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以Landsat TM/ETM+图像为主要的数据源,提取了土地利用/覆被信息,利用单窗算法反演了地表温度,结合渭库绿洲近几年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成果,分析了2001~2013年间渭库绿洲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对地表温度的影响,同时利用像元分解模型得出绿洲植被覆盖度,并分析了其与地表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在2001~2013年的12年期间,渭库绿洲耕地的面积增加了1588.83 km~2。水体、盐渍地、林地与其他土地类型的面积减少了2811.47 km~2,绿洲地表温度升高了8.4℃。植被覆盖度与地表温度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渭库绿洲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改变了该区域的植被覆盖度和地表温度的空间分布特征,总体上研究区地表温度的空间分布与土地利用/覆被的空间变化格局存在明显的一致性。本文为渭库绿洲生态环境规划、农业生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以云南省元谋县为例,集成3S技术,对多期Landsat-TM数据进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信息提取及建立数据库,采用单一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动态度和综合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动态度指标,分析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结构变化规律,提出基于生态环境建设的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土地利用优化对策。并结合DEM数据分析分析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垂直分异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草地和林地是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主体,但林地以疏林地为主,草地以低、中覆盖度草地为主,具有相当大的敏感性和脆弱性;2.土地利用较为粗放,如水浇地占耕地、人工草地占草地及城乡建设用地占总用地面积的比例等相对较低;3.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结构发生了较快的变化,耕地、草地、水域、未利用土地面积有所减少,而林地、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增长较快;4.低山区和中低山区为以林草地为主、耕地亦有一定比例的类农林牧交错带,是干热河谷区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带。  相似文献   

3.
基于遥感技术的宁夏南部山区LUCC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以1975、1987 和2001 年的Landsat TM/MSS 影像为数据源, 利用遥感(RS) 和地理信息系 统(GIS) 相结合的技术, 运用统计方法和转移矩阵对宁夏南部山区26 年来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 LUCC) 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宁夏南部山区土地利用/覆被的主要类型是耕地, 其次是草 地和林地; 耕地在1987 年达到了最高峰, 为790312.06hm2, 占总土地面积的70.03%。转移矩阵分 析得出, 在1975~1987 年间, 有370770.52hm2 草地和39813.57hm2 林地转化成耕地; 而在1987~ 2001 年间又有316865.89 hm2 耕地转化为草地和50729.16 hm2 耕地转化为林地。导致这种变化 的原因是上世纪70、80 年代当地经济发展思路以基本农田建设为中心, 鼓励农民进行开荒种地; 而到90 年代后, 国家开发政策的转变和重大生态工程的建设, 特别是退耕还林还草, 为当地草地 和林地的恢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澜沧江漫湾水电站库区土地利用格局的时空动态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RS与GIS的支持下,分析了漫湾水电站库区1991年、2001年和2004年3个时段土地利用类型的总体结构变化、空间转移情况、单一土地利用类型以及区域综合土地利用的空间动态特征.结果表明,1991~2004年的13 a间,漫湾库区耕地、灌草丛和林地均占有明显的优势,三者始终占流域总面积的88%以上;除耕地和建筑用地面积持续增加外,林地和未利用地的变化趋势均是先减少后增加;灌草丛则是先增加后减少;水体面积自大坝建成后变化不大.在2个时段内主要的转移方向是林地-耕地和灌草丛、灌草丛-耕地和林地以及耕地-林地和灌草丛.单一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动态度指数Rss1991~2001年间水域的动态度最大,其次是耕地和建设用地;而2001~2004年间未利用地和建筑用地的空间动态度最大,其次是耕地、灌草丛和林地,最小的是水体.而区域所有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综合空间动态度Rts及其变化的整体趋势和状态指数Pt值表明,2001~2004年间总的空间转移量比前一时段有所增加;1991~2001年Pt值是介于0.25~0.5间,即土地利用处于准平衡状态,说明期间区域整体变化趋势和状态相对平稳;2001~2004年的Pt值介于0~0.25间,即土地利用处于平衡状态.虽然Rts值在2001~2004年间要比前一段时间的大,但是这种空间转移使得区域土地利用处于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5.
以GIS和RS技术为基础,以西安市雁塔区为研究区,选取2013、2019年两期Landsat-8影像数据,采用监督分类方法获得雁塔区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图,并在此基础上获取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及多个相应景观指数等数据,从而分析雁塔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以及景观格局演变过程并进行预测。结果表明:6年间,雁塔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景观格局的演变较显著,演变总体趋势为:雁塔区耕地和其他用地范围缩减,而林草地、水域面积增多,建筑用地范围显著扩张;土地利用类型以建筑用地为主导,占全区面积的77. 86%,受人类活动强烈影响,人地矛盾突出;建设用地作为优势斑块形成了更好的连接,斑块连通性增强,聚合程度明显增加,景观破碎化水平总体减弱。  相似文献   

6.
黑河中游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对碳储量影响的预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准确预测未来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对区域碳储量的影响对土地利用决策和气候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黑河中游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年和2012年两期土地利用解译数据,运用CA-Markov模型,并依据《IPCC 2006指南》提供的清单方法,在对研究区2024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进行预测分析的基础上评估了2000—2024年黑河中游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12年,研究区耕地、建设用地、林地和草地面积呈增加趋势,未利用土地和水域面积呈减少趋势,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导致碳储量增加3.22×106 t;预测2024年黑河中游土地利用变化同2012年相比,耕地、建设用地、林地占研究区比例分别增加3.18%、0.84%和0.77%,未利用土地、草地和水域占研究区比例分别减少3.32%、1.13%和0.33%;2012—2024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导致碳储量增加7.55×106 t,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导致碳储量变化更加明显,其中林地和耕地增加是碳储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建设用地增加是碳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总体来看,2012—2024年耕地、建设用地、林地将继续呈增加趋势,未利用土地和水体将继续呈减少趋势;2012—2024年较2000—2012年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碳储量增加4.33×106 t,固碳能力表现出较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塔里木河干流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在GIS和遥感技术支持下,利用1973年MSS遥感影像、1983年航空遥感土地利用图、1990年TM、2000年TM和2005年CBERS遥感影像对新疆塔里木河干流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和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73~2005年塔里木河干流区土地利用/覆被发生了显著变化,耕地、未利用地和城乡居民及建设用地面积分别增加了25.72×104hm2、17.33×104hm2和0.51×104hm2,林地、草地和湿地面积分别减少了29.10×104hm2、8.63×104hm2和5.84×104hm2。在1973~1983年、1983~1990年、1990~2000年、2000~2005年4个时段中土地利用变化呈"显著变化—缓慢变化—显著变化—急剧变化"的过程。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的主要方向是林地和草地转化为耕地、耕地转化为城乡居民及建设用地、草地转化为未利用地。土地利用/覆被的变化引起了干流区水环境恶化、土壤质量改变、天然植被严重退化、土地荒漠化和盐渍化加剧、湿地面积减少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8.
新疆和田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是土地利用/覆盖研究的一个主要核心内容。利用1990年、1999年和2005年和田河流域3期土地利用数据,对和田河流域1990—2005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进行了定量的分析研究,同时利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探讨了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在15 a尺度上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总特征是耕地、林地、水域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为0.56%,流域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时期;优势度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未利用地一直最高。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为人口因素、经济因素、富裕程度、政策因素、技术因素和水文因素等,各驱动因素以合力形式作用于土地利用/覆被使其变化,其中,人口因素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中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微地貌区域分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黄河三角洲有岗阶地、河滩地、河成高地、平地、低洼地和滩涂地6种微地貌类型。1984~2001年间一直没有变化的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在各微地貌类型中所占的比例不同,未变化的土地利用/覆盖主要分布在平地。岗阶地土地利用/覆盖类型最为稳定,以耕地为主,但面积总体在减少;河滩地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多样,分布比较复杂,变化最大;河成高地、平地和低洼地发生变化的面积占2/3左右,耕地所占的比例均是最大的,其面积总体上不断减少;滩涂地的土地利用/覆盖类型以滩涂为主,随着人们对滩涂的开发利用,滩涂所占比例迅速减少。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00年以来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资料、气象数据、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数据等,结合修正的CASA(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模型和土壤微生物呼吸模型(Heterotrophic respiration,R_H)估算了2001—2019年植被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t ecosysterm productivity,NEP),分析了植被碳源/汇空间分布变化,探讨了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对植被碳源/汇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2000年以来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下游退化的生态系统有一定程度的恢复,植被碳汇区域呈现扩大的趋势。2001—2019年NEP以0.541 g C·m~(-2)·a~(-1)的速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夏季增加速率最大,为0.406 g C·m~(-2)·a~(-1),增加的区域主要位于大西海子水库北部、英苏、博孜库勒湿地、喀尔达依湿地以及台特玛湖。碳汇面积从2001年的71 km2增加至2019年的355 km~2,增加了4倍。(2)在季节变化上,夏季碳汇面积为109 km~2,在四季中占比最大,春秋次之,冬季无明显碳汇面积。(3)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系统碳汇面积变化次序为:草地林地耕地未利用地水域建设用地。此外,林地和草地年平均变化率最高,分别为2.69 km~2·a~(-1)和3.57 km~2·a~(-1)。生态输水量与碳汇面积有很好的线性关系,碳汇面积变化存在约1 a的滞后效应。  相似文献   

11.
城市土地综合基准地价评估方法探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在城市土地类别基准地价测算基础上,依据土地最高收益原则和最佳利用原则,并借用阿朗索竞租理论和边际分析法,可评估出城市土地的综合基准地价.本文概略说明了上述理论和方法,并用这些理论和方法对苏南某一城市的综合基准地价进行了评估.  相似文献   

12.
土地质量发展趋势对我国土地整理研究的启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的压力越来越大,并导致了不同程度的土地退化和耕地的持续减少,人们越来越关注土地资源质量的状况与耕地的保护及管理。土地整理在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收益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土地整理的全面推进,与之密切相关的土地质量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借鉴吸收土地质量研究的热点和发展趋势,探索土地整理的土地质量研究体系,以从其根源入手寻求提高土地质量的对策,对促进土地资源管理由数量管护转变到质量和生态管护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文章分析了土地质量的概念与研究现状,提出土地质量的发展趋势主要有:①土地质量指标的综合反映与实际应用日趋紧密;②土地质量变化的过程机理与尺度效应研究不断加强;③土地质量评价中的土地利用格局与生态过程受到重视。根据国际上土地质量的研究及其发展趋势,结合土地整理的内在要求和科学内涵,从土地整理中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土地质量评价与调查的技术方法和土地质量变化的过程与机理研究等3个方面探讨了土地整理中土地质量的研究框架。以期对我国土地整理的发展与深化研究有所裨益,促进土地整理事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农耕地地价评估方法的探讨——以南京市六合县玉带乡为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农耕地地价评估方法。在南京市六合县玉带乡的实例研究表明,这一方法简明、实用、有较好的可操作性,且评估出的地价有较高精度  相似文献   

14.
城市土地整理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文章针对当前城市土地在企业资产重组及用地归并,闲置土地开发与调整及土地集约化利用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就开展开城市土地整理的内涵、程序,模式和要点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通过对城市土地资源进行深入加工、改造,调整及整治,促进城市土地整理的有序,合理化,科学化,以期有助于城市土地整理向纵深推进。  相似文献   

15.
论土地整理概念的科学界定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3  
土地整理是土地利用的一种发展趋势,目前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然而,从国内外的研究情况来看,土地整理的概念、内容都不尽一致。理论上的混乱无疑会给实际工作造成诸多的困扰。本文从分析比较国内外对土地整理的不同观念出发,并结合我国实际,科学地提出了土地整理的经济学概念及确定这一要概念必须遵循的规律。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外耕地利用与保护的理论基础及其进展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23  
文章较系统地总结了国内外耕地保护相关的理论及研究进展 ,分析了耕地保护的科学基础和历史演变过程。指出土地生产力是制定耕地保护数量的科学依据 ,土地评价是耕地保护规划的科学基础 ,土地规划、法规体系的落实是耕地保护顺利实施的保障。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分析了我国耕地利用与保护中面临的几个理论和实践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使土地登记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更好地为确定土地权属、规范土地流转、保护土地权利人的权利服务,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权属清楚、界址分明、面积准确的土地资源,该文基于目前土地登记中存在的问题,构想了一套由土地登记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制度组成的比较完备的土地登记法律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8.
农地分等定级与估价成果在耕地占补平衡中的应用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当前我国耕地占补平衡的核心问题是片面强调数量平衡,缺乏新增耕地的质量衡量标准和检验机制,从而使我国的新增耕地质量总体趋于下滑,某些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因此,确定耕地质量的衡量标准,建立耕地质量检验机制已成为耕地占补平衡的关键,为此,文章提出运用农地定级与估价成果建立耕地质量平衡标准的方案。  相似文献   

19.
文章结合在尉氏县的实际工作,阐述了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的涵义、原则、目标和潜力;分析、制定了尉氏县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规划方案  相似文献   

20.
黄土丘陵沟壑区安塞县土地结构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从土地类型结构、土地资源结构、土地空间结构和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入手,对安塞县土地结构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土地类型以梁坡和沟坡地为主,二者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80.53%;土地总体质量不佳,质量最好的川、沟台地仅占总土地面积的2.61%;土地类型的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层状、镶嵌状和空间上的不均匀性;土地利用率高,开发潜力小耕地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40.02%,林地占总土地面积的14.90%,其中郁闭度>35%的天然林地仅占总土地面积的9.31%;牧草地占总土地面积的31.39%,而90%以上牧草地覆盖率都小于30%.反映出安塞县土地结构处于极不稳定状态,急需因地制宜,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和调整,以保证其土地结构向好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