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9 毫秒
1.
李金火 《现代测绘》2010,33(1):17-19
针对RTK的技术特点,通过RTK与导线测量及与静态GPS测量进行成果对比,对RTK定位测量的精度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提高RTK测量成果精度的技术关键。  相似文献   

2.
机载RTK定位精度存在波动现象,进而会影响无人机测图精度。针对无人机航测中机载RTK定位精度的异常波动问题,详细分析了机载RTK定位精度对无人机测图精度的影响,以及机载RTK定位精度差异成因。通过铜陵长江公铁大桥大比例尺地形图航测项目实验结果表明,机载RTK定位精度对无人机测图精度具有显著影响。因此无人机航测时应选择精度稳定可靠的RTK定位模式,并在航飞作业过程中实时监控机载RTK的定位精度;当机载RTK精度较差时,通过自建单基站方式或者通过选择RTK定位精度较好的时段进行作业,以保证大比例尺地形测图的精度。该研究成果可为无人机免像控作业规范规程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通过在"数字吴忠"中应用GPS RTK技术的实践,重点介绍了GPS RTK技术的原理以及整个生产作业流程,介绍了GPS RTK在地形测量中的应用及注意事项。通过实践结果分析得出结论,GPS RTK与常规地形测量法相比,GPS RTK技术不仅能达到地形测量的精度要求,而且完全可以满足1∶500、1∶1 000,1∶2 000航测成图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GPS RTK关键技术应用的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RTK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在工程中的应用。通过实际应用,介绍了RTK的技术特点、工作环境要求及其技术关键。通过实验数据比对,对RTK技术的测量结果进行验证与分析。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RTK技术的掌握,并结合其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阐述了GPS RTK技术的优缺点及影响RTK精度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6.
随着时代的发展,GPS-RTK作为GPS测量技术发展的新突破广泛应用于地质勘查。本文通过对GPS-RTK技术的分析,简要介绍了GPS-RTK技术工作原理及工作流程,阐述了GPS-RTK的技术特点,并结合测量工程实例探讨了GPS-RTK技术在地质勘查中的应用,并指出GPS-RTK技术在地质勘查中的优势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使其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7.
实时动态GPS(RTK)技术是以载波相位观测量为根据的实时差分GPS(RTD GPS)测量技术,它是GPS技术的一个新突破,RTK测量系统的开发成功,为GPS测量工作的可靠性和高效率提供了保障,但是RTK测量数据也经常由于诸多的原因导致数据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出现问题。本文主要介绍了RTK技术的原理及其方法,以及影响RTK测量的诸多因素(GPS系统、数据链、RTK系统、环境、观测方案)并对RTK数据的稳定性和准确性以及其它特性作了具体的外业实验进行了检验。通过实验,得到了关于RTK技术测量的一些结论,并对结论进行了讨论,以及对于RTK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8.
实时动态测量技术(RTK)是GPS技术的一项飞跃。介绍了RTK测量的基本原理与影响RTK测量精度的因素,通过实验对比分析在作业模式中两种点位校正方式对RTK测量精度的影响,在作业过程中采用合适的点位校正方式可以提高RTK作业效率和测量精度。  相似文献   

9.
结合RTK技术及其特点,论述了RTK直线放样功能应用于地质勘查测量中的重要性,并通过非洲工程实例,得出RTK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简要介绍了RTK技术原理和在机场坐标测量中的应用,通过对RTK测量坐标与静态测量坐标进行比较,验证了RTK测量精度的可靠性,并分析了影响测量精度的原因,为机场坐标测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对于大型和高耸建筑,为了确保施工和安全运营,定期进行沉降监测是一项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工作。但是由于受备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影响,沉降监测实测资料有时会出现间断。为了分析沉降规律,需要对间断资料进行插补。文章考虑到建筑物沉降监测非等时间间隔的特点,以相邻观测时间间隔为权,直接生成1-WA- GO序列,建立灰色系统非等间隔GM(1,1)模型,并将该模型应用于某建筑物沉降监测间断资料的插补工作中。当拟合值误差较大时,应用1阶残差序列建模,对原模型进行修正,提高了模型的拟合精度,得到了较满意的监测间断插补值。  相似文献   

12.
试图在遥感图像的连续制图方面做一些理论上的探讨,首次提出利用空间投影方法研究卫星遥感影像的连续制图问题。该方法的宗旨是利用空间投影坐标系来表示遥感图像坐标.利用邻带坐标的相互换算法来实现相邻轨道的图像坐标的统一,从而解决遥感图像的连续制图问题。文中同时研究了空间投影的分带投影方法,讨论了分带规定和邻带坐标换算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首先介绍了抛物面天线检测模型和利用激光跟踪仪进行抛物面天线检测的作业方案,然后使用激光跟踪仪对小口径的旋转抛物面天线进行测量实验,采集天线表面点的三维坐标数据,并将采集的数据进行抛物面拟合,利用曲面拟合结果进行抛物面焦距的计算,并将其计算结果与设计值进行对比分析,确定其检测结果。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GDOP值与GRACE卫星几何轨道精度之间的关系,发现定轨精度较差的历元其GDOP值普遍较大甚至异常,进一步研究发现GDOP值异常现象是因剔除个别含有粗差的卫星而导致的,进而通过设置GDOP值阈值的方式剔除发生GDOP值异常的历元。实验结果表明,GDOP值阈值设置为50,将大于该阈值的历元剔除,能够有效抑制个别历元精度较差的情况,最终的RMS在地固系X,Y,Z3个方向分别为0.029m,0.043m,0.029m,实现了几何法厘米级精密定轨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针对河南省内地表沉降问题,利用河南省地质信息连续采集运行系统(HNGICS)分析全省域内地表形变,对比时间基线为10 a的HNGICS基准站ITRF2014框架下三维坐标,获得河南省内三维速度场,分析河南省内地表形变规律与地质环境相关。结果表明:河南省内整体平面位移变化较小,平面变化10 mm以内的基准站16个,在10~20 mm之间的站点15个,整体趋势表现为由西向东,南部水平位移优势方向为东偏北方向30.7°,平均运动速率为0.87 mm/a;北部平原水平位移优势方向为东偏南方向82.6°,平均运动速率为1.6 mm/a,省域内地表存在明显的相对运动;竖直方向上,东部平原地区平均沉降速率为11.0 mm/a,山区平均沉降速率为1.4 mm/a,山区沉降速率远小于平原地区。  相似文献   

16.
朱爽 《测绘工程》2014,(4):28-32
利用中国区域内93个无线电探空站2005-2010年的探空数据,分析加权平均温度的特征,并分析Bevis公式在中国的适用性。同时利用北京站2005-2010年的无线电探空数据进行北京地区加权平均温度模型的本地化研究,并利用模型进行北京地区2011年加权平均温度的计算,其结果与实际加权平均温度的差值平均值为2.16K,均方根误差为4.78,同时将利用模型生成的可降水汽量与利用探空数据获得的可降水汽量进行对比,差值平均值为-1.42K,均方根误差为2.87。实验证实北京地区本地化模型的精度较高,实用性较强。  相似文献   

17.
对北斗精密单点定位的观测残差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通过对一站多天、多站一天解的观测残差、天线相位中心偏差对观测残差的影响以及观测残差历元间的关系进行实验分析。结果表明,北斗GEO卫星的伪距和相位的无电离层组合观测残差存在着系统偏差,这一系统偏差与测站的观测环境无关;伪距的无电离层组合观测残差的系统偏差具有常数特性;相位的无电离层组合观测残差的系统偏差与天线相位中心偏差有关。  相似文献   

18.
GPS精密星历的外推精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志巧  郝金明  张成军 《测绘工程》2006,15(2):27-29,39
列出了轨道拟合和轨道外推所用的摄动力模型,讨论了轨道拟合和轨道积分的过程。利用轨道拟合的方法拟合出高精度的初始轨道参数,在此基础上外推7天的轨道,将结果与IGS提供的最终星历比较,得出GPS轨道的外推精度:每颗卫星都是切向误差最显著,径向和法向的误差不明显;星蚀卫星的轨道外推精度明显低于一般卫星;问题卫星的轨道外推误差特别大。  相似文献   

19.
安徽省大别山区江子河小流域的水文模拟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许多发达国家的研究已经证实,农业非点源污染是导致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土壤侵蚀与非点源污染是一对密不可分的共生现象,特别在农业非点源污染中,土壤侵蚀是主要的发生形式,是一种重要的非点源污染。本文主要应用目前使用较广泛的非点源污染模型—SWAT模型对淮河流域安徽省大别山区水土流失较严重的江子河小流域进行径流量和泥沙量的模拟,并得到该小流域径流量和泥沙流失量的空间分布图。  相似文献   

20.
大部分国产卫星波段少,利用传统方法难以进行云检测。本文提出了基于改进D-LinkNet模型的云检测算法,并应用于国产卫星遥感影像的云检测。首先,利用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提供的人工勾云样本生成二值图标签;其次,对D-LinkNet50的编码器进行改进,使用带有通道注意力机制的ResNeSt50-Block替换原始的ResNet50-Block;然后,对损失函数进行加权,测试分析发现只用交叉熵损失作为损失函数时,检测精度更高;最后,使用条件随机场(CRF)对预测结果进行后处理。试验结果表明,改进D-LinkNet模型在测试集上的IoU提升了1.93%,精度提升了2.45%,保持了较好的云边缘信息,云检测效果高于原D-LinkNet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