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西安湿地生态消费水平与消费量占补平衡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西安地处生态脆弱的黄土高原地区,西安居民是湿地生态的消费者,具有生态消费权。异地新建湿地对占用地的生态影响力低于占用湿地对当地的生态影响力,只有实现占用地生态平衡,才能保障占用地居民生态消费水平的平衡。占补湿地之间的距离与湿地指标量值对占用地生态水平和居民生态消费水平具有影响。生态消费总量占补平衡可以确保占用地与新建地居民的生态消费总量不下降,但降低了占用地的生态水平与占用地居民的生态消费水平。根据占用湿地的具体情况,严格执行不同标准的占补平衡,即生态占补平衡、生态消费总量占补平衡及生态消费水平占补平衡。在实施生态消费总量占补平衡的湿地所在地,为保护居民的生态消费权益,可以对占用地居民生态消费水平下降部分实施经济补偿。  相似文献   

2.
运用生态足迹分析法等理论,深入分析郑州北部生态经济示范区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2011年,示范区主体惠济区生物资源消费人均生态足迹为4.508 hm2,能源消费人均生态足迹为0.168 hm2,总的人均生态足迹为4.676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998 1 hm2;惠济区生态处于赤字状态。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郑州北部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的对策建议,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以生态经济价值的全面实现培育地方发展新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生态足迹是近年来测度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定量方法,也是一种用来度量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压力和响应的一条新途径。通过对邵阳市2000—2004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定量计算,结论为:邵阳市2000~2004年人均生态足迹均高于期间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且每年的生态赤字平均为-0.331hm^2;从生态足迹结构组成来看,邵阳市消费集中在粮食和能源消费上;从时间变化来看,邵阳市的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总生态足迹、总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均呈减少趋势。并利用GM(1,1)模型对邵阳市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建模预测,试图为邵阳市相关部门进行人口增长的控制、自然资源利用等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基于生态足迹的天山北坡经济带生态承载力评价与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承载力是测度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资源与环境系统压力程度的重要标尺。基于生态足迹法,构建生态承载力的评价与预测模型,分别评价和预测了2010年与2015年天山北坡经济带的生态足迹和承载力。结果表明:2010年天山北坡经济带生态足迹组分以草地和能源用地为主,约占足迹总量的93%,人均生态承载力总体高于人均生态足迹;2015年生态承载状况仍然总体盈余。但随着人口快速增长以及人均消费能力提高,2015年人均生态承载力已经低于2010年水平,城镇化对未利用地的开发形成用地总量供给的增加可能是维持生态盈余的主要原因之一。经济发展与城镇化进程对区域可持续发展造成一定压力,需要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加强监测预警。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池州市2001~2010年可持续发展动态测度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徽池州市是国家首个生态经济示范区,近十年来,城镇化、工业化水平的快速提升加剧了其发展的风险性和不稳定性,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挑战。基于生态足迹模型,对池州市2001~2010年生态足迹供给与需求进行了时间序列测度与分析,利用灰色GM(1,1)模型对2015年、2020年人均生态足迹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池州市人均生态足迹由2001年的1.2458hm2/人上升至2010年的2.2483hm2/人,年平均增长11.14%,人均生态赤字由0.8445hm2/人扩大至2010年的1.8266hm2/人;居民消费水平、能源消费量与人均生态足迹相关系数分别为0.844、0.945,为生态足迹驱动因素;研究时段内,能源生态足迹年均增长速度为83.75%,明显快于生物资源生态足迹增长速度;万元GDP生态足迹由2001年的2.98hm2/万元下降至2010年的1.20hm2/万元。预测2015年人均生态足迹为3.2336hm2/人,生态赤字将增至2.7926hm2/人;2020年人均生态足迹为4.4896hm2/人,生态赤字将扩大到4.0308hm2/人。针对池州生态不安全的现状,从减少能源消费、改变消费方式、提高农作物单产等方面提出了减少生态足迹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后工业化时代和后疫情时代的叠加背景下,随着城镇家庭能源消费量持续增加,家庭已成为能源消费碳排放的主要贡献者。高原城市西宁市是生态安全的重要守卫地,分析其家庭能源消费的研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2021年实地调研数据结合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回归模型,通过构建家庭能源流探索了其家庭能源消费特征、影响因素并对不同收入情况下家庭能源消费的全过程进行可视化。结果表明:(1)西宁市城镇家庭年人均能源消费量为461.57 kgce·a-1。(2)在能源用途方面,西宁市城镇家庭人均取暖能源消费量为307.52 kgce·a-1,是家庭能源消费的主要来源,而大型家用电器中的洗衣机耗能量最低。(3)家庭年末总收入是影响西宁市家庭人均年能源消费的核心因素。(4)高收入家庭人均能源消费量大,但随着家庭收入水平增加,取暖能源消费量随之减少。基于此,研究建议增加居民的清洁能源供给,增强所有居民对可再生能源的认识;增加对中高收入人群的节能宣传和自主节能意识。通过因地制宜制定能源政策,推动我国可持续能源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7.
1990-2007年中国能源足迹时空差异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分析中国1990-2007年的能源生态足迹变化态势,并利用重心模型研究能源足迹的区域差异及变化。结果表明:1)近18年来,中国人均能源足迹呈现波动增长,能源足迹结构方面煤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建议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2)中国各地区间能源足迹存在明显差异,空间分布格局为南少北多,能源生产与消费存在错位;建议国家设立能源生态补偿机制,由出现能源生态赤字的地区支付能源生态补偿基金给能源生态盈余地区。3)中国能源足迹的重心呈现逐步向西南方向移动的轨迹,通过与GDP重心轨迹的对比发现中国经济发展主要靠能源消费拉动。  相似文献   

8.
新疆艾比湖地区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对艾比湖地区2003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显示,2003年艾比湖地区的人均生态足迹为4.222hm^2,而实际生态承载力为3.193hm^2,人均生态赤字为1.029hm^2。表明艾比湖地区的发展模式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的状态。从该区人均生态足迹的供给需求结构看,耕地、建筑用地、林地、化石燃料用地出现人均生态赤字,表明艾比湖地区经济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主要以消耗当地土地和能源资源来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水域、草地虽出现人均生态盈余,但这并不意味着绝对生态供给丰富,主要与地方采取的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措施等有关。  相似文献   

9.
生态影响力占补平衡的湿地补偿比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态影响力平衡分析方法,估算占用地生态平衡补偿比例,探讨生态盈余。研究结果表明,湿地占补指标包括面积、生态量、生态功能和效益及其影响力;要实现占用地生态消费平衡,占用地生态影响力必须平衡;在消费与影响力平衡条件下,确定补偿比例;距离越远,新建湿地对占用地生态影响力衰减幅度越大,影响力系数越小,占用地生态消费水平越低;补偿比例与影响力系数互为倒数;生态影响力平衡的异地占补没有距离限制。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水电开发的生态足迹及其温室气体减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能资源是中国仅次于煤炭资源的第二大能源,2011年水电装机容量占中国电力装机容量的20.4%。为了对中国水电开发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该论文对过去60年来中国水电开发的生态足迹及其温室气体减排状况进行了评估。水电开发的生态足迹包括水电工程建设的能源消费足迹和土地占用生态足迹。能源生态足迹根据吸收化石能源消费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所需要的森林面积来计算,土地占用生态足迹是将水库淹没等相关建设占用的土地按照耕地面积计算。评估结果表明,到2010年中国水电开发的能源生态足迹是50.24227Yha,就面积数量而言,占中国可耕地资源的0.3%,水电开发淹没的土地面积142万ha,占中国可耕地资源的1.2‰显然土地淹没的生态足迹远远大于水电开发的能源消耗生态足迹。对水电开发过程中的温室气体减排计算结果表明,自,9k1949年以来随着水电开发的迅速增长,因为水电利用减少的化石能源消耗所减少的CO,排放量也快速增长,2010年减排量达5.024Lt,过去60年来累积减排量达62.21亿t。  相似文献   

11.
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及黄山市实证分析   总被引:121,自引:0,他引:121  
章锦河  张捷 《地理学报》2004,59(5):763-771
基于生态足迹的理论与方法,旅游者的生态消费及结构特征,提出旅游生态足迹的概念,构建了旅游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娱乐、游览等6个旅游生态足迹计算子模型。并以黄山市为例,计算并分析了2002年黄山市游客的旅游生态足迹及其效率。结果表明:(1) 黄山市游客的人均旅游生态足迹为0.106 hm2;(2) 黄山市人均生态赤字达0.219 hm2,其中旅游生态足迹的生态赤字“贡献”为48.40%;(3) 黄山市游客的人均旅游生态足迹年度转化值为12.36 hm2,是当地居民年人均生态足迹的9倍;(4) 黄山市单位旅游生态足迹产值为684美元/hm2,是黄山市单位本底生态足迹产值的1.17倍,但仅为全球平均水平的61.84%;(5) 黄山市单位旅游游览、购物、住宿生态足迹产值高,而旅游交通、餐饮的单位生态足迹产值较低;(6) 旅游生态足迹的区际转移导致旅游生态责任的区际转移与生态影响的区际扩散,旅游业发展具有全球性生态影响的特征。最后指出了影响旅游生态足迹大小的关键因子,旅游生态足迹计算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绥化市可持续发展状况的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31,自引:4,他引:27  
周嘉  尚金城 《地理科学》2004,24(3):333-338
可持续发展定量测度的核心内容是确定人类是否生存于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之内。本文应用Wackernagel等提出的生态足迹概念和方法对绥化市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并进行了生态足迹的多样性和发展能力的测算。绥化市2001年人均生态赤字为0.42 hm2,较1998和1999年赤字的幅度有所下降,同时通过万元GDP的生态足迹分析表明,其资源的利用效益在不断提高。建议通过增加生态足迹的多样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益,降低生态足迹,使绥化市进入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13.
通过运用生态足迹计算方法,对长沙县2005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得出长沙县人均生态足迹是2.52hm^2/人,以及全县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60 hm^2/人,从而可以看出全县人均生态赤字为1.92 hm^2/人,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县生态赤字最多的是化石燃料土地,然后依次为耕地、水域、草地,这表明全县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已经大大地超出了生态环境承载力,工业的飞速发展对化石燃料的消耗和耕地的占用的急剧增加是产生生态赤字的主要原因,同时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压力。  相似文献   

14.
兰州大学(盘旋路校区)2003年生态足迹调查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人均消费产品的数量是计算区域人均生态足迹关键和基础的一步。通过实地问卷调查,运用自下而上法收集资料,计算小尺度生态足迹。兰州大学(盘旋路校区)2003年的生态足迹计算结果为:人均生态足迹0.892hm^2,男、女生的人均生态足迹分别为0.976hm^2和0.788hm^2。这些数据与全国或者西部的人均生态足迹相比明显偏低,但总生态足迹为4119.3hm^2,是校园面积的73.7倍。因此,应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学生的生态足迹,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剖析生态足迹分析法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考虑不同消费水平对生态足迹时空变异的影响,划分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两类不同的消费群体,分别计算各自的生态足迹,其次进一步细化模型中人均水资源足迹,从而构建生态足迹与生态容量平衡模型。根据平衡模型计算出生态盈亏,得出区域生态持续性评价结果。并以1999年北京西部山区门头沟区为例,进行模型计算和生态可持续评价,结果表明1999年门头沟区处于生态赤字状态,说明该区生态系统处于不可持续状态。在对门头沟区的初步研究基础上,指出生态足迹作为山区生态可持续评价指标的优点及当前存在的缺点。  相似文献   

16.
云南省2003年的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以云南省2003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云南省的生态-经济协调状况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省2003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483hm^2,可直接利用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253hm^2,人均存在的生态赤字为0.23hm^2/人,这充分说明了当前的经济发展已超过了区域自身的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17.
生态足迹作为一种定量度测区域可持续发展程度有效的生物物理方法,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应用该方法对我国有色金属基地白银市2003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认为白银市人均生态赤字达1.341 28 hm2,超出生态承载力的186%,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已对生态系统平衡构成威胁;生态足迹的需求空间以化石燃料用地为主,其需求空间占全部需求空间的65.5%,是生态足迹总供给面积的1.52倍.通过生态度足迹的分析,有利于探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相关问题,最后提出白银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8.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测算了1997-2009年甘肃省在保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下的最佳耕地资源容量,运用ARIMA模型对甘肃省2010-2015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预测,按照《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的社会经济指标对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容量进行情景预测。结果表明:1997-2009年,甘肃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容量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其中1997-2002年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容量基本低于实际耕地面积,2003-2009年,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容量均高于实际耕地面积,出现耕地利用负荷现象;ARIMA模型预测结果显示,2010-2015年,甘肃省人均耕地生态足迹呈现上升趋势,年平均增长率为4.75%,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呈现减少趋势,但总体上变化不大,人均耕地生态赤字从2011年成为负值,并且逐渐增加;情景预测结果显示2010-2015年,甘肃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容量与实际耕地面积差距愈来愈大,预计到2015年,为实际耕地面积的2.42倍,耕地利用负荷现象严重,人地关系紧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