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消除市场分割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题中之义。基于商品流通、劳动力流动的市场分割“一体两面”视角,综合运用相对价格法、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对2008—2017年35个长三角地区城市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刻画长三角地区市场分割地理过程、格局,探究其对地区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①近十年间,长三角地区商品与劳动力市场分割水平在波动中呈现下降趋势,降幅分别为63%和48%。②长三角地区的市场分割凸显多尺度空间分异特征。在省级尺度上,商品和劳动力市场分割水平保持总体下降趋势。各省的商品分割水平年际变化趋势较为一致,而劳动力市场分割则在2012年后出现较大差异。在市级尺度上,核心区城市的商品市场分割水平降幅较大,分割水平位序下移;非核心区城市劳动力市场分割水平降幅较大,分割水平位序下移。③空间计量模型的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的两类市场分割均对地区经济增长形成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其中,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空间溢出主要通过直接效应体现,而间接抑制效应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市场转型期中国大城市低收入社区住房分异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柳林  杨刚斌  何深静 《地理科学》2014,34(8):897-906
基于2007年在广州、武汉、西安3个大城市的低收入社区开展的大型入户调查数据,在社区尺度探究了中国大城市低收入社区中不同社会经济群体间的住房分异情况,并分析了在社会经济转型背景下的制度因素(如户口、邻里类型、雇主类型等)和市场因素(如社会群体、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职业等)对住房产权和居住条件的影响。通过计算泰尔指数发现,大城市低收入社区中不同群体间和群体内的住房分异情况都较显著,但群体内部的差异较群体间的差异更为明显。对住房条件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低收入社区不同社会群体的住房条件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制度因素和市场因素的影响。制度因素对住房面积等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的住房条件的作用较市场因素更显著,而市场因素对于住房设施等较易改变的住房条件的影响要比制度因素明显。  相似文献   

3.
王开科  曾五一  王开泳 《地理研究》2013,32(11):2107-2120
工资水平的区域分异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经济地理现象,其形成源自于众多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生成与演进也带有特定的区域相互作用特征。运用空间计量分析与GIS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我国省域城镇现有工资水平的区域分布特征及分异格局,进一步深入探讨中国工资水平区域分异的作用机制和空间效应。在对中国工资水平区域分异的基本现状进行简要描述的基础上,利用新经济地理学中的工资方程,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试图阐明中国工资水平现有分异格局的作用机制;并通过全域自相关指数、SLM和SEM模型实证检验了各主要理论因素对中国工资水平区域分异的影响程度及其空间效应,结果显示:市场潜能、开放度、市场分割度等因素对中国工资水平的区域分异有重要的影响,且中国省域间城镇工资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误差效应。最后,从合理缩小现有的工资水平区域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具体包括健全劳动力市场协调机制、减少劳动力资源的跨区域流动障碍;强化人力资本积累在缩小地区工资差异中的作用力;增进省级地域单元间的贸易联系性,弱化市场分割程度;优化低工资地区的外贸投资环境,提升其对外贸易竞争力和融资效率;推进东部地区尽快转型升级,积极培育中西部省份重要的增长极。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非农产业和迁移劳动力向东部沿海地区同向集中的态势持续强化。利用1982-2010年全国4次人口普查和3次人口抽样调查提供的劳动力就业和省际迁移数据,对省际劳动力迁移机制的实证分析验证了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中前向联系的存在性,即市场进入性引导下的劳动力迁移是中国产业集聚累积循环过程的基本动力。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市场一体化和地区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市场进入性对劳动力迁移的影响度逐渐提升。不仅是迁入地工业品的可获得性,其周边地区工业品的供给规模对迁移决策的影响也日益提高,由此导致了中国工业和迁移劳动力在东部沿海地区的连片集中。因此,推进市场一体化和生产专业化,提高市场进入性,是促进产业地理集中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5.
黄淮海地区农村劳动力剩余与转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勇 《地理研究》1992,11(1):39-47
黄淮海地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历史以1978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劳动就业目前仍集中于农业,农业劳动力多为兼业性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水平普遍较低,地域分异明显,农村劳动力剩余量较大。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措施包括促进经济总体增长,提高乡镇企业就业弹性、提高劳动力文化素质、完善小城镇和劳动力市场建设。  相似文献   

6.
基于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和社会经济统计等数据,采用空间分析方法探讨中国300个城市高学历劳动力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基于负二项回归模型识别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中国城市高学历劳动力规模呈现级差化分异特征,其位序-规模分布符合幂函数特征,在空间上呈现集聚分布和东中西地带性分异的格局;东部沿海地区、辽中南半岛、哈长城市群及内陆省会城市是主要分布地。2)从高学历劳动力占总就业的比例看,北方资源型城市及东部沿海城市群高学历劳动力优势突出,中部和西南地区存在明显“凹陷”;从高学历劳动力和总就业劳动力耦合的结果看,相对占优型和绝对占优型两类城市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和东北的工业城市、京津冀、山东半岛、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及内地省会城市。3)实证结果表明,高学历劳动力的空间格局受城市舒适物、经济机会及城市规模带来的集聚效应共同影响。从全国层面看,经济机会、城市规模、房价主导高学历劳动力的空间格局,凉爽的夏季气候、优质中学教育资源、游憩及交通资源对其也有重要影响作用。4)在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中,高学历劳动力的空间分布均受到经济机会和舒适物的影响,但舒适物因子在各类型城市中发挥的作用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7.
西方经济地理学对劳动力问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奇  刘卫东 《地理学报》2004,59(Z1):191-197
劳动力问题因为其日益增强的空间性和地域差异性,已经稳定地成为现代西方经济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本文首先简要回顾西方经济地理学对劳动力问题研究的几个主要阶段,进而介绍其主要研究方法和相关理论,最后根据西方经济地理学在劳动力问题上的主要研究议题提出对我国地方劳动力市场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古恒宇  沈体雁 《地理研究》2021,40(6):1823-1839
自户籍制度放宽以来,中国经历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其中,异质性劳动力(高技能劳动力、普通劳动力)在迁移过程中表征出不同的空间格局和网络组织特征,对地区经济发展产生各异的影响。本研究基于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微观抽样数据,使用复杂网络理论对1995—2015年中国异质性劳动力迁移的时空格局和网络演化展开分析,并分析了格局背后的可能成因。研究发现:① 省际高技能和普通劳动力迁移均呈现出持续高度不平衡的空间集聚特征,承载大量人口的迁移流主要由中国中西部地区指向东部沿海地区,但这种空间不平衡特征呈现出一定的减弱趋势。高技能劳动力的平均迁移距离比普通劳动力更长;② 两类劳动力迁移网络中均呈现明显的“小世界”特性,但普通劳动力迁移网络的迁移强度和关联程度均高于高技能劳动力迁移网络;③ 两类劳动力迁移网络均呈现出以北京、上海、广东为主要核心节点的网络结构。高技能劳动力网络结构呈现相对稳定的特征,而普通劳动力网络结构则呈现出变化的趋势;④ 地区经济差异、路径依赖效应、异质性劳动力在就业市场上的差异性以及劳动力市场对异质性劳动力需求的差异是导致两类劳动力迁移格局差异性的重要成因。  相似文献   

9.
中国县域粮食产量与农业劳动力变化的格局及其耦合关系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本文构建了中国粮食产量与农业劳动力数量变化的耦合关系模式,初步探讨了县域粮食产量与农业劳动力比重变化的耦合过程。利用全国1991年、2000年和2010年3期分县截面数据,分别建立了粮劳弹性系数和农业劳动力转移效应系数用以分析中国县域粮食产量与农业劳动力变化的耦合关系。研究表明:① 中国农业转型发展过程中,县域粮食产量与农业劳动力数量变化的耦合关系呈现多样化并存的格局,1991-2010年中国县域农业劳动力数量减少而粮食产量增加、农业劳动力数量增加而粮食产量也增加和农业劳动力数量减少的同时粮食产量也减少的县域数量占县域总数的比重分别为48.85%、29.11%和19.74%;3种耦合类型分别集中于传统农区、西部欠发达牧区和农牧交错区、东南沿海农业快速转型区。② 中国县域粮食产量与农业劳动力比重的耦合曲线呈现阶梯式波动变化,且二者耦合关系的离散趋势不断加强。③ 粮劳弹性系数和农业劳动力转移效应系数的变化表明农业劳动力变化在促进粮食增产中的作用在不断下降。④ “胡焕庸线”是中国粮食产量与农业劳动力变化耦合特征的重要分界线,塑造了二者耦合格局的主体结构。  相似文献   

10.
中国省际市场分割程度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建康 《地理科学》2018,38(12):1988-1997
基于2001~2015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测算省级市场分割综合指数,揭示区域市场分割时空格局及演变规律,构建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分析省际市场分割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全国市场分割程度总体波动式减小,市场分割程度呈现西高东低的趋势;区域市场分割程度具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且集聚现象越发明显; 国有经济比重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本地区市场分割过程,而城镇化进程、财政支出、对外贸易、技术差距和基础设施建设则有助于消除本地区市场分割。  相似文献   

11.
劳动力成本上升与中国制造业空间转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李伟  贺灿飞 《地理科学》2017,37(9):1289-1299
采用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建立面板数据回归模型,研究了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制造业空间转移的影响,主要有以下研究结论: 劳动力成本提升已成为推动中国制造业空间转移的重要影响因素。2004年以前发达地区相对较高的工资水平并未影响到产业集聚,但是2004年以后较高的工资水平开始推动制造业企业向工资水平较低的地区迁移,但出口型企业与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制造业企业体现出了不同的转移路线。 2004年以前中国制造业总体上不断向长三角、珠三角以及山东半岛等地区集中,2004年以后制造业开始向沿海相对较为落后的江苏北部、山东中西部以及中国中西部地区迁移,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制造业企业是向中西部地区迁移的主体,出口型企业由长三角和珠三角向东部地区的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等交通条件较好的地区迁移。 东部地区产业升级缓慢。尽管产业向外转移,但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尤其是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制造业企业仍然以劳动力驱动为主,资本驱动的特征并不明显。但出口型企业的发展率先表现出了资本驱动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王效梅  余正颖  刘小勇 《地理科学》2020,40(10):1636-1645
利用广东省2001—2017年121个区县的空间面板数据,对广东省区域发展格局进行了空间探索性分析。并从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经济差异和行政等级网状布局3个视角,采用3种中心?次级?外围划分模式,构建基于空间分解的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扩散回流和市场区效应。研究发现: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正在向广深?珠三角非广深?非珠三角的格局演变;上级区域对下级区域的影响仍以回流效应为主,扩散效应逐渐显现;次级区域和外围区域的发展仍受制于行政区划层级的制约,行政区划下的城市等级体系依然显著影响区域经济的扩散回流和市场区效应;下级区域对上级区域的市场区效应依赖于下级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当经济发展水平相差较大时,下级区域难以形成支撑上级区域经济发展的消费市场,广州和深圳2个城市的市场主要是全国和国际市场,珠三角其他城市和非珠三角地市中心城区的市场依然是本地市场。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effects of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n occupational shifts for socio-demographic groups. Although services add more jobs than manufacturing, shifts in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continue to be a source of growth in high-order white and blue collar work for males. However, for females, these industries are significant only in determining pink collar and low-order blue collar work. Similar trends are noted for advanced producer services such as finance, insurance, and real estate. Other nonmanufacturing sectors with relatively stable product markets and strong internal labor market conditions, such as construction and transportation, continue to be significant in creating a range of jobs for males. Although males are faced with reduced opportunities following the loss of manufacturing jobs, male-female differentials prevail in the labor market; males continue to fill high-order jobs in services, and females cluster in low-order occupations and in sectors with volatile product markets.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effects of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n occupational shifts for socio-demographic groups. Although services add more jobs than manufacturing, shifts in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continue to be a source of growth in high-order white and blue collar work for males. However, for females, these industries are significant only in determining pink collar and low-order blue collar work. Similar trends are noted for advanced producer services such as finance, insurance, and real estate. Other nonmanufacturing sectors with relatively stable product markets and strong internal labor market conditions, such as construction and transportation, continue to be significant in creating a range of jobs for males. Although males are faced with reduced opportunities following the loss of manufacturing jobs, male-female differentials prevail in the labor market; males continue to fill high-order jobs in services, and females cluster in low-order occupations and in sectors with volatile product markets.  相似文献   

15.
中国港口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空间布局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电生  张欢  高爱颖 《地理科学》2019,39(4):541-549
通过多因素综合评价法从物流水平、金融水平、信息及电子商务水平和港口城市开放水平4个方面对35个规模以上港口建立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的适宜度进行了测评,根据测评结果选出20个适宜建立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的港口。再使用重力P-中值模型测算出港口大宗商品交易市场适合建立的规模和类型。结果表明: 沿海港口在发展港口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方面更具优势。 港口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的空间分布呈现出“区域性聚集”的特点,主要集中在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 每种类型的港口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的分布呈现分散状态,这更有利于交易市场为全国大宗商品的供需双方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6.
This study analyzes commuting trends in a relatively vibrant setting during the 1980s to determine (a) how labor market segmentation correlates with differences in the spatial dimensions of local labor markets, and (b) whether this link represents a direct spatial effect, independent of earnings, travel mode, and part-time work. I use 1980 and 1990 PUMS data to analyze changes in racial and gender divisions in the workforce, and I develop an estimate of work trip distance to adjust for different travel modes. For all groups except white men, employment in a job “typical” of one's gender and racial group is associated with more localized commutes, but this effect is strongly mediated by variations in earnings and part-time work. Using a covariance structure model to control for these effects, I find no independent link between segmentation and longer commutes among African Americans. Earnings and commute distances remained unchanged over the decade for African Americans, providing no evidence of a purely spatial mismatch manifest in lengthening work trips without corresponding wage gains. The spatial dimensions of an employment mismatch for inner-city minorities are concealed through the replacement of production jobs by poorly paid service work in the expanding downtown economy of a vibrant regional center.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Based on a large-scale household survey conducted in six large Chinese cities, this study is among the first attempts to juxtapose factors related to institution, market, and demography to examine the complex patterns and mechanisms of housing differentiation and housing poverty in low-income neighborhoods, which are conventionally conceived as homogenous substandard settlements. Results of Theil indices and multivariate regression models convey several interesting findings. First, the forces of the market and the State have projected different impacts on various aspects of housing status. Institutional factors had significant impacts on some costly and durable housing indicators such as housing tenure and housing area, while market forces have swiftly transformed the most malleable aspects of housing conditions, such as housing facilities, and will eventually replace some institutional legacies. Second, within-group housing differentiation is more palpable than between-group housing differentiation, suggesting that low-income neighborhoods in large Chinese cities are fluid and heterogeneous. Third, different institutional elements have different impacts on housing poverty. The well-functioning market remuneration system helps reduce the risk of housing poverty, yet working poor remains a severe problem. These findings can inform policies promoting social mix and housing affordability.  相似文献   

18.
崔璨  李佳怡  崔军茹  徐伟  王丰龙 《热带地理》2020,40(6):1004-1014
从城市异质性视角,以一线城市上海和二线城市南京为例,基于2013年长三角地区社会变迁调查和南京市住房调查数据,利用Logistic模型,剖析了两地青年住房产权获得的影响因素及其差异。研究发现,两个城市青年住房产权获得的影响因素存在较大差异。与南京相比,上海青年居民的住房获得存在更大的区位和制度壁垒,受城市区位、户口、制度因素影响更大,而受教育水平、工作流动性等市场因素以及年龄、是否育有子女等生命历程因素的影响较小。上海,作为一线城市,户口制度仍然处于精准严控阶段,落户门槛相对较高,另外住房价格高企,上海的青年群体在住房产权获得中同时面临着制度层面和市场层面的双重严苛考验。而在二线城市南京,户口政策相对较为宽松,青年群体的住房产权获得所面临的制度性障碍较小,而市场因素更加主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