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2009年12月19日,举世瞩目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就协议文本最终达成一致,据此回答1~2题。 1.在气候谈判中,针对温室气体的减排问题,发展中国家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这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 )  相似文献   

2.
湖南省CO_2排放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冰川融化、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下,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的排放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2009年12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更是要求各国落实CO2减排目标,采取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在建设"两型社会"背景下,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湖南省CO2排放的影响因子,通过关联度比较,得出能源消费、居民消费和GDP是影响湖南省CO2排放的最主要因素,提出了改善能源结构、引导消费方向、调节投资方向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正>在世界环境日到来前,奥巴马政府公布了针对发电厂的减排计划,这被美国国内反对者称为奥巴马的"煤炭战争"。但国际社会认为,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努力中,美国的作为还远远不够。应对气候变化在美国面临煤炭业和产煤州的强力反对,而发电厂碳排放占美国总碳排放约  相似文献   

4.
丁尧清 《地理教学》2010,(12):32-34
2009年12月19日,经过马拉松式的艰难谈判,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达成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后闭幕。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对大会进展感到满意,并表示将尽力推动2010年的墨西哥会议产生实质性成果。美国代表在会上声称,中国未来的碳排放量将远超美国,而且中国没有资格获得美国的气候援助资金。  相似文献   

5.
温室气体排放评价指标及其定量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温室气体排放的科学定量评价是建立国际温室气体减排框架、确定各国合理的减排责任、部署国际减排行动的基础。通过系统阐述目前国际上通行的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评价指标(国别排放指标、人均排放指标、GDP 排放指标和国际贸易排放指标等), 并通过定量评价剖析这些评价指标的优缺点及其局限性。讨论了发展科学、公平和易于广泛接受的新评价指 标的可能性。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 提出了“工业化累积人均排放量” 的新指标, 以客观定量评价世界各国工业化以来温室气体历史累积排放量的当代人均量。新指标的结果显示, 英美等老牌工业化国家的工业化累积人均排放量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和发展中国家的 水平。还提出并讨论了人均单位GDP 排放量、消费排放量、生存排放量等潜在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6.
中国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一直以来在国际上面临着巨大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相对而言,国内社会仍更多地关注直接的空气污染问题,迫切需要解决局地空气污染物的治理问题。局地空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具有密切的同源性,主要都来自于化石燃料的燃烧。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中国作为全球生产链中的"加工厂",贸易是排放的一大重要驱动因素,对外贸易中隐含着大量的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本文主要研究了从2000-2009年间,基于消费端的局地空气污染物排放与温室气体排放量之间的协同关系,并进一步对中国国际贸易中的隐含局地空气污染物与隐含温室气体之间的协同关系进行了分析。本文旨在通过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提出对空气污染物治理与温室气体减排更有效可行的政策建议。结果显示,无论是基于消费端的排放,还是贸易中的隐含排放,局地空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之间,都存在着强协同关系。局地空气污染物的管控是温室气体减排的一个内生动力。分析得到,在2000-2005年间,通过对贸易隐含局地空气污染物采取管控措施,出口隐含局地空气污染物每减排1吨,可相应减少27.1吨的温室气体排放;2005-2009年间,每吨出口隐含局地空气污染物的减少,可减少32.4吨的温室气体排放。由此得出结论,对空气污染物的治理,可以同时对温室气体的减排做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温室气体减排与配额已经成为各国、各政治实体谈判与争论的焦点。小岛国联盟(AOSIS)由于地理位置因素,对气候变化有较高的脆弱性,在气候谈判中往往以最大受害者的身份出现,对国际气候谈判进程有着特别的影响。首先对小岛国联盟的地理位置、经济、人口、面积等基本情况进行了分析,并采用CDIAC 1950~2009年各国的碳排放数据以及Word Bank提供的人口和GDP数据,对小岛国联盟的排放总量、人均排放量、历史累计人均排放量、排放强度以及碳排放密度等指标进行了评估,并与全球以及美国、法国、日本、中国、印度和南非六国的排放情况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对小岛国联盟在气候变化行动格局中的地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王芳  张晋韬 《地理学报》2020,75(1):25-40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提出各国将以“国家自主贡献”(INDC)的方式参与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行动,而在“国家自主贡献”排放目标情景下区域降水变化的格局和特征尚不清楚。中亚地区位于欧亚大陆腹地,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发展的关键地区。本文研究了中亚地区的降水变化对全球INDC排放的响应,基于参与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的33个全球气候模式的模拟。结果表明:在INDC目标情景下,到21世纪末中亚地区的平均年降水量相对现代水平(1985—2005年平均)增加10.6%(4.6%~13.3%),其中高纬度地区的响应大于低纬度地区。进一步看,中亚地区极端强降水事件随着气候变暖而持续增加,但极端持续干期事件在不同区域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考虑极端降水事件相关风险,极端强降水和持续干期事件的人口暴露度在中亚大部分区域都增加,将全球温升控制在较低水平(如2.0 ℃或1.5 ℃)可显著降低暴露度。以上结果有助于增进对未来极端气候事件风险的认识,为中亚这一生态脆弱地区的气候变化的减缓与适应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1、引言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中指出:近几十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类活动所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所产生的温室效应造成  相似文献   

10.
主要发达国家提交UNFCCC的1990-2006年排放清单数据显示,部分发达国家已采取了确实的减排措施完成《京都议定书》规定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其中,德、英、法、荷和瑞典是履行《京都议定书》温室气体目标效果最好的国家,分析各国所采取的减排政策/措施发现,这些国家完成《京都议定书》目标的实际路径大多是“避重就轻”的,其做法对于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地区,采取非关键领域减排的策略可以为我国经济高速重化工发展腾出一定的排放空间,减少温室气体减排对经济发展的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