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建立大地构造内波假说的根据,即:(1)全球海陆分布的低阶球谐特征;(2)全球大洋中脊体系的存在;(3)大陆永存及生长的事实;(4)地壳均衡及莫霍面的化学分界面性质;(5)地槽活动的现象、规律等。在分析以在事实的基础上,研究了大地构造运动中主要的物质运动过程,认为从薄地壳底部向厚地壳底部迁移的地壳物质流,引起地壳厚度的自激波动,推动地槽运动和大陆生长。  相似文献   

2.
根据已知地质事实,用历史分析法,探讨华南晚元古代至早古生代古板块构造轮廓及其演化史。认为当时华南地区存在扬子古板块和华夏微板块。晚元古代(含早震旦世)扬子古板块在其东南部华南幼拉槽扩张推动下向北西漂移,在其前缘(北西侧)形成安第斯型主动大陆边缘;晚震旦世至早古生代,扬子古板块在秦岭海槽扩张推动下向南东漂移,在其前缘(南东侧)形成岛孤型主动大陆边缘。并通过与南海古板块的碰撞,形成华南加里东褶皱系,此过程亦可简化为华南褶皱系的开一合过程。肯城运动是反映上述古板块构造格局改变的一次重要变动。  相似文献   

3.
辽西蓟县系雾迷山组发育两层震积岩,分别位于雾迷山组一段的中上部及二段的下部,其表现形式为碳酸盐岩中的振动液化泥晶脉及少量层内褶曲,可视为一个主地震活跃期的两次地震事件,为区内首次发现,填补了区内震积岩的空白。地震事件与大陆板块的开裂与拼接有着直接的联系,本次震积岩的发现,对燕山裂陷槽的开裂与扩张,提供了有利证据,对中朝准地台的板块活动解释起着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从黔西南及邻区大陆动力学背景和构造组合特征出发,结合地震资料、地质测年数据,探讨了研究区的新构造运动特征。分析认为,新生代阶段,由于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的继续碰撞作用,研究区西部小江断裂带及其西部受印度板抉与亚洲板块碰撞影响明显,地震活动强烈;黔西南及东部地区因离碰撞带较远,新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有减弱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板块构造学说和地幔柱假说是解释地球运动的两种大地构造动力学模式。本文总结了两种构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所解决的地学问题,阐述了存在的不足和局限之处。板块构造学说和地幔柱假说各有其独到之处,两者并不矛盾,在许多方面可以互为补充、共存;但也都有其内在的缺陷,尤其缺乏令人信服的直接证据,需要今后不断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6.
按内波假说的观点,讨论了典型板内地震即中国大陆地震的成因机制,认为造成地壳厚度分化的内波运动依靠地壳厚度差异中蕴藏的重力位能,推动地壳物质运动形成各种类型的板内地震。研究了全球地震活动的纬度分布特点以及地震活动与潮汐作用及大陆分布的联系,指出:外动力地质作用强烈的大陆因剥蚀、搬运和沉积以及负载重分布,使大陆地区始终达不到重力均衡,成为地壳运动的活动区,因而陆壳“地震能量发射强度”曲线具有类似于潮汐剪应力纬度分布的两极衰减、南北对称的特性。文中还探讨了深震及和达—贝尼奥夫带的成因,克服了用俯冲板块解释这一现象的困难。  相似文献   

7.
扬子板块与冈瓦纳大陆在中泥盆世是否存在亲缘性一直有较大的分歧,两者的古地理位置关系对扬子板块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扬子板块西北缘四川北川地区中泥盆统养马坝组的碎屑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碎屑锆石年龄谱主要集中在1 000~900、850~720、650~500 Ma等3个区间,与冈瓦纳大陆以及下伏地层志留系碎屑锆石年龄谱进行比较,发现它们具有相似的碎屑锆石特征,均显示出典型的冈瓦纳特征。结合古地磁数据、养马坝组沉积环境演化特征、岩相古地理特征、大地构造演化特征以及前人研究成果等信息,综合分析了研究区养马坝组陆源碎屑的可能来源,认为其碎屑物质可能来自于下伏地层志留系沉积岩的沉积再旋回,中泥盆世扬子板块与冈瓦纳大陆不具有亲缘性。  相似文献   

8.
60年来,利用我国各种地质地球物理数据,结合野外考察,运用块体构造学说编制了中国海陆1∶500万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其从理论基础、方法技术上,实现中国海陆地质地球物理数据的融合;系统地反映出我国海陆基础地质调查与研究现状及大地构造格架;同时展示古生代以来中国海陆各块体的发育、运移、拼接和联合大陆的形成过程,以及印支运动后中国大陆由"东高西低"转为目前"西高东低"的演化规律。另外,通过系列图件的编制与建库,为我国矿产资源勘探及资源环境效应研究提供了基础图件数据。  相似文献   

9.
大兴安岭地区地处中国东北部,自然资源丰富,大、中型多金属矿床众多,是我国一个重要的成矿带,笔者根据内蒙古东北部的太平沟地区的工作实践,认为在该区应用物化探方法在寻找铜钼矿床效果显著。区域地质概况该区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为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结合部位附近,西伯利亚板块南东缘晚古生代陆缘增生带和中生代大小喷发岩带,早白垩世火山断陷盆地西南边缘,唐王沟以南光华期火  相似文献   

10.
利用1∶20万区域重力资料,结合航磁,电磁测深、遥感、天然地震等丰富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根据断裂的地质、地球物理标志,在华北地台南缘发现并确定了控制火山喷发的裂隙—中心式古火山通道,即隐伏的北西西向的上戈—铁炉坪—付店超壳断裂带。该断裂属华北地台南缘不同时代、不同性质的近东西向的地缝合线。研究认为:该断裂及其次级断裂不仅是重要的长期多次活动的控岩、导矿和容矿构造,而且也为矿床的多次改造、叠加和再富集提供了热源。它的发现,对重新认识豫西地区大地构造的演化特征,建立新的成矿模式,拓宽该区的找矿前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冷家溪群是江南造山带湖南段的最早物质纪录,其沉积构造背景及相关的钦杭结合带位置尚存争议。在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对湘东北金井地区冷家溪群早期-中期相对新鲜砂岩采样进行系统的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分析,进而按时代先后对砂岩分组并进行地球化学研究,以此探讨沉积期盆地性质及大地构造格局。金井地区冷家溪群砂岩的主量元素组成变化较大,SiO2质量分数总体较低、Al2O3质量分数和Al2O3/SiO2比值较高、K2O/Na2O比值高且变化大。轻稀土富集、重稀土平坦、铕负异常明显等特征暨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形态与典型的后太古宙页岩和上陆壳相似。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反映沉积环境为弧后盆地,且早期易家桥组和潘家冲组的成熟度较高,主要来源于北邻构造相对稳定的扬子陆块南缘;中期雷神庙组-黄浒洞组的成熟度较低,可能更多来源于南邻构造相对活动的大陆岛弧。各组地层构造环境微量元素判别图解均显示为大陆岛弧环境,但从微量元素特征对母岩的继承性分析,仍反映出弧后盆地环境;有关微量元素参数的相对大小指示早期沉积环境为活动陆缘、中期沉积环境为大陆岛弧,与主量元素特征反映的信息一致。根据上述地球化学证据,提出冷家溪期构造格局与演化过程:早期受古华南洋板块向北西高角度俯冲影响,弧后软流圈上涌导致岩石圈伸展而形成宽阔的弧后盆地,金井地区处于盆地北部而主要接受北邻扬子陆块来源沉积;中期古华南洋板块俯冲角度变缓并推动大陆岛弧向北西运移,弧后盆地收缩,金井地区因构造迁移而主要接受南邻大陆岛弧来源沉积。结合区域资料,认为弧后盆地南邻大陆岛弧大体在安仁-双牌一线。   相似文献   

12.
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煌斑岩与金矿在空间上、时间上具明显的对应关系。埠上金矿位于胶东玲珑金矿田西南方向的金岭金矿田的中北部;有关该矿区煌斑岩的研究资料较少。该文结合岩石学、矿物学、大地构造学等特征,对区内煌斑岩的地球化学进行了研究,揭示其内在成因,认为区内煌斑岩是因该区受到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华北板块与杨子板块碰撞造山及郯庐断裂带等构造岩浆活动的影响,俯冲洋壳析出的流体交代地幔形成的具氧化性的EM1型富集型地幔岩浆于造山拉张期在大陆活动边缘浅成侵入而成的。  相似文献   

13.
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后40 Ma以来青藏高原的挤压隆升、东亚大陆形变及应力场的演化过程.模型将东亚大陆限定在一梯形边界框架之中,大陆岩石层被视为由幂指数律控制的薄层,它上伏在粘滞性较低的软流层之上蠕变流动.模型设定印度板块以5 cm/a的恒定速度向北推进,并视其为青藏高原挤压隆升的主要驱动力.除此可活动边界之外,其余均被设为固定边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模型预测的现代水平形变速度和GPS观测的格局吻合很好;数值模拟所确定的中国及邻区之区域构造应力场格局与用地震、地质观测所推断的东亚大陆现代构造应力场也能够吻合.这一结果意味着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挤压是构成现代中国大陆内部岩石层水平形变及应力场格局的主要驱动力.模型计算还表明,大陆水平形变及应力场格局受多种因素如岩石层的力学参数,特别是边界条件的制约.  相似文献   

14.
根据60年代的月质资料和海洋地质资料,全面总结地月关系和地质史,可以发现地球爆抛月球的地质痕迹和月质痕迹.1978年版世界地形图清楚地表明,全部深海盆、海沟、洋隆裂谷及陆地山脉裂谷、江河渠道等沉陷构造均呈线性闭合态,从而全球洋隆(指全部洋底隆起构造)和陆地统呈完全吻合性裂迹,全球地壳统呈向太平洋中心汇聚漂移和拉裂形变运动的营力痕迹,北-东-南太平洋海盆纵贯南北,其边缘不相吻合,显呈地球抛月质点──月坑抿合后的地质痕迹.而月壳则显呈月坑地壳包合月体的吻合性裂迹.这种全息性痕迹,是地球抛月海陆起源及地亮相对固定演化历史的核心论据。  相似文献   

15.
到哪些地方去找未发现的金刚石原生矿,这就涉及到金刚石原生矿的形成时代问题。正确认识蒙阴地区金刚石原生矿的形成时代,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找矿指导作用。地质证据表明,蒙阴地区金刚石原生矿形成时代为白垩纪,同位素测年表明,蒙阴地区金伯利岩形成时代远早于白垩纪,通过对以往地质资料的研究,认为同位素测试年龄是多解性的,应结合相关地质证据确定其形成时代。  相似文献   

16.
地质遗迹是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多种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河南省大地构造位置跨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化历史,形成并遗留的地质遗迹十分丰富,其中不乏世界级的珍贵地质遗迹,国家级、大区级地质遗迹也为数不少,省级、市级地质遗迹更是不胜枚举。对河南省地质遗迹进行系统调查、重点研究、适度开发、合理保护,将对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社会意识、环保观念及当地科学品位,树立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一、地质遗迹的系统调查河…  相似文献   

17.
本文依据地震地质、地球物理、第四纪地质和构造地貌等资料,参照目前可以接受的应力-荷载模型、热扩散模型和非对称扩张模型,较详细地论述了江汉洞庭盆地(JDB)的构造演化历史、主要活动断裂的新构造变形与地震活动的相关特征,尝试性地预测未来强震危险程度,并提出若干抗震防灾的对策,目的在于为JDB的长远开发规划、生命线和重要城市的抗震减灾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8.
大的喷气沉积型矿床可能由穿过盆地沉积柱进入基底岩系的热水对流房排放到海底形成。热液对流模式已经取得多方面地质地球化学证据及流体动力学的定量检验。喷气成矿作用是在很长地质历史时期中广泛发育的一种重要成矿作用。大陆边缘断裂槽中的深囟水盆及相邻的碳酸盐台地上的沉陷洼地都是有利的成矿环境。  相似文献   

19.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其形成演化至今备受争议,其动力演化机制对恢复大陆东南部板块格局和古地理演化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南海扩张前后的火山作用形成的火山岩恰可以成为研究南海张开机制的有力证据。而南海海底岩石样品难以获取,于是,一些学者将目光投向了对南海北部陆缘的新生代火山岩的研究,通过研究火山岩成因与深部动力学的联系,从而对南海张开时间进行约束,并探讨其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20.
本文系统地论述了发育在浙江地质历史时期内,各个不同大地构造阶段中,各山麓快速粗碎屑建造(PFMF)的特征。运用历史—动力学方法,综合分析研究了它们与造山—造盆作用及其大地构造学意义。指出PFMF是具有严格时空概念的构造—沉积相,为造山—造盆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造山带沉积地质学及造山—造盆作用关键的沉积纪录;认为浙江东南部PFMF的时空演变从地洼造山—造盆作用由早期至晚期,其演变自西向东迁移,其力学性质由任性向张性转变的过程,具有重要的大地构造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