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该区藻类化石的研究,发现在早寒武世有奥勃鲁契夫藻的存在,讨论了化石的时限,从而为与我国层型剖面云南梅树村剖面的对比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中国和澳大利亚早寒武世带壳软体动物(软舌螺、单板类、腹足类、双壳类等)演化可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早寒武世早期,出现在扬子板块的云南、四川、湖北的梅树村阶和筇竹寺阶。第二个阶段为早寒武世中期,出现在华北板块南缘的安徽、河南、陕西的沧浪铺阶以及澳大利亚板块南部。第三个阶段即早寒武世晚期,出现在澳大利亚板块南部新南威尔士。早寒武世初期带壳软体动物首先在扬子板块云南出现,并在扬子板块内发展成为第一演化阶段,而后动物群迁移到华北板块南缘,并经此迁移到澳大利亚板块南部,在两地各目繁衍成第二演化阶段。最后,在澳大利亚板块南部动物群又短距离迁移,也可能动物群由华北板块又迁移到澳大利亚板块南部,发展成第三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3.
由秦洪宾指导,丁莲芳、张录易、李勇、董军社等著的《扬子地台北缘晚震旦世—早寒武世早期生物群研究》一书,已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16开本,共156页,240千字。 本书扼要介绍了研究区地层分布、研究意义及简史,选择了七条典型剖面作了系统的介绍,将在这些地层中新发现的生物化石综合研究,建立了三个生物群,即庙河生物群、高家山生物群和宽川铺生物群,并对震旦系的顶底界线进行了讨论。三个生物群研究表明,晚前寒武纪的生物已发展到相当高级的程度,为人们探索生命的起源、生物的发展演化历程、了解后生动物早期演化、揭示带壳动物与其它后生动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提供了极好的材料。该书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供地质教学、科研人员及地层古  相似文献   

4.
昌平灰岩由张文佑(1935)命名,时代属早寒武世沧浪铺晚期。近年,作者在含 Megapalaeolenus feng-yanensis 层位之上采到 Redlichia murakamii。据此将昌平灰岩时代置早寒武世沧浪铺晚期—龙王庙期。  相似文献   

5.
报道了产自贵州瓮安新元古代陡山沱期磷块岩中的瓶状微化石2属3种,进一步证实瓮安生物群中已具有最早的能分泌硬体的原生动物存在。通过对这些瓶状微化石的立体形态、岩石薄片中的切面形态及外壁结构研究,认为瓮安生物群中的瓶状微化石在外壁具单层或多层结构,壳壁成分为磷酸钙质等特点,与陕南宽川铺生物群中的瓶状微化石相类似,但在化石的大小和外形特征方面又与高家山生物群中的瓶状微化石非常一致。这些化石的发现不仅进一步丰富了瓮安生物群的内容,而且为探讨具分泌硬体能力的原生动物的起源、分布和早期演化提供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6.
由"真动物"构成的动物界(不包括海绵)通常被划分为双胚层动物、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3个亚界.寒武纪大爆发经历了爆发的前奏-序幕-主幕3个阶段,其中后两个阶段处于早寒武世初期(依次以小壳化石的首次辐射和澄江动物群爆发为代表),另一个则发生在"寒武前夜"(即前寒武纪末期),以伊迪卡拉生物群为代表.这次独特的三幕式大爆发分步完成了动物形态演化谱系树(简写为TOA)的成型.已有化石证据显示,动物树的3大主体或3个亚界的起源及其早期辐射分别发生于寒武纪大爆发这3个主要阶段.澄江化石库中发现的早期后口动物亚界涵盖了该亚界中所有6大分支(棘皮类、半索类、头索类、尾索类、脊椎类和绝灭了的古虫类)的原始类群,澄江动物群时代标志着寒武纪大爆发的顶峰,完成了动物树框架的成型,从而宣告了寒武纪大爆发的基本终结.其学术重要性超越了中寒武世的布尔吉斯页岩,因为前者位于动物树形成的"源头",而后者仅代表此后的"一段流程".在动物演化历史上4个最具转折意义的重大创新事件(即多细胞动物起源、两侧对称动物起源、后口动物起源和脊椎动物起源)中,第一个发生在伊迪卡拉纪甚至更早的时期,其余3个则可通过梅树村化石群和澄江化石群观察到其完成的主体过程.已灭绝的古虫动物门,是初具鳃裂构造的原始分节动物,作为由原口动物向后口动物过渡的一个珍稀"缺环",很可能代表着后口动物亚界的一个根.古囊类兼有两侧对称的古虫类和一些原始棘皮动物的镶嵌体征,最可能代表棘皮动物的一个根.在早寒武世动物演化谱系中,后口动物的"顶端类群"的代表是被誉为"第一鱼"的昆明鱼目,目前已知包括昆明鱼、海口鱼和钟健鱼,它们具对眼、脊索与串珠状脊椎软骨共存的原始脊椎,代表了真正的脊椎类或有头类始祖.相反,包括云南虫属和海口虫属的云南虫类,既没有成对的眼睛也没有可信的脊椎软骨,而且其背神经索也未扩大成脑,甚至不具备低等脊索动物的肌节,因此与真正的有头类或脊椎动物无关.其实,这类奇特动物与古虫类共享相似的躯体构形,应该代表着低等后口动物中的一个侧枝.自达尔文以来,进化生物学一直在动物世界的悠长演化历程中,努力追寻"人类远古由来"的一些重大形态学创新事件的证据,无疑,古虫动物门原始鳃裂构造的出现以及第一鱼之头颅和原始脊椎软骨的形成,应是这条历史长河中人们期待已久的两大里程碑.  相似文献   

7.
日前从中国地质科学院科技成果汇报交流暨十大科技进展评选会上得知,我国江西发现两枚晚白垩世含胚胎骨骼恐龙蛋化石。恐龙蛋骨骼前肢长后肢短,明显具有窃蛋龙类的特征。专家经过对恐龙蛋化石形状、壳面纹饰和壳壁显微结构的研究确定它们属于广东河源的黄氏河源龙。江西白垩世含胚胎骨骼恐龙蛋化石的发现和研究,开启了我国含胚胎恐龙蛋化石研究的先河。  相似文献   

8.
本文详细研究了采自扬子地台北缘早寒武世早期地层中的大量海绵骨针化石。依据骨针化石的形态特征提出了海绵骨针化石的形态分类方案。总共记述了18类,28种类型。其中重点描述4个新的骨针类和11种新类型。为研究寒武纪早期海绵动物的出现、发展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实证材料。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引起我国地质界广泛注意的内蒙地轴解体论所建立的基础是清河镇群蛇绿岩和清河镇小壳动物群。解体论者认为这些广泛分布在中朝陆台北缘近20000km的东西延伸带上的不同岩层都是和温都尔庙群相似的蛇绿岩,并且其中都产有早寒武世小壳动物化石。最新研究已证实清河镇动物群不是生物化石,而是用酸处理岩石样品过程中的化学沉淀物和少量现代植物碎屑混入物的组合。大量地质资料也证明这个带上主要分布早前寒武纪变质杂岩和稍晚的裂谷堆积,所谓的清河镇群蛇绿岩是错误的地质观察和岩石鉴定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
东秦岭造山带地壳演化过程,大致可划分为五个阶段:前震旦纪洋壳向陆壳演化期;震旦—早寒武世古地台发育期;中寒武世—志留纪末期陆壳裂陷地槽发育期;泥盆纪—三叠纪大陆裂谷闭合造山期;中、新生代推覆构造与断块掀斜构造发育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