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上海城市降雨径流污染时空分布与初始冲刷效应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选取上海市中心城区典型功能区监测降雨事件,研究降雨径流污染时空变化及初始冲刷效应。研究表明,上海中心城区路面径流主要污染物为TSS和CODCr,超出国家地表水Ⅴ类标准四倍多;总磷超出Ⅴ类水质标准两倍以上,氮素营养盐也有不同程度的污染。污染物含量在不同功能区之间显示出相似的分布趋势,交通区明显高于其他区域,其次为商业区和工业区,居民区情况较为良好。降雨强度是影响初始冲刷效应的主要因素,强度较大的降雨冲刷效应较为明显;不同功能区之间,商业区初始冲刷效应较强,其次为居民区和工业区,交通区冲刷强度较弱;TSS和CODCr在商业区和工业区冲刷强度要大于氮磷污染物质;而在交通区和居民区分异特征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王库  丁洪 《福建地理》2012,(3):20-25
以福州市晋安河沿线区域为研究对象,采集区内地表径流样品,通过分析径流水样中全氮、全磷浓度,采用普通克里格法分析了地表径流中全氮、全磷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全氮是地表径流的主要污染物质,全磷除少部分地段超标外,总体上不构成污染;全氮、全磷的半方差函数用球状模型拟合的最好,其空间分布表现为各向同性;地表径流中全氮污染主要集中于管理条件落后的居民区、餐饮业集中的娱乐场所以及非城市主干道路.地表径流中的全磷主要分布在餐饮业集中区域及管理落后的住宅小区.福州城市地表径流的氮磷污染主要来自于居民的日常生活排污.  相似文献   

3.
应用国外较成熟的半分布式水文模型HSPF,建立了东江流域径流与非点源污染模拟模型,在此基础上定量计算与分析了东江流域非点源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径流模拟的相对误差在10%以内,纳什效率系数大于0.8,泥沙以及非点源污染氨氮、总磷模拟的相对误差在15%以内,纳什效率系数大于0.6,所建立的基于HSPF的模型可以满足研究东江流域径流与非点源污染长期变化过程与时空分布特征的需要;丰水年是东江流域非点源污染物流失的关键年份,降雨对东江流域非点源污染过程影响很大,汛期是东江流域非点源污染防治的关键时期;东江流域氨氮、总磷非点源污染月负荷与月降雨量存在非线性相关,复合回归曲线可较好地拟合两者的时间变化;东江流域非点源污染的关键区域主要位于流域中下游源城区、博罗县、惠城区中耕地与建设用地集中的地块;各子流域非点源污染产生的氨氮、总磷浓度指标与耕地、园地、林地、建设用地面积比例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北京密云水库小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根据不同类型的非点源污染发生区,选择若干径流小区,进行降雨、径流量、径流水质同步监测,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小区地表径流和泥沙中氮、磷的流失情况。根据地貌特征和土地利用情况,利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和SCS法分别计算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区土壤侵蚀量和径流量,分析氮、磷的流失特点。结果表明:坡耕地和荒草坡单位面积土壤流失量比较严重;村庄中溶解态氮的流失量最多;村庄和坡耕地是氮、磷流失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5.
紫色丘陵区典型小流域非点源磷迁移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居民点、林地、坡耕地等土地利用类型的小型集水区(亚流域)径流磷形态与通量的定位监测,研究了紫色丘陵典型小流域的非点源磷流失特征。结果表明,居民点在降雨量4 mm即可产流,林地与坡耕地的产流临界降雨量为20 mm。居民点的降雨径流响应迅速,径流与降雨峰值基本同步;林地和坡耕地产流时间延迟,径流峰值较降雨延迟20~120 min。居民点、坡耕地和林地的次降雨平均径流深分别为22.4、12.3、9.5 mm,径流系数分别为0.36、0.17和0.09,泥沙流失量分别为136.2、73.5和48.6 kg/hm2。居民点和林地径流的总磷(Total P-TP)、颗粒态磷(Particulate P-PP)浓度在径流过程中迅速达到峰值后陡然下降;坡耕地径流的TP、PP浓度呈多峰变化。居民点径流的可溶性磷(Dissolved P-DP)浓度随径流量增大而减少;林地径流的DP浓度逐渐增加;坡耕地DP、磷酸盐(PO3-4-P)浓度较低且波动较小。居民点小雨、中雨、大雨和暴雨等雨型下的TP流失负荷分别为42.6、136.3、190.0、1 245.6 g/hm2,平均负荷为403.6 g/hm2,林地与坡耕地在中雨、大雨和暴雨等雨型下的TP流失负荷分别为3.5、3.9、90.6和6.6、10.2、210.6 g/hm2,二者的平均负荷为32.7和75.8 g/hm2。降雨量越大,磷流失负荷越高,暴雨条件下的TP流失负荷最高。居民点的磷流失负荷远高于坡耕地和林地,表明居民点的径流污染是非点源污染控制的关键源。  相似文献   

6.
针对当前城市严峻的雨洪生态环境问题,在多目标雨洪控制利用的视角下,确定了径流削减、洪涝控制、水质保障、雨水资源化利用的雨洪综合管理体系.基于GIS平台,结合上海市临港新城总体规划愿景,建设研究区雨洪综合管理GIS数据库.在两级集水区层面,对研究区未来的地表径流产流、洪水与内涝淹没、径流污染负荷进行了空间模拟,进而判别出研究区的径流削减重点控制区域、洪水与内涝高危区域、水质保障重点控制区域,并通过雨水资源化利用需求分析,确定了研究区雨水回收利用重点区域的雨水存储设施建设规模.结果表明:1)LEED标准降雨事件下,开发后相比开发前,研究区径流产流总量增加了637 776.87 m3 (23.44%);两级集水区中,径流削减重点控制区域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3.10%、55.05%.2)研究区分别有10.61%、26.98%的用地存在较高的洪水和暴雨内涝风险.3)WQv标准降雨事件下,研究区NHa-N、TP、TSS 3种污染物的总负荷量分别达2.27 t、1.03 t、797.33 t;两级集水区中,水质保障重点控制区域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9.24%、18.52%.本研究可为后续的城市雨洪综合管理提供依据,对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污染物浓度控制和总量控制是防止区域水体污染的两个有效途径。总量控制从区域整体出发,注重污染物的群体效应,更具深远意义。本文以行政区(地、市)作为基本区域单位,并以河南省为例,探讨水污染控制方法。 一、区域水体污染的研究现状 关于水污染的研究,国内外已有较深入的工作,但多限于水体本身污染规律的研究,主要从浓度指标着眼。如各类反映水体自净规律的模型,总是用某些水质指数来集中反映水体的污染特征,描  相似文献   

8.
太湖流域宜溧河与西苕溪水质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2010年汛期与非汛期太湖流域西部宜溧河及西苕溪22个断面水样实测分析数据,选取高锰酸盐指数(CODMn)、总磷(TP)、总氮(TN)、氨氮(NH3-N)为主要研究指标,利用单因子评价法和综合评价法对两条典型河流汛期与非汛期水质状况及差异,以及两者间不同时期及沿程水质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并从社会经济、自然地理等角度探讨了其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宜溧河流域平均水体污染程度总体高于西苕溪流域,污染程度更差。宜溧河非汛期各断面的CODMn、TN、NH3-N及TP含量均明显高于汛期的含量,水质状况更为恶劣,而西苕溪汛期的平均水质状况基本劣于非汛期。受流域内城镇空间布局以及工业污染企业的空间分布等因素的影响,河道水体水质状况的空间差异性比较显著。宜溧河段入湖河流水质污染主要来源于点源,汛期下游受到一定程度的非点源污染。西苕溪水质污染主要来源于面源污染,汛期污染物主要是由降雨径流带入河中,下游受到一定程度的点源排放影响。  相似文献   

9.
太湖流域浙西区不同土地类型的面源污染产出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3  
以太湖流域浙西水利分区为研究区,采用Arcgis的水文分析模块,对浙西区进行流域划分,选取以单一农业用地为主的子流域,利用GIS叠加分析方法,获取各子流域的降水、径流深度、土地利用结构信息,分析研究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与径流量的统计关系,建立该区年尺度的径流估算模型。基于林地、耕地为主的子流域水质监测数据,结合径流估算模型,分析占该区90%土地利用面积的林地、耕地与径流污染物浓度的定量关系,研究结果显示,该研究区以林地为主的流域径流各水环境指标为:COD浓度为2.95 mg/l,BOD浓度为1.080 mg/l,总氮浓度为0.715 mg/l,总磷浓度为0.039 mg/l;耕地为主的流域径流水环境指标为:COD浓度为5.721mg/l,BOD浓度为3.097 mg/l,总氮浓度为2.092 mg/l,总磷浓度为0.166 mg/l。这一研究结果适合应用于太湖流域上游山区、丘陵地区年尺度面源污染估算。  相似文献   

10.
辽河流域社会经济活动的COD污染负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王辉  栾维新  康敏捷 《地理研究》2013,32(10):1802-1813
辽河流域污染物的输入是辽东湾海洋环境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治理海洋污染的根本在于治理陆域污染。以辽河流域COD污染为研究对象,在社会经济数据空间化及与土地利用数据匹配的基础上剔除了部分无效数据,提高了流域污染物估算和空间分析的精度,估算结果表明:2010年辽河流域COD总污染负荷约101万t,其中居民生活和畜禽养殖排放合计占总污染负荷的80%,是流域COD污染的主要来源;工业源污染占11%;城市径流污染占9%。COD污染主要分布在辽河平原,且以面源污染为主,约有30万t入河。生物体代谢是COD污染的主要来源,污染物排放总量难于降低,辽河流域的COD污染压力短期内依然严峻。  相似文献   

11.
熊运实 《地理研究》1993,12(4):23-31
本文通过对胜州油田开发区内水体非点污染源的土壤水文类型进行了划分,估算了各非点污染源的油类侵蚀量及其对石油入海通量的贡献。进行了以小流域为单元的非点污染源油类侵蚀的计算,确立了4个重点发生区,提出控制与管理必须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流域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2.
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补水水质的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补水方案的工艺流程,农田地表径流是该方案的补水水源。分别采集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浓鸭截洪总干(补水水源点)同一地点地表水样并进行了分析测试,核心区水质监测数据结果表明:①该保护区核心区水域不存在工业废水特征污染物;②水质与水位和水流关系密切;③水质与湿地植被所处的生长季节有关;④水体中COD和BOD5值分别在37.73~63.08mg/L和15.2~28.70mg/L,不属于外源人为污染引起,应是沼泽水体的背景值的真实反映;⑤沼泽水体的TN和TP较高,可能与湿地生物地球化学元素循环的内在规律有关,不是农田地表径流污染进入引起的。浓鸭截洪总干处水质监测数据显示:①水质表征出明显的农田径流特性;②水质总体上较好,这可能与浓鸭截洪总干对农田地表径流有较好的净化能力有关。通过比较分析洪河保护区核心区水质和浓鸭截洪总干水质表明:补水水源水质整体上好于该保护区核心区水质。基于保护区核心区水质特征来确定补水水源水质在工程设计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基于当前的监测数据,初步认为现有补水水质符合洪河保护区水质要求。建议今后在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浓鸭截洪总干开展有关农药残留动态实验,并结合水域生物多样性调查,为流域农业产业结构和农药的安全使用提出政策性建议。研究认为在三江平原通过生态水利工程蓄积农田地表径流,并采用湿地生态氧化塘处理系统净化水质,可以作为退化湿地的补水水源。  相似文献   

13.
广佛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对非点源污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帅红  夏北成 《热带地理》2006,26(3):229-233
在野外布点采样的基础上分析了非点源污染评价指标,同时,利用GIS技术研究广佛区域内不同土地利用结构与非点源污染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以单一土地利用类型为主控制的单元中,由林地和基水地控制的地表水水质明显优于以耕地或城镇、农村居民点为主的单元;在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的组合结构中,各项污染物浓度往往介于林地、基水地或耕地为主控制的研究单元之间;在其他条件相似时,随着研究单元内林地和基水地的增加,非点源污染降低,而随着耕地或城镇、农村居民点比例的升高,非点源污染有逐渐增大的趋势.此外,土地利用结构对非点源污染的  相似文献   

14.
雨水净化湿地属于人造湿地系统,其设计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去掉雨水径流中的污染物质。天目湖旅游度假区沙河水库上游存在多种水体污染来源,这些污染物质可通过雨水径流进入库区。沙河水库作为饮用水源保护地,有必要在上游湖泊滩地内建造雨水湿地,保护库区的水质。通过分析雨水湿地的设计因素及标准,提出适合基地条件的雨水湿地类型及其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5.
五华河流域非点源污染风险区和风险路径识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非点源污染是亟待解决的水环境问题之一,确定非点源污染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区和风险路径是解决非点源污染问题的关键。引入景观生态学中的最小累积阻力模型,以高污染负荷的耕地、建设用地为“源”,运用表示下垫面产流性质的地形湿度指数和CN值构建阻力面,对五华河流域的非点源污染高风险区和风险路径进行可视化识别和分析。结果显示:① 在下垫面产流作用下,五华河流域低产流区主要分布在流域西南部,高产流区呈“人”形贯穿全流域。②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能够有效识别流域内非点源污染风险区和风险路径,五华河流域非点源污染高风险区分布于迥龙、田心、龙母、铁场、登云、通衢、鹤市、紫市、岐岭、华城、转水、潭下、水寨等地的河道两岸,以耕地为“源”的非点源污染风险路径与建设用地为“源”的非点源污染风险路径在空间分布上差异较大。③ 耕地对五华河水质的影响大于建设用地对五华河水质的影响,耕地中的富营养物质和沉积物更容易随地表径流进入受纳水体。④ 流域尺度上治理以耕地为“源”的非点源污染应在邻近耕地的河流两岸建立一定宽度的植被缓冲区,治理以建设用地为“源”的非点源污染宜围绕关键源区进行治理。本研究为非点源污染风险区和风险路径的识别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为进一步开展非点源污染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面积不透水铺装的应用,导致城市水环境受到严重冲击,降雨径流成为水体恶化的主要污染源。湿地公园作为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绿色网络构建设施之一,能够提高城市透水面积,引入控制降雨径流的BMPs设施,消减城市非点源污染物,保护河流、湖泊等城市敏感区域。重点介绍了长广溪湿地公园的建设中,融入的4种水质过滤净水系统的设计和施工,包括沉淀过滤系统、平行过滤系统、生物过滤系统和重力过滤系统等。长广溪湿地有效地降低了流入长广溪的悬浮物(SS)和COD负荷,发挥了湿地公园净化过滤水体的功能的同时,营造景观多样性,改善长广溪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7.
中国西南地区河流水文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西南地区的山区、冰川—森林混合带和喀斯特等3种地貌类型的河流,从径流形成机理的角度对洪水过程与水量及其变化等特性作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