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1 毫秒
1.
运用模糊数学方法,以植物生长状况及固沙效果、土壤机械组成和土壤含水量3类指标对高台沙区现存的、定植20 a后的7种防风固沙林配置类型综合评判后,认为花棒+柠条锦鸡儿+梭梭(6 m×3 m)的隔带混交类型、梭梭+花棒(4.5 m×3 m)的隔带混交类型及柠条锦鸡儿(6 m×5 m)为生态健康,综合效益好,可以在高台沙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赤红壤丘陵水土流失区马尾松纯林改造效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马尾松纯林改造是当前植物生态和林业工作的一项迫切、重要的内容。经赤红壤丘陵水土流失区近6 年的马尾松、红锥混交试验研究, 发现松、锥混交林在生长量、林地凋落物现存量、林地表层土壤养分含量和含水量、小气候环境, 以及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等方面均比纯松林有着明显的改善或提高, 不失为一种适宜南亚热带赤红壤丘陵水土流失区的优良混交形式, 建议在此类地区大力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3.
唐古特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是蒺藜科(Zygophyllaceae)超旱生小灌木。为了筛选抗旱优良家系,分别在武威和兰州进行种源试验,初选两试验点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31个3年生唐古特白刺家系,进行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可溶性蛋白(SP)、可溶性糖(SS)、脯氨酸(Pro)及叶绿素(Chl)含量测定,运用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法进行抗旱性综合评价,筛选抗旱优良家系。结果表明:POD、SOD、SP、SS、Pro、Chl a、Chl b、Chl(a+b)含量及Chl a/b值在31个唐古特白刺家系间变化范围较大、差异性均显著,其中,Chl a含量变异最大,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异最小。从单个指标入选潜力来看,各试点每个指标下入选的优良家系相互交叉但不完全相同。采用多指标多试点的综合评价,筛选出5个抗旱性强的优良家系,分别是j3-9、w3-15、w3-12、jc-8、j3-8,其中民勤沙井子w3-12和w3-15号家系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4.
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是湿地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和关键环节。以西藏拉鲁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选取19个评价指标,建立了拉鲁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对湿地健康现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拉鲁湿地综合健康指数为6.74,处于“健康”水平,其中压力层和响应层健康指数分别9.90和8.78,均处于“非常健康”水平,状态层健康指数为5.16,处于“亚健康”水平。研究认为制约拉鲁湿地生态健康水平的指标主要有外来物种入侵、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类、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水分含量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建议与对策。本研究不仅为高寒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提供了指导方法,也为中国高寒湿地的保护管理和履行国际湿地公约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5.
2001—2018年印度尼西亚MODIS活跃火的发生特征与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佳  梁一行  李鹏  肖池伟 《地理学报》2020,75(9):1907-1920
基于印度尼西亚2001—2018年FIRMS MODIS活跃火(Active Fire)位置数据,通过GIS渔网(1 km×1 km)定量分析了该国活跃火的发生概率、强度及其对厄尔尼诺的响应。结果表明:① 印度尼西亚18年间至少发生过一次活跃火的区域(即“有火区”)占22.79%,五大岛屿“有火区”以加里曼丹岛最多,巴布亚岛最少。活跃火发生以低概率为主,集中在8—10月,加里曼丹岛和苏门答腊岛分布最多;中概率分布较少,苏门答腊岛东部低地平原和加里曼丹岛南部及西南沿岸最为集中;高概率零星分布,大部分集中在爪哇岛和苏拉威西岛。② 活跃火的发生强度以1级(1次/a)和2级(2~3次/a)为主,3级(4~7次/a)次之。1~5级(1~22次/a)活跃火主要集中在加里曼丹岛和苏门答腊岛,6级(23~165次/a)活跃火集中在爪哇岛、苏门答腊岛和苏拉威西岛,且强度从中心向四周递减。此外,不同概率组内活跃火的发生强度也不同,低、中、高概率活跃火分别以1次/a、1~3次/a、2~7次/a为主。③ 印度尼西亚8—10月活跃火对强、弱厄尔尼诺的敏感度不同,其响应表现在活跃火频次与影响面积显著增加,厄尔尼诺越强,活跃火响应程度越高。其中,苏门答腊岛响应程度最高,巴布亚岛最低。  相似文献   

6.
风成黄土对东亚冬夏季风优势期转换及起迄时间起到良好指示作用,探究风尘黄土堆积、发育特征与东亚季风演变的耦合关系十分必要。本文通过研究汉江一级阶地上覆黄土-古土壤序列的构型、磁化率、烧失量、粒度、元素组成特征,分析汉江一级阶地抬升以来黄土-古土壤序列的成因及成壤特征,探究东亚冬夏季风的演化序列。结果表明:(1)汉江上游地区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地层构型为表层土(MS)-近代黄土(L0)-古土壤(S0)-过渡层(Lt)-马兰黄土(L1),磁化率、粒度、烧失量、元素组成等特征指示各地层成壤强度特征为S0>L0/Lt>L1。(2) 成壤强度指示18000 a BP以来,东亚冬夏季风演替特征为末次盛冰期冬季风强烈→全新世早期冬季风减弱→全新世中期夏季风主导→全新世晚期夏季风减弱~,冬季风强盛,其演变滞后于低纬太阳辐射变化2000~3000 a。(3)该风尘堆积物理化性质对6000~5000a BP的气候恶化期有所响应。总而言之,汉江上游一级阶地上覆黄土为风尘堆积物,指示18000a BP以来东亚季风的变迁规律及季风异常事件,能够体现北亚热带对全球气候变化及极端事件的响应。  相似文献   

7.
浙江庆元百山祖地区拥有中国最典型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以及山地生态系统完整的垂直带谱,基于对该区海拔高度300~1 700 m所采集的9个表土花粉样品的孢粉组合图式,探讨该区植被与表土花粉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区表土花粉谱按照海拔从高至低可划分为3个孢粉组合带,分别对应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温性针叶林、常绿阔叶林和暖性针叶林带以及次生针阔混交林林和农田地带(人类活动干扰导致),以松属(Pinus)、栲属(Castanopsis)、栎属(Quercus)等木本植物占优势,以里白属(Hicriopteris)和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为主的蕨类植物也较多。该区冷杉属(Abies)花粉含量和产量都较低,可能与目前百山祖冷杉数量较低及其分布范围相对较窄有一定关系。此外,基于孢粉复合分异度指数的孢粉多样性的分析结果表明,人类干扰因素导致该区较低海拔的表土孢粉不能反映区域的地带性植被。  相似文献   

8.
土地生态安全是一个地区生存和发展的核心。以新疆第二大城市库尔勒市为研究靶区,运用三角模型,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权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分别计算得到EI、NSI、NREI三组综合指数,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各指标的影响度。从时间序列上对“十二五”规划期间内库尔勒市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并对其主要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库尔勒市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呈现极不安全-较不安全的趋势。(2)影响库尔勒市土地生态安全的限制性因子主要是人口城市化水平、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以及排水管道密度。综上所述,库尔勒市土地生态安全现状极不安全,此研究将为改善生态状况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东莞主要森林群落凋落物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2 km×2 km的UTM网格对东莞市不同的森林群落类型进行了详细调查,以研究森林凋落物的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林凋落物碳储量显著高于人工林;不同森林类型的凋落物碳储量之间差异极显著,其碳密度大小依次为:湿地松-阔叶混交林>相思林>马尾松-杉木林>荷木林>桉树林>杉木-阔叶混交林>马尾松-阔叶混交林>荔枝-龙眼林>青皮竹林.针叶林的单位凋落物碳含量最大,占59%,大于阔叶林;相思林和荷木林单位凋落物碳含量仅次于马尾松-杉木针叶林.不同的经营措施对森林凋落物碳储量有显著的影响,经封山育林的林分凋落物碳储量最大.坡位对凋落物碳储量也有显著的影响,随着坡位的降低,森林凋落物现存量和碳密度随之降低.东莞市森林凋落物碳密度为4.25±0.15 t/hm2,凋落物碳储量总量为0.23±0.008 Mt.凋落物的碳储量动态直接关系到土壤碳储库,采取合适的经营措施,减少人为干扰造成的凋落物的流失,最终对于提高本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碳库会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王钰  冯起 《中国沙漠》2016,36(4):1097-1105
以陕北地区1960-2013年的逐日气温数据为基础,运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分析了该区极端气温指数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陕北地区年平均气温、最高和最低气温分别以0.27、0.24、0.28℃/10a的速率显著增加(P<0.05),各站点气温指标均上升,且冬季变暖幅度最大,春季次之。(2)最低气温极高值、暖夜、暖日分别以0.054℃/10a、1.83d/10a、1.4d/10a显著增大;年日最高气温极高值与生长日长度增幅分别为0.092℃/10a、2.4d/10a;暖日、暖夜各季节亦显著上升;气温日较差以-0.036℃/10a的速率减小。除气温日较差外,其余指数均有50%以上的站点呈上升趋势。(3)最高气温极低值增幅为0.217℃/10a;最低气温极低值、冷日减幅分别为-0.015℃/10a、-0.48d/10a;冷夜以-0.98d/10a的速率显著减小;霜日及冰日分别以2.2/10a、2.4d/10a的速率显著减小。除最低气温极低值及最高气温极低值外,其余指数均有100%的站点呈下降趋势。4)暖指数的增大幅度大于冷指数的减小幅度,夜指数的减小幅度大于昼指数增大幅度。极端气温的两极化分布趋势导致研究区域高温、旱灾及冰冻等灾害的频发。  相似文献   

11.
上海东部地区晚第四纪沉积的孢粉组合及古环境   总被引:15,自引:11,他引:4  
张玉兰  贾丽 《地理科学》2006,26(2):186-191
通过对上海东部地区南汇鹤鸣孔、东海1井、高桥G2孔3口钻井晚第四纪地层的孢粉研究,划分出了6个孢粉组合带和3个亚带,恢复了本地区植被演替、气候波动的6个阶段:第1阶段晚更新世晚期,反映气候凉冷稍湿;第2阶段前北方期,反映气候温凉略湿;第3阶段北方期,反映气候温和略干;第4阶段大西洋期,反映气候热暖潮湿;第5阶段亚北方期,反映气候温暖略干; 第6阶段亚大西洋期,反映气候温暖湿润。这为本地区晚第四纪古植被、古气候、古环境的重建提供了重要的孢粉学资料。  相似文献   

12.
细根(≤2 mm)在调节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对不同土层细根化学计量的认识非常有限。本研究在福建省三明陈大国有林场内对米槠次生林和杉木人工林不同土层细根养分含量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杉木人工林0~10 cm、60~80 cm土层0~1 mm细根碳浓度显著高于米槠次生林,10~20 cm、20~40 cm土层则显著低于米槠次生林;杉木人工林10~20 cm、20~40 cm土层1~2 mm细根碳浓度显著低于米槠次生林,其余土层则显著高于米槠次生林。(2)杉木人工林0~1 mm和1~2 mm细根氮浓度在所有土层深度均显著低于米槠次生林,两个林分0~10 cm细根氮浓度均显著高于其余土层。(3)杉木人工林0~1 mm和1~2 mm细根碳氮比在所有土层深度均显著高于米槠次生林。结果表明,米槠次生林和杉木人工林在演替过程中不同林分同一土层以及同一林分不同土层的细根养分含量差异显著,这可能反映了米槠次生林和杉木人工林细根在生长过程中有不同的资源获取策略。  相似文献   

13.
森林的不同更新方式对森林土壤理化性质有重要影响.本研究通过野外调查探讨中亚热带山区杉木人工林和米槠人促更新林2种不同更新方式下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特征,并用土壤退化指数定量描述土壤质量变化.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土壤表层(0—10cm)容重显著高于米槠人促更新林(P〈0.05);随土壤深度的增加,杉木人工林和米槠人促更...  相似文献   

14.
森林的不同更新方式对森林土壤理化性质有重要影响.本研究通过野外调查探讨中亚热带山区杉木人工林和米槠人促更新林2种不同更新方式下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特征,并用土壤退化指数定量描述土壤质量变化.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土壤表层(0—10cm)容重显著高于米槠人促更新林(P〈0.05);随土壤深度的增加,杉木人工林和米槠人促更新林土壤有机C、全N、全P、水解N和有效P均逐渐降低.米槠人促更新林表层(0—10cm)土壤有机c比杉木人工林高出15.6%,全N、全P以及水解N和速效P也均表现出人促米槠更新林高于杉木人工林的趋势;土壤退化指数的计算结果表明杉木林土壤质量显著低于米槠人促更新林.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中亚热带地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真菌生物量特征及影响因子,采用玻璃珠细胞破碎提取麦角甾醇法对福建省建瓯市万木林自然保护区内米槠天然林和杉木人工林土壤真菌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米槠天然林和杉木人工林0~10 cm土层真菌生物量均显著高于10~20 cm土层。2)相同植被类型,随着海拔高度增加,米槠天然林0~10 cm和10~20 cm土层真菌生物量分别由1.34 mg·g^-1和0.63 mg·g^-1增加到3.28 mg·g^-1和1.46 mg·g^-1,增幅分别达到144.8%和131.7%,但只有0~10 cm土层差异显著。3)不同植被类型,米槠天然林0~10 cm和10~20 cm土层真菌生物量均显著高于杉木人工林相应土层,分别是杉木人工林的1.65和1.91倍。真菌生物量与土壤理化因子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中亚热带地区森林土壤真菌生物量主要受pH值、土壤有机碳、硝态氮、总氮和C/N的影响,表现为真菌生物量与总氮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有机碳和C/N呈极显著正相关,与pH值和硝态氮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运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中亚热带地区米槠天然林和阿丁枫天然林土壤N2O排放速率进行了1年(2012年1月—2013年1月)原位观测,分析了土壤温度及含水量对土壤N2O排放速率的影响,并探讨土壤无机N含量变化与土壤N2O排放速率的关系。结果表明,观测期间,2种天然林均表现为大气N2O排放源,米槠天然林和阿丁枫天然林平均土壤N2O排放速率分别为7.29μg·m^-2·h^-1、7.41μg·m^-2·h^-1;米槠天然林和阿丁枫天然林土壤N2O排放速率季节变化明显,最高排放速率均出现在夏季6月,分别为16.51μg·m^-2·h^-1、18.86μg·m^-2·h^-1;2个林分N2O排放速率最低值分别出现在2012年1月和2012年9月,分别为3.04μg·m^-2·h^-1和2.17μg·m^-2·h^-1。2种天然林土壤N2O排放速率均与土壤温度无显著相关性,与土壤含水量显著正相关(P〈0.05);2种天然林土壤N2O排放速率与NH4+含量均无显著相关性,米槠天然林和阿丁枫天然土壤N2O排放速率与NO3-含量分别呈显著负相关和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及NO3-含量的变化对中亚热带天然林土壤N2O排放速率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米槠天然林转变成杉木人工林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亚热带米槠天然林及其采伐迹地形成的36年生杉木人工林0~20cm层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dissolved organic carbon)含量进行研究,分析米槠天然林改造成杉木人工林后土壤DOC平均含量及其季节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米槠天然林0—20cm层土壤DOC平均含量为60.79mg·kg^-1,比杉木人工林(41.24mg·kg^-1)高47.41%;2个林分0~10cm、10~20cm层土壤DOC平均含量差异明显(P〈0.05),且都是0—10cm层大于10~20cm层;米槠天然林和杉木人工林土壤DOC含量在季节变化中都表现为秋季最大、冬季最小,但是两者的季节变化模式不完全一致;米槠天然林和杉木人工林土壤DOC的差异和人为干扰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8.
应用网袋法对福建省万木林自然保护区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凋落叶、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凋落叶及其混合样品分解进行了为期2年的研究.结果表明:Olson指数衰减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不同凋落叶的分解过程.杉木凋落叶的分解速率快于米槠凋落叶(前者的年分解常数为0.4992,后者的为0.4380),凋落叶自身的质量特性及林地土壤环境条件是影响凋落叶分解的主要因子.杉木和米槠凋落叶混合物在杉木林内的分解表现为促进作用(年分解常数为0.5604),而在米槠林内则表现为抑制作用(年分解常数为0.4104),表明群落性质的差异对凋落叶混合分解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选取武夷山甜槠天然林为研究对象,对其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枯枝落叶层、土壤层进行了碳贮量研究.结果表明:乔木层不同器官的含碳率表现为:C皮〉C叶〉C干〉C枝〉根,灌木层不同器官的含碳率表现为:C干〉C枝〉C根〉C叶,草本层是地上部分含碳率大于地下部分,枯枝落叶层的含碳率表现为:C叶〉C枝〉C果,土壤层的含碳率随着土壤...  相似文献   

20.
人促常绿阔叶次生林凋落物数量、组成及动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擢溪 《山地学报》2006,24(2):215-221
对福建省尤溪通过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形成的常绿阔叶次生林的凋落物数量、组成及季节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次生林年凋落物量为6870kg/hm2,其中落叶量(3964kg/hm2)和落枝量(1621kg/hm2)分别占57.7%和23.6%。米槠、大叶栲、栲树、檫树和南酸枣5个树种年落叶量分别占年总落叶量的41.5%、21.4%、9.0%、6.3%和3.2%。常绿阔叶次生林总凋落量于4月和12月出现峰值,落叶量最大值出现在4月,落枝量在4月、7月和11月出现峰值,落花量主要集中在5月和6月,而落果量则集中在12月。米槠和栲树落叶量最大值分别出现在4月和5月,大叶栲落叶量主要集中在7~9月,檫树和酸枣落叶量最大值分别出现在11月或12月,其他树种落叶量1年中分布则相对较为均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