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就医可达性是衡量区域医疗公平性的标准之一,为均衡医疗设施配置提供了理论依据。两步移动搜索法(2SFCA)是一种较为成熟的可达性计算方法,但仍存在研究最小基本单元尺度较大、供需点间时间估算忽略路网的通达性和实时路况等问题。本文利用高德地图获取依据实时路况规划最优驾车路线的时间,通过2SFCA评估北京市1 575个居民点在工作日的5个时段和4种出行时间阈值内到达208所医院的可达性。结果表明:北京市就医可达性空间分布不均衡,随搜索阈值的增大,分布形态由多峰值分布向以西城区和东城区为中心的环状扩散分布转换。时段分异特征显著,各时段可达性为一般及以上居民点比例由高至低依次为夜晚、中午、下午、早高峰、晚高峰。  相似文献   

2.
由于城镇化发展迅速、居民对医疗服务需求的提高,使得城市人口密集区域医疗服务压力增大,因此进行医疗服务设施可达性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福州市主城区为例,医疗数据来自于福州市卫健委,利用爬虫技术获得小区户数进行人口估算,基于早、中、晚各时段的实时路况信息,计算居民点到医疗服务设施的最优路径旅行时间,并绘制医疗服务等时区,利用高斯距离衰减函数改进的两步移动搜法(Gaussian-Two Step Floating Catchment Area Method, Ga-2SFCA),考虑出行模式,对福州市主城区二级以上医院进行可达性分析。结果表明:① 驾车出行模式下,医疗服务覆盖率和居民就医可达性要明显好于公共交通出行模式;② 驾车出行模式下,医疗服务可达性受出行时段影响较大;而公共交通出行方式下,各时段差异较小;③ 随着时间阈值的增大,居民点的医疗服务可达性等级提升,且高等级可达性范围逐渐扩大;④ 驾车模式下的医疗可达性空间分布和道路保持一致,呈现出“环线层次”的现象;而公共交通模式下的可达性空间分布由于受到城市公交微循环系统的影响,呈现出“轴向扩张”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服务需求正成为现如今人们越来越关心的问题。以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为研究区,以开源OSM道路交通网、综合性医院和人口社区为基础数据,利用高斯两步移动搜寻法结合网络分析OD成本矩阵对研究区进行就医空间可达性分析,以千人床位数作为就医可达性指标,根据在时间成本下的就医可达性结果,对研究区的医疗设施建设提出建议。结果显示:①东昌府区的综合性医院趋近集聚分布,整体分布不均;②东昌府区的医院主要集聚于柳园街道,整个研究区的就医可达性以柳园街道为中心,呈圈层式分布,就医可达性等级从7级到1级由内到外逐层降低;③时间成本下的就医可达性结果从中心到边缘地区可达性等级相差较大,经过分析得出这与路网的道路等级和密集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可达性作为城市绿地评价的重要指标愈加受到重视。在计算方法上,GIS网络分析法以实际交通网络为基础,相比于其他直线距离测算方法,从一定程度上真实反映了公园绿地的可达性,因此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以长沙市岳麓区为例,运用GIS软件的网络分析法,基于步行、非机动车和机动车3种交通出行方式,定量分析了不同等级公园绿地的可达性。研究结果表明:长沙市岳麓区公园绿地整体步行可达性较差,15 min有效服务范围仅覆盖了研究区域的22.4%;社区级公园的步行可达性较差,仅有14.5%研究区域内的居民可以在15 min内到达最近的社区级公园,而基于非机动车的可达性较好,大部分居住区域的居民(占比76.2%)可以在15 min内到达最近的社区级公园;风景名胜级公园的非机动车的可达性较差,15 min可达的有效服务面积占比为30%,而机动车的可达性较好,20 min可达的服务面积覆盖了大部分研究区域(占比82.2%)。  相似文献   

5.
儿童专科医院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对提高儿童就医可达性和改善儿童健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北京市出租车轨迹、医院及人口等多源数据,运用增强两步移动搜寻法分析了北京市六环内儿童专科医院的潜在就医可达性和实际就医可达性。结果表明:六环内儿童专科医院的潜在可达性分布不均,五环与六环间的西北部、西南部和东部地区是明显的缺医区;六环内实际可达性均值高于潜在可达性,但空间差异性更大;潜在可达性的评价结果低估了三环内及规模较大医院周围地区的实际可达性,而高估了三环到五环之间区域的实际可达性。研究结果揭示了儿童专科医院医疗服务供给的空间不平等性,有助于为促进北京市儿科就医均等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国土空间规划的背景下,自然资源部提出了基于等时圈的中心城区可达性评价方法。本文以南昌市为研究对象,利用静态交通数据和从开放地图平台获取的工作日15:00(平峰)、18:00(晚高峰)和周末的15:00、18:00的动态交通数据分别生成中心城区等时圈,随后使用混淆矩阵及Kappa系数对两种数据的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研究发现:南昌市中心城区大部分区域都位于以八一广场或绿地中央广场为起点的60 min等时圈内,南昌市域大部分区域则位于120 min等时圈内;静态数据生成的等时圈与对应的工作日晚高峰的动态数据生成的等时圈相比仅具有一般一致性,但前者在中心城区尺度与工作日平峰的动态数据生成的等时圈达到了高度的一致性,更适合在中心城区层面评价工作日平峰的可达性;4个时段的动态数据的等时圈结果表明工作日15:00的中心城区可达性明显优于其他3个时段,但各个时段的等时圈覆盖面积占市域面积的比例随车程的增加都呈现出Logistic曲线特征,各曲线增长的关键时间节点能够为等时圈划分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分级阈值。  相似文献   

7.
傅俐  王勇  曾彪  毛泳  高敏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9,21(10):1565-1575
针对当前医疗资源分布不均问题,本文以重庆市北碚区为例,以行政村为最小研究单元,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将多级半径和高斯距离衰减函数相结合来改进两步移动搜索法,对北碚区医疗设施空间可达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 改进两步移动搜索法综合考虑了医院等级规模对居民的吸引力、距离衰减因素对居民出行意愿的影响等因素,在识别高可达性区域内部差异和边缘低可达性区域方面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因此其计算结果能够更准确地刻画北碚区的医疗设施空间可达性特征;② 北碚区整体医疗设施空间可达性较好,呈现由中心向四周递减的特征;③ 借助冷热点分析发现北碚区医疗设施可达性空间差异大,两极分异显著,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东阳街道、朝阳街道、天生街道、北温泉街道和龙凤桥街道等中心城区,低值区主要集中在金刀峡镇、柳荫镇、三圣镇、复兴街道和静观镇等边缘地区。研究结果可为相关部门制定决策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避难场所可达性是指避难场所与受灾居民之间的通达性,即灾害发生时,避难人员通过避难疏散通道到达避难场所的难易程度,是评价避难场所布局合理性的重要指标。本研究结合高斯两步移动搜寻法和网络分析法,从供需双向出发对村镇地区避难场所进行可达性分析。2种方法的结合,既充分考虑了需求点与设施点的相互作用,又充分考虑了设施点的吸引力随距离的衰减关系,并基于实际道路,以步行疏散时间作为搜索半径,降低了传统研究中因忽略供需间相互作用及实际距离而引起的可达性结果的误差。最后,以神农架松柏镇区为例,验证该方法的实际应用价值。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测定村镇地区避难场所的空间可达性,同时,基于GIS软件可以直观地揭示研究区域内避难场所可达性空间分布差异。该方法可为制定科学的村镇防灾减灾规划提供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9.
利用基尼系数、核密度分析和构建“D-D(景点-景点)成本”可达性模型,结合公路网结构,分析了珠三角城市群4A级及以上旅游景点空间分布与可达性。结果表明:①珠三角4A级及以上旅游景点基尼系数为0.4027,分布态势不均衡,整体上呈现“东岸多、西岸少”的空间格局,形成以“广州-佛山”“深圳-东莞”两个密集中心,并有较为明显的沿海、沿交通干线分布的特征。②珠三角4A级及以上旅游景点平均通行时间在71.01~243.97 min,均值为103.59 min。可达性系数极差为1.659,平均值为0.998,其中67个景点低于平均值。③景点可达性空间分布不均衡,有较明显的中心向外围递减的圈层结构,广州市、佛山市地区属于可达性最高的区域,主要与景点空间分布集聚程度和景点周围公路等级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10.
利用python程序语言开发了基于百度地图导航服务的批量路径时间查询平台,并结合最邻近设施时间和累积机会成本方法度量了居住单元与中心商业区(CBD)、与行政服务中心、与大型医院、与火车站、与飞机场的可达性;然后,着重对比分析了2种公交模式(有/无地铁)下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① 与基于ArcGIS网络分析法等传统方法相比,基于“门到门”互联网路径规划服务API方法计算的出行时间成本能够较为精确、便捷地用于度量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达性,避免了人工构建复杂路网数据集的工作量,而且更具时效性;② 融入地铁网络的公交模式不同程度上提升了居住单元至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达性,尤其是地铁沿线“廊道”以及重要交通设施(如地铁站点)邻近区域最为显著;③ 居住单元至邻近CBD的可达性变化显著集中于0~30 min,30 min时间阈值内公交(有地铁)模式下累计的人口和面积分别是公交(无地铁)模式的1.7倍和2.2倍;④ 居住单元至邻近火车站的可达性变化显著集中于0~30 min以及30~60 min,30 min时间阈值内公交(有地铁)模式下累计的人口和面积分别是公交(无地铁)模式的8.9倍和3.0倍,60 min时间阈值内累计的人口和面积分别是公交(无地铁)模式的1.5倍和1.9倍;⑤ 居住单元至邻近飞机场的可达性变化显著集中于60~90 min以及90~120 min,90 min时间阈值内公交(有地铁)模式下累计的人口和面积分别是公交(无地铁)模式的12.6倍和6.6倍,120 min时间阈值内累计的人口和面积分别是公交(无地铁)模式的2.0倍和3.6倍;⑥ 居住单元至所属行政中心、至邻近大型医院的可达性在各个时间间隔及阈值范围内亦有相应幅度的改善。此外,运用本文的技术方法还可获得更完整、真实的其他交通模式(如汽车、电动车、自行车、步行等)接入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情形,为进一步研究非汽车模式下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达性提供参考,促进城市公共交通可持续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探究高密度城市公园绿地资源空间配置的有效性和供需平衡问题对城市规划和居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已有研究较少从多尺度、多交通出行模式以及结合地图大数据算法的角度对公园绿地可达性进行探究。本文以广州市越秀区为例,利用百度地图多交通出行数据,提出一种结合多类型公园绿地多级可达时间阈值的改进型引力模型,对越秀区公园绿地的空间可达性及其供需平衡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 越秀区各尺度和各类型公园绿地可达性差异显著,城区尺度可达性大体上呈现由北向南逐层递减趋势,街道尺度可达性则表现出明显的“极化”现象,大型公园绿地可达性远高于社区公园和街头游园且在城市整体可达性中占主体地位;② 从空间集聚情况来看,城区尺度公园绿地可达性值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分布特征,由北向南表现为高值聚类、不显著、低值聚类,街道尺度相比城区尺度高值聚类减少,低值聚类和无统计意义的区域增多;③ 基于供需平衡视角的空间可达性结果显示,公园绿地供给与居民需求在城区尺度和街道尺度分别呈现出整体平衡和局部失衡的现象,局部失衡主要集中在公园绿地资源相对匮乏的街道。  相似文献   

12.
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分布特征与可达性、公平性等空间配置直接关系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性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完整性。本文以北京市为例,以POI数据表征城市公共体育设施,运用核密度估计、最近邻指数、改进型两步移动搜索法以及覆盖度指数等分析方法,研究北京街道尺度上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空间集聚特征及供需视角下的可达性与公平性。结果表明:(1)改进型两步移动搜索法考虑了不同等级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供给规模与“15 min生活圈”理念下的居民出行距离,适合街区级与社区级体育设施可达性分析,中心城区街区级与社区级设施空间可达性较高;(2)北京各级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趋势,地区级设施表现为“点状集聚、面状分散”趋势,街区级总体呈现出“核心-边缘”式特征,中心城区供给数量多,周边地区配置少;社区级设施为“小集聚、大分散”模式,空间分布均匀;(3)北京社区级城市公共体育设施覆盖度高的街道最多,空间配置最为均衡,街区级设施覆盖度指数高的街道较少,覆盖范围相对有限。研究结果可为北京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规划编制与优化布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王艳慧  聂丽 《地理信息世界》2017,(6):98-101,106
从空间可达性角度研究其应急避难场所布局的合理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采用基于GIS的两步移动搜寻法,以北京市海淀、丰台、石景山3个西部城区的59个街道为研究单元区,分析不同服务距离(阈值)下可达性的变化,并对现有避难场所的服务功能做出评价。结果表明:(1)海淀、丰台、石景山三城区均处于较低的应急避难服务水平。(2)3个城区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分布不均,其中海淀区的应急避难场所相对较多,空间分布相对较为均匀。(3)各街道间拥有的避难资源空间差异明显,海淀街道相对富裕,丰台区宛平城地区以西则严重匮乏。  相似文献   

14.
交通能力差、红色文化资源分散影响革命老区旅游产业发展.可达性研究为实现分散旅游资源的空间整合提供技术支持.基于百度地图开放平台的批量算路服务,通过实时路况信息提取时间和距离参数,优化传统可达性计算结果出现偏差的技术问题.本文以大别山革命老区为对象,对980处红色文化保护单位进行空间匹配及可达性求解,结果表明:湖北省境内红色文化资源可达性较高,且节点性资源较多;安徽省境内红色文化资源可进入程度较弱,处于可达性圈层结构的外围;鄂豫皖3省交界地区红色文化资源整合和可达性仍显不足;河南—湖北境内在南北方向上形成了多层次、多类型资源相互交织的旅游廊道,但东西方向旅游廊道尚未形成.研究结果可为推动大别山革命老区红色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利用实时路况数据聚类方法检测城市交通拥堵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交通拥堵严重制约其网络总体效率。开展检测交通拥堵点可有效识别网络瓶颈,以整治交通拥堵现象。对此,本文提出一种新的城市交通时空拥堵点检测的方法:即采用实时路况数据,通过定义时空关联,检测时空意义上长期性、规律性交通拥堵点。本文基于DBSCAN(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算法,以成都市为试验区,实现了这种拥堵点检测方法。试验表明,该方法可快速、有效、准确地检测出城市道路严重拥堵路段,并确定其拥堵时空范围,为交通管理、交通拥堵机理分析、交通拥堵预测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对医疗的需求不断增加,分析评估城市医疗设施服务范围,对解决医疗供需矛盾,提升城市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医疗设施服务覆盖评估,多忽视交通网络与人群分布因素,致使城市医疗服务存在不少覆盖盲区。山地城市复杂地形环境影响居民出行能力与出行方式,增大医疗设施服务覆盖的难度,传统方法难以对其准确评估。本文在分析比对现有医疗可达性研究方法优劣势的基础上,以重庆市主城区为实验区,试图针对性地采用优化两步移动搜寻法,并根据网络地图数据、官方统计数据,基于GIS平台建立医疗设施可达性分析模型,从市域、片区与社区3个层级科学评估医疗设施服务覆盖范围与各街镇医疗可达性。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方法更能处理海量医疗数据,准确模拟医疗服务范围,并输出全层级医疗设施服务覆盖评估结果,更适用于交通复杂的山地地区与多层级医疗设施服务覆盖评估。综合评估显示,重庆市主城区医疗设施服务存在大型综合医院空间分布不均、基层医疗设施内部覆盖不全的问题,并且医疗覆盖度较好的街镇仅占总数的33.1%。据此,建议老城区集聚的优质大型医疗资源向新城地区共享的同时,按照地理区位与技术能力划分、组建层级完备的医疗片区,补齐老城区基层医疗服务的短板,以期完善重庆主城区医疗设施配置。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随之提高,近年来,医疗可达性逐渐成为城市研究领域的重点关注对象.尤其是2020年爆发的新冠疫情,让人们认识到医疗可达性和社会资源配置的公平性是至关重要的.现存的可达性计算方法通常建立在一个假设的基础之上,即假设居民选择就近的医院就医,这忽略了人们选择医院的主观意向.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融入行人移动大数据,用移动大数据来模拟人们产生就医行为时对医院的主观选择.结果显示:①很多居民愿意增加出行距离选择更好的医疗服务机构就医;②利用出租车轨迹数据和地铁刷卡数据计算的医疗可达性结果有明显差异;③深圳市医疗可达性整体上呈现出分布不均匀和多中心的发展趋势;④城市交通状况也是影响医疗可达性结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典型贫困山区旅游景点可达性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景点的可达性水平不仅可以反映游客到达的方便程度,也用来衡量区域旅游业发展的潜力,而对于贫困山区旅游景点的可达性研究还可为旅游扶贫的开展工作提供理论参考。本文聚焦典型贫困山区,探究交通成本及复杂地形特征对旅游景点可达性的影响。首先,文章通过连接度指数和通达度指数的相关分析,了解研究区旅游网络的整体连通状况;然后,运用累积耗费距离法,分别基于不同等级交通因素和坡度、海拔等地形因素,对研究区旅游景点可达性和县级行政单元整体可达性进行对比分析,并提出了一种综合考虑交通因素和地形因素的可达性评价方法。研究表明:交通因素分析法弱化了水域对于可达性的阻隔作用;地形因素分析法忽视了交通条件对于可达性的影响;而综合考虑不同等级交通因素和复杂地形因素的可达性评价方法,既可有效识别水域对于贫困山区旅游景点可达性的阻隔作用,也体现了交通条件的改善对于自然环境下可达性水平的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19.
快速选择和分配应急医疗机构是城市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的一个重要方面。医疗机构的地理位置和城市实时交通是影响城市医疗机构时空可达性的主要因素,医疗机构的资源数量和突发事件的救助需求是否匹配决定了医疗服务的可及性。本文综合考虑以上影响因素,将医疗机构的地理位置、实时道路通行情况、医疗机构等级及其资源数量以及突发事件的救助需求作为选择指标,建立适合城市突发事件应急救助需求的医疗机构选择模型,设计其算法流程并利用青岛市相关数据进行实验,验证其可行性及关键步骤的作用。本文提出的应急医疗机构选择模型及算法能够在推荐医疗机构的同时完成救治人员分配和路线规划,提高了应急医疗机构的选择效率,对城市突发事件应急响应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决策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快速城镇化导致我国城市消防应急服务基础设施与城市发展不同步的问题日益凸显,城市消防救援覆盖率评估是提升消防服务质量与优化消防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实时路况的城市消防救援覆盖率评估模型,通过考虑消防站管辖区域的空间限制,在2020年9月连续三周时间内利用高德地图API获取消防站到达历史火灾事件的实时出行救援时间,对南京市消防救援覆盖率的时空模式进行分析与挖掘。结果显示:① 南京城市火灾密集区域(简称火灾密集区)消防站的平均出行救援时间约10 min,非火灾密集区约16 min,均比国家规定的5 min到达时间标准明显要长,导致南京市消防站在5 min到达标准下的覆盖率仅为8.2%;② 由于南京火灾密集区消防站的平均行车救援距离仅为非火灾密集区的37%,导致火灾密集区火灾事件等待救援时间明显低于非火灾密集区,尤其火灾密集区西南部、东北部及部分消防站周边火灾事件等待救援时间相对较短,但南京全区火灾事件等待救援时间在5 min以内的比例不足7%,且等待救援时间在5~10 min之间的短距离火灾事件受早晚交通出行高峰期交通拥堵影响最大;③ 南京市消防站救援覆盖率受早晚交通出行高峰影响呈现早晚交通出行高峰期明显低于其他时段的“W”形变化模式,火灾密集区消防站在5 min到达标准下的救援覆盖率从非交通出行高峰期的11.5%降低到交通出行高峰期的8.4%,而非火灾密集区从6.1%降低到5%,火灾密集区东南部石门坎与东山交界区域和北部汉中门与迈皋桥周边区域早晚交通出行高峰时段等待救援时间超过15 min的火灾事件比非交通出行高峰时段明显增多;④ 在5 min到达标准下,南京市消防站救援覆盖率“W”形模式波动最小,10 min到达标准下的平均覆盖率为43.5%且波动最明显,15 min到达标准下的平均覆盖率达到75%。最后根据分析结果给出了南京市消防未来建设发展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