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黄土沟谷是黄土高原物质和能量交换最频繁、形态和形状变化最剧烈的区域.黄土沟沿线作为沟蚀的重要地形特征线,是研究黄土沟蚀特征的重要切入点.该文以黄土峁区(窑家湾)、黄土梁区(安塞)和黄土塬区(长武)3个典型小流域为研究样区,以低空摄影测量生成的1 m分辨率DEM为实验数据,采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瞬时频率变换方法分析各样区黄土沟沿线地形剖面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黄土高原不同地貌类型区沟沿线地形剖面变化特征差异明显,各样区的沟蚀活跃区多分布于沟头,沟蚀方式以沟头的溯源侵蚀最为活跃,反映了黄土高原地貌的发育进程和沟蚀活跃性,3个样区中黄土梁区(安塞)的沟蚀和沟谷发育最活跃,与实地调查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2.
用双目镜观察了卡子湾黄土样品,发现大量流水沉积微构造,提出该区黄土的搬运介质是流水而不是风。结合重矿分析和宏观地貌认为其物质来源为乌鲁木齐河上游冰川研磨作用产生的细粒物质。  相似文献   

3.
张信宝  周杰 《中国沙漠》1996,16(4):411-416
晚更新世以来, 黄渤海盆地沉降速率较大, 发生了三次大规模的海侵, 黄渤海的出现加强了东亚夏季风和黑潮暖流对黄土高原东部地区气候的影响; 东部地区晚更新世温湿期的气候较早中更新世为湿润, 降水特别是汛期降水较多, 侵蚀强烈。和黄渤海三次大规模海侵相对应, 东部地区晚更新世以来有三次强侵蚀期, 中更新世末的统一黄土高原被侵蚀分异为梁峁区和塬区。东部地区的东北部陕北北部、晋西北一带, 由于黄土粒度粗, 抗蚀性差, 侵蚀暴雨多, 侵蚀最为强烈, 形成了现今的梁峁地貌; 南、西、西北部, 由于黄土粒度细, 抗蚀性较好, 或侵蚀暴雨少, 侵蚀相对微弱, 形成现今的塬、残塬地貌。  相似文献   

4.
元谋干热河谷强侵蚀区陷穴发育特征与演化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谋干热河谷潜蚀地貌发育,是造成当地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陷穴属于潜蚀地貌的一种,因此有必要了解陷穴特征及演化过程。2009―2013年,通过多次现场测定陷穴形态特征、陷穴发育地地形地貌、周边植被特征等,并对土壤进行取样分析。结果表明:1)元谋陷穴主要发育于元谋组地层,土壤具有易崩解性、湿陷性等特征;2)陷穴主要分布于冲沟中上游沟底及支冲沟沟头部位;3)元谋陷穴形态规模总体不大,早期多呈近圆形,中晚期多为椭圆形,直至消失后成为沟中之沟;4)陷穴一般呈单个和串珠状分布,较少出现集群现象;5)演化过程遵循一般事物的发展规律,分为萌芽期、年轻期、成熟期、消亡期4个阶段;6)陷穴发育过程与冲沟、土桥、淘洞等地貌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黄土丘陵地貌形成模式与地貌演变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通过对陕西北部典型黄土丘陵区地貌调查,提出了黄土丘陵地貌形成模式,并对地貌演变进行了探讨。黄土高原原生黄土丘陵分布广泛,主要在下伏古丘陵基础上由黄土加积而成;次生黄土丘陵是黄土塬、黄土台塬等经沟谷侵蚀、改造而成。黄土丘陵区河流阶地和沟谷层状地貌反映了河流、沟谷的形成与演变。黄河一级支流形成于早更新世末;早中更新世末、晚中更新世初黄河一级支流和较大的二级支流形成了较完整的水系;中更新世末如韭园沟等较大的沟谷形成;晚更新世末河网、沟谷格局与现在已基本一致;尚未切入基岩的冲沟多形成于全新世;长度百米至数十米的切沟多是历史时期或近几十年来形成的。  相似文献   

6.
竖井是一种特殊的潜蚀地貌类型,是大规模土壤侵蚀背景下不容忽视的灾害性环境问题。竖井的发育是冲沟侧蚀后退的一种方式,对冲沟沿线形态影响巨大,研究其成因和演化过程对认识冲沟的侧蚀和后退机制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基于对元谋干热河谷沙地村竖井群的实地考察和测量,将竖井的发育划分为萌芽期、扩张期、完整期、破碎期和残夷期5个阶段,不同发育阶段其平面形态与剖面形态具有显著的差异;完整期竖井的形态最具代表性,其长度、宽度和深度的变化范围分别在0.75~3.29 m、1.01~2.84 m、1.98~10.26 m,长宽比在0.3~3.1;竖井的形态与发育过程主要受到降水和地表径流、构造、土体性质、地形与植被等因素的控制。这一研究有助于认识竖井的形成与演化,也为实践中工程地质灾害防治与沟蚀监测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7.
元谋干热河谷区的土桥地貌是当地常见的一种潜蚀地貌,是区域地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元谋土桥是造成当地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其形态特征及演化过程对于认识区域地貌演化及生态地质环境的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09―2013年,通过多次对土桥形态特征、分布区域的地形地貌的现场测定,对土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元谋土桥大部分分布于冲沟中上游的沟底,少部分分布于冲沟边缘的峭壁下,有连续出现,也有单独出现;2)土桥发育的土层具有层间差异性,即桥洞所在土层较其顶部土层抗崩解性弱,易受侵蚀;3)地层构造节理及冲沟坡度的变化等因素对土桥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4)元谋土桥的形态、结构与一般天生桥或人工桥梁具有相同的桥体结构,形态规模一般都不大;5)演化过程遵循一般事物的发展规律,分为萌芽期、年轻期、成熟期、消亡期4个阶段;6)元谋土桥与陷穴、冲沟等地貌具有一定的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8.
宁夏西吉地区滑坡灾害地貌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单鹏飞 《地理学报》1996,51(6):535-542
宁夏西吉地区滑坡灾害地貌是海原地震区最严重的地形变特征。本文在分析区域滑坡呈 或团块状密集独特分布及其严重灾害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它的成因机制。表明滑坡地形奕的分布规律不仅受地震烈度的影响,而且还受诸如黄土的自然特征,地质构造,地貌结构和区域新构造运行等自然环境的控制.  相似文献   

9.
莫多闻 《地理研究》1986,5(2):103-104
本文阐述了汾河下游地区晚新生代地层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时代上的更替,对影响本区地貌发育的几个主要因素进行了探讨,对本区一些主要地貌单元的形态特征、结构及其形成过程进行了比较详尽的讨论,并制作了本区1:20万地貌图. 本区新生界最老的地层是上新统,包括湖相灰岩、紫红色砂砾岩、砾岩、红粘土等;下更新统包括灰绿色湖相粘土和灰黄、灰绿色湖相粉砂质粘上,也有砂砾岩和土状堆积;中更新统下部以湖相地层为主,中上部以黄土堆积为主,但中部还有小部分湖相堆积;晚更新统黄土广布;全新统以河流相堆积为主.并对早更新世的古气候波动、湖泊的分布范围、水深、盐度等其他水化学条件进行了探讨. 影响本区地貌发育的主导因素是新构造活动,占气候直接影响堆积地貌的物质组成和结构,对地貌的形态、演化等其他方面也有重要影响.岩性与 人类活动因素等在本区地貌发育过程中也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黄土高原流域地貌系统的地貌演化特征十分复杂,尚有诸多科学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以往研究大多集中在流域地貌演化的侵蚀和发育特征等某一方面,缺乏从流域地貌系统及其势能信息熵的视角深入剖析野外多岩土层黄土小流域地貌演化特征的研究。为此,基于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构建多岩土层黄土小流域地貌系统及其势能信息熵的数学模型,并以辛店沟小流域为例,对其地貌演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构建的野外多岩土层黄土小流域地貌系统的概念模型及其势能信息熵的数学模型能够有效对辛店沟小流域进行数值模拟。(2)以黄土侵蚀作用为主的辛店沟小流域从2000—2019年的地貌演化过程是其势能信息熵的熵减过程和黄土地貌不断侵蚀的过程。(3)辛店沟小流域的势能信息熵能较好地反映该小流域的地貌演化阶段和地貌侵蚀过程。  相似文献   

11.
Tectonic movements and climate changes are two main controllers on the development of landform. In order to reconstruct the history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landform in the Fenhe drainage basin during middle-late Quaternary comprehensively, this paper has provided a variety of geomorphological and geologic evidences to discuss how tectonic movements and climate changes worked together to influence the landform processes. According to the features of the lacustrine and alluvial terraces in this drainage basin, it is deduced that it was the three tectonic uplifts that resulted in the three great lake-regressions with an extent of about 40-60 m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three lacustrine terraces. The times when the tectonic uplifts took place are 0.76 MaBP, 0.55 MaBP and 0.13 MaBP respectively, synchronous with the formation of paleosol units S8, S5 and S1 respectively. During the intervals between two tectonic uplifts when tectonic movement was very weak, climate changes played a major role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paleolakes and caused frequent fluctuations of lake levels. The changes of the features of lacustrine sediment in the grabens show the extent of such fluctuations of lake level is about 2-3 m.  相似文献   

12.
Tectonic movements and climate changes are two main controllers on the development of landfrorm.In order to reconstruct the history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landform in the Fenhe drainage basin during middle-late Quaternary comprehensively,this paper has provided a variety of geomorphological and geologic evidences to discuss how tetonic movements and climate changes worked together to influence the landform processes,According to the features of the lacustrine and alluvial terraces in this drainage basin,it is deduced that it was the three tectonic uplifts that resulted in the three great lake-regressions with an extent of about 40-60 m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three lacustrine terraces.The times when the tectonic uplifts took place are 0.76 MaBP,0.55 MaBP and 0.13 MaBP respectively,synchronous with the formation of paleosol units S8,S5 and S1 respectively.During the intervals between two tectonic uplifts when tectonic movement was very weak ,climate changes played a major role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paleolakes and caused frequent fluctuations of lake levels.The changes of the features of lacustrine sediment in the grabens show the extent of such fluctuations of lake level is about 2-3m.  相似文献   

13.
则岔石林地质公园位于甘肃省碌曲县,该处地貌完整地保存了高寒喀斯特的特征,具有典型性与稀有性。为了揭示其自然科学价值,促进自然资源开发与景观保护,基于前人工作基础,通过野外地质调查,以碌曲县区域地学为背景,介绍了则岔石林地质公园的喀斯特地貌类型,即以高原石林为主,一线天为亮点,小型溶洞为辅。继而从地质构造、岩性、水文气候、生物因素四方面分析了园内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机制。对完善我国高海拔地区岩溶系列地质遗迹的科学研究具有一定意义。同时,高寒喀斯特的生态化对南方喀斯特沙漠化的治理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4.
黄琼芳 《热带地理》2016,36(6):935-943
广东省共有丹霞地貌 67 处,分布在 22 个断陷盆地中,主要受古近纪―新近纪抬升区、5 条北东向深大断裂和 1 条东西向深断裂控制,地层层位以丹霞组和南雄群为主,岩性以砾岩、砂砾岩、砂岩为主。古近纪―新近纪地壳升降运动控制了丹霞地貌在区域上的总体分布,大致以 22.5°N 为界线,以北为抬升区,发育丹霞地貌,以南为沉降区,不发育丹霞地貌;晚更新世以来的地壳升降运动,造成不同地区丹霞地貌的数量和规模有所区别:粤北、粤东北为抬升区,发育数量多、规模较大;粤中为沉降区,发育数量少、规模较小。深大断裂控制断陷盆地的分布,从而控制丹霞地貌具体的发育位置。根据地质构造背景和丹霞地貌发育特征,可将广东省划分为 4 个丹霞地貌发育区:粤北区、粤中区、粤东北区和粤西区。  相似文献   

1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的地貌学研究现状与效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程维明  刘樯漪  申元村 《地理学报》2016,71(7):1255-1261
通过对2010-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地貌学研究项目的总体状况、项目类型、依托单位、研究区域、人才队伍、研究热点、成果产出、获奖及社会效应等方面的分析,归纳概括地貌学的研究现状与态势等。结果表明:近5年来,地貌学获得的资助项目呈上升趋势,相关研究不断深入,各类研究团队显著壮大;研究系统已由高等院校为主逐渐发展成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并行的格局;不同地域地貌学研究的发展程度、研究对象及热点问题均表现出一定的区域不均衡性;构造、河流水文、黄土、冰川、风沙等是目前中国地貌学研究的主体方向。从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和产生效应来看,地貌学研究得到恢复和较快速发展,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稳步提升,资助项目成果获奖层次高、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6.
天山北麓流域面积高度积分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取了天山北麓河流水系流域的常规地貌计量指标(盆地大小、面积和高差)以及面积高度积分,通过对流域面积高度积分曲线形态特征、面积高度积分值的分析,结合区域地质构造活动,探讨了面积高度积分对板内再生造山带新构造活动的指示意义以及天山北麓流域的地貌发育过程。研究表明,北天山流域的次集水盆地面积高度积分与次集水盆地的面积和高差都没有相关性,堆积作用和轻微构造抬升作用都会影响冲积扇区次集水盆地,使其面积高度积分值偏高。河流面积高度积分曲线形态和面积高度积分值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反映了天山北麓3排逆断裂褶皱带的不同的构造活动特征。面积高度积分曲线的循环形态特征,揭示了强烈构造运动与河流剥蚀作用影响面积高度曲线形态发育的动态演绎过程。  相似文献   

17.
青藏高原何时隆升到现代的高度--以昆仑山垭口地区为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根据昆仑山垭口地区的地层与沉积相,地貌特殊和构造特征等方面的分析,本区在早,中更新世之交发生一次剧烈的构造运动,正是这次构造难事我本区强烈抬升至与现代接近的高度而在此之前,本区的海拔不超过1500m。  相似文献   

18.
中国花岗岩地貌的类型特征与演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中国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下, 自中、上新世以来的夷平面及其深厚的花岗岩风化壳在后期不同程度构造抬升-下切过程中, 造成许多中国特有的花岗岩地貌类型, 如黄山和三清山等处的花岗岩峰林、石林、造型石、风动石等。本文讨论了中国花岗岩风化壳和地貌的时空演化规律, 提出地貌发育年代与中、上新世广布的夷平面的密切关系, 以及在不同抬升背景下, 花岗岩地貌与风化壳的关系。并可据此推算不同山地的抬升幅度, 沿海仅抬升约200m, 向内地逐渐增大, 到南岭或大别山、伏牛山则达到约1600~2000 m。  相似文献   

19.
在sRTM-DEM数据的基础上,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系统提取了格尔木河三级流域及部分二级流域地形参数和面积-高程积分值,探讨了面积-高程积分值的面积及空间依赖性,并对面积-高程积分值(HI)对构造活动性、岩性变化、冰川作用强度的指示意义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HI值具有面积依赖及空间依赖性;东昆南断裂(F4)-西大滩断裂(F3)以昆仑山口为界可以分为东西两部分,各自的活动性都是中间强往两边依次减小,东昆中断裂(F1)的活动性变化不大;岩性对HI影响表现出,侵入岩的抗侵蚀力最大,片岩的抗侵蚀力最小,碳酸盐岩组合的抗侵蚀力居中;冰川作用对地貌发育和侵蚀程度有改造作用,与只有古冰川发育或无古冰川流域比较,有现代冰川发育,古冰川作用遗迹广泛的流域,HI值较大并会出现U型谷.  相似文献   

20.
Integration of landform and structural analysis allowed the identification of Late Pleistocene–Holocene pulses of tectonic activity in the Campos do Jordão Plateau with ages and regimes similar to the ones from the continental rift. Fault reactivation along Precambrian shear zones give rise to a series of conspicuous morphotectonic features, determine the formation of stream piracy phenomena, and divide the plateau into smaller blocks. Recognition of these tectonic pulses as well as of their effects in landform development—particularly clear on the Campos de São Francisco at the highest area of the SE edge of the plateau—show that besides the climate-related Quaternary environmental changes significant neotectonic instability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the geomorphic evolution of the Campos do Jordão Plateau.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