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相较于传统的测绘方式,无人机测绘技术具有成本低、灵活简便、采集信息丰富、效率高等优点。以荥阳市某黄铁矿矿山为例,利用无人机测绘技术取得矿区影像,将所得影像进行校正处理并提取所需数据,与矿区土地利用现状图叠加分析,进而开展矿山土地损毁面积计算和损毁程度分析,获得矿区土地损毁现状信息,为矿山土地复垦和生态修复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
煤炭资源的开采引发了采煤塌陷、农田损毁、生态破坏、农民失地等后果,给矿区带来了一系列经济、社会、环境问题。该文以兖州煤田为例,对平原地区高潜水位条件下煤炭开采引起的地表塌陷现状进行调查,充分掌握了塌陷区土地利用现状、塌陷区稳沉状况及破坏现状。分析了兖州煤田采煤塌陷区的土地损毁特点,研究了塌陷区综合治理的手段和方法,针对性地提出了高潜水位地区采煤塌陷综合治理的途径,为采煤塌陷区的规划治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朱英华  周艳  王旭  陈帅先 《地理信息世界》2021,28(2):105-109,114
根据国家法规,公路建设的临时用地应遵循"谁损毁,谁负责"的原则及时复垦.文章以仁寿县红星路南延线土地复垦方案为例,对土地复垦必要性、临时用地损毁程度评价、复垦方向确定、复垦措施及工程设计、复垦效益评价进行分析与设计.通过公路建设临时用地土地复垦方案的实例化设计,为损毁生态环境的恢复与建设,被占用和损毁土地的生产力恢复和形成新的人工景观提供了具体的参考实例,有助于将公路建设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都汶公路为例,利用遥感解译技术快速获取地震诱发山地灾害类型及其对公路造成的严重损害类型,利用GPS对公路损毁灾害点准确定位,获得路基路面直接震害类型信息,同时对山地灾害遥感判识结果进行检验。通过分析认为公路沿线岩体岩性以及风化破碎程度的不同,对公路产生的损毁程度不相同;路基破坏程度与距离震中和断裂带的远近有密切关系;路基下方护坡的破坏与所处边坡的坡度有关;崩塌滑坡产生大量松散固体物质,雨季到来之后,极易暴发大规模泥石流,需要注意并防范泥石流对行车安全和道路交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采矿.特别是露天煤矿开采所造成的以土地破坏为主的生态环境破坏最为严重,据调查.我国露天开采每万吨煤约破坏土地0.22公顷.其中挖掘破坏为0.12公顷、外排土场压占0.1公顷。从1991年到2000年,我国每年露采原煤1亿吨破坏土地约220公顷。露采破坏的土地还将以每年8%~9%的速度递增,对矿区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破坏将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6.
2013年6月20日,为加强耕地破坏损毁鉴定工作,依法向司法部门移送案件并提供依据,切实保护耕地,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广西国土资源厅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耕地破坏损毁鉴定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规定耕地破坏损毁认定条件、破坏程度等级、鉴定程序等,此《办法》的施行可大幅提高全区国土资源规范执法水平。  相似文献   

7.
以陕西潼关、大柳塔及辽宁阜新矿区为例,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矿产资源开发中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差异性响应的主要因素。上述3个矿区矿产资源开发中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主要包括:20世纪90年代以前,陕西潼关金矿区是中国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十分混乱的矿区之一,地下开采的采矿废石随意堆排导致了极为严重的矿山泥石流地质灾害及其隐患,"三废"无序排放导致土壤、河水及其底泥的重金属及氰化物污染严重,严重影响人体健康;地处生态环境脆弱带的陕西大柳塔煤矿区,20年大型机械化地下煤炭资源开采导致大面积地面塌陷及其链生的地下水含水层破坏严重,但矿区土地沙漠化程度总体没有呈现加重的趋势,水土环境重金属呈轻度污染;具有百年开发历史的辽宁阜新煤矿区,露天开采使土地生态破坏严重、边坡滑坡灾害频发、土地压占与破坏突出,地下开采引起的地面塌陷对地表建筑物及人居安全影响严重,但相对于金属矿区,该矿区水土环境重金属污染相对轻得多。对比上述3个矿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得到其差异性响应主要因素:矿产资源种类、原生地质环境条件、开采方式及矿山环境保护意识等。  相似文献   

8.
辽宁省矿山损毁土地复垦和生态修复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辽宁是老工业区,省域内矿产资源丰富,赋存铁、铅、锌、金、硼、铜、石灰石以及钠等稀有元素和大量的煤炭和泥炭资源,矿业生产一直是带动辽宁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产业,矿业经济发展繁荣必然带来矿山损毁、土地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随着矿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采矿区的土地损毁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治理矿山损毁土地和重建和谐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9.
煤矿开采产生的地表塌陷不仅造成耕地破坏,还会引发生态环境破坏及基础设施建设损毁,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如何快速摸清底数,进而理清责任并分类治理显得尤为重要。该文以山东省为例,研究借助遥感技术和DEM高程差异特征形成一套快速调查采煤塌陷地的技术方法,该方法重点调查地表在一定时期高程损失0.5m以上、且损害人民生产生活的采煤塌陷区域。通过研究,摸清了山东省采煤塌陷地位置、规模、损毁程度及土地用途等基本情况,并建立了采煤塌陷地基础数据库。  相似文献   

10.
矿区复绿不只是“覆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力推进矿区土地整治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节约土地资源的一项重要内容.应在完成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基础上,与农业土地开发、基本农田建设、工矿废弃地复垦、新农村建设、生态城市建设、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等相结合,构建矿区土地综合整治新机制. 近年来我国矿山开采占用和破坏的土地面积呈增加趋势,且土地修复率(本年恢复面积/累计占用破坏面积)有下降趋势.对此,笔者认为应着力完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构建矿区土地综合整治新机制.  相似文献   

11.
采用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方法及技术路线,以蒙阴县历史遗留采煤塌陷区为调查单元,进行业内判读和现场核查,充分掌握了塌陷区土地利用现状、塌陷区稳沉状况及破坏现状,对塌陷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防治建议,为采煤塌陷区治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肥城煤田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开发历史悠久,为我国高速发展的国民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长期开采导致塌陷范围广、深度大、积水严重,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给矿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该文总结了目前普及化程度较高的采煤塌陷区治理模式,以此为基础,对肥城市采煤塌陷区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通过分析研究、归纳得出适应于肥城市采煤塌陷区四种不同的治理模式,分别为:土地复垦治理模式、“渔业+农业”治理模式、生态修复治理模式、综合治理模式,并对四种治理模式进行了阐述分析,对今后肥城市采煤塌陷区治理起到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矿业用地相对复杂,既有露天开采,又有地下开采;既有矿区用地,又有配套通道及生活设施用地;既有永久性建筑,又有临时性建筑。以沂水县为例,对当前矿业用地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就如何规范管理矿业用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出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4.
南四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内煤矿资源丰富,高强度的开采利用给矿山地质环境带来巨大挑战。本文对区内12个煤矿山进行了现状调查、样品采集及测试,分析了地面塌陷、土地资源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含水层结构破坏、水土污染等地质环境问题的类型、分布特征、危害程度等基本特征。采用模糊数学法进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评价,综合划分评价单元及影响等级,提出治理建议,为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治理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总结了临沂市未治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的分布情况、开采方式、开采矿种等现状,归纳了因废弃矿山产生的土地损毁及压占、矿山地质灾害及其他环境问题,依据废弃矿山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影响程度对全市废弃矿山进行分区并规划用地方向,根据矿山生态环境损害问题分析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技术及模式,期望通过临沂市废弃矿山恢复治理产生明显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蒙阴县汇泉峪地区石灰石资源开采历史悠久,过去粗放式开采造成山体及周边土地破损、占压严重,矿山废弃多年未得到有效治理。为消除破损山体视觉污染、地质灾害隐患,减少山体周边水土流失,实施了废弃矿山综合生态修复工程。通过矿区基础地质调查和现状测绘,综合分析了废弃矿山开采现状和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结合建筑边坡、结构设计等建筑方面的相关要求,深入分析矿区地质条件、采石立面岩体特性和周边基础设施情况,详细介绍了桩板式挡土墙后覆土绿化的采石面治理方式,分析了综合治理模式的成效和适用条件,为露天开采矿山综合治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济宁市非煤矿产资源丰富,高强度的开采利用给矿区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带来巨大挑战。文章分析研究了济宁市非煤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类型、分布、危害程度等基本特征,分别选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评价,探讨两种评价结果的差异,综合划分影响等级,为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治理工作提供前提与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欧空局300m土地覆盖数据集为基础,参考20世纪70年代至2005年2期蒙古高原遥感影像,建立20世纪70年代、2005年2期土地利用及动态数据库,结合土地利用变化数量模型,分析了蒙古国与内蒙古的土地利用类型转换情况。对比分析蒙古国和内蒙古近30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及各地类间的转移变化,揭示2个区域的LUCC分异规律,并对土地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自然条件及人类扰动共同作用下,蒙古国及内蒙古均表现出草地面积逐年减少,草地退化趋势明显;裸地面积不断增加,沙漠化现象严重;农田及城镇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长;水域面积呈现衰减;未利用地是其他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增加的主要来源;由于人类扰动差异,蒙古国林地面积略有减少,内蒙古林地面积大幅增加。气候干暖化、人口增长,政策及社会经济发展等是驱动蒙古高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