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在室内玻璃钢桶中,采用全人工配合饲料,以每天投喂、投喂1 d停饲1 d、投喂2 d停饲1 d、投喂3 d停饲1 d等4种投喂模式(分别用A1、A2、A3、A4表示)对体质量(84.5±12.9)g的龙虎斑进行30 d养殖实验,研究不同投喂模式对龙虎斑生长和摄食的影响。结果表明:体长增长率A1、A4组最高,分别为20.68%、19.42%,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质量增加率A1、A4组最高,分别达76.50%、79.64%,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特定生长率A1、A4组最高,分别为1.89%·d-1和1.95%·d-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其他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物转化率A1、A4组最高,分别为114、1.19,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A1、A4组各指标最佳,但鉴于成本问题,A4组投喂模式的综合养殖效果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4种中草药制剂对大口黑鲈幼鱼生长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姜黄素(50 mg/kg)、复方中草药Ⅰ(板蓝根、大黄,5 g/kg)、复方中草药Ⅱ(黄芩、黄柏、大黄、大青叶,5 g/kg)、复方中草药Ⅲ(辣蓼、青蒿、苍耳草、赤小豆、苦杏仁,5 g/kg),连续饲喂初始体质量(19.53±5) g大口黑鲈幼鱼60d,表观饱食投喂,每天投喂2次。【结果】饲料中添加4种中草药制剂对大口黑鲈幼鱼成活率、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的影响不显著(P0.05);饲料中添加复方中草药Ⅱ显著提高血浆SOD活性(P0.05),复方中草药Ⅲ显著增高肝脏中脂肪含量(P0.05)。【结论】饲料中添加适量的4种中草药制剂对大口黑鲈幼鱼生长不造成不利影响,复方中草药Ⅱ可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但复方中草药Ⅲ会加大幼鱼肝脏病变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养鱼池、微滤机、臭氧-蛋白质分离器、生化过滤器组成的循环水系统对杂交石斑鱼的养殖效果。【方法】利用低密度(200尾/池)珍珠龙趸养殖的自然微生物对循环水系统进行生物挂膜30 d,使用循环水养殖系统养殖体质量(270.5±4.5)g的杂交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 (♀)×Epinephelus lanceolatus (♂)](下称"珍珠龙趸")60 d,放养密度2 000尾/池,以相同放养量相同养殖池的流水养殖系统作对照。监测循环水养殖系统的挂膜效果,测定循环水养殖系统和流水养殖系统的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化学需氧量、悬浮固体粒子等指标,测定珍珠龙趸的生长状况。【结果】循环水养殖系统生化过滤器内部滤料出现附着菌膜,水质变化趋于稳定,挂膜状况良好,养殖期系统出水氨氮、亚硝酸盐、化学需氧量、固体粒子质量浓度均显著低于流水养殖池(P 0.05),去除率分别为65.93%、48.51%、39.92%、80.61%;经60 d养殖,循环水养殖珍珠龙趸存活率89.25%,养殖密度达35.10 kg/m3,体质量(491.7±16)g,增重率62.23%,特定生长率0.82%,饲料系数1.16,而流水养殖珍珠龙趸存活率88.15%,养殖密度为32.16 kg/m3,体质量(446.4±19) g,增重率48.48%,特定生长率0.71%,饲料系数1.27。【结论】循环水养殖系统水处理效果显著,珍珠龙趸养殖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测定了饥饿和再投喂的尼罗罗非鱼胃、肠、肝胰脏蛋白酶活性。结果表明:(1)尼罗罗非鱼蛋白酶的活性以胃为最高,肠为最低,且胃蛋白酶的活性极显著高于肠、肝胰脏(P<0.01),肠和肝胰脏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2)饥饿后,蛋白酶活性呈降低的趋势,饥饿处理25d后,胃、肠、肝胰脏的蛋白酶活力分别降低到饥饿处理前的42.7%、41.0%、61.5%,均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3)再投喂后,饥俄15d以内的鱼蛋白酶活性上升迅速,经过15d恢复投喂,基本上就恢复到了正常水平,且消化酶活性甚至高于一直投喂对照组,而饥饿20、25d的鱼蛋白酶活性虽缓慢上升,但仍无法恢复到正常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配合饲料中添加乳酸杆菌和粪肠球菌对军曹鱼幼鱼生长、消化酶和免疫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按1.0×10~8、3.0×10~8、5.0×10~8cfu/g单独喷洒乳酸杆菌和粪肠球菌两种菌,制作6种饲料,投喂初始体质量(10.66±0.09)g的健康军曹鱼幼鱼10周,以基础饲料为对照组,测定幼鱼生长性能、消化酶和免疫酶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乳酸菌组幼鱼饵料系数降低(P0.05),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乳酸杆菌添加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整体显著高于粪肠球菌添加组(P0.05),在3.0×10~8cfu/g乳酸杆菌添加组达到最大值;乳酸菌组的淀粉酶(AMS)、胰蛋白酶(TRY)和脂肪酶(LPS)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种乳酸菌添加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溶菌酶(LZM)活性高于对照组,而丙二醛(MAD)活性显著低于对照(P0.05)。【结论】以喷洒方式在饲料中添加乳酸杆菌和粪肠球菌,可显著提高军曹鱼的生长性能、消化能力和非特异性免疫力,影响效果与添加量和添加乳酸菌种类有关,乳酸杆菌对军曹鱼的相关作用效果优于粪肠球菌,以3.0×10~8cfu/g乳酸杆菌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
水温28±1℃条件下,投喂人工配合饲料,研究摄食水平1%、2%、3%、4%、5%(每日投喂量占初始实验鱼湿重的质量百分比)及饱食对卵形鲳鲹幼鱼(初始体重5.77±0.45g)生长及能量收支的影响。结果表明,卵形鲳鲹幼鱼特定生长率、转化效率、摄食率随着摄食水平的提高而增长,摄食水平达4%时干重特定生长率与饱食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摄食水平达5%时,湿重、蛋白质和能量生长率与饱食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摄食水平达4%时能值转化效率与饱食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摄食水平达5%时,干重、蛋白质转化效率与饱食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摄食水平达2%时干重、蛋白质表观效率与饱食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摄食水平达4%时,能量表观效率与饱食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生长能分配率随摄食水平升高而显著增加(P<0.05),代谢能、排粪能及排泄能分配率的变化则相反。建立了6种摄食水平条件下卵形鲳鲹幼鱼的能量收支方程。  相似文献   

7.
研究在(27.0±1)℃条件下,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O.aureus)幼鱼[初始体重为(2.49±0.31)g]短暂饥饿处理后再投喂的补偿生长。结果显示:在恢复生长时期,饥饿3、6、9和12d处理组的特定增长率和摄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处理组的饲料转化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和脂肪酶的活力变化趋势相同,均随先饥饿再饱食的顺序先下降后上升,而淀粉酶活力变化趋势不明显;恢复投喂后,各组奥尼罗非鱼幼鱼的消化酶活性均恢复到对照组水平。表明饥饿3d组的奥尼罗非鱼幼鱼在恢复生长中具有超补偿能力,饥饿6d组幼鱼具有完全补偿能力,饥饿9和12d组幼鱼具有部分补偿能力。奥尼罗非鱼幼鱼短暂饥饿后出现的补偿生长效应主要通过增加食欲、提高摄食率实现。  相似文献   

8.
研究在(28.0±1)℃条件下,5种不同饲喂频率对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O.aureus)仔稚鱼的生长、体成分及几种消化酶活力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饲喂频率的增加,奥尼罗非鱼仔稚鱼的摄食率和特定生长率逐步提高,1次/d组的摄食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2、3、4、5次/d组的相对增重率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1次/d组;各组的饲料转化率随饲喂频率的增加而降低;胃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力随饲喂频率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各组胰蛋白酶变化差异不明显(P>0.05);随饲喂频率的增加,奥尼罗非鱼仔稚鱼的灰分和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脂肪含量显著上升,水分含量则明显下降(P<0.05)。分析表明,奥尼罗非鱼仔稚鱼最适饲喂频率为3次/d。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饲料牛磺酸添加水平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生长、体组成、抗氧化能力以及消化代谢的影响,以探究幼刺参的牛磺酸合成能力及对牛磺酸的需求量。【方法】选用初始体质量为(11.40±0.04)g的刺参为研究对象,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0.30%、0.60%、0.90%、1.20%和1.50%的包被牛磺酸以及0.60%半胱氨酸和0.60%磺基丙氨酸(均以质量分数计,下同),形成8组等氮等脂的实验饲料,在养殖桶(400 L)内进行喂养实验。每种饲料投喂3桶幼参(每桶30头),日投喂1次,实验周期56 d,测定刺参生长性能、抗氧化、代谢酶活性指标。【结果】添加0.30%~1.50%的牛磺酸显著提高了幼参末质量、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P <0.05),而添加0.60%~1.50%的牛磺酸显著提高了刺参的粪便产生率(P <0.05)。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0.60%~1.20%牛磺酸显著提高了全参粗蛋白含量,添加1.20%和1.50%牛磺酸显著提高全参灰分含量(P <0.05)。随饲料中牛磺酸添加量的梯度升高,全参苏氨酸、缬氨酸、蛋氨酸...  相似文献   

10.
在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幼鱼基础饲料(铜质量分数2.03 mg/kg)中分别添加6个水平的羟基蛋氨酸螯合铜(hydroxy methionine copper,HMC),制成铜质量分数分别为2.03、4.04、6.20、10.67、13.96 mg/kg的实验饲料,饲喂6周后,探讨HMC对幼鱼生长、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和组织铜沉积的影响,确定幼鱼饲料中铜的最适需要量。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HMC,对石斑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SGR)和饲料系数等生长性能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铜质量分数6.20 mg/kg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最高,饲料系数最低,高于或低于2.03和13.96 mg/k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4.04和10.67 mg/kg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成活率、肝体比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饲料中添加HMC对全鱼水分和粗蛋白含量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全鱼粗灰分和粗脂肪含量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石斑鱼血浆铜蓝蛋白(CP)的含量、血清和肝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及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活性均以6.20 mg/kg组最高;饲料中铜的添加对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肝脏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BARS)含量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HMC均提高鱼体、肌肉和肝脏中铜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以13.96 mg/kg组最高。饲料中添加适量的HMC可提高石斑鱼幼鱼的生长性能,提高抗氧化能力。在本实验条件下,以SGR为判据,通过二次回归方程拟合可得,以HMC为铜源,斜带石斑鱼幼鱼铜需要量为7.09 mg/kg。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含非蛋白氮(L)、不含非蛋白氮(N)的2种酵母培养物对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pinepheluslanceolatu♂)生长性能、肠道形态、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的影响。【方法】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质量分数0%(对照C0组),2%、4%酵母培养物L(L1、L2组)以及2%、4%的酵母培养物N(N1、N2组),配制成5组等氮等脂饲料,饲喂珍珠龙胆石斑鱼56 d,测定石斑鱼生长性能、体成分、免疫力指标;观察肠道形态结构;用哈维氏弧菌对实验鱼进行攻毒,研究实验鱼抗病力。【结果】养殖实验结束后,N1和N2组珍珠龙胆石斑鱼存活率(SR)、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而饲料系数(FCR)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N2组的干物质、粗蛋白和灰分含量显著提高(P 0.05),而粗脂肪含量以N1组显著增加(P 0.05)。N1和N2组的消化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N2组鱼血清总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和免疫球蛋白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而葡萄糖、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和丙二醛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N2组溶菌酶、甘油三脂和胆固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N1和N2组肠绒毛高度显著提高,肠绒毛宽度显著增加(P0.05)。攻毒实验表明,珍珠龙胆石斑鱼对哈维氏弧菌(Vibrioharveyi)的抵抗力增强,N2组的累积存活率最高。【结论】在本研究条件下,以增重率、免疫指标和累积存活率为判据,饲料中添加质量分数4%发酵底物不含非蛋白氮的酵母培养物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性能、免疫和抗病能力的促进作用最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药物体外抑菌试验及斜带石斑鱼抗病力研究,筛选有效治疗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河流弧菌(Vibrio fluvialis)病复方中药与中西药联用配方。【方法】用黄连、乌梅、黄柏比例分别为0.9∶1.3∶0.9、1.2∶0.9∶1.0、1∶1∶1的复方中药对河流弧菌进行体外抑菌实验;将质量分数2.2%复方中草药与中西药联用复方分别添加到基础饲料中,投喂感染河流弧菌的斜带石斑鱼73 d,研究中西药对石斑鱼河流弧菌病治疗效果。其中,试验组Ⅰ、Ⅱ、Ⅲ的黄连、乌梅、黄柏比例分别为0.9∶1.3∶0.9、1.2∶0.9∶1.0、1∶1∶1,试验组Ⅳ、Ⅴ、Ⅵ的黄连、乌梅、黄柏、恩诺沙星配比分别为0.9∶1.3∶0.9∶1.3、1.2∶0.9∶1.0∶0.9、1∶1∶1∶1,另设空白对照组Ⅰ(健康鱼,投喂基础饲料)、Ⅱ(病鱼,投喂基础饲料)和阳性对照组Ⅲ(病鱼,投喂板黄散)、Ⅳ(病鱼,投喂大黄五倍子散)。【结果】黄连、乌梅、黄柏配比1∶1∶1、质量浓度200mg/mL的复方中药对河流弧菌的体外抑菌效果较佳,为最佳配方及用量。40 d病鱼死亡数,对照组Ⅱ对照组Ⅳ对照组Ⅲ试验组Ⅰ试验组Ⅲ试验组Ⅱ试验组Ⅴ试验组Ⅵ试验组Ⅳ对照组Ⅰ,试验组Ⅱ的黄连、乌梅、黄柏比1.2∶0.9∶1.0为疗效最佳的中药复方,试验组Ⅳ的黄连、乌梅、黄柏、恩诺沙星比为0.9∶1.3∶0.9∶1.3为疗效最佳的中西药联用复方。【结论】中药复方及中西药联用复方均可较好治疗斜带石斑鱼河流弧菌病,后者药效优于前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云纹石斑鱼(♀)×蓝身大斑石斑鱼(♂)杂交子代胚胎发育与仔稚幼鱼生长特征。【方法】通过干法人工授精将云纹石斑鱼(♀)×蓝身大斑石斑鱼(♂)进行种间杂交,连续取样观察和系统记录杂交子代的胚胎发育过程和仔稚幼鱼期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变化,同时培育云纹石斑鱼纯种进行比较。【结果与结论】杂交子代受精卵发育经过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及出膜期,历时31 h 30 min完成胚胎发育。杂交子代的受精率为89.57%,孵化率为75.68%,受精率、孵化率均低于对照组(91.13%和87.59%);畸形率为24.55%,高于对照组(17.88%)。依据卵黄囊、背鳍第二鳍棘和腹鳍棘的伸长与收缩、体色的变化、鳞片的出现等特征将胚后发育分为仔鱼、稚鱼、幼鱼3个时期。孵化后33d仔鱼进入稚鱼期,孵化后60d稚鱼变态为幼鱼。与云纹石斑鱼纯种比较,杂交后子代生长快于后者,220日龄杂交子代全长(18.81±1.585)cm,体质量(9 173.42±3.537)g,均高于同期云纹石斑鱼纯种[全长(16.35±1.416)cm,体质量(110.80±2.379)g],杂交后代体色一致性较高,有明显的生长优势。  相似文献   

14.
以全鱼粉饲料做对照(D1),用豆粕替代10%、20%鱼粉(D2、D3),玉米蛋白替代10%鱼粉(D4),啤酒酵母替代10%鱼粉(D5),配制5组等氮等能饲料,进行56 d的养殖实验,研究3种替代蛋白源对褐点石斑鱼幼鱼(23.18±1.58g)生长性能、体成分及能量收支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条件下5组实验鱼的末体质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肝体系数、脏体系数、肥满度和蛋白表观消化率差异不显著(p值>0.05)。饲料转化效率、蛋白质效率、干物质和能量表观消化率差异显著(p值<0.05),D2组最好而D5组最差。5组实验鱼全鱼和肌肉成分中粗蛋白含量无显著差异,全鱼水分含量也无显著差异(p值>0.05),其他指标则有显著差异(p值<0.05)。5组实验鱼的排泄能及呼吸能无显著差异(p值>0.05),摄食能、生长能和排粪能有显著差异(p值<0.05),D1、D2和D3组能量分配较好,而D4和D5组较差。与全鱼粉饲料相比,豆粕替代10%鱼粉显著提高了幼鱼的饲料转化效率和蛋白质效率,而豆粕替代20%鱼粉亦未对幼鱼产生不良影响,豆粕为褐点石斑鱼幼鱼饲料中鱼粉蛋白较好的替代品。  相似文献   

15.
3种蛋白源替代鱼粉对褐点石斑鱼幼鱼血液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全鱼粉饲料为对照(D1组),用豆粕替代10%、20%的鱼粉(D2、D3组),玉米蛋白粉替代10%的鱼粉(D4组),啤酒酵母替代10%的鱼粉(D5组),配制5组等氮等能饲料,研究不同蛋白源替代饲料中的鱼粉对褐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幼鱼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发现:投喂56 d后,D5组终末体质量显著小于D1组和D2组(p<0.05),其他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D1组和D2组实验鱼体质量与D5组差异显著(p<0.05).D3组血红蛋白浓度、血栓细胞密度和平均血栓细胞体积显著低于D1组(p<0.05), D4组实验鱼嗜中性粒细胞密度和巨大不成熟细胞比例显著高于D1组(p<0.05).D3组实验鱼总蛋白含量显著低于D1、D4组(p<0.05),D3组球蛋白含量显著低于D1组(p<0.05),D3组白球蛋白比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D3组的血糖含量显著低于D1组(p<0.05),D2、D3、D5组的甘油三酯含量显著低于D1、D4组(p<0.05);D5组肌酐含量显著低于D1组(p<0.05).以上结果表明,酵母蛋白替代饲料中10%的鱼粉对实验鱼的生长和生理状态均产生不良影响,不适于作为褐点石斑鱼幼鱼饲料的鱼粉替代物;玉米蛋白粉和豆粕蛋白可以作为褐点石斑鱼幼鱼饲料中鱼粉的替代物,但替代比例玉米蛋白粉不宜超过10%,而豆粕蛋白的替代比例应小于20%.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低氧胁迫对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幼鱼抗氧化、免疫能力和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幼鱼于(2.98±0.40) mg/L的低溶氧条件下养殖1周,分别测定其肝脏和肌肉组织的抗氧化、免疫相关酶活力以及能量供应物质。【结果】低氧胁迫过程中,幼鱼肝脏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显著升高(P 0.05)后逐渐下降(P 0.05),肌肉组织SOD活力呈波动上升趋势(P 0.05),肝脏和肌肉组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后,呈逐渐下降趋势,肝脏组织过氧化氢酶(CAT)先降(P0.05)后升至正常水平,肌肉组织CAT活力先升(P 0.05)后呈下降趋势;肝脏组织碱性磷酸酶(AKP)活力先降后升高(P 0.05),随后恢复至与对照组水平(P 0.05),肝脏酸性磷酸酶(ACP)活力先显著上升(P 0.05),随后恢复至正常水平(P 0.05);肌肉组织和肝脏组织乳酸脱氢酶(LDH)活力变化趋势一致,均为先显著升高(P0.05),之后呈降低趋势;肝糖原在低氧胁迫后呈先下降(P 0.05),后恢复至对照组水平(P 0.05),肌糖原各时间点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军曹鱼幼鱼在低氧胁迫后发生氧化损伤,刺激自身免疫系统,通过调整相关酶活力及能量代谢的方式提高其适应低氧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饲料不同钙、磷添加水平对大规格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能、体成分、部分血清生化指标和组织钙磷含量的影响,以确定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饲料中钙、磷的适宜添加量。【方法】采用双因素设计,在钙添加水平为0%、0.5%、1%的条件下,分别添加质量分数0%、0.4%、0.8%、1.2%、1.6%的磷,配制15种不同钙磷水平的实验饲料,投喂初始体质量为(11.5±0.32)g的对虾8周。【结果】1)饲料钙水平极显著影响对虾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蛋白质效率(PER)和饲料系数(FCR)(P0.01),显著影响对虾的存活率(SR)(P0.05)。饲料磷水平及钙水平与磷水平的交互作用极显著影响对虾的WGR、SGR、PER、FCR和SR(P0.01)。2)饲料钙水平极显著影响对虾的全虾粗蛋白(CP)、粗脂肪(CL),肌肉CL和粗灰分(CA)的含量(P0.01);显著影响全虾CL的含量(P0.05)。饲料磷水平极显著影响全虾CP,肌肉CP、CL、CA的含量(P0.01);显著影响全虾CL、CA的含量(P0.05)。饲料钙水平与磷水平的交互作用极显著影响全虾及肌肉CP、CL、CA的含量(P0.01)。3)饲料钙水平极显著影响对虾血清碱性磷酸酶(AKP)、酚氧化酶(PO)的活性及无机磷(IP)的含量(P0.01)。饲料磷水平极显著影响对虾的血清AKP、PO的活性(P0.01);显著影响对虾的血清总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IP的含量(P0.05)。饲料钙水平与磷水平的交互作用极显著地影响对虾血清AKP、PO的活性(P0.01);显著地影响对虾血清TG、Ca~(2+)的含量(P0.05)。4)饲料钙水平极显著影响全虾钙磷含量、肌肉钙含量、虾壳磷含量(P0.01);显著影响对虾肌肉磷含量、虾壳钙含量(P0.05)。饲料磷水平极显著影响对虾的全虾、肌肉、虾壳的钙磷含量(P0.01)。饲料钙水平与磷水平的交互作用极显著影响全虾钙磷含量,肌肉和虾壳的磷含量(P0.01);显著影响对虾的肌肉和虾壳的钙含量(P0.05)。【结论】以SGR为判断依据,大规格凡纳滨对虾饲料中添加质量分数0.5%的钙(总钙质量分数2.15%)和1.08%的磷(总磷质量分数2.56%)时,SGR最大。  相似文献   

18.
以全鱼粉作为唯一蛋白源(D1),用豆粕替代10%、20%鱼粉(D2、D3),玉米蛋白粉替代10%鱼粉(D4),啤酒酵母替代10%鱼粉(D5),配制5组等氮等能饲料,每种饲料设置3个实验组,进行56 d的养殖实验。通过血液和组织涂(印)片、细胞染色和显微观察,研究人工培育的褐点石斑鱼幼鱼外周血液白细胞的分类组成,头肾、脾脏、体肾和肝脏等4种组织中各类血细胞的发生情况,以及不同蛋白源饲料对褐点石斑鱼血细胞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褐点石斑鱼外周血液中的白细胞由淋巴细胞(53.30%±4.66%)、血栓细胞(35.69%±3.85%)、嗜中性粒细胞(10.34%±3.14%)、单核细胞(0.28%±0.36%)、浆细胞(0.24%±0.34%)和嗜酸性粒细胞(0.15%±0.27%)组成;组织印迹片中,未成熟的红细胞、淋巴细胞和粒细胞主要在头肾印迹片中出现,未成熟的单核细胞主要在头肾和脾脏印迹片中出现,血栓细胞在肝脏印迹片中数量最多,推断褐点石斑鱼幼鱼主要的造血组织是头肾,其次是脾脏;在4种组织中均观察到浆细胞,在体肾印迹片中观察到嗜碱性粒细胞,在肝脏印迹片中观察到巨噬细胞,在头肾印迹片中还观察到巨大原红细胞。显微观察和数据统计分析的结果都表明,投喂5种蛋白源不同的配合饲料,未对褐点石斑鱼4种组织中血细胞的发生情况造成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研究34℃高温环境下吉富品系罗非鱼(GIFT Oreochromis niloticus)幼鱼生长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乳酸脱氢酶(LDH)活力的变化规律,以及SOD、LDH活力与幼鱼生长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持续高温对幼鱼特定生长率及SOD、LDH活力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的延长,LDH活力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定生长率及SOD活力随时间变化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LDH活力增强是高温条件下幼鱼特定生长率降低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高蛋白棉粕(High-protein cottonseed meal,HPCM)替代鱼粉对凡纳滨对虾幼虾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及抗病力的影响。【方法】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质量分数0%、6.25%、9.375%、12.5%、18.75%的HPCM,分别替代饲料中质量分数0%、20%、30%、40%、50%和60%的鱼粉,配制6种等氮等能饲料,投喂初始体质量(0.38±0.01)g的健康凡纳滨对虾8周。【结果】HPCM替代鱼粉对凡纳滨对虾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成活率、饲料系数及蛋白质效率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0%和40%替代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最高,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饲料系数最低,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代水平高于40%替代组时,蛋白质效率降低(P0.05);对凡纳滨对虾全虾体成分含量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替代水平的增加,全虾中的水分、粗脂肪含量有升高趋势,粗蛋白含量呈先升后降趋势,粗灰分有降低趋势(P0.05);HPCM替代鱼粉对血清酚氧化酶(PO)、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活性以及肝胰脏中丙二醛(MDA)含量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攻毒试验表明,随着HPCM替代鱼粉比例及攻毒时间的增加,凡纳滨对虾存活率逐渐降低(P0.05)。【结论】以对虾增重率为判据,在鱼粉质量分数为25%的凡纳滨对虾基础饲料中HPCM替代鱼粉的适宜比例为37.4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