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优良  朱倩 《测绘科学》2021,46(2):178-185
针对目前地名文化中客家聚落地名研究的不足,该文从客家迁徙历史的角度,提出了客家地名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以客家摇篮石城地名为研究对象,采用核密度分析法和多元logit回归模型方法,深入分析石城客家地名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历史演变因素。结果显示:在时间上,客家地名数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增长时间分为5个阶段,隋唐萌芽时期、宋朝大量增长期、元朝缓慢增长期、明朝平稳增长期和清朝快速增长期;在空间上,客家地名分布显现出聚集特征,但聚集程度各异,聚集点和聚集区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根据logit模型结果显示,地形、河流、人口和经济等多种因素交融在一起,对客家地名的演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利用GRACE和GLDAS数据计算了2003年1月-2012年12月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西南地区、华北平原的地下水储量变化.长江中下游平原与西南地区地下水储量最低值在冬季、最高值在9月,华北平原地下水储量最低值在6月、最高值在12月,结合3个区域降水与农业耕作模式对地下水储量变化进行分析.西南地区地下水储量变化最显著的为云南省,可能与云南省的气温和喀斯特地貌有关.冬季华北平原冬小麦存在越冬期,灌溉需水量减少,地下水储量上升;春末处于冬小麦和夏玉米的轮作期,农业灌溉需水量增加地下水储量减少,达到一年中的最低值.  相似文献   

3.
首次联合Topex/Poseidon(T/P)与Envisat高度计数据,提取了2002年5月至2005年5月期间两高度计Ku波段的后向散射系数,采用连续张力曲线样条格网化方法,有效地解决了数据稀疏区容易出现极值以及对数据密集区进行格网化时不平滑的问题,得到了格网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了T/P与Envisat两高度计后向散射系数的统计差异,进而讨论了我国陆地覆盖的空间分布特征,定性地研究了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后向散射系数的成因机制及其随时间的演化规律,研究结果可为因自然灾害和环境变化而导致地表覆盖变化的监测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4.
以重庆市级以上文物古迹为研究对象,基于GIS从地理学视角出发,采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重心模型、核密度和热点分析等方法,揭示重庆市级以上文物古迹空间分布特征和规律。结论如下:1)从重庆市“一区两群”来看,主城都市区市级以上文物古迹最多,达到406处,占比64.44%,按照不同文物古迹的年代特征,明清时期文物古迹最多,为227处,占比36.03%;2)重庆市级以上630处文物古迹最邻近指数0.41,表现出明显的集聚分布特征;3)重庆市级以上不同年代文物古迹重心从石柱县境内向渝北区境内移动,呈现出从东部向西部移动趋势。文物古迹核密度沿长江、乌江以及嘉陵江周边呈现出聚集趋势。  相似文献   

5.
城镇体系是人口、经济、资源等集聚的空间载体,在城镇收缩背景下,对区域规模分布特征及演变趋势进行探讨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前提.本文以黑龙江省为例,基于2012—2019年校正后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利用首位度指数、Zipf位序-规模法则等方法探究收缩背景下县级城镇规模分布特征及其演变趋势.结果表明:1)省内县级城镇规模分布处于相对集中、稳定的状态.从演变趋势上看,城镇体系朝着合理缓慢转变.2)哈尔滨市自身规模的上涨以及省内第二大城市大庆的明显收缩,导致省内首位度指数占比已远超于理想状态,进入剥夺周边城镇资源、自身无序扩张的恶性循环.3)哈尔滨市外的高位序城市,与中、低位序城镇间规模差距正在减小,但大、中、小城镇规模差距依旧明显,短期内无法缩小,省内同时还存在中等规模过度城镇数量断层现象.  相似文献   

6.
江苏沿海地区耕地分布格局及其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0年、2000年和2010年的遥感解译土地利用数据提取耕地数据,运用耕地集中度指数、核密度计算等方法分析江苏沿海地区耕地资源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1990-2010年,江苏沿海地区耕地面积所占比重较高,但呈逐年降低趋势,耕地数量逐年减少.耕地类型以平原水田、平原旱地两类为主,呈整体交错分布、部分集聚的分布格局;②从耕地分布状况来看,呈中部、南部高,北部略低的分布特征,耕地分布较集中,且在时间序列上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耕地区域变化差异性不明显;③从耕地核密度分布状况来看,密度高值区呈现扩散趋势,密度低值区呈集聚趋势,且在进一步增强.耕地整体呈中西部、西南部耕地分布稀疏,中东部、北部分布密集的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7.
针对当前客家文化中地名文化研究缺乏的现状,该文提出了从景观地名角度定量研究客家地名文化的方法,以赣南地区客家村落为研究对象,基于核密度估计法和移动搜寻法,结合地统计学方法,分析客家地名文化景观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研究发现,赣南地区自然景观地名集中于中北部平原和低谷地区,呈圈层向外衰减的空间分布趋势,与赣南地区自然环境特征相吻合;其中山貌类景观地名与海拔呈梯度负相关的耦合关系,水文景观类地名并"生长"于河流两侧。各文化景观类地名存在一定的空间分异,城镇建设、交通条件、生活方式和迁徙携来的中原传统文化等驱动因素都对赣南地区客家村落分布格局有重要影响,该方法能为客家文化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利用1960—2012年间的长江中下游地区75个站点的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基于11个极端降水指标,采用趋势分析、滑动平均、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各个子流域的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以及极端降水的集中度和集中期进行了研究.同时,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干流区域4个水文站点的极端径流的变化情况,以期综合全面地分析极端事件的演变情况.结果表明:1)极端降水在各个子流域的大部分地区都表现为增加趋势,其中汉江流域西北部、中游干流区域东部、洞庭湖西部、鄱阳湖北部以及下游干流东北部显著增加;2)极端降水在总降水量中所占比例较大,这表明降水的形式更加趋于集聚化,并且比例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少,这表明越往西北部极端降水造成灾害的概率越大;3)长江中下游干流区域几个主要水文站点的极端径流各项指标均表现为较为显著地减小的趋势,极端降水和极端径流的变化趋势差异较大,这可能与人类活动有关(三峡工程).  相似文献   

9.
李嘉伟  韩志伟 《遥感学报》2016,20(2):205-215
气候模式对气溶胶光学厚度AOD的合理模拟,是模拟研究气溶胶气候效应的前提。利用在线耦合的区域气候—大气化学—气溶胶耦合模式系统RIEMS-Chem,模拟研究了2010年中国东部地区AOD的季节变化情况。模拟结果与卫星搭载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的反演资料和地基气溶胶观测网(AERONET)的站点观测资料分别进行了一年四季的详细对比,检验结果显示尽管模拟值有所低估,模式仍然能够合理地反映AOD的季节变化情况和空间分布特征,与AERONET站点观测值相比,整体相关系数为0.6。MODIS反演和相应模拟结果均显示,中国东部地区AOD整体水平夏季最大,春季次之,秋、冬季最小,华北平原、四川盆地和华中地区是AOD的主要大值区。只考虑日间AOD时,其季节分布特征略有不同,在华北平原地区,日间AOD夏季最大(1.1—1.5),在长江中下游流域地区,日间AOD则在春季最大(1.1—1.7);在中国东部,日间AOD的大值在夏、冬两季分别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以南地区,而在春、秋两季则主要位于长江中下游流域。  相似文献   

10.
研究洞庭湖区垸内湖泊时空演变情况,本文利用1930年代以来10个时段的历史地形图和航天航空遥感数据,采用遥感解译、数据统计分析与历史对比方法,分析民国中期(1930年)以来各时段洞庭湖区垸内湖泊的空间分布特征、面积时序变化,利用2018年度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数据中内湖数据进行精度检验,精度达98.62%。结果表明:洞庭湖区内湖数量与面积分别从1938年的640个、994.30 km2增加到2018年的1057个、1578.33 km2,其变化过程并非呈持续增加趋势,而是经历了增加、减少、再增加的3个时序变化阶段,呈现波状起伏特征。民国中期(1930年)至建国初期(1958年),因通江湖泊大量围垦,内湖数量和面积均呈现快速增加趋势;其后,1959年—1978年,在“以粮为纲”的农业背景下,内湖被大量围垦,数量和面积萎缩至民国中期(1930年)以来的最低值;改革开放(1979年)以来,随着“退田还湖”和水产养殖等农业结构调整,内湖面积呈现大幅增加趋势。洞庭湖区垸内湖泊总体呈增加趋势,但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等不同特征的垸内湖泊变化情况不同。总体而言,围湖垦殖是内湖形成的主要驱动,粮食保障与水产养殖是内湖变化的主要原因。研究成果可为洞庭湖区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提供客观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