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正川西平原,被誉为"天府之国"。这片土地风光旖旎,森林植被茂密,孕育产生了不同于中原文明却又与中原文明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古蜀文明"。对今人来讲,古人的生活环境充满着神秘色彩。他们生存的自然条件和现在一样吗?如果不是,那又是什么样子呢?这些都是考古学家、地质学家、古人类学家极为关注而又探讨不尽的课题。随着不断的研究,一把打开秘密之门的"钥匙"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这把钥匙就是乌木。它  相似文献   

2.
<正>"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是著名诗人艾青《我爱这土地》中的经典诗句。而我们新时代的青海地质工作者们不仅在高原无垠的大地上抒写着地质勘探的赞歌,而且在这片富有生机的土地上耕耘着"转型升级"的新天地,因为他们对这片高原辽阔大地爱得深沉。2017年4月,青海的高原大地还处于春寒料峭中,有色矿勘院与四川冶金地质局成调所合作承担的互助县五十镇班彦村、土观村、五十村、夏甘滩4村高标  相似文献   

3.
正如果提起河南,后面不缀加"蒙古族自治县"几个字,我相信,所有人的目光都会投向中原那片人口密集的土地。但我笔下的这个河南,离我很近,就在我生活的省份青海的最南端。当地人自称"天河之南",是因为黄河途径这里时,弯出一个巨大的弧线,好像是用温柔的臂膀将这片土地亲密地搂  相似文献   

4.
<正>在辽阔的青海省,有一片区域被誉为"青海小江南",日照充足,气候宜人,对农业发展非常有利。这片区域属于黄河谷地,包含海东地区、黄南州、海南州的百万亩土地,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开发整理潜  相似文献   

5.
引言 (重耳)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日:"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 --<左传> 中国人历来敬重土地,爱护土地. 在古老的自然崇拜中,土地崇拜占据着重要位置.几千年前,土地常常作为国家的象征,所以国家也叫社稷,这里的"社"为土地神,"稷"为谷神.土地神和谷神构成了一个农耕国家的主干.在漫长的农业文明中,土地的崇拜情结成为深厚、凝重的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底蕴和特征.  相似文献   

6.
<正>黄河,从青海这片年轻高大陆的冰川雪地发育,广集千流,一路澎湃走来,穿山劈岭、迂回曲折,冲刷出青海东部广阔的谷地和肥沃的土地。  相似文献   

7.
<正>2017年6月25日是第27个全国土地日,国土资源部确定的主题是"土地与生态文明建设"。这一主题的主旨是:土地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和重要载体,必须加强土地资源管理,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切实发挥土地资源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保障和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8.
江南水乡,天堂杭州,农耕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前,良渚先民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并创造了被誉为"中华文明曙光"的"良渚文化";而今,一场惠及城乡的土地改革——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相似文献   

9.
正《诗经》中处处都流露出人和土地之间那种深远浓郁的骨肉亲情。曾经说过,《诗经》是中华民族第一部大地颂歌,因为它记录了近两千六百年前生活在这片大地上的人的生活状况,尤其是人和土地之间关系的描述记录,其形象化,其生动程度,其真切感,可说是人类文字记录历史的开天辟地之作。无论是开篇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还是脍炙人口的《七月》、《黍离》、《蒹葭》,无论是爱情、生产还是战争、祭祀仪式,处处都流露出人和土地之间那种深远浓郁的骨肉亲情。那种厚重的历史感给人以深刻强烈的印象,对华夏民族早期发展史,尤其是农业文明的大量记事,将先民和土地之间的血脉之情、骨  相似文献   

10.
正"以前上学的时候总在神话故事里读到昆仑山,觉得这里神秘又遥远,充满了无限的向往,后来真的脚踏在这片土地上,逐渐掀开昆仑山那层神秘的面纱,它依旧巍峨雄伟,但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今年36岁的白旭东是青海省地质调查院的总工程师。在青海的13年里,作为一名探矿人,他走遍了青海高原上大大小小的山岭盆地,从生命禁区昆仑山到祁连山的绵绵深处,在这片他始终热爱的地方为青海的地质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当白旭东毕业后来到青海工作时,还未充分感受到西宁夏天的清凉,便来到了海拔4300米的野外  相似文献   

11.
<正>从刀耕火种的原始劳作,到精耕细作的现代农业,从筑土为城的诸侯封邑,到鳞次栉比的工业都市,在这片生机无限的大地上,人类征服自然和开发资源的脚步从未停歇。了解脚下的这片土地,掌握不同地类的位置、分布、数量、质量和权属,是保护与合理利用土地的前提。开展土地调查和统计分析,历来是土地管理的基本职责。相土尝水,择地而居"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以新中国伟大缔造者的这句著名论断,来形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片丰饶的土地,这是一片富庶的家园。占江南之绮丽,得中原之盛繁,兼西域之锦绣,聚关东之经典。  相似文献   

13.
《国土资源》2006,(6):12
泱泱之大国,五千年之文明. 也许是我们"文明包袱"太重,也许是我们的封建社会太长,以致于新中国解放,我们连一部像样的"土地大法"都没有.  相似文献   

14.
12月26日下午,国土资源部召开2010年度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通报全国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情况,提出进一步推进整改查处工作、加强国土资源执法监管的要求。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徐福顺在青海分会场出席会议,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负责同志参加青海分会场会议。全国电视电话会结束后,针对门源县在2010年度土地卫片执法检查中因违法占用耕地面积较大  相似文献   

15.
正"扎扎实实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习总书记视察青海时的讲话犹在耳畔。从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布局以来,我党上下、全国人民都为之奋斗着。与此同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从此拉开了中国绿色发展的新篇章。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实现这样的变革,必须依靠制度和法治。自从2013年以来,有色地勘  相似文献   

16.
正每年的6月25日是全国"土地日"。今天,我们在最美县城桐庐,纪念第27个全国"土地日"。今年土地日活动的主题是:土地与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群众福祉,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生活在蓝天下、青山间、绿水旁,是我们共同的美好追求和向往。土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重要载体和基本要素,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不可替  相似文献   

17.
这里是中华"母亲河"的源头; 这里是"龙脉之祖"巍巍昆仑的故乡; 这里是闻名世界的矿藏富集地之一; 这里是多民族生息繁衍的祥和乐园; 面对这块地球上最年轻巍峨的高原,让人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沧海桑田"--青海,一个充满神奇、充满诱惑又充满希望的土地.  相似文献   

18.
正12月16日,省检察院与省自然资源厅签署《关于充分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促进自然资源管理法治建设的备忘录》(以下简称《备忘录》)。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解决"三江源头"突出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问题,推进自然资源领域公益司法保护,积极助推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法治建设,致  相似文献   

19.
正今年全国土地日的主题是"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转变今土地利用方式",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再次强调了"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这一基本国策的时代要义。而新近发布的我国首部《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也正中这一要义,在充分吸收地方节约集约用地经验的基础上,与现行法律法规相衔接,将现有制度成果提升到规章层面。  相似文献   

20.
文明,是人类历史积累下来的有利于认识和适应客观世界、符合人类精神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发明创造的总和.简而言之,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映.无论是纵向的狩猎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还是横向具体的华夏文明,青海似乎总是以一种蛮荒、缺失状态示人.但当我们翻开历史的长卷,追寻文明的痕迹,我们会发现,青海的"文明之路"从未缺失,依旧闪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