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利用甘南高原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气候资料和生态观测资料及统计资料,分析研究区域气候变化特征及其草原湿地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甘南高原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降水量年际变化呈下降趋势,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存在6~7a、15a的周期振荡特征。甘南高原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气温年际变化呈上升趋势,增温速度大于全国增温速度。1980年之后持续偏暖,草地年干燥指数变化呈显著上升趋势。气候变化是草原生态退化的自然诱发因素,而超载过牧、滥采滥挖、人为破坏、生物链失衡等环境蠕变是造成生态退化的人为因素,二者共同作用导致黄河首曲草原湿地水资源锐减、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退化。  相似文献   

2.
基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中国城市化地区生态功能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县域尺度对中国主要城市化地区生态功能开展后评估研究,分析城市化地区生态功能指数与第三级指标的相关性,对生态功能明显衰退地区提出政策建议。结果表明:2009?2015年,“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生态功能中高水平区县占比从78.68%降低至68.13%;优化开发区域生态功能中高水平区县占比由53.85%减少至37.28%,明显降低区域主要分布于京津冀东南部、环渤海地区;重点开发区域生态功能中高水平区县占比由73.78%降低至69.21%,明显降低区域分布在中原城市群和东北地区。生态退化的城市化地区均伴随不同程度的生境质量指数降低、生态空间减少、开发强度以及人口密度增加现象。生态功能与第三级指标的相关性由大到小依次为生态空间占比>生境质量指数>开发强度>人口密度。建议强调发展控制,加强生态保护,实施分区分类管控,健全不同主体功能区差异化协同发展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3.
基于2000年、2010年、2020年遥感数据,对洛阳市景观格局和景观生态风险的时空分布与动态特征进行评价、分析与预测。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洛阳市以林地耕地为优势景观,建设用地、林地和耕地的转移幅度较大;整体景观格局特征变化稳定,其中南部和北部的耕地与建设用地破碎度和复杂程度升高,中部林地的聚集度和优势度升高。(2)洛阳市景观生态风险水平整体较高,风险等级分布较为稳定,2000—2020年风险变化呈先增后减趋势,当前恶化区主要分布在南部的水源、水库以及自然保护地周边,预测2030年风险恶化区将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以及洛河、伊河流域两侧的耕地地区。(3)研究区景观生态风险空间分布存在显著正自相关性且聚集性不断减弱;自然条件为2020年风险空间分异的主要驱动因素,其中海拔、气温、坡度因子解释力较高。(4)南部林地为风险滞后区,风险降低缓慢;中部耕地为稳定高风险区;北部建成区和黄河下游区域为风险频变区。  相似文献   

4.
以南昌市新建区为例,总体按照“源地识别—廊道构建—生态网络优化”的主线展开,综合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景观连通指数模型分析、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重力模型等方法进行廊道构建,并对生态网络格局进行布局优化。结果表明:(1)核心区、岛状斑块、孔隙、边缘区、环岛区、桥接区、支线七类景观空间用地中核心区面积最大,为880.62 km2,占自然景观面积的73.99%;(2)生态源地共18处,总面积为750.60 km2,占核心区的85.24%,主要分布为北部鄱阳湖区域、中西部梅岭国家森林公园及其周边区域,源地类别上主要分为水域和林岭,生态源地之间连通性较好、生境质量较好;(3)阻力呈现由中部向北部、南部减少的趋势,中部阻力最大,由于城市开发建设人类活动以及山体高程影响,对于生物物种的流动产生一定的阻力作用;(4)构建153条生态廊道,总体分布于中部、西南以及北部区域,其中重要生态廊道为52条,基本串联各重要生态源地;(5)构建“2+7”生态核以及“蓝绿”双带,实现山水环抱、山水共融的生态网络格局。  相似文献   

5.
基于人类干扰评估和生态网络构建,识别粤港澳大湾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区域,划定生态源地修复区、生态廊道修复区和踏脚石修复区,提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策略。结果表明:1)湾区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干扰强度高、影响范围广,高干扰和较高干扰区域占湾区总面积的48.65%,集中分布于湾区中部;2)湾区生态网络整体呈现“两横四纵”的特征,包括北部连绵山体生态屏障、南部近岸海域生态防护带、东部和西部陆域廊道以及中部水域廊道;3)湾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区包括生态源地4 687.42 km2,生态廊道1 362.71km,踏脚石833.82 km2,主要分布于肇庆市、惠州市、江门市,从生态网络功能与结构完整的角度,提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策略;4)湾区亟待突破区域本位主义理念,凝聚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协同处置的共识,组建跨域协同治理机构,主导跨区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  相似文献   

6.
一甘南水资源现状(一)甘南水资源简介甘南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平均海拔3000米,境内有白龙江、黄河、洮河、大夏河"一江三河",是黄河、长江干流的重要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具有"中华水塔"和"黄河蓄水池"之称。该州内黄河产水区的面积仅占全省总面积的7.8%,而水资源占全省水资源量  相似文献   

7.
县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对于保障我国生态安全、优化县域生态空间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结果,利用景观形态空间格局分析 (MSPA)模型识别生态核心区作为生态源地,基于生态阻力因子与生态威胁因子构建阻力栅格,运用电路理论识别生态廊道、夹点以及改善区,构建阿荣旗综合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1) 阿荣旗生态极重要区面积4181.66 km2,占全旗面积的37.80%,生态重要区面积2174.50 km2,占全旗面积的19.80%,阿荣旗整体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较高。(2) 生态源地共有33块,占地面积1141.00 km2,主要分布于旗域北部区域,其中乔木林地是生态源地主要用地类型。(3) 构建生态廊道共73条,其中关键廊道62条,潜在廊道11条,总面积为1884.80 km2,生态廊道网络化结构完整,呈“北密南疏”分布状态。(4) 共识别夹点区面积71.25 km2,提取重要夹点38个,一级改善区面积176.65 km2,主要分布于旗域南部;二级改善区面积887.12 km2,主要分布于旗域南部与西北部。对各景观生态要素进行总体规划,宏观上形成“一屏两区,一网多点”的生态安全格局,为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提供了现实路径和科学指引。  相似文献   

8.
赵雪雁  董霞 《地理科学》2010,30(5):748-754
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蓄水、补水功能对整个黄河流域水资源调节起了关键作用,亟需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保护生态环境。采用最小数据方法模拟出了草地水源涵养服务供给曲线,根据不同的生态恢复目标,确定补偿标准,估算新增水源涵养量。研究结果显示:(1) 通过生态补偿提高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水源涵养能力是可行的; (2)当合作、夏河、玛曲、碌曲、卓尼、临潭的补偿额分别达1 024.3、999.79、861.74、1 008.54、585.54、983.22元/hm2时,该区退化草地将全部禁牧,将新增水源涵养量2.253×109m3;(3) 草地提供的水源涵养服务和农户经济行为存在空间异质性,因此应建立差别化、动态化补偿标准。  相似文献   

9.
选择长三角为研究区,构建生态空间质量评价体系,结合可达性分析、统计分析方法,通过人口、GDP、土地开发强度反映生态需求程度,分析生态空间质量的空间分布和生态空间满足人类需求程度的空间分异及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通过融合可达性分析、统计分析方法建立的生态空间供需平衡指数,能很好地识别生态空间供需“短板”。(2)长三角生态空间质量从北向南逐渐升高,1995—2015年生态空间质量较差的区域从各大城市中心部分扩大到城市周边地区。(3)长三角生态空间供需平衡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供给不足的区域主要是在经济和城市化发展较快的城市,供大于需的区域主要是在生态高质量区域。  相似文献   

10.
赵丹阳  曾永年 《中国沙漠》2016,36(4):1190-1197
以位于青海高原东部河湟谷地的海东市为研究区,在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的基础上构建生态指数,利用移动窗口法获得区域空间连续的生态风险指数,再结合GIS空间分析获得与土地利用空间尺度相一致的生态风险评价结果。结果表明:1999-2009年,青海高原东部农业区土地利用变化明显,有林地、灌木林地、建设用地面积迅速增加,耕地、水浇地、草地面积持续大幅减少,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占总面积的42.04%;生态高风险区面积增加显著,增长率达27.11%,主要位于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区域;生态中风险地区面积减少,主要位于旱地、水浇地、草地分布区域;生态微、低风险区域主要位于林地、灌木林地区域。  相似文献   

11.
黄河源区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及其原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黄河流域是世界上著名的四大文明古国的发祥地之一。远古时代黄河流域气候湿润、水源丰富、土地肥沃。轩猿黄帝和他的沿黄部落就在这里开始创造中华文明。而今黄河下游常年发生断流 ,中游水土流失严重 ,河源区生态环境恶化 ,已引起我国政府和民众的关注。目前 ,防治黄河源区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的研究工作必须加大力度 ,在财力、人力方面应给予更大的支持 ,及早编制该区治理生态环境的规划 ,加强环境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2.
国土空间规划中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雪飞  王传胜  李萌 《地理研究》2019,38(10):2430-2446
省级空间规划是为实现“多规合一”而开展的基础性制度尝试,其核心内容划定“三区三线”是通过科学分析自然与社会本底,对各类空间边界进行严格勘定,作为管控国土空间的抓手。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是“三区三线”中“生态先行”理念的载体。以《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南》为基础,对福建省开展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要求的陆上全域生态保护等级和保护优先序评价,探讨和实践省级空间规划中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分方法,以期为沿海多山省份的空间规划提供参考。结果显示:福建省生态空间陆域占比为78.76%,涵盖了88.07%的森林、71.23%的草地、64.44%的水域和47.72%的裸地;生态保护红线陆域占比为20.90%,以生物多样性维护红线、水源地保护及水源涵养红线为主。  相似文献   

13.
张家口市地处生态脆弱的农牧交错地带,地表水资源匮乏,地下水超采严重,可利用的地表水资源有限。同时,张家口市又处于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水源涵养区,其水资源安全对于整个京津冀至关重要。根据水资源安全风险大小进行水资源分区管理和决策工作意义重大。本文在遵循科学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和数据可获取性原则指导下,构建水资源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求取指标权重,采用数理统计和3S技术空间分析获取张家口市基于水资源分区的以县域为单位的多源数据,进行数据归一化处理和加权水资源安全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张家口市水资源安全风险在地貌单元与县域行政尺度上和在流域尺度上分异明显。坝上高风险区面积较大,但高风险极端值在坝下市辖区;流域尺度上水资源安全高风险区分布在内陆河流域和永定河流域,所辖的滦河流域、潮白河流域、大青河流域水资源安全风险值呈现由北向南降低的趋势。坝上偏西偏北区域,"孕灾环境脆弱性"对水资源安全风险的贡献率最大,坝下农区农业用水虽然会挤占其它产业发展和生态用水空间,在水资源禀赋不足的条件下,市辖区城市人口的集聚和工业经济的发展造成的水资源数量短缺和水环境污染所引发的水资源安全风险更大。张家口市水资源安全风险的空间分异研究,可为农牧交错带水资源安全风险分区管理和决策工作提供重要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4.
甘肃省玛曲县沼泽湿地遥感监测与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2000年和2006年TM影像数据、地面调查资料和气象台站观测数据,对玛曲县沼泽湿地进行了目视解译分析,对比研究了非监督分类、监督分类和专家分类的精度,初步探讨了玛曲沼泽湿地退化的原因。结果表明,该县沼泽湿地面积从2000年的19598.67hm^2减少到2006年的14080.80hm^2,沼泽湿地面积平均年递减率为4.69%。非监督分类结果由于受山体阴影、坡向、云的阴影等影响,多分误差高,总分类精度仅为31%;监督分类的总精度为54.1%;专家分类的总精度高达84.2%。因此,专家分类可以用于对玛曲县沼泽湿地的监测和自动提取。草场不合理利用和过度放牧是导致玛曲县沼泽湿地退化的主要原因,黄河干流、各支流径流量减少是导致流域内沼泽湿地退化的直接原因,当地气候变暖促进了这一过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李萌  王传胜  张雪飞 《地理研究》2019,38(10):2447-2457
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是生态保护红线划分工作中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通过对以往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区划分的指标及其区域导向的系统梳理,在进一步明晰国土空间规划中水源涵养功能生态保护红线区域指向的基础上,按照国土空间规划关于“三区三线”自下而上试划的要求,探讨了水源涵养重要性生态保护红线划分及其评价的改进方法。选取中国典型喀斯特区域六盘水市作为研究案例区,分别用环保部2015版与2017版《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南》中的模型法、NPP法以及本研究提出的改进方法,对六盘水市水源涵养功能生态保护红线进行了试划。对比三种方法的划定结果可以看出,改进方法因评价数据精度的提高减少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南》方法的区域损失,提高了区域判别的精准性,可望为国土空间规划中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无序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是引发生态问题的重要因素。合理划定土地生态红线,可协调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山地区域地势起伏较大,水系密布,土地利用破碎化,作为重要的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区域,是进行生态恢复和重建的关键地区。本文以山地区域村镇为例,运用GIS平台,基于生态敏感性和生态服务价值,对土地生态进行综合评价,据此划定刚性和弹性的土地生态红线。生态敏感性评价的指标包括坡度、植被覆盖度、水体、土壤类型和降水侵蚀力等5个指标;生态服务价值评价的指标包括食物生产、原料生产、气体调节、气候调节、水文调节、土壤保持、维持养分循环、生物多样性和美学景观9个指标。义和镇的刚性生态红线内所包含的刚性生态保护区面积为43.90 km2,占义和镇总面积的44.34%。弹性生态红线包含的弹性生态保护区面积为29.18 km2,占义和镇总面积的29.47%。义和镇的生态红线范围主要包含东北部山地区域和南部水系丰富地区,该区域的生态敏感性较高,同时也有较高的生态服务价值,因此生态红线的划定对于生态修复和生态保护具有指引作用,为生态系统健康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并可为构建生态文明安全格局提供科学支持。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上游玛曲湿地退化现状、成因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戚登臣  李广宇 《湿地科学》2007,5(4):341-347
位于黄河上游的玛曲湿地由于地处特殊的地理位置,具有特殊的生态功能,除了蓄水、涵养水源和维持生物多样性外,对调节黄河水量、泥沙量、小气候和维持区域生态平衡、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近年来玛曲湿地大面积干涸和萎缩、湿地功能退化现象十分严重,这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对玛曲湿地退化因素深入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对于其保护,即要有制度的完善,又要有成熟的治理技术,制度应优先于技术;只有在制度不断完善、法制不断健全和人们思想观念逐渐提高的前提下,再采用先进的、可操作性强的、行之有效的治理技术,经过长期的治理与保护,玛曲持续多年的湿地退化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8.
韦惠兰  郭达 《中国沙漠》2015,35(5):1413-1420
玛曲高寒草甸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整个黄河流域的水安全,因此精确、全面地认识玛曲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变化及其驱动因子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卫星遥感数据及地面实测数据,分别从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及时空格局分析两方面,考察了2004-2013年玛曲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1)玛曲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价值呈缓慢下降态势,下降速度约为6×107元·a-1。(2)导致其变动的驱动因子排序为:年降水量>年均牧畜存栏量>农村人口数量>人均居住面积>年均气温>重工业产值>有无自然灾害>工业产值>乡道投资>环境治理投资>牧民定居投资,即自然因素基础上的人文因素使得玛曲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价值不断降低。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准确认识玛曲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现状、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00-2010年黄河源玛曲高寒湿地生态格局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玛曲湿地作为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以及补给区之一,对于调节黄河水量与泥沙量、维持生物多样性和区域生态平衡以及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揭示和分析近10 年来玛曲高寒湿地系统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区域差异性,应用2000 年、2010 年两期Landsat TM卫星影像提取玛曲景观类型信息,对玛曲湿地分布格局变化进行分析;利用S-G 滤波以及最大值合成法处理后的2000-2010 年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模拟湿地生态系统的空间演变趋势;运用长期气候观测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对玛曲湿地变化与气候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与探讨。结果表明:近10 年来玛曲夏季年际NDVI值呈现波动减小的趋势,“黄河第一弯”玛曲腹地的阿万仓处NDVI减少明显,且存在沼泽草甸向亚高山草甸类型转化趋势。另外,玛曲高寒湿地变化与降水量及温度的年际变化均有关系,但与降水量的相关关系更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