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圈环流”是在热力环流的基础上,根据风的形成原理而形成的。“三圈环流”既是“大气运动”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又是学习“气候的形成和变化”的基础,所以它是本单元的重点和关键。但由于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要依赖学生较强的空间概念以及物理知识,而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差,跨学科的知识迁移能力较弱,所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存在一定难度。  相似文献   

2.
耿庆明 《地理教学》2010,(11):56-56
热力环流是因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基本形式,也是我们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对它的深入理解是学习“风的形成”、“全球大气环流”、“季风”、“海陆风”、“山谷风”等知识的关键。虽然它真实地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时时相伴在我们身边,但我们却常常觉得它飘忽不定,对它视而不见,不好验证。怎样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它的存在,亲眼观察到它所起的作用呢?我们巧用厨房做实验,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3.
李金国 《地理教学》2013,(22):40-41,52
正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部分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新课标高中地理四种版本教材必修第1册都安排有"热力环流的形成"示意图(人教版P32、中图版P38、鲁教版P38、湘教版P48,各版本图名不尽相同)。透彻分析、解读该图,既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并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又能为学习三圈环流、季风环流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一、注重知识铺垫——为有效析图扫除障碍在多年的高中地理教学中,笔者发现"气压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往往是学生的知识盲点,高中教材也不涉及,而它恰是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示意图的重要基础,学生在解读许多热力环流变式图时遇到困惑或障  相似文献   

4.
潘建 《地理教学》2006,(7):41-42
教学贵在多思考,知识之间其实有其潜在的联系、规律,如果在具体的教学中能发现这一点,并且及时的总结,那么不但可以快速牢固地掌握知识,而且能融会贯通。笔者在给高一学生上“大气”这一单元的复习课时,通过分析热力环流进行推广,结果学生总结了很多的经验、技巧,使大气的知识有机的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5.
程海军 《地理教学》2023,(10):21-24
本文以“大气热力环流”为例,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内核、课程标准为指导、教学评一致性为追求、提高教学有效性为宗旨开展教学实践。结合学情,通过设计教学目标、开展有效活动、动态监测评估等教学环节,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教学“减负提质”。  相似文献   

6.
热力环流因其较强的逻辑性,是高中生学习地理的一大难点,但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故也是一大教学重点。为突破该教学的重难点,众多地理教师也是费尽心血,但很多时候是“枉费心机”,教学效果不明显。研读了江苏两位老师“建构主义指导下的地理难点突破策略”(2010年05期,本文简称“难点突破策略”)后,深有启发,对课堂教学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7.
武强 《地理教学》2015,(7):60-61
在2014年10月30日我校开展的研讨课活动中,笔者有幸与江苏省特级教师蔡珍树老师进行同课异构的教学交流,教学内容为“热力环流”。对比蔡老师的上课经过,笔者对这次同课异构活动有以下几点反思。一、学生“先学”越多是不是课堂越高效?“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规律。为了指导学生课前“先学”,蔡老师和笔者都给学生精心编制了课时学案并提前印发到每个学生手中。不同的是,笔者的学案是紧扣课本上的教学内容,将热力  相似文献   

8.
关于“恒星日和太阳日”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易掌握。在教学实践中,我采取了分五步走,层层深入、循序渐进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巩建强  赵生龙 《地理教学》2023,(10):49-52+40
地理实验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环节。利用实验辅助地理课堂教学,是优化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本文通过设计简易实验装置辅助“大气热力环流”章节的教学,以期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0.
张玲娟 《地理教学》2013,(21):40-42
一、用“活动”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主干知识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非常重要,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能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能促使学生开展有效学习。例如,引用人教版必修地理1教材第29~30页的动手操作型活动为“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一节中的“热力环流”教学创设问题情境。  相似文献   

11.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湘教版高一年级第二单元第三节最后部分内容。在初中地理中,这部分内容学过风、雨、阴、晴等气象要素的天气预报,只是天气、气象知识的表象。而高中地理是在此基础上上升到理性认识,是通过学习前面大气组成、热力环流基本原理及大气环流等理论后,  相似文献   

12.
陈振权  夏云 《地理教学》2010,(22):27-28
理解大气环流的成因和过程,是分析气候成因和类型的基础,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难突破,学生难听懂。致使学生不会分析气候成因,进而不理解自然带的分布规律,不会合理布局工农业生产等,最终使学生怕气候,怕地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摸索出“巧用三个假设,讲清大气环流”的方法,收效甚好。  相似文献   

13.
新课改形式下,教师之间的合作显得更加重要。以市级公开课"热力环流"的教学设计过程为例,分析了教师合作在教学内容总体分析、思路构想、教学过程设计、多媒体课件设计等方面具有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初中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不强,空间识别能力尤其弱。所以,地理教学中,特别是初中地理有关“地球”、“地图”、“地球的运动”等章节的内容,一直是教学的难点。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感到以下方法对学生树立地理空间概念,起到了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杨叶  顾成云 《地理教学》2021,(12):25-28
概念图是学生认知结构可视化的工具,充分利用能够对学生形成知识概念体系和促进目标达成产生积极作用.本文以三圈环流相关概念为基础,结合知识概念间的相关分析,确认学生三圈环流概念的掌握情况,得到学生对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掌握不佳的原因.由此提出从概念联系出发,对环流形成的动力与热力原因进行区分和强化,加强气压带和风带的内在关系教学等策略.结果显示:学生通过对概念网络关系系统梳理,三圈环流知识最终掌握良好.  相似文献   

16.
陈锋 《地理教学》2014,(19):23-24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认为,大气的不均匀受热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大气热力环流则是理解许多大气运动类型的理论基础。小到城市热岛环流,大到全球性大气环流,都可以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因此,热力环流在大气环境部分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笔者发现,因认知上的偏差,关于热力环流的内涵、外延,还存在着不少的错误观点及论断,且这种错误观点及论断还能自圆其说,形成悖论。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实践探究来剖析并纠正热力环流的内涵及外延在教学中的常见悖论。  相似文献   

17.
热力环流是普通高中地理教材(中图版)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大气运动中的重要、基础的内容。这一节分为三部分,即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运动、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这三部分内容联系紧密,环环相扣,其中大气运动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热力环流作为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是理解大气水平运动、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几种重要天气系统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正在"热力环流"一节教学中,热力环流引起等压面的凹凸变化是一个难理解的知识点,很多学生不理解其形成的过程,造成了对其"死记硬背"的现状,致使在做题时茫然不知其所以然,错误百出。在近年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尝试了一个用"小质点+数值"的方法对其进行了突破,结合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使学生分析明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本节教材围绕着宇宙环境,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人类探索宇宙、开发宇宙的过程以及保护宇宙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突出了人类对宇宙环境的作用,体现了人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中围绕“新”字组织教学,通过补充“神舟”五号上天,美国“勇气者”号登陆火星等内容,拓展学生的科学视野,培养科学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  相似文献   

20.
在探讨地理教学时,教师较多关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学生特点等因素,而对学校文化这一因素容易忽视。从物质与空间来看,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从关系与文化来看,学校更是师生共同学习的合作组织。如何汲取学校文化“沃土”的营养来促进地理教学,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