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随着人口增加和环境压力日益增大,环境移民问题已成为生态、环境以及人口学方面的研究热点。以SCIE和SSCI数据库研究论文为数据源,利用Thomson Data Analyzer(TDA)和UCINET软件对其进行数据挖掘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相关研究的发文量整体呈稳态增长趋势;美国及其主要机构在该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在国家和机构层面,中国及中国科学院发文量较多,且近年来研究较为活跃,但研究水平、影响力有待提高;美国、德国、英国在国际合作研究中占有重要位置,中国及其研究机构与其他国家和机构的合作研究关系较弱;研究主题主要关注生态保护、扶贫性移民、移民迁出地和安置区、移民社会学及其政策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生态移民在改善移民迁出区资源环境配置格局的同时,势必会给迁入区生态系统带来压力。农户作为生态移民政策最主要的经济活动主体和决策主体,是影响生态环境的最重要单元。科学测度农户对环境的影响,并找出缓解生态压力的对策,对移民迁入区人地协调发展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移民迁入区广西金桥村18个屯的入户调研数据,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和"STIRPAT"模型,对影响研究区生态环境变化的农户微观经济行为特征进行辨识。结果表明:由于大量移民的迁入,移民迁入区的土地生态承载力处于较低水平,生态移民政策的实施对移民迁入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产生了负面影响;研究区人均生态赤字严重,尤其是耕地和林地面临的压力较大;与移民农户相比,当地驻民的经济行为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更大;家庭人口规模、土地资源拥有量、农业收入及消费水平的提高会加重环境压力,户主受教育年限、非农业收入和非农业劳动比重的提高有助于生态环境改善;合理布局产业结构、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农户生计转型和生计多样化是缓解环境压力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3.
环境伦理观与可持续旅游行为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环境伦理观是促进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核心理念,对可持续旅游行为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本文通过对中英文主流数据库期刊的文献回顾,对环境伦理观的理论内涵、影响因素以及环境伦理观对可持续旅游行为的影响进行系统梳理。结果表明:环境伦理观的概念体系主要包括环境道德、环境情感和环境信念三要素。现有研究往往不区分环境道德和环境信念,对环境情感的度量往往缺乏统一标准,导致研究结果不一致。对环境伦理观具有直接影响力的是价值观理论,社会文化因素、宗教因素、教育水平、媒体和广告影响、政策、国内和国际移民经历等因素也有一定的作用。西方对环境伦理观与可持续旅游行为进行了大量的定性和定量研究,而国内以概念性研究居多,既有研究中往往仅关注旅游中的环境行为,对可持续旅游行为关注较少,缺乏对这一特定行为的概念界定,因此,未来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研究:①对环境伦理观理论内涵的度量;②对环境伦理观影响因素的研究;③对可持续旅游行为的界定和度量;④文化因素对于环境伦理观和可持续旅游行为的影响;⑤运用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探求环境伦理观对可持续旅游行为的作用机理和影响,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4.
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稳定性差、抗干扰和自我恢复能力弱,在全球变化背景下,自然资源供给能力下降、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灾害频发,生态系统面临巨大风险,亟需开展生态脆弱区全球变化风险应对研究。本文重点对中国典型生态脆弱区全球变化风险来源、全球变化对生态脆弱区的影响、全球变化风险应对等研究进行总结,并提出未来全球变化应对策略,以期促进中国典型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响应的深入理解,提高生态脆弱区应对全球变化的能力。生态脆弱区全球变化风险源于环境变化对自然、社会、经济复杂系统的影响。全球变化对生态脆弱区的影响是显著的,以气候变化为主要标志,人类活动为主要驱动力,引起极端气候事件、灾害频发、土地退化、植被生产力降低、生物多样性减少、冰川冻土消融和水资源格局改变等环境问题,并在未来全球变化持续影响下可能加剧,而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显著改善了生态环境。今后应加强自然、社会、经济系统耦合,加强资源环境要素监测和全球变化风险评估与预警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在旅游学与环境资源领域相关SSCI/SCI期刊论文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旅游与环境资源关系的研究现状,总结了当前研究的重点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明确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对于4个主要研究主题,旅游环境资源价值评估的理论基础需要进一步完善,应加强多种评估方法的集成应用以及人文旅游资源价值评估实践.关于旅游可持续与生态旅游,研究方法总体上定量化不足,方法应用比较局限,且研究内容不够丰富.所以内容充实与多种方法运用及定量化研究是今后研究的突破点.关于旅游与环境资源耦合关系研究,研究内容相对分散,环境对旅游的作用是研究的薄弱点,今后需要在旅游研究中多加考虑环境的作用,再者旅游与气候关系研究没有得到重视,所以应该多加考虑旅游与气候关系研究.以适应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环境资源管理方面旅游税、环境税以及环境保证或生态保证的研究,也是今后的研究重点.此外,研究主题需要进一步拓宽,研究视角应实现多样化,全面考虑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相关学科视角并注意多视角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6.
地震是全球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威胁之一,每年直接造成数十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和大量人员伤亡。研究地震多发区的环境和资源承载能力,是区域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迫切需要。本研究以中国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简称甘孜州)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2022年甘孜州泸定6.8级地震的影响,建立了地震多发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研究从生态、社会经济、地质等方面选取23个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采用与理想解相似的排序偏好加权法,计算了各县市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相对排序。在此基础上,对甘孜州灾后重建战略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各行政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存在区域差异:受社会经济和生态地质环境的共同影响,甘孜州东南部的资源承载力普遍高于西北部。本研究为地震多发区提供了承载力评估数据和支撑方法。  相似文献   

7.
云南沿边境地带生态环境3S监测、 评价与调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利用全球新千年整体生态系统评估的理论,以云南省沿边境地带生态系统变化跨境生态安全为研究对象,探寻并揭示我国陆疆系统的跨境生态系统变化监测、评价和生态安全综合调控的基础理论与信息机理;进而研究基于“3S”云南沿边境地带的生态环境监测、评价与综合调控的方法和关键技术,包括方法和技术体系的建立、指标体系的建立、多尺度效应和尺度转换、数学模型的建立、综合调控模式和决策方案的建立等;在案例研究部分,建立了背景数据库,然后选择大、中、小尺度进行了全区生态环境现状评价,重点河道、典型路段和重点口岸的影响评价和预测预报研究,最后进行了综合调控模式和方案的探讨,并对研究结果进行了动态仿真和虚拟表达研究。  相似文献   

8.
生态移民下农民要面临新的经济、社会和心理风险,亟需关注并增进其福祉水平,以尽快融入迁入地、嵌入新生活。从微观农户视角出发,基于Amartya Sen的能力理论,结合文献研究和参与式农村评估的成果,通过构建生态移民福祉多维指标体系分析生态移民作用下农民福祉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生态移民搬迁下农民受到家庭福祉、外部福祉和心理福祉共同作用,但影响程度差异显著;移民面临福祉维护向福祉提升的转变,外部福祉发挥主导作用,家庭福祉和心理福祉相互作用、协调推进;生活水平、健康、安全、社会联系、环境文化、信息交流、时间利用、社会适应、公平权利、生活实现这10大生活功能项结成复杂的耦合关系,通过不同程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农民福祉整体水平,其中社会联系作用最为显著,公平权利方面的诉求最为激烈,时间利用间接作用较为突出。据此,研究提出生态移民实施的具体建议,要兼顾移民家庭、外部和心理福祉水平,重视移民福祉与政策实施的联系,通过惠农政策的持续供给、重点保障和全方位扶持,保证移民享受到持久、稳定、更高水平的福祉。  相似文献   

9.
贡嘎山高山生态系统观测试验和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贡嘎山高山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于1987年正式建站。近20 a来,开展了水、土、气、生等多方面的长期监测与试验,并以环境变化下的亚高山森林生态研究为主线,以生态过程和水文过程为核心,对贡嘎山及其邻近地区的现代自然生态环境特征、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冰冻圈演化与动态和第四纪以来的环境演变等展开了多学科研究,为推动我国山地科学和森林生态研究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对近20 a来贡嘎山站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应重点加强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10.
旅游移民研究体系及方法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杨钊  陆林 《地理研究》2008,27(4):949-962
近年来,一种基于大众旅游的新人口迁移现象——旅游移民受到西方学者的高度关注。在我国,旅游移民现象已经出现,但研究较少。西方学者对旅游移民的研究较为注重实证分析,缺少对旅游移民概念及其研究体系的准确界定。笔者在对国外相关文献分析和已有实证研究基础上,对旅游移民的概念体系进行了界定,把旅游移民划分为旅游劳工移民和旅游消费移民两大类,确定旅游移民研究的三大方向为行为理论研究、发生论研究和社会影响研究,并对每个研究方向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明确,构建出旅游移民的研究体系。同时,提出了旅游移民研究可借用的相关移民动力学、行为学、社会学等理论,以及质性研究、量化研究、比较研究、长期站点监测和个案研究等具体研究方法和需要注意的方面,对我国旅游移民研究进行了理论和方法的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The project of 'grain for green', to restore woodland and grass by retreating from slope farmland, as a fundamental measure of eco-environmental rehabilitation, is being conducted in the reservoir area of the Three Gorges gradually. However, the de-farming of slope farmland will reduce the amount of farmland in de-farmed areas, especially in the areas with concentrated slope farmland, which would cause the problems of environmental emigration. The people who cannot regain enough farmland by relocating farmlands within village after de-farming and have to emigrate to other places are called environmental emigrants or ecological emigrants. In the research, a de-farming stress index model and an environmental emigration model are developed based on GRID data, and the potential amount of environmental emigration caused by de-farming of slope farmland in the reservoir area is simulated aided with GIS. The simulation indicates that the potential emigration amount caused by de-farming is quite large. When the de-farming stress index reaches 40%, the amount is as large as 890,000 people, which is equivalent to the emigrants caused by the submergence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So it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a big problem during the eco-environmental rehabilitation in this area. Some suggestions are raised to tackle the problem. Firstly, the emigration plan should be included in the de-farming plan. Secondly, some provinces, especially those located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should accommodate part of the environmental emigrants.  相似文献   

12.
三峡库区退耕坡地环境移民压力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措施正在三峡库区逐步实施。然而,坡耕地退耕将减少退耕地区的耕地数量,特别是坡耕地集中分布的区域,从而引发环境移民问题。利用GIS技术建立了基于GRID的坡耕地退耕压力指数模型及环境移民模型,并对三峡库区坡耕地退耕引发的潜在环境移民的数量进行模拟。模拟结果表明三峡库区坡耕地退耕引发的潜在环境移民数量较大。在退耕压力指数为40%时潜在环境移民数量高达89万人,相当于三峡水库淹没需要安置的水库移民数量。环境移民压力是该地区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的一大难题。  相似文献   

13.
The project of ‘grain for green’, to restore woodland and grass by retreating from slope farmland, as a fundamental measure of eco-environmental rehabilitation, is being conducted in the reservoir area of the Three Gorges gradually. However, the de-farming of slope farmland will reduce the amount of farmland in de-farmed areas, especially in the areas with concentrated slope farmland, which would cause the problems of environmental emigration. The people who cannot regain enough farmland by relocating farmlands within village after de-farming and have to emigrate to other places are called environmental emigrants or ecological emigrants. In the research, a de-farming stress index model and an environmental emigration model are developed based on GRID data, and the potential amount of environmental emigration caused by de-farming of slope farmland in the reservoir area is simulated aided with GIS. The simulation indicates that the potential emigration amount caused by de-farming is quite large. When the de-farming stress index reaches 40%, the amount is as large as 890,000 people, which is equivalent to the emigrants caused by the submergence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So it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a big problem during the eco-environmental rehabilitation in this area. Some suggestions are raised to tackle the problem. Firstly, the emigration plan should be included in the de-farming plan. Secondly, some provinces, especially those located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should accommodate part of the environmental emigrants.  相似文献   

14.
黄土高原是中国最重要的生态区之一,黄土高原区的生态移民问题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山西吉县是黄土高原生态区的缩影,吉县的生态移民在迁移成因类型、安置模式等方面具有典型性.因此以吉县为研究对象进行生态移民县域区划研究,以土壤侵蚀敏感性、生境敏感性的结果为基础;通过叠加县域社会经济数据,以地域分异原则、综合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为区划原则;采用遥感解译、野外调研、因子分析等方法进行生态移民区划.将区划体系分为移民迁入区、移民过渡区、潜在迁出区、重点迁出区4类.研究结论可为山西省乃至全国的生态移民宏观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山区农村土地利用转型解析   总被引:39,自引:5,他引:34  
山区土地开发及其导致的资源环境问题是农业社会人地关系紧张的体现,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劳动力转移减轻了山区农村土地的人为扰动,由此驱动土地利用发生转型,引发一系列自然和社会经济效应。按照“土地利用转型—驱动力—效应—响应”的分析框架,剖析中国山区农村土地利用转型的特征和规律,提出山区农村土地整治的响应措施。研究表明:① 山区农村土地利用转型体现出土地利用形态在长期变化过程中的趋势性转折,显性形态转型即由农业社会的耕地扩张和林地收缩演变为城镇化进程中的耕地收缩和林地恢复性增长,隐性形态转型即伴随上述过程发生的土地边际化及生态功能恢复;② 社会经济因素主导山区农村土地利用转型过程,劳动力转移引发土地人为扰动减轻是直接驱动力,务农机会成本上升、恶劣的生存环境等引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是更为根本的驱动力;③ 山区农村土地利用转型降低了土地生态系统脆弱性并提高了其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其社会经济效应应聚焦山区农村发展与农户生计安全层面,并亟需实证研究的支撑;④ 当前山区农村土地利用转型是自然恢复和生态优化的良性过程,有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山区农村土地整治要顺应其土地利用转型规律,目标导向从耕地数量增加转向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福祉协同提升。  相似文献   

16.
生态安全:国内外研究综述   总被引:54,自引:6,他引:54  
生态安全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一个新主题。本文归纳了学术界对生态安全概念的各种理解和认识,并将生态安全内涵概括为:(1)生态系统自身的健康、完整和可持续性,(2)生态系统对人类提供完善的生态服务。简述了生态安全的研究内容,提出了生态安全研究框架。综述10年来生态安全方面的研究进展,概括出生态安全研究十几年来的3个基本理论:①生态系统健康与环境风险评价理论;②环境(生态)安全的国家利益理论;③生态权利理论及其法律实践,以及生态安全研究所采用的几种主要技术方法,最后提出了生态安全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7.
旅游共生环境承载力是地区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因子。从生态共生理念出发,采用生态足迹模型来宏观评价某一地区的旅游环境承载力是一种新的研究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对西藏拉萨市2005~2010年旅游生态足迹及生态环境承载力进行计算和分析,可以看出拉萨市旅游业生态环境整体处于一种不协调状态。对此提出2项对策措施:减少旅游生态足迹、增大旅游生态承载力等,以推动拉萨市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近年来中国环境化学学科中的环境分析化学、土壤环境化学、水环境化学、大气环境化学和污染生态化学5个大方面研究现状的详细介绍和评述,分析了中国环境化学基础性研究的进展,归纳总结了中国环境化学中已取得的成果及相关的应用,同时通过对目前一些国际上较热门研究内容及研究方向的讨论,指出了中国环境化学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部分相关前沿领域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荒漠生态系统是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结构和功能.生态化学计量学重点关注C、N、P元素比例及权衡关系,已成为揭示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及其限制等生态过程的有力工具.植物自身体现出对养分元素的调控能力和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及适应性,土壤C∶N∶P可表征土壤养分供应能力和储量变化,植物-土壤系统中N、P的养分循环关...  相似文献   

20.
生态环境需水量分类及计算方法综述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0  
根据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功能,可以将生态环境需水量分为: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植被生态用水量、用于湖泊湿地保护与恢复的生态环境需水量、城市生态环境需水量和回补超采地下水的生态环境需水量等。在此基础上,综述了各项生态环境需水量的计算方法,并提出了在生态环境需水量分类及计算方法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