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对于规模大、造型奇特、结构复杂的建筑群,尤其是单体建筑间相互连通的建筑群,不仅要将单体建筑轴线放样误差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还需要分析各建筑轴线间的相关性.为掌握复杂建筑群内各建筑之间的定位相对误差情况,需要在放线后进行建筑轴线相关性分析,以保障建筑施工顺利开展.描述基于轴线点相对误差椭圆计算的建筑轴线相关性分析方法,并在重庆来福士广场项目中进行应用,通过各建筑主轴线的相关性分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后续相关建设流程的推进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覃辉 《四川测绘》2002,25(3):130-131
本文讨论了当建筑主轴线的通视条件被障碍物破坏后,在障碍物上测设1-2个中间点以恢复轴线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朱赞  甘淑 《测绘工程》2018,(7):71-75,80
以钢结构为主体的超高层建筑,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受到来自气温、风力、日照以及自身重力等方面的影响而造成建筑的整体结构变形或建筑中心轴线倾斜变形。文中以某超高层钢结构建筑的变形监测实测数据为基础,通过分别构建倾斜变形量与时间以及变形速率与高度的相关回归分析模型,对建筑的整体稳定性进行评价。并通过分析对建筑的倾斜方位、角度进行计算,确定建筑物主轴线的倾斜度。对单日观测数据进行分析,探讨温度变化对钢结构建筑倾斜变形规律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一种确定钢结构建筑重要构件安装时间的决策方法。  相似文献   

4.
机载激光雷达数据的建筑物三维模型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勇  王成  习晓环  王方建 《测绘科学》2014,39(11):37-41
机载激光雷达技术可以快速获取建筑物高精度高密度的三维空间信息.文章提出一种建筑物三维模型重建方法,该方法利用栅格数据使用RANSAC算法提取建筑边界上的长线段,采用规则化策略获取建筑轮廓;在模型生成阶段,基于原始点云和屋顶拓扑关系约束,获取屋顶间的交线和交点,并结合已得到的建筑边界、屋顶间交线和交点获取三维建筑模型.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思路清晰、科学可行且适用性强,提取的建筑边界和模型垂直精度高.  相似文献   

5.
6.建筑物控制测量甲)目的:建筑物控制测量,是根据建筑场地的建筑方格纲点或大地控制纲点,进一步布设适宜于某建筑物的规模大小。外形轮廓,以及满足该建筑物独立精度要求的主轴线和矩形控制纲的测量工作,统称为建筑物控制测量。  相似文献   

6.
针对目前船载声学海深测量技术应对大面积海域海底地形数据获取效率仍然较低的问题,提出了联合卫星测高技术的船载声呐测深测线布设技术方案;并结合目标海域重力数据复杂程度,给出了满足海底地形模型构建精度需求的测线密度布设指标.首先利用导纳函数反演方法恢复实验中16块海域海底地形;然后联合水深测量控制点,应用自适应测线密度计算方法得到各区域的最佳测线布设密度指标;最后选择目标海域7个重力异常特征参量为参考,引入主成分分析法探讨了各区域的重力数据复杂程度.实验结果表明,目标海域重力数据复杂程度与最佳船测海深测线密度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在三等海道测量精度标准下,不同复杂程度区域的测线密度存在1'~9'的较大差别,复杂区域需要布设的测线明显较密.  相似文献   

7.
随着遥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光电传感技术及航天技术的迅速发展,地理空间数据的采集手段越来越多.针对这些地理数据质量存在的一系列的问题,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因素的权重,使用缺陷扣分法计算,对数字线划地图数据在数据完整性、逻辑一致性、位置精度、属性精度进行计算分数,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分别从上述4个方面检查数据质量,使其更好地为人们日常生活服务.  相似文献   

8.
先验知识引导的车载激光扫描点云道路信息提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研究利用先验知识从车载激光扫描点云数据中提取道路信息:使用改进的不规则三角网渐进加密滤波方法对点云滤波;将地面点投影到水平面上,利用行车轨迹提取道路主轴线;然后生成高程差分特征图像,以主轴线为基准进行平面生长获得道路面;并根据反射强度,进一步获得道路边界和道路标识线等信息.最后使用两景车载激光扫描点云数据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栏河大坝一般是在施工前围绕坝主轴线建立一个高精度施工小三角网,并以坝主轴线上的一个三角点作为坐标超算原点,供施工期间交会定点用。  相似文献   

10.
城市中民用建筑物主轴线的放样(定位)是实施城市规划的重要环节。本文介绍了几种实用的放样方法,经多次实践,认为这些方法非常有效。建筑物主轴线的放样方法,按放样依据点及现场地形条件,可分类为:依规划红线放样,依道路中线放样,依坐标放样和依原有建筑物放样等。现结合实例分别叙述。  相似文献   

11.
高层住宅楼沉降监测与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论述了高层住宅楼在建设和使用中进行沉降监测的技术方案设计、监测精度、最弱点误差、监测数据处理,通过对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高层住宅楼与实验楼的沉降监测研究,得出了沉降变化规律,并对产生沉降变形的原因进行了几何与物理分析,指出了高层建筑物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对建筑物和邻近建筑物的基础稳定产生影响时,都应进行沉降监测,保证其建设和使用的安全,本文对高层住宅楼施工组织具有指导意义,可供高层建筑物沉降监测时参考。  相似文献   

12.
要想保证高层建筑物在施工期间以及后期维护工作中的安全,必须在这些阶段对建筑物进行实体勘察,通过沉降观测技术获取建筑物的变形程度,以及估算高层建筑物的实际数据来帮助分析沉降的原因,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因此,本文以高层建筑物的沉淀观测技术作为演技对象,通过分析沉淀观测的基本实施要求、实施步骤,再结合具体的实际项目来分析其应用的具体过程,得出该建筑物的变形程度在安全可控的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3.
建筑物沉降主要是由所在地面沉降引起的,而不均匀的地面沉降会造成地表建筑物倾斜形变,并对建筑物的安全结构造成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垮塌.本文以福州市仓山区建筑物为研究对象,利用PS-InSAR技术,处理分析了2016年6月至2019年12月福州主城区共计68期SAR影像数据,结合我院已有1:500建筑物矢量面,获取了福州...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建筑的设计要求越来越新颖,大楼的建设形状和高度不断突破。在施工、运营阶段,建筑的变形监测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施工中必须实时提供建筑物的形变信息,给施工单位提供足够的数据参考来保证施工过程的正常运作。对大楼建设过程中的安全性进行了评估。IBIS-S系统可以对建筑物进行高精度实时变形监测,实时掌握建筑物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5.
房树田 《测绘工程》2004,13(2):50-52
分析了新建小区建筑物的沉降原因,提出了沉降测量基准网点及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和在建筑物施工过程中应加强的工作,讨论了差异沉降和基础倾斜,结合工程实例论述了建筑物的沉降测量工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郑平元  杨武年 《测绘科学》2011,36(5):203-204
在工程施工放样阶段,一般根据现场附近的已知控制点,将建筑物的位置在实地标定出来.然而,由于施工过程的损坏或其他原因导致已知控制点往往找不到.本文提出了基于AutoCAD的图形处理技术,充分利用已有建筑物解析计算出假定控制点的坐标,然后根据假定控制点与设计建筑物的关系进行放样的方法.并且探讨了此方法的放样精度及适用场合.  相似文献   

17.
徐巍 《北京测绘》2020,(1):126-130
交通轨道施工环境复杂,周围高层建筑物林立,威胁着建设工程安全施工。因此,加强大型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形变监测有助于施工项目安全开展。本文以水准测量技术为监测手段,对宁波市轨道交通3号线工程进行了形变监测,文章从3个方面进行形变分析。监测结果表明,深层土体位移最大为131.37 mm,支护桩顶部水平位移最大为2 mm,支护桩顶部沉降位移最大为2.1 mm,地表沉降最大为201.4 mm,项目施工开始至结束,未出现报警值情况,说明建设工程整体设计合理,认为该建设工程项目对临近建筑物影响不大,可以安全施工。  相似文献   

18.
建筑物沉降观测技术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建筑物越来越高,由此带来的安全隐患越来越大,由于高层建筑一般采用桩基基础,且荷载较大,对高层建筑的内部基础和设备的位置关系有很高的精度要求,其施工安装阶段将给高层建筑本身及周边建筑群体带来复杂的形变影响。为了保障建筑物施工和运营的安全,就必须对其进行沉降观测。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并结合具体的实例,对高层建筑物沉降原因、沉降观测前的准备工作及沉降观测的实施过程和观测数据的处理方法等进行了论述,最后指出如何通过沉降观测技术准确地反映出高层建筑物的沉降情况。  相似文献   

19.
城市景观三维重建中的三角剖分算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构建城市景观时,为了快速精确地重建建筑物、绿地、河流等三维模型,提高自动化程度,缩短建设周期,需对用户采集的矢量地物数据进行三角剖分,再以OpenGL重绘三维模型。本文提出了一种对多边形进行三角剖分的递归分割算法,并以VisualC++实现,以实际的4万多个建筑物进行三角剖分实验,充分证明其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高益忠  陈明辉  黄燕 《测绘通报》2021,(7):140-143,149
本文通过对东莞市获批的278处历史建筑的现场调研,采用无人机、三维激光扫描等空间信息技术实现信息采集和数字化建库,结合数字化管理平台与公众服务系统全方位展示和传播东莞市历史建筑的文化价值。旨在探索数字化技术与历史建筑保护相结合的新模式,为传统文化资源的保存、保护、活化利用及传播提供新思路,从而推动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工作向科学化、完整化、系统化和共享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