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运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借助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构建从化流溪河流域先秦时期遗址分布预测模型,得出遗址分布与海拔等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从化流溪河流域先秦遗址分布受自然因素影响显著,其中河流缓冲区(距河流距离)对遗址分布影响最大,海拔高程、坡度影响次之,坡向则对遗址分布影响甚微.遗址预测模型显示较高概率分布区集中分布于从化流溪河中下游干流、潖江河干流及两侧大型一二级支流两岸;较低概率区集中分布于从化流溪河中下游干流、潖江河远离河道的区域.此外,从化流溪河上游广阔地区除大型河流两岸外,多属于低概率分布区.经Kvamme增益统计方法检验,遗址预测模型能有效识别遗址分布较高概率区,将为未来的考古调查工作提供参考,减少盲目性.  相似文献   

2.
针对榆林东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的环境宜居性分布规律进行研究,通过SOFM神经网络模型对研究区聚落等级进行划分,结合地形高程、坡度、坡向、距水系距离、植被覆盖度等因子,构建指数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遗址大都分布在海拔1 000~1 200m、坡度3~9°、距水系距离为0~800m、坡向为阳坡以及植被覆盖度较好的区域,一级聚落均分布在古代环境宜居性较高的区域。与仅使用地形因子建立的指数模型相比,加入植被覆盖度和聚落等级因子的模型对不宜居的沙漠和遗址分布空白区域划分的宜居性等级低,对遗址分布密集的宜居区域划分的宜居性等级高,宜居性等级划分结果与各等级遗址密度分布的客观事实更为吻合,综合因子模型对区域宜居性等级划分更为精确。  相似文献   

3.
针对榆林东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的环境宜居性分布规律进行研究,通过SOFM神经网络模型对研究区聚落等级进行划分,结合地形高程、坡度、坡向、距水系距离、植被覆盖度等因子,利用指数变异法客观确定各因子的相对重要性并构建指数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遗址大都分布在海拔1 000~1 200 m、坡度3~9°、距水系距离为0~800 m、坡向为阳坡以及植被覆盖度较好的区域,一级聚落均分布在古代环境宜居性较高的区域。与仅使用地形因子建立的指数模型相比,加入植被覆盖度和聚落等级因子的模型对不宜居的沙漠和遗址分布空白区域划分的宜居性等级低,对遗址分布密集的宜居区域划分的宜居性等级高,宜居性等级划分结果与各等级遗址密度分布的客观事实更为吻合,综合因子模型对区域宜居性等级划分更为精确。  相似文献   

4.
张海  徐艺菁  周静 《遥感学报》2021,25(12):2396-2408
考古遗址预测模型(SPM)在考古学研究和文化资源管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传统的构建方法过度依赖数字高程模型(DEM),对多光谱遥感数据的应用较少。本项研究以陇东黄土高原地区的区域考古调查为例,利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商业DEM数据和Landsat 8 OLI多光谱遥感数据,构建3种考古遗址预测模型(DEM模型、多光谱遥感模型和混合模型)。研究表明,黄土高原地区先秦遗址分布对坡向、纵向曲率、地形开阔度等地貌因素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而引入主成因素分析法(PCA)提取的多光谱因子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单纯基于DEM派生数据构建的遗址预测模型的精度和预测效率,而且还能够很好地改善遗址预测模型的空间结构,增强遗址预测模型的应用效果。基于上述混合模型的分析,陇东黄土高原地区先秦时期的土地资源开发,从仰韶文化时期的不足10%,迅速提升至龙山文化时期的43.1%,先秦时期整体达到了57.3%的规模,土地资源的加速开发奠定了该地区早期文明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郑洛地区史前聚落分布特征的空间自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郑洛地区史前聚落遗址点的空间分布特征的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以不同的格网尺度研究郑洛地区4个文化时期的遗址点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发现:5 000~12 000m的格网尺度最能表现出裴李岗文化时期、仰韶文化前期、仰韶文化后期和龙山文化时期这4个文化时期全局自相关的差异。从局部自相关所表现出的变化情况来看,6 000~10 000m这一范围的格网尺度是最能保留住郑洛地区这4个文化时期遗址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将空间自相关分析应用于史前聚落考古研究中,可以探讨史前聚落考古中遗址点的空间分布模式及其变化。这不仅为史前聚落考古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也扩展了史前聚落考古理论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最大熵模型的巴基斯坦遗址预测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巴基斯坦的遗址分布问题,该文通过对巴基斯坦的遗址分布进行预测,基于674处遗址点,选取DEM、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离水距等环境变量作为自变量,构建Maxent遗址预测模型,利用Logistic模型验证Maxent模型的精度,并用Kvamme增益值进一步验证两模型的精度。结果表明,印度河流域遗址分布概率高,北部高地地区遗址分布概率低。Maxent模型和Logistic模型都具有较高的准确度,而Maxent模型的增益值远大于Logistic模型,模型精度更高;在局部尺度下,Maxent模型表现更加稳定,其增益值基本保持不变,而Logistic模型在不同的子区域内增益值并不稳定。Maxent模型对于小规模数据集的预测效果也优于Logistic模型。  相似文献   

7.
鲁东南新石器遗址时空格局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琪  刘冰  刘欢 《测绘科学》2019,44(7):88-95,104
针对史前文化遗址的时空间分布进行研究以进一步分析环境变化对人类聚居地带来的影响,对发现和保护历史文化遗址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鲁东南地区史前遗址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区域地形地貌等条件分析遗址与自然环境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遗址点主要分布在高程50~200m、坡度0~6°、坡向朝南且距离河流200~2 100m的范围内;且遗址点的分布呈现一定的聚集性,不同时期人类活动聚集中心存在迁移现象。由此得出古代人类倾向于选择海拔高度低,坡度小,向阳且靠近水源的地方聚居,且不同时期农业经济类型和社会的发展程度一定程度的影响了人类活动中心的位置分布。探究了鲁东南地区3个时期遗址时空分布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分析了不同时期人类活动中心的聚散特征。  相似文献   

8.
对史前聚落遗址的分布特征研究,有助于了解史前人类对环境的选择策略以及聚落系统的演变规律。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对河南省史前聚落遗址的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分析聚落选址与区域海拔高度、地形坡度、水系等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四个时期的史前聚落大部分分布在海拔50-400m、坡度小于3°、距离河流在3km以内的地带。  相似文献   

9.
中国遥感技术在考古中的应用与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聂跃平  杨林 《遥感学报》2009,13(5):952-970
遥感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考古学的新目标、新需要不断出现, 利用遥感技术进行田野考古研究的工作已经取得长足进展。回顾了遥感考古的历史, 介绍了遥感技术在大遗址探测中的优势与作用, 以当前遥感考古与虚拟考古研究为例, 对遥感考古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0.
《北京测绘》2020,(4):F0003-F0003
聚落的形态研究是综合反映社会组织结构和文明发展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理解聚落聚集、文明发展、时空演化的重要手段,也是考古研究领域重视的问题之一。随着空间分析技术的发展,考古学者开始应用空间分析方法研究聚落,空间技术和多因子加权评价方法减少了依靠专业知识经验带来的主观性。本文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为背景,以聚落形态研究为目标,采用空间信息技术、分形理论、群体智能方法对临汾地区四个时期(7kaB.P.~2.7 kaB.P.期间,仰韶时期、庙底沟二期、龙山时期、夏商周时期)的聚落形态进行综合分析,形成了适合于黄河流域先秦时期聚落形态研究的方法,并以黄河流域文明发展的重要区域-临汾为示范区开展了聚落形态及其演化分析研究,同时结合气候、地貌、水系流域等环境因素对四个文化时期的聚落遗址发展演化情况作了详细的论述。论文主要创新点如下:(1)构建了宏观-微观尺度的聚落形态研究体系。宏观上采用空间聚类、分形及出行空间聚落集群分析方法进行聚落形态研究,微观上从每个聚落遗址的出行交流出发,模拟出行路线以重建聚落出行交流主干线,建立了适合于黄河流域聚落形态研究的多方法综合研究体系,可用于流域内不同文化类型聚落遗址的聚落形态研究。(2)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地形约束空间距离算法的聚落形态研究方法,用于解决聚落聚类过程中对地形考虑不足的问题,使得聚落群划分结果更加客观合理,更适合聚落形态研究的目的。(3)提出了基于梯度下降的变邻域蚁群算法出行模拟方法,结合地形和人类出行预判经验,提高了古人类出行模拟的真实性。采用方向约束和全局及局部优化规则以提高算法效率,应用于临汾地区先秦聚落的出行模拟中,以重建的古人类出行交流主干线为基础,分析聚落形态。(4)从聚落遗址出行空间角度,以地形、生物机能等多特征出行网络为基础,提出了基于出行空间的聚落集群分析方法,实现了日常出行局部范围内的聚落集群分析。  相似文献   

11.
日本是全球定位系统永久性跟踪站网(GEONET )建立时间早、点位密度高且开发应用广泛的国家。介绍了日本GEONET的发展历史和从全球定位系统(GPS)到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现代化的总体发展规划及接收机和天线的更新、数据分发格式和实时数据传输的情况,分析了执行GNSS后不同星座组合观测的基线精度及其在智慧建设方面的应用情况,总结了对日本的GEONET发展的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福建省行政区划地图集>的资料使用、内容选题、符号与色彩设计等特点进行分析与探讨,结果表明<福建省行政区划地图集>达到突出行政区划主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域界线详图集》的编制过程,叙述图集作业过程中的主要技术指标和编制方法,对带状分幅和抄接边处理等重难点地方进行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14.
测绘工程专业"地籍测量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测绘工程专业“地籍测量学”教学的实践,分析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内容、方法及手段提出了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城市道路查询子系统的建立,不仅对提高城市道路管理工作效率产生重要作用,而且还能为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准确、快速、权威的辅助决策信息。  相似文献   

16.
胡玲  李霖  王红 《测绘科学》2011,36(6):52-55
为实现地理信息系统之间的语义集成,本文提出了地理本体范畴定义:即范畴中的对象描述地理本体,对象之间的态射描述地理本体之间的映射,且态射能描述地理本体间的多种语义关系;并设计了利用外推实现地理本体集成的算法,该算法既能集成同义关系,也能实现语义非对称关系的集成;最后以不同分类标准的干出滩本体为具体案例,阐述了算法的实现步...  相似文献   

17.
2009年武汉市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CASA模型,结合实测的光合有效辐射(PAR)数据、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Land Cover数据、气象数据等资料,估算了2009年武汉市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结果显示,武汉市的植被平均单位面积年NPP产量达到464.19gC·m^-2·a^-1。6、7、8三个月NPP积累值最高,占全年的56.8%;12、1、2三个月NPP值最低,仅占5.6%。黄陂区由于林地较广,NPP值较大,在1 000gC·m^-2·a^-1以上;而城市周边由于植被覆盖面积较小,NPP值较低,在400gC·m^-2·a^-1以下。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国际委员会(ICG)的成立背景、组织体系结构、主要议题以及历次会议情况,分析了ICG对于我国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建设及应用等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课题“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产品数字水印技术研究”为基础,研究出一套在GIS空间数据中隐藏标识数据生产单位版权以及用户使用权属的数字水印并对其进行压缩、加密的GIS空间数据安全管理技术方法,并从实际出发,设计了相应的应用程序技术方案,并给出了部分软件实例验证。这一技术方法的研究对于GIS空间数据的安全管理和安全共享都有很大意义,也是对数字水印应用新领域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土地利用变化遥感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探讨遥感影像用于县域土地利用变化监测技术基础上,针对贵州省特殊地理环境以织金县为实验区,利用不同时期TM和中巴卫星遥感影像通过影像增强、校正、分类等处理,提取了县域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表明该研究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