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目前注册测绘师制度的实施和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认证工作开始的前提下,本文通过分析,认为测绘类专业认证与注册测绘师制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提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测绘工程专业综合改革方案,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行讲座式授课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等,促进高校教育培养与人才市场需求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从而提高能够满足国家注册测绘师基本要求、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测绘人才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2.
遵循注册测绘师制度的合格目标和测绘地理信息专业认证的培养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工程项目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按"2+1+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针对第三学年的讲座责任制教学改革,以专业主干课之一——"GNSS测量与数据处理课程"的课堂教学实施和考试制度改革进行研究,为具体实施制定方案。  相似文献   

3.
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实践课程体系,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构建并形成了以项目培养能力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有效地提高了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探索和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式,切实满足行业高素质人才需求、服务国家及地方经济建设是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本文以兰州交通大学测绘学科为例,对测绘类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分析:1)系统剖析兰州交通大学测绘类专业实践课程内容设置、跨度6年的应届毕业生生源及就业流向趋势,总结了现有条件下人才培养的不足与局限;2)针对上述问题,尝试构建5个"3"模式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与示范中心建设、多层次学科技能竞赛体系与专业认证、国际视野引导四个专业建设的发展模式,力求培养学生专业方面的通识能力、就业渠道及行业方面扩展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创新能力;3)立足扎根西部和面向铁路交通行业特色办学背景,力图培养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多学科交叉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以期为"川藏铁路"等国家重大战略工程建设提供科技和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5.
针对测绘工程专业新工科建设中存在的"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科研、轻教学"等问题,以培养测绘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为出发点,结合新工科建设和专业认证实践,提出了专业建设与改革思路,通过重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筑牢"以本为本"防线等改革措施,提高专业建设水平、教师教学科研能力以及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构建的"基础型、发展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专业建设与改革思路,对我国同类型高校测绘工程专业新工科建设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6.
审视分析当前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以"测绘4.0"与智能测绘对测绘人才的新要求为导向,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遥感与测绘工程学院结合实际情况,依托优势特色,在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手段和模式、评价方式、工程实训等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一系列的创新与实践,构建了闭环的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人才培养成效和社会声誉显著,为测绘高校复合创新、知识服务型高级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7.
通过改进"GIS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是卓越测绘地理信息工程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当前测绘类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的重要考核指标.本文提出了面向工程教育认证的"GIS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OBE模式改革,探讨了OBE模式下的"GIS原理及应用"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中心构建理论和实践的"GIS原理及应用"教学方法等.本文方法注重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并且考虑了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本文研究成果,可为面向工程教育认证的测绘地理信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理论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实行卓越工程师计划是为了改革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中南大学卓越测绘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要求,结合我校测绘工程卓越工程师班的教学实践,从学校培养和企业培养两个环节,对实践教学的师资培养、教学内容和任务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为造就高素质卓越测绘工程师人才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9.
为优化配置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增强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提出测绘地理信息类本科专业“一干两轴三维”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以掌握现代测绘地理信息科学技术理论为中心,培养创新研究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为主轴,设置工程测量、城市空间信息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3个方向;从制订培养方案入手,围绕课程体系建设改革教学模式,针对专业方向强化实践教学;构建了校企合作开放型人才培养体系。该模式目前已经应用,取得了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0.
刘小阳  李峰  孙广通  宋萍  刘军  王秋玲  钱安 《测绘通报》2018,(6):144-147,152
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为背景,分析了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和不足,结合防灾科技学院测绘工程专业实际,对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为高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测绘人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测绘工程专业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应用型人才的内涵;提出了测绘工程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的构建模式,提出了保证模式建立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测绘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具备的实践能力的基础上,提出了实践能力培养应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同步推进,与注册测绘师执业资格兼容,秉承"CDIO"工程教育理念设计教学环节与教学内容。结合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特点,提出了培养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可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借鉴。  相似文献   

13.
构建工程型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型人才是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文中围绕培养测绘工程专业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在分析专业人才定位、规格和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论述了工程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及实施效果,对同类院校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地理信息系统发展入手,依据社会对GIS人才需求,从GIS知识结构、实践教学和目前高校GIS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问题对GIS人才培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2011年教育部和国家测绘局正式启动测绘领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共同打造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竞争能力强的测绘人才队伍。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是测绘工程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针对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在现有培养模式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机制,以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卓越测绘工程人才。  相似文献   

16.
有效利用教学实训基地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技能。测量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需要进行实训教学,但目前实训教学基地大多限于高职类院校,本科院校很少进行实训基地项目建设。结合长沙理工大学的交通学科优势和特色,探讨交通类测量学实训基地建设,拓展和完善测量学实践教学的体系,实践证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测绘实训管理平台是针对测绘类专业实训课程,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环境为基础,构建面向移动教学环境和自主学习服务的实训教学支撑平台。平台以测绘类专业实训教学任务的规划、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为核心,涵盖多种形式实训教学资源的集成、共享与分发过程,通过测绘仪器设备数据的实时读取,做到实训任务可管理、可量化、可评价,可以帮助任课教师持续改进实训课程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效果、降低劳动强度。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实训教学的基本现状,并介绍了移动互联时代教学的技术特点,进而介绍了测绘实训管理平台的设计思路与实现方法。平台的设计和研究也对实际生产中移动互联与云技术的应用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冯大福  李天和  邓军 《测绘科学》2012,37(5):227-228
本文结合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教学实践,从课程设置、集中实训环节安排、仪器操作训练、计算能力培养、技能竞赛、组织学术讲座、开放实训基地、对外技术服务等7个方面,对高职测绘类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方法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9.
方萍  赵卫  陈勇 《现代测绘》2005,28(1):29-30
介绍了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静态定位技术,如何为滆湖公路大桥建立控制网,延伸出时控制网平差方案的确立上,以及如何使控制网中的成果与公路主线控制网中的成果互相兼容,从而为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必要的控制资料。  相似文献   

20.
伴随国家北斗重大工程的建成推广,卫星导航问题呈现行业化、信息化及智能化等复杂特征。解决复杂导航问题已超越单一课程知识领域,学生需具备探索前沿、认识发现、实践应用等创新能力。因此,培养卫星导航创新型人才迫在眉睫。本文针对卫星导航创新型人才培养特点,提出并构建了"前瞻引领、创新驱动、实践提升"的卫星导航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该体系立足学校行业特色,在教学中启发学生前沿思维;结合灾害应用,在竞赛中驱动应用创新;依托北斗实验室和校企联合基地,在实践中进行创新创业培养。经过10余年的教学实践,培养了一批行业特色鲜明、实践能力突出的卫星导航创新型人才,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效,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