广西村庄建设用地整理有关问题进行分析思考。一村庄建设用地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存在的问题:1 住宅质量比较落后。经过分析和实地调查后发现,广西大部分乡村居民的住宅以砖瓦结构为主,其次是以砖木结构为主,少部分才是以砖混结构为主,而且绝大部分住宅…  相似文献   

19.
潟湖口门是潟湖动力结构体系的主要控制点,口门的变化将影响到潟湖系统的稳定性。为探究流沙湾潟湖口门南侧大井码头建设工程可能产生的冲淤影响,建立了潮流—波浪—泥沙数学模型开展研究。结果表明,该工程建设对口门冲淤及水动力影响较小,基本不会破坏潟湖动力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20.
渴湖口门是渴湖动力结构体系的主要控制点,口门的变化将影响到渴湖系统的稳定性。为探究流沙湾渴湖口门南侧大井码头建设工程可能产生的冲淤影响,建立了潮流波浪泥沙数学模型开展研究。结果表明,该工程建设对口门冲淤及水动力影响较小,基本不会破坏渴湖动力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