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共和盆地草原沙漠化的正、逆过程与植被演替规律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共和盆地地处半干旱地区, 地带性植被为荒漠草原和草原类型。由于气候波动周期漫长, 现阶段草原沙漠化正、逆过程的趋向, 主要取决于人为因素。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相互作用的结果, 使得沙漠化正、逆过程中不同发展阶段都有显著的特征。其中植被是最敏感和最直观的标志。讨论植被演替的系列和规律, 实质上就是讨论沙漠化的正、逆过程。  相似文献   

2.
四居延地区生态环境变迁记录(一)植物孢粉反映的植被演替和自然生态环境居延屯田区域植物孢粉分析结果,清晰地反映出植被随地理、气候、生态环境变化,从繁茂到凋零的渐变演替过程。依据植物孢粉组合特征和各层所含孢粉相同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沙地退化植被恢复过程中碳氮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分别于2011年、2013年和2015年8月中旬对流动、半固定、固定沙丘和草地进行植被调查,并测定植被—土壤系统的碳氮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1) 随着沙地退化植被的恢复,地上植物、凋落物和根系的C、N含量及C/N比波动变化,土壤(0~10 cm)C和N含量及C/N比显著增加(P <0.05)。(2)沙地4种生境上的地上植物、凋落物、根系、土壤的C、N含量及C/N比年际间变化显著(P <0.05)。(3) 沙地退化植被恢复过程中地上植物、凋落物、土壤的C/N比与物种丰富度呈正线性关系(P <0.01)。沙地退化植被恢复过程中优势植物演替导致植被—土壤系统中C、N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的氮素利用效率也在逐渐增强,而封育时间的增加能够促进沙地土壤中N的积累。  相似文献   

4.
詹瑾  韩丹  杨红玲  李玉霖 《中国沙漠》2022,42(2):194-206
流动沙丘、固定沙丘和沙质草地均是科尔沁沙地土地沙化的产物,植被恢复重建则是该区域流沙治理的主要措施,理解植被恢复过程中群落组成及植物多样性演变特征有利于沙地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本研究基于连续15年对科尔沁沙地流动沙丘、固定沙丘和沙质草地长期植物群落结构调查数据,分析了 3种沙地类型植物群落年际变化特征及不同生活型植物年...  相似文献   

5.
燕山地区花粉散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燕山南部花粉散布特征研究表明 ,空气中的花粉反映的是植物花期的季节性变化 ;表土花粉是植物多年花粉散布的混合 ;冲积物花粉与空气中和表土花粉显著不同 ,是取样点上游表土花粉的混合 ,与取样点周围植被关系较小。因此 ,根据冲积物花粉恢复古植被 ,反映的是整个流域的植被面貌 ,而不是某一点的植被特征  相似文献   

6.
试论贺兰山植物多样性的若干特点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实地考察,对贺兰山植物多样性特点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贺兰山植物多样性主要表现为植物种类丰富多样、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多样、山地植被垂直带类型多样和形态、生理生态适应性多样等一系列鲜明特点:根据中国植被分类标准,山体植被带分为山麓荒漠草原带、旱生乔灌木带、油松山杨林带和高山灌丛带:不同植被带由不同的植被类型组成;植被类型除了受海拔梯度影响外,水分条件也成为影响植被坡向分异的关键因子,从山麓到山顶,阴坡的植被类型依次为荒漠、荒漠草原、典型草原、疏林灌丛、亚高山灌丛、高山灌丛草甸,而阳坡的植被类型依次为灌丛、湿性针叶林、寒温性针叶林、亚高山针叶林和高山灌丛草甸。该研究对于了解中国干旱区草原和荒漠过渡区的山地植被空间分布特征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在鄂西神农架山区的红桦林中,进行的孢粉组合与植被关系,及其森林植被历史的实验研究。在孢粉统计中、计算了各种类成分的百分频度、浓度、“R”值及其置信区间。论证了由华山松林——红桦林的植被变化过程,各种植物成分间的生态关系。实验证明,研究当地现代花粉与植物间数量关系,以校正化石花粉数值,对于用孢粉学方法研究历史时期的植被与环境,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崔艳  王新平  冯丽  苏延桂 《中国沙漠》2010,30(5):1114-1119
土壤种子库是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重建的重要基础,研究土壤种子库特征对于阐明退化生态系统受损与恢复机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通过野外土样采集、野外种子萌发定位跟踪调查和室内周期性种子萌发实验,对腾格里沙漠东南缘人工固沙植被区和天然固定沙地的土壤种子库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人工固沙植被区土壤种子库包含21个物种,分属于8科;天然固定沙地土壤种子库有33种植物,属于11科。人工固沙植被区以一年生植物为主,天然固定沙地以多年生植物为主。人工固沙植被区的种子总密度明显低于天然固定沙地,但不同物种种子的密度变化存在显著差异。人工固沙植被区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均较天然固定沙地低。人工固沙植被区和天然固定沙地的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物种的相似性系数分别为0.73和0.71。尽管人工固沙植被区土壤种子库存在少量多年生植物种子,但仍未发展到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的群落演替阶段,说明人工固沙植被区的植物多样性恢复尚需要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上海自然植被的特征、分区与保护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高峻 《地理研究》1997,16(3):82-88
上海地区有种子植物约134科510属919种。种子植物的分区类型共15°个,其中泛热带分布、北温带和东亚分布各占总属数的27.8%、21.6%和11.9%.地带性植被以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其中红楠群落和青冈栎群落能较好地反映中亚热带的植被和环境特征。非地带性植被以潮间带植被和水生植被为主。上海自然植被的类型和分布规律反映了本区地处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带的气候特征以及濒江临海的环境特点。同时其现状也表明了上海的自然植被处于不断增长的压力之下所发生的变化,因此亟需加以保护。上海的植被区划可分为隶属于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地带的河口沙洲植被区,碟缘高地植被区和东北淀泖低地植被区,以及隶属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的西南丘陵、低地植被区等。  相似文献   

10.
河北坝上地区植被及其资源利用研究—以丰宁试验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雪  李进 《中国沙漠》1994,14(4):29-36
分析了丰宁试验区植物区秒、植被类型、植物资源及其利用状况后认为:丰宁试验区植物区系成份具有内蒙古草原植物区系成份的特点。但植被类型较复杂、植物种类组成较丰富。特别是具有一些天然林类型。此外,在区系植物组成中蔷薇科植物的地位突出,而藜科植物的地位降低,说明植被也有明显的过渡特征,可供利用的植物资源如观赏植物,药用植物和牧草资源较丰富,具有开发潜力,但由于超载过牧,导致90%以上的草地退化,退化程度以  相似文献   

11.
旅游活动对鼎湖山生物圈保护区植被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光明  黄忠良 《地理研究》2010,29(6):1005-1016
以鼎湖山生物圈保护区为例,采用敏感水平、群落景观重要值、物种多样性信息指数、阴生种比例、伴人植物比例和旅游影响系数等指标,对旅游活动与植被环境的关系和景区管理水平进行了分析评价。研究表明:(1)旅游影响系数与植被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之间、植被环境质量各项评价指标之间、旅游影响系数内部各因子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敏感水平值越大,群落景观重要值、阴生种比例值越小,物种多样性信息指数、伴人植物比例、旅游影响系数值越大;旅游影响系数越大,敏感水平、物种多样性信息指数、伴人植物比例越大,群落景观重要值、阴生种比例越小;旅游影响系数与其各影响因子均呈正相关,即旅游影响系数越大,枯枝落叶层越薄、草本层盖度越小、幼苗量越小、折枝数量越多、垃圾量越大。研究结果与鼎湖山旅游发展的实践基本相符,客观上揭示了旅游活动对植被影响的规律和特点;(2)根据旅游影响系数分级标准,鼎湖山景区质量管理水平总体可定为中上水平,但个别地段存在环境隐患,有必要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2.
我国三北地区的植物固沙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刘媖心 《中国沙漠》1988,8(4):11-18
本文提出三北地区影响植物固沙的自然特征, 论述了机械固沙、灌溉与植物固沙的关系, 植被盖度与栽植密度的关系, 人工植被演替及其控制, 植物固沙的指标、固沙植物种的选择与配置, 固沙植物的引种及其限制因子, 并按等雨量线将植物固沙划分为四个区。  相似文献   

13.
干旱地区植被影响沙地水分传输机理及其参数化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从植物生长与水分平衡的关系入手,在土壤水分动力学和近地面空气动力学等学科的研究基础上,依据植物生理生态学原理,探讨了干旱地区植被影响沙地水分传输的机理,初步建立了植被参数化模型和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水分传输综合模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①分析了荒漠植物的生长及其动态变化特征,对沙生植物地上部与根系生长,尤其是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进行了量化。②分析了荒漠植物的蒸腾特性及其气孔调节作用机制,指出了土壤水分亏缺是叶片气孔关闭、蒸腾作用降低的主要原因,探讨了植物蒸腾作用与气孔调节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今后的研究重点。③揭示了沙地植被蒸发蒸腾的变化规律;分析了影响沙地植被蒸发蒸腾的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的作用。④初步建立了植被参数化和SPAC水分传输综合模型,模拟了植被结构影响冠层能量平衡过程,探讨了植物状态参数、生理参数与蒸发蒸腾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4.
燕山地区花粉散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燕山南部花散布特征研究表明,空气中的花粉反映的植物花植的季节性变化。表土花粉是植物多年花粉散布的混合,冲积物花粉与空气中表土花粉显著不同,是取样点上游表土花粉的混合,与取样点周围植被关系较小,因此,根据冲积物花粉复古植被,反映的是整个地流域的植被面貌,而不是某一点的植被特征。  相似文献   

15.
张掖市湿地植被资源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取走访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张掖市城北郊湿地植被资源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在区系成分中,世界性分布和北温带分布种子植物科区系成分占主要优势;植物有45科124属195种,植被主要有沼泽草甸植被和灌丛植被两大类型;湿地植物生长季节景观特征明显;人为干扰所引起的湿地生境恶化,使湿地植被由湿生植物群落向旱生植物群落逆向演替,同时湿地污染严重,使得群落结构逆向变迁。建议加强张掖市城北郊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  相似文献   

16.
CARAIB陆地碳循环模型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是全球变化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多种模型已用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模拟。文中着重论述了陆地生物圈碳循环模型CARAIB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和最新进展。CARAIB模型主要是基于叶面光合作用子模型、冠层子模型和木质呼吸作用3个子模型的耦合,应用大气环流模式气候数据模拟出生态系统碳存储量和生物群区分布。介绍了欧洲利用植物数字化地理配准数据库重新划分植物群组(BAGs)的方法,比较BAGs与传统的植物功能型(PFTs)划分在方法上的差异,根据植物群组应用CARAIB模型进行生物群区分布模拟,并提出利用CARAIB模型模拟我国陆地碳循环和生物群区分布的可行性,为研究中国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模型和预测提供区域尺度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丰宁试验区植物区系、植被类型、植物资源及其利用状况后认为:丰宁试验区植物区系成份具有内蒙古草原植物区系成份的特点。但植被类型较复杂、植物种类组成较丰富、特别是具有一些天然林类型。此外,在区系植物组成中蔷薇科植物的地位突出,而藜科植物的地位降低,说明植被也有明显的过渡特征。可供利用的植物资源如观赏植物、药用植物和牧草资源较丰富,具有开发潜力。但由于超载过牧,导致90%以上的草地退化,退化程度主要以轻度和中度为主,退化形式主要是河滩草甸盐渍化,丘陵缓坡草地沙质化,山地草地砾质化。  相似文献   

18.
放牧强度对科尔沁沙地沙质草地植被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了研究科尔沁沙地沙质草地在不同放牧强度下植被特征的变化规律,比较了围封、中度放牧、重度放牧3种条件下的植被盖度、群落组成、物种多样性、地上/地下生物量和凋落物量等植被特征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围封、中度放牧和重度放牧沙质草地的优势植物均为一年生植物,但围封和中度放牧中多年生禾本科植物优势度高于重度放牧,重度放牧沙质草地一年生植物所占优势度最大;(2)放牧强度对沙质草地植被盖度、地上生物量及凋落物量有显著影响。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植被盖度、地上生物量和凋落物量均降低;(3)围封、中度放牧和重度放牧沙质草地物种丰富度及多样性差异均不显著;(4)放牧强度和土壤深度及其交互作用均能影响地下生物量。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总的地下根系生物量减小。而重度放牧草地中, 3个土壤深度间地下根系生物量差异不显著。放牧改变了沙质草地植物群落的组成、极大降低了植被盖度和生产力;尤其是重度放牧急剧增加了一年生植物的优势、且对浅层根分布的减少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9.
秦岭南坡旬河流域中上游地区植被垂直分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旬河流域中上游地区位于秦岭南坡,其植被可分为中低山典型落叶阔叶林带、中山落叶阔叶小叶林带及亚高山针叶林带三个带。三个植被垂直带不但地貌、气候、土壤特征差异很大,而且在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和植被类型多样性)、植物区系、植物生活型、植被演替过程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应因带制宜对该地区的植被资源进行保护和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20.
阜康绿洲生态系统生物量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阜康绿洲平原地区于2003年8月,在野外实测的53个样方植物的生物量干重数据与同期陆地卫星MODIS影像的第1,2通道250 m遥感数据,通过分析植被指数NDVI与绿洲植被生物量的相关关系,进而建立该遥感植被指数与植被生物量的一元线性和非线性回归模型。研究表明:植被指数NDVI与绿洲生态系统植被生物量之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所建遥感植被指数与绿洲植被生物量的回归模型中,三次方程为所得到的非线性回归模型中最适合用于阜康绿洲生态系统植物生物量和生长的监测;并利用该模型进行分析同年4~9月研究区内植物生物量的时空间分布,并得出阜康绿洲生态系统植物生物量的时空分布特征。总体格局是:绿洲内部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量时空特征变化是十分的明显,生物量的增长从5月底至8月;且于7月、8月生物量达到旺盛时期;随后开始呈下降趋势;荒漠植物群落生物量时空特征有一定程度的变化但表现不明显,且荒漠植物生物量的变化在时空上是非同步性。这都是由于在整个生长季节内不同植物群落的生长发育表现不同的时间,和荒漠植物在时间上表现出不同物候导致的。同时分析了绿洲生态系统植物生物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相关影响生物量的多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