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以内蒙古多伦县1960、1975、1987、1995、2000、2005年的土地沙漠化矢量数据及2010年2015年的遥感影像、地形图为主要数据来源,运用NEVI5.0和ArcGIS10.2软件提取8个时期土地沙漠化空间信息,划分为轻度沙漠化、中度沙漠化、重度沙漠化、严重沙漠化等不同类型进行时空分异特征分析。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选取海拔高程、年均气温、降水量、平均风速、牲畜数量、第一产业、居民点距离等统计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定量分析了土地沙漠化动力机制,为京津风沙源区防治土地沙漠化,改善生态环境提供科学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960-2015年间多伦县土地沙漠化面积呈减少趋势,其中1960年到1995年间呈发展趋势,1995-2015年间呈减少趋势;1960-1995年间各类土地沙漠化增长的主导因子是第一产业和居民点距离;而在1995-2015年间影响各类土地沙漠化的主导因子是降水量、牲畜数量、第一产业和居民点距离。今后,继续控制牲畜数量、实施土地沙漠化治理政策来逆转土地沙漠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风沙流中风速纵向脉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包慧娟  李振山 《中国沙漠》2004,24(2):244-247
在4种风速条件下对风沙流中风速纵向脉动特性进行了风洞实验研究。研究发现,风速纵向脉动很大.不容忽视;脉动绝对大小随进口风速提高有增强趋势,随着高度的增加则变化不大;垂线脉动强度平均值随主流速度基本成正向线性关系;以脉动强度与当地风速之比表示的相对脉动强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并且不同风速条件下相对脉动强度在床面附近相差较大,远离床面则趋向一致。另外,采用幂函数形式可较好地描述风沙流中平均风速的垂线分布。  相似文献   

3.
吴晓旭  邹学勇 《中国沙漠》2010,30(4):763-769
在遥感与GIS技术支持下,以乌审旗1986年、1991年、1996年、2000年和2005年5期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对乌审旗景观空间格局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其演变的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乌审旗景观格局从1986年到2005年期间发生了显著变化,居民地、工矿用地明显增加,沙地、水域景观逐年下降,耕地、林地面积变化不大,草地、未利用地增加,景观多样性和空间破碎度增加,斑块的自相似性增强;各类景观斑块的平均面积整体上是增加的,景观分形维数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又下降的趋势。结合经济社会统计数据分析表明,人为因素是影响乌审旗景观格局演变的主要原因,其中人口增加、国民经济增长、工矿产业发展,以及政府决策和生态治理工程是景观格局演变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4.
毛乌素沙地风况及输沙势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毛乌素沙地腹地野外实测风速风向数据,系统分析了毛乌素沙地的起沙风和输沙势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毛乌素沙地的起沙风和输沙势主要分布在NW、NNW和N等3个方位。(2)毛乌素沙地春季(3—5月)起沙风频率和输沙势最大,分别占全年的46.23%和52.97%。(3)起沙风频率的日内变化呈单峰曲线:16:00起沙风频率最大,为22.11%。起沙风平均风速的日内变化呈双峰曲线:00:00起沙风平均风速最大,为7.84 m·s-1;14:00起沙风平均风速为7.63 m·s-1,是次峰值。(4)毛乌素沙地年输沙势为66.75 VU,按照Fryberger风能环境划分标准,属于低风能环境;方向变率指数RDP/DP为0.51,中比率,钝双峰风况,其中偏北峰值远大于偏南峰值。  相似文献   

5.
基于RS、GIS的奈曼旗土地覆盖/利用变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0,他引:11  
赵杰  赵士洞 《干旱区地理》2004,27(3):414-418
利用内蒙古奈曼旗1980年、1996年的1:10万的TM遥感影像,采用空间分析和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了1980~1996年来该县土地覆盖/利用变化过程及其自然社会经济驱动机制。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林地和草地的变化最为显著,林地、草地面积明显增加,沙地和耕地面积减少,其它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不大;景观呈现整体破碎化的趋势,耕地和林地的破碎明显,未利用土地破碎萎缩,土地覆盖/利用向多样化、均匀化方向发展。粮食单产、年均降水量、农业机械动力是草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农牧民人均纯收人、大牲畜总头数是林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6.
中国北方风蚀区风速变化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北方风蚀区155个气象站点1971-2015年平均风速数据,采用气候趋势分析、空间插值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北方风蚀区平均风速的时空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45 a来,北方风蚀区年平均风速为2.70 m·s-1,呈明显减小趋势,其递减速率为0.017 m·s-1·a-1(α=0.001),1980s风速减小最快,1990s减小最缓慢,2010s风速出现增大趋势;我国北方风蚀区四季的平均风速均呈现下降趋势,下降速度春季>夏季>秋季>冬季(α=0.001),不同年代不同季节风速变化存在较大差异,2010s除春季外其他季节风速均呈现增大趋势;空间分布上显示,风速变化幅度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北方风蚀区内的新疆西北部和东南部、青海、内蒙古中部和东北部、黑龙江以及吉林为风速降低较快的区域,甘肃东南部、宁夏、陕西和山西北部以及新疆的东北部和西部等地区是风速降低不明显的区域。春季和夏季风速降低较快的区域面积扩大,冬季和秋季风速降低较缓的区域扩大;平均风速存在多时间尺度的周期性结构特征,28 a时间尺度左右为风速变化的主周期,平均变化周期为18 a。  相似文献   

7.
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2007年5个观测站及策勒站2007-2013年逐时观测数据为例,详细介绍了FRYBERGER输沙势计算方法和步骤,并对输沙势含义和易混淆的问题进行了解释说明。基于输沙势公式定义输沙势基准值,通过比较FRYBERGER输沙势估算值与基准值之间的差异,分析了不同观测点之间年均输沙势及其各风级输沙势分量的估算偏差。结果表明:(1)风速观测值的平均时距愈短,风速脉动性作用愈显著,导致输沙势计算值偏大。(2)输沙势的贡献率主要集中于I、II风级,其分布形态不同于起沙风频数分布。(3)FRYBERGER方法估算各测站年均输沙势时,采用FRYBERGER风速中间值产生的估算偏差最小。(4)输沙势估算偏差具有区域和年际性变化(策勒站为例)。(5)各风级风速代表值对输沙势分量的估算偏差产生影响,其最佳组合随观测点和年份而变化;采用最佳组合可有效减小输沙势估算偏差。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多伦县沙漠化驱动因素影响的累加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如旱  杨持 《中国沙漠》2007,27(6):936-941
以内蒙古多伦县为研究区,选择若干指标,在系统分析沙漠化自然和人文驱动因素的基础上,采用滑动平均法和灰色关联法进行了沙漠化驱动因素影响的累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人为驱动因素对沙漠化作用的累加效应以较短时间尺度为主,而自然驱动因素对沙漠化作用的累加效应以中小时间尺度为主。年均气温的累加效应在3 a尺度上最大,年均降水量的累加效应在4 a尺度上最明显,而蒸发量和平均风速则随着时间尺度的增加其影响增大,在10 a尺度上表现得最为明显;人口数量在1 a尺度上达到了最高值;耕地面积对沙漠化的影响在1~10 a尺度上逐渐减少;粮食总量对沙漠化的影响在5 a尺度上影响达到最大;国内生产总值对沙漠化的影响在2 a尺度上影响最大;牲畜头数对沙漠化的影响在2 a平均尺度上表现得最为明显。人口数量的增长是耕地面积和牲畜头数对沙漠化影响产生累加效应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利用宁夏全域5个地市1980—2018年逐日白昼气温、相对湿度、风速、日照时数等气象资料,运用温湿指数、风寒指数、着衣指数和综合舒适指数模型,计算出旅游气候适宜期天数,并对其变化趋势及变化原因进行分析。综合舒适指数模型结果表明:石嘴山、银川、吴忠、中卫4市的旅游气候适宜期较为一致,为3月10日~11月7日,持续时长为243 d。固原的旅游气候适宜期为3月27日~10月29日,持续时长为217 d;石嘴山、吴忠、中卫全年旅游适宜天数变化不显著,是由始期、终期适宜天数增加幅度与“凹”面期适宜天数的减少幅度相当所致。银川、固原全年旅游适宜天数显著增加,主要是始期、终期适宜天数增加幅度大于“凹”面期适宜天数的减少幅度所致;各地始期、终期适宜天数显著增加是由气温升高、相对湿度降低和其他要素的差异变化共同作用所致。“凹”面期适宜天数显著减少是由气温升高(高温日数增多)、相对湿度降低和其他要素的差异变化共同作用所致;各地始期、终期、“凹”面期,气温的显著变化对适宜天数显著变化的影响权重最大,达到50%以上,相对湿度、风速、日照时数的影响权重各有差异。  相似文献   

10.
科尔沁沙地奈曼旗近5年来风况及合成输沙势   总被引:21,自引:13,他引:8  
应用奈曼沙漠化研究站1998-2002年的气象资料, 统计分析了奈曼旗近5a来的风况特征和输沙势。结果表明: ①研究区3~5月起沙风发生频数最高, 占全年起沙风的38%~58%; 平均风速和最大风速值最大, 分别为6.0~7.5m·s-1和9.5~16.9m·s-1。该风况特征与地表冻融、裸露、干旱疏松相耦合, 形成了区内的风沙活动期。②在风沙活动期内, 风环境基本为锐双峰风况, 西北风居主导地位, 频数占54%; 南风和西南风次之, 频数占38%。③在风沙活动期内, 研究区属于高风能环境, 合成输沙势RDP为66.3VU(风速以m·s-1为单位), 合成输沙方向RDD为ESE113°。  相似文献   

11.
1957-2014年库布齐沙漠地面风场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风对沙漠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起沙风是塑造沙漠地貌格局的主要动力。根据1957-2014年库布齐沙漠周边4个基准气象站的地面风资料,从风速、风向和输沙势等方面分析库布齐沙漠的地面风场特征。结果显示:(1)库布齐沙漠的起沙风频率与平均风速有很高的相关性;(2)年平均风速为2.7 m·s-1,全年盛行风向为WNW-NW,为中等变率锐双峰风况,合成输沙风向约为310°。4月风速最大,为中等变率环境;8月风速较小,为高变率环境;1月风速最小,为低变率环境。3-6月风速最大,风向集中度一般;11月至翌年2月风速较大,风向集中度高;7-10月风速最小,风向集中度差;(3)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2007年前后风速、起沙风频率和输沙势发生了较大变化,尤其是2007年前后由减小向增大发展;(4)大气环流和地表粗糙度的改变是库布齐沙漠地面风场变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基于我国风蚀区239个气象站点逐时风速数据,采用谐波分析方法分析我国风蚀区风速日变率特征。结果表明:85.3%的站点有且只有第一个谐波通过F检验,日变率以24 h为周期;14.2%的站点第一和二个谐波通过检验,日变率以24 h为主周期,以12 h为副周期;西藏墨竹工卡站第一和三个谐波通过检验。日平均风速变化范围为0.96~8.36 m·s-1,均值为2.42 m·s-1;风速>3 m·s-1站点集中分布在内蒙古北部高原、青藏高原地形平坦的高原区、甘肃河西走廊及新疆东北部。季节风速表现出春季 > 冬季 > 夏季 > 秋季的特征;第一个谐波振幅变化范围为0.28~3.28 m·s-1;相位变化范围为-1.55~4.67,集中在3.21~4.67,表明大部分站点在午后风速值达到最大。研究可为逐时风速的随机模拟提供基础,进而为风蚀区风蚀量估算提供更好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3.
Based on the sand dust storms data and climatic data in 12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around sand dust storm originating areas of the Taklimakan Desert, we analyzed the trends of the number of dust storm days from 1960 to 2005 as well as their correlations with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wind speed and the number of days with mean wind speed ≥ 5 m/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requency of dust storm events in the Taklimakan region decreased with the elapse of time. Except Ruoqiang and Minfeng, in the other 10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the frequency of dust storm events reduces, and in 4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of Kuqa, Korla, Kalpin and Hotan, the frequency of dust storm events distinctly decreases. The temperature has an increasing trend, while the average wind speed and the number of days with mean wind speed ≥ 5 m/s have decreasing trends.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the number of days of dust storms and climatic parameters demonstrates that wind speed and the number of days with mean wind speed ≥ 5 m/s have strong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number of days of dust storms, with the correlations coefficients being 0.743 and 0.720 (p<0.01), respectively, which indicates that strong wind is the direct factor resulting in sand dust storms. Whereas precipitation has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number of days of dust storms (p<0.01), and the prior annual precipitation has also negative correlation,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prior precipitation restrains the occurrence of sand dust storms, but this restraining action is weaker than the same year’s precipitation. Temperature has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number of dust storm days, with a correlations coefficient of –0.433 (p<0.01), which means that temperature change also has impacts on the occurrence of dust storm events in the Taklimakan region.  相似文献   

14.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流场特征与风沙活动强度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凌裕泉 《中国沙漠》1988,8(2):25-37
近年来, 人们对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风沙活动方向与活动强度, 以及由此而造成的沙漠化的严重程度争议较大, 特别是在沙漠的南缘和西南缘。本文利用沙漠周围气象站的风向和风速自记记录, 计算了最大可能输沙强度及其合成方向, 并结合该地区不同高度的高空流场资料, 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风沙活动方向与活动强度进行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 最大可能输沙强度及其合成方向与沙丘移动方向和强度相当吻合。合成输沙强度的水平梯度是沙漠的形成、分布与演变的充分而必要的条件。特别是对高大复合型的沙丘的形成提供了有说服力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输沙势计算中的“时距”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风力作用是干旱区风蚀过程和风沙地貌形成发展过程的动力基础,我们在探讨区域的风力作用时,通常是利用风速资料。风速是评价区域风沙活动的基础,但不同方法采集的风速资料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并不一样。利用野外实测的风速资料进行不同时距处理,旨在说明时距在评价区域风沙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数据中值计算的结果要比平均值大11.31%,这说明以往研究中对输沙势的评价有偏大的现象。但是,由于以往所用数据的时距比较长,又造成计算的输沙势减小的趋势,随着时距增加,数据最大值/峰值降低,数据偏离中值的程度越明显,不论是利用中值还是平均值来计算输沙势,随着时距的增加,计算的DP值逐渐越小。对于用风速平均值计算的DP,1 min的计算结果要比5 min的计算大4.94%,比10 min的计算结果大16.90%,比15 min的计算结果大17.78%;而对于用中值计算的DP,1 min的计算结果要比5 min的计算大4.84%,比10 min的计算结果大16.70%,比15 min的计算结果大17.38%。  相似文献   

16.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边界层风场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柯  何清  王敏仲  胡月宏  李晓辉 《中国沙漠》2012,32(4):1029-1034
利用CFL-03边界层风廓线雷达在塔中开展了边界层风场探测研究,根据2010年4月1日至2010年11月30日连续的边界层风场探测资料,分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大气边界层风场时空分布特征,得到了4月至11月各月的高空风廓线。结果表明,塔中春秋季风场结构类似,中高层多为西风,风速较大,低层多为东风,风速较小,整层风速与高度成正比;夏季高层风速变小,低层风速增大,东风层增厚,夏季塔中地区上空100~200 m高度层存在明显风速切变带。  相似文献   

17.
马芳  吕萍 《中国沙漠》2019,39(3):98-106
与火星类似,柴达木盆地的新月形沙丘和线性沙丘共存现象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为探究该现象的发育环境和形成条件,以全球典型新月形沙丘和线性沙丘共存区域为研究对象,选取研究区域附近气象站点3 a风速、风向数据,分析这些典型区的风况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的新月形沙丘与线性沙丘共存区域,风速存在明显差异,柴达木盆地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共存区域年平均风速和最大风速均小于沙特阿拉伯沙漠和撒哈拉沙漠;起沙风风向控制沙丘走向,多数共存区域全年起沙风风向较单一,部分区域存在明显的主次风,且主次风风向夹角为锐角;新月形沙丘和线性沙丘可共存于在高、中、低风能环境,中、低风向变率锐双峰或宽单峰风况,沙丘发育受风能环境影响较小,可能受风向变率、下垫面和沙源供应影响大;合成输沙势方向与沙丘走向一致且季节变化小,输沙方向稳定。部分气象站点距离研究区较远,对于研究区的风况指示意义有限。  相似文献   

18.
新疆沙尘天气的演化特征及影响因子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马禹  王旭  黄镇  陈春艳 《干旱区地理》2006,29(2):178-185
利用1961-2003年新疆90个气象站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新疆沙尘天气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演变规律,并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沙尘因子模型,探讨了气温、气温日较差、气压、平均风速、降水量对沙尘天气的影响程度.新疆沙尘天气的高发区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及南缘,年沙尘日数南疆是北疆的7倍.沙尘天气的高发时段在3~9月,43年内呈明显递减趋势.北疆、南疆沙尘天气的历史演变有着较好的10~15年和8~10年的振荡周期.北疆沙尘天气的主要影响因子是平均风速和气温日较差、降水量,春季明显受气温和平均风速的影响,夏季主要受平均风速和气温日较差的影响.南疆平均风速和降水量的影响占主导地位,春季气温日较差的影响也比较显著.另外,南疆春季沙尘天气对日照时数有着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Based on the sand dust storms data and climatic data in 12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around sand dust storm originating areas of the Taklimakan Desert, we analyzed the trends of the number of dust storm days from 1960 to 2005 as well as their correlations with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wind speed and the number of days with mean wind speed 〉 5 m/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requency of dust storm events in the Taklimakan region decreased with the elapse of time. Except Ruoqiang and Minfeng, in the other 10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the frequency of dust storm events reduces, and in 4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of Kuqa, Korla, Kalpin and Hotan, the frequency of dust storm events distinctly decreases. The temperature has an increasing trend, while the average wind speed and the number of days with mean wind speed ≥ 5 m/s have decreasing trends.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the number of days of dust storms and climatic parameters demonstrates that wind speed and the number of days with mean wind speed 〉 5 m/s have strong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number of days of dust storms, with the correlations coefficients being 0.743 and 0.720 (p〈0.01), respectively, which indicates that strong wind is the direct factor resulting in sand dust storms. Whereas precipitation has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number of days of dust storms (p〈0.01), and the prior annual precipitation has also negative correlation,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prior precipitation restrains the occurrence of sand dust storms, but this restraining action is weaker than the same year's precipitation. Temperature has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number of dust storm days, with a correlations coefficient of -0.433 (p〈0.01), which means that temperature change also has impacts on the occurrence of dust storm events in the Taklimakan reg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