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者手记     
此次追寻徐霞客的足迹,并不是我个人的全部旅程.作为一个第一次来广西的北方人,这里的一切都让我感觉新奇、有趣.在寻访徐霞客足迹的同时,我也从另一种角度不停地观察着这片奇妙的土地. 从桂林出发后的第一站是广西唯一一个苗族自治县——融水.这个山区县城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三线’建设景观".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批军工企业和地矿部门进驻融水,在喀斯特峰丛和溶洞之中展开了热火朝天的工业建设,给这座偏远的桂北山城带来了工业文明的洗礼.今天,"三线"的辉煌时代早已过去,但"三线"遗产却遍地可寻:稻田水塘边,整齐排列着印有号码的红砖瓦房;峰峦之间,旧厂房的烟囱擎天耸立;乡民口中,不时出现一串串的号码地名……这些无不是那个时代的烙印.在那岭南乡野之中,灵动清丽的山水田园与沉静冷峻的工业遗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拼贴出一幅奇妙的画作.  相似文献   

2.
3月3日,全国测绘管理与法制工作会议在广西桂林召开.会议期间,记者就当前测绘管理与法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采访了国家测绘局副局长李维森.  相似文献   

3.
自然资源统一分类标准是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的内容之一。针对长期以来土地、矿产、森林、湿地、草地、水等管理部门使用的分类标准之间存在语义不统一、分类冲突的情况,本文通过梳理我国常用的自然资源分类标准,对比分析了不同专业、不同时期自然资源分类标准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广西桂林阳朔县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试点工作,着眼于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依据现有的各类自然资源分类体系,兼顾科学性、适用性和衔接性原则,提出了自然资源统一分类标准的分类体系、分类编码、术语定义的编制思路;并从自然资源实体的自然属性、管理属性、生态属性角度重新梳理了分类标准体系。  相似文献   

4.
2003年广西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技术研讨会于11月20日至22日在桂林召开,会议由广西国土资源厅主办。出席会议有70多人,他们大部分是全区各市、县国土资源局、厅(局)各直属单位信息化建设的负责人或技术骨干。  相似文献   

5.
"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惜有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当我准备写一写桂林的时候,这首20年前的、流行一时的老歌《我想去桂林》就一直在脑子里打转.想想那年头儿云南尚且神秘,西藏更遥不可及,没人去三亚过春节,也不敢赴西塘求艳遇.去桂林,几乎成为当时的中国人对于旅行的终极理想.  相似文献   

6.
广西是我国旅游资源丰富的省区之一。境内喀斯特地貌发育,亚热带气候宜人,碧水、青山、以壮族为主体的各民族风情等引人入胜。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广西旅游业日趋繁荣,促进了旅游地图编制出版工作的开展。 1975年2月《南宁交通图》面世,同一时期《桂林游览图》出版,揭开了广西旅游地图编制出版的序幕。至  相似文献   

7.
陈平 《地图》2009,(1):114-121
黄姚如梦,一直隐约地在印象中某个角落飘荡。但是生活里光怪陆离的东西太多了,很长的时间里,我并没有去深究黄姚在哪里,黄姚是什么。直到有一天,我来到广西的桂林,与黄姚邂逅。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的地图有一部分是刻在石头上的,其中大多数是碑刻,如<华夷图>、<禹迹图>、<平江图>等,个别的是摩崖石刻,如桂林鹦鹉山的<静江府城池图>,这些都为广大地图爱好者所熟知.清代有一幅刻在端砚上的<端溪研坑图>,恐怕知道的人就不那么多了.这方端砚现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我在河北省图书馆阅览室翻阅<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砚>一书时,偶然发现了它的照片和拓片,并将拓片复印下来,作为收藏品.现将这方端砚介绍一下,以飨地图爱好者.  相似文献   

9.
"郎木寺"是一个以寺名命名的藏区小镇,小镇之所以得名是因为这里有座黄教寺院郎木寺.因纳摩峡谷口的石崖上有一天然溶洞,洞内的岩壁上有一酷似仙女的天然浮雕像,而在藏语里,"郎木"即是仙女的意思,故寺院得名"郎木寺".在人们的眼中,郎木寺是一方净土.这座小镇,蕴含着我们这些"俗人"所渴望的宁静、寂静和洁净,到过这里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把这里称为"人间净土".这里的山水,这里的阳光,这里遗世独立的神韵,净化了人们的心灵.  相似文献   

10.
广西桂林的鹦鹉山南面崖壁上,镌刻着一幅长3.2米,宽3米的城市地图(见下图)。它刻于宋代咸淳八年(1272年)。图面除有五分之一面积剥落外,其余仍清晰可读。这幅名为《静江府城池图》(简称《静江图》)的石刻  相似文献   

11.
宋向阳 《地图》2000,(4):49-52
中国古代的地图有一部分是刻在石头上的,其中大多数是碑刻,如<华夷图>、<禹迹图>、<平江图>等,个别的是摩崖石刻,如桂林鹦鹉山的<静江府城池图>,这些都为广大地图爱好者所熟知.清代有一幅刻在端砚上的<端溪研坑图>,恐怕知道的人就不那么多了.这方端砚现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我在河北省图书馆阅览室翻阅<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砚>一书时,偶然发现了它的照片和拓片,并将拓片复印下来,作为收藏品.现将这方端砚介绍一下,以飨地图爱好者.  相似文献   

12.
数字高程模型(DEM)利用有限的地形高程数据实现对地表形态的数字化模拟,是测绘部门数据生产的重要内容.当前DEM生产主要采用交互式数字摄影测量方式,不仅需要投入大量人力,极为依赖经验,同时生产效率也较为低下.近年来兴起的机载激光雷达(LiDAR)技术为DEM获取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本文以广西植被茂密区和陡石山区的点云数据为例,研究在广西困难地区应用机载LiDAR技术进行高精度DEM生产的可行性,并利用同区域的数字广西地貌成果对所生产的DEM进行精度验证.结果表明,应用机载LiDAR数据进行DEM生产不仅将植被茂密区的生产效率提升了25%,陡石山区的生产效率提升了7倍以上,同时数据精度能够满足1:10000 DEM的要求,在广西传统DEM生产困难地区具有极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在第五套人民币20元发行之前,很少有人知道桂林市阳朔县有个兴坪镇.然而,当地早有"阳朔山水甲桂林,阳朔最美在兴坪"的说法.位于阳朔县城东北的兴坪古镇历史悠久,三国时即为熙平县治,治所位于今兴坪镇狮子崴村.隋开皇十年(590年),熙平县治由狮子崴迁往阳朔镇,此处仅作圩集,"熙平"也渐渐被讹传为"兴坪".漓江流经兴坪一带的江段,山峰连绵,绿水萦回,翠竹成林,有著名的九马画山、黄布倒影(第五套人民币20元的背景图案)、僧尼相会、朝板山、榕潭览胜、雾绕青螺等桂林山水的招牌景观.  相似文献   

14.
被誉为桂林母亲河的漓江,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属珠江水系,发源于桂林北面兴安县的猫儿山,流经桂林、阳朔、平乐至梧州,汇入西江,全长437公里。"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这是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所描绘的漓江美景,真可谓梦幻多  相似文献   

15.
在漫长的欧洲文明史和世界文明史上,日内瓦以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占有应有的一席。18世纪日内瓦灵秀的山水哺育了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在此诞生了为人所称道的“日内瓦精神”,使其成为欧洲启蒙运动的中心。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E110°45′,N26°16 ′.邵阳崀山. 相传许多年前,一书生到此,感叹此地的山水有着鬼斧神工之妙,非神仙不能及,于是,在某石碑上写下"山,良"二字,山在上,良在下,飘然而去.而后多年,舜帝南游至此,见此二字,观此山水,说道:"山之良者,崀山也."于是,在《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中,"崀"字仅留给崀山:"地名,在湖南新宁."崀山更是让1938年底滞留至此的大诗人艾青用泪水流淌出"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的诗句. 这是一种骄傲,也是一种责任. 2006年1月,崀山就被列为首批国家自然遗产,2010年8月被入选为世界自然遗产.  相似文献   

17.
<正>林梅村先生的《蒙古山水地图》一直没有再版,据说旧书市上已经炒到近万的价格了。这书好看,禁琢磨,而且确实引发了许多新说。见于《中国美术报》网站上郑自海先生文章指《蒙古山水地图》实为中国穆斯林传统的陆路朝觐路线图"就是很开思路的新说,只是需要从逻辑上说明为什么要走陆路而不从海路大开的马六甲路线走。当然我也能想到解释……但是"隆庆开关"以后海路是通的呀。  相似文献   

18.
GIS中多用户环境下数据共享一致性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GIS中多用户环境下数据一致性问题,着重研究了由于某个用户修改其他用户已读数据所产生的不一致以及由于用户UNDO/REDO后产生的不一致。对于前者,本文提出了一种“通知-重读”法。  相似文献   

19.
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生态保护和修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了六大生态文明理念,其中之一就是“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论文以系统科学和景观生态学为理论基础,探讨了“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生态保护和修复的指导思想、目标、方法、技术和制度. “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实质是土地/景观综合体,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提出了两个指导思想—系统观和生命观;目标—提高以“命脉”为核心的生态景观服务功能;方法—景观方法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技术—生态景观化工程技术;制度—以土地使用者为主体的综合景观管理.  相似文献   

20.
孙果清 《地图》2012,(3):130-131
《台湾田园番社定界图》纸本长卷,纵48厘米、横670厘米,系我国现存的清乾隆年间彩色绘本的台湾舆图之一. 《台湾田园番社定界图》内容丰富,绘画精细,为当年绘画台湾的其它地理图所不及.制图人采用了中国古代地图传统的地形地物形象画法与山水写意相结合的绘图方法,是一幅地图与绘画相结合的杰作.该图遵循"陆在上、海在下"的原则,故方位为"上东下西、右南左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